二月河

出版社送來丁捷先生的《追問》書稿,意思是讓我看看,可否寫幾句話。我答應下來了。

近年我閒居在南陽,不大出門走動,只是煎藥靜養,看點閒書,偶爾寫點小文而已。對當下的文壇,雖然也關心,可畢竟精力有限,對新作品看得也少了。但對於反腐敗這一牽動全局關乎政權存亡百姓福祉的大事情,我還是頗為留意,也很希望能讀到一些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泛泛之作,不是主觀臆斷的散漫虛構,不是人云亦云的鸚鵡學舌,不是簡單圖解的乾巴結論。雖然說,人世間有著共同的基本人倫底線,有著共同的規則遵循,有著法律的剛性約束,有著道德的種種規範,但這紛紜人世,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芸芸眾生,怎麼可能千人一面呢?讀了丁捷先生的《追問》,更是讓我心生感慨,有話要說。

《追問》是當下一部難得一見的長篇非虛構文學,更是一部令人震顫的當代「罪與罰」。整部書大致有十個部分,涉及多名中管和省管高級領導幹部,所有的人物,大都曾經是頗為耀眼的成功人士,也幾乎都因為反腐風暴而受到黨紀處分,有的成為了階下囚。他們的斑斕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他們的心路歷程令人驚悚震驚甚至壓抑窒息,他們的如此結局令人五味雜陳,瞠目結舌。《危情記》中的副市長,《最後的華爾茲》裡的昔日的正部級高官,《曾記否》中的美女書記,《無法直立》中的市委副書記,《暗裂》中的高校黨委書記、雙學科教授,《四海之內》裡的交通廳副廳長,《風雅殤》裡的文化廳副廳長,等等,這些人物或男或女,或正部級,或正副廳級,或在地方黨政機關,或在省屬實權部門,或在高校,或在國企,起點有別,際遇各異。但有著共同的特點,就是在他們沒有掌握權力的時候,大都算是能力超群的精英分子,可一旦擁有了權力,放鬆了警惕,任由人性中的負面因子瘋狂肆虐,其人生結局竟然如此的徹底歸零。

《追問》是一部與所謂「落敗者」正面交鋒的心靈碰撞實錄,更是一部哲思蘊含於理性追問之中的「醒世恆言」。看得出來,面對這些曾經的「弄潮兒」,曾經的「社會中堅」、「國家棟樑」,丁捷先生既沒有居高臨下地先入為主,也沒有不無獵奇地照單全收,他與他們接觸對話,換位思考,碰撞交鋒,既入情入理入心,更是嘔心瀝血進行理性層面的哲思熟慮。《風雅殤》《暗裂》有著特別的意義,丁捷撥開了當今中國「文化精英」階層的一層脆弱的面紗,讓我們發現若是任由其中的一些人身上虛浮的光彩,去昭示社會,導向人心,則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曲終人散》這一典型案例,堪稱當下某些國企的「厚黑學」,是難得一見的深入骨髓的心靈樣本。這樣的來自於眾多樣本中的抽像歸納功夫,這樣的上升到哲學層面的赤裸拷問,是身在局外的寫作者斷難體察、斷難寫得出來、斷難準確把握尺度的久違的理性吶喊。

《追問》是一部融入其中、摒棄說教的人文反腐教材,更是一部運用文學力量貫通歷史與現實的「劫後人語」。《追問》既有宏觀的總體把握,更有微觀的個案解剖。但這些解讀思考體悟,都不是公文式的有板有眼,更不是一般新聞紀實作品的淺嘗輒止,它融入了作者多年來的人生思考寫作積累,它也貫通了作者多年來職業生涯的細緻觀察洞察秋毫,它更是打通了作為個體的人,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纏之中的種種或激情四射、或焦躁輕狂、或混沌忘形的「劫後人語」。眾所周知,二戰結束之後,有成為經典的《劫後人語》來總結二戰的經驗教訓,而在當下反腐這樣的輸不起的「戰爭」中,更是需要《追問》這樣的階段性總結與思考的文學樣本。

我寫康熙、雍正、乾隆,之所以要稱之為「晚霞」系列,也是想表達一種無奈與悲涼。這些雄才大略、目光如炬的難得一見的封建帝王,雖然很有作為,也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放在歷史長河裡看,最終還都是敗下陣來了。我曾經說過,如今的反腐力度是空前的,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這樣的一場生死較量殊死搏鬥,這樣的一場人性善惡的拷問,這樣的一場永遠在路上的「馬拉松」,在治標之中為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贏得時間、取得經驗的漫漫長旅中,聽聽一位有良知有擔當有勇氣有血性的作家的真情獨白,看看一位有焦慮有不安有感受更有心得的基層紀委書記的如此文本,於人,於己,於公,於私,於家,於國,都是有益的啊。

囉囉嗦嗦,就寫這些,是為序。

2016年10月30日,於南陽

《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