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與飛雲成親

  卻說飛雲誘得文廣跳澗,既擒捉了,競回寨入見江氏。江氏迎而言曰:「聞嬌兒用計擒了來將,足慰父兄之心,以雪輸陣之辱。」飛雲曰:「固然雪恥,還有一事,不好說得。」江氏曰:「母親跟前卻有何害,只管說來。」飛雲欲語,又掩著口,只是笑而已。江氏曰:「莫非所捉之將真可以為偶乎?」飛雲點頭,復曰:「彼乃楊府之子,況且妙齡,殺之可矜。」江氏曰:「待父升堂,吾即言之。」鮑大登升堂,江氏同坐於側。眾擁文廣於階下,挺身而立。江氏見文廣美如冠玉,心下十分歡喜,謂:「真吾之婿也。」大登曰:「豎兒不跪,復欲何為!」文廣曰:「吾之膝金石弗堅過也,豈肯向鼠竊狗偷之輩而一折乎。」大登聞說大怒,提劍欲砍。江氏即遮隔言曰:「小童有一事,欲啟聖上得知。」文廣亦怒曰:「砍便砍,何必做那般形狀。」又見那婆子稱聖上、小童,復大笑焉。江氏曰:「此子乃楊府子弟,莫若留之以配飛雲。聖上酌量何如?」大登遂拋了劍,向前笑曰:「賢婿休驚。」時天將晚,大登也不問他肯不肯,釋了其縛,只管教飛雲出來拜告天地。飛雲既出,大登命其下拜。文廣不拜,大登按倒其頭令拜。文廣暗忖:「此來被陰魂迷了,連連遭此纏害。前被錦姑玷我之璧,今若不順,他仍不放。莫若姑順了也罷。」遂下拜焉。拜畢,與飛雲同入洞房,顛鸞倒鳳,不勝歡樂。
  次日,文廣告大登曰:「蒙岳丈厚恩,謹當趨侍左右,但小婿領聖旨進香,恐違欽限,只得拜違前去。酬了覆命,庶幾罪不及於九族。」大登曰:「自古為臣盡忠,理合奉行。但汝媳婦如何?」文廣曰:「覆命之後,即遣人來取。」大登曰:「我自送至,但小女無瑕之玉,被汝點破,端期白髮相守,慎毋見棄可也。」文廣曰:「小婿非薄行之人,決無是為。」大登目;「亦須進房一辭而別。」文廣遂進房辭飛雲。飛雲半晌不語,長吁一聲。文廣曰:「子何愁悶之深?」飛雲曰:「早知郎君離別早,何似當初不遇高。」文廣曰:「非也,上命差遣,由不得我。我豈肯輕離別乎!」飛雲曰:「妾跟郎君同去何如?」文廣曰:「不可。此去進香,要潔身誠敬,以奉神明。敢帶婦女!」飛雲曰:「似此奈何?」文廣曰:「待回汴京,差人來接便了。」飛雲曰:「妾之嬌姿,未慣風雨,郎君知之憐之,幸勿丟於腦後。」文廣曰:「某萌此念,天厭天厭。」飛雲曰:「妾當遠送一程。」遂與文廣同出庭前,告父曰:「妾欲送楊郎一程回來。」大登曰:「兒去即回,彼行程緊急,莫去誤他。」言罷,文廣拜別大登、江氏,與飛雲同行。出至寨外,兩淚如傾。文廣見之,亦不覺淚下,言曰:「一宵恩愛遽爾離分,心豈忍乎。倘後我無音來,汝不肯忘而來相與,當會同焦山杜月英、宜都竇錦姑,一同入京,訪問金水河邊無佞府,乃我之家。汝等直投入來。」飛雲曰:「恐郎君他去,家人不容奈何?」文廣乃取下金簪一根,言曰:「設或不在,以此遞進,無有不容。」飛雲曰:「妾去會時,恐被二人不信,何如?」文廣又解下鴛鴦繡袋一個,付與飛雲言曰:「此乃月英親手澤也。持此前往,再無異說。請子回步,恐誤去程。我與汝既結夫婦,後會有期。」飛雲不勝悲愴,遂於岐路再拜而別。有詩為證:
  昨日相逢今別離,忽聞釧落淚交頤。
  心中無限傷情話,握手叮嚀囑路岐。
  文廣別了飛雲,回到軍營,將成親事情告知魏化。魏化言曰:「此乃天緣奇遇,將軍前生結下來的。縱仇敵之家,亦必成就。」言罷,文廣號令諸軍起行。不數日,到了東嶽。文廣謂魏化曰:「眾軍俱屯止山下,吾與汝齋戒沐浴,手捧此三件寶物,拜到聖帝面前獻上,才見誠敬。」次日,文廣、魏化沐浴畢,捧著寶物,一步一拜,直到大帝面前,掛了燈,安置了籤筒。文廣曰:「素珠須掛在大帝手上方好。」遂親登案,揭開羅帳掛之。遂禮拜上香。已罷,同魏化繞廊觀看,歎曰:「靈山勝景,真個無窮佳趣。」有詩為證:
  百折千回疊嶂嶺,崆峒遙出翠微深。
  青天白日煙霞結,不受塵埃半點侵。
  文廣往各房游耍,只見道士個個丰神秀雅,飄飄然若當世之神仙。乃言曰:「吾輩持戟負戈,吃驚受恐,有甚好處!倒不如此輩寵辱無驚,理亂不聞,優遊自得,恍洋自適,卻不知天之高,地之下也。」有詩為證:
  悟徹三千與大千,上人不為利名牽。
  煙霞深隱諸緣寂,水月光汲一性圓。
  頑石點頭時聽法,清風拂座夜談玄。
  閒來擬結陶潛會,共醉芳樽對白蓮。
  文廣歎罷,道官來請進膳。膳畢,文廣曰:「汝眾道官各退,我等遍觀景致一番,亦不枉到此處。」言罷,眾道官各散去了。
  文廣與魏化步到一峰,峭拔壁立,其高冠絕諸峰,有詩為證:
  風光天下已無雙,萬里雲山盡樹降。
  一笑風雷生足下,鈞天路去不多長。
  文廣既到其峰,只見有一石殿,殿門上書著「天下第一高峰。」忽然雲暗,似有雨之狀。魏化曰:「雨來,那裡去避?」文廣曰:「推開這石殿之門,進去躲避一會何如?」魏化向前推之,半毫不動。乃曰:「卻推不開。」文廣曰:「用些力氣推之。」魏化用盡平生之力,又推不開。文廣曰:「待我試之,看推得開否。」遂用一隻手略推,只聽裡面環響。謂魏化曰:「我推得開。」魏化曰:『難也,將軍試推之。」文廣遂將兩隻手向門上一推,滑喇一聲,如山崩地裂,霹靂雷震一般。其門開了。嚇得魏化膽戰心驚,手腳慌亂。文廣笑曰:「你怎麼的?」魏化曰:「好怕人也。今觀將軍,乃天神也。豈凡俗儕乎!」文廣舉步欲進,忽內有兩個武士執戟立於兩旁,大喝曰:「甚麼人,這等膽大!推開禁門,步入裡來。」文廣曰:「聖朝差進香的。」言未畢,忽內有一員官出來,請曰:「聖帝宣將軍入後殿一話。」文廣隨他進到後殿,俯伏在地言曰:「小臣楊文廣是也。今同魏化領旨進香,遊玩至此,因欲避雨,妄推禁門,乞赦死罪。」帝曰:「赦爾無罪,卿等平身。」賜坐於側。命侍臣獻茶,紅桃二枚。文廣、魏化領受不食。帝曰:「此桃甚難得,食其味極佳。昔王母獻武帝之桃,即此一種。卿試嘗之。」二人遂食之。香甜無比。茶罷,復賜酒,各飲一杯畢。帝言曰:「楊卿可惜路逢佳偶,點破好景。不然為一全真,無復臨凡受奔競矣。但此一前緣,不可麾卻者也。魏化特一凡胎,但見為主忠貞,故今日亦因楊卿而同飲大丹頭矣。此非小可之益,自今以後,隨意變化飛騰。今勞卿進香,賜此以答誠心。回去幸勿洩漏。」二人拜辭出殿,行至門外,文廣曰:「帝言隨意變化,我化個鶴飛過前山去了。」等候多時,魏化不來,復飛轉看之,只見魏化飛起三尺,又墜於地。文廣飛下問曰:「你緣何不飛起來?」魏化曰:「不知因何飛起又墜。」文廣日「飲食一般,你緣何又飛不起來?敢怕那仙桃核子你不曾吞下?」魏比曰:「我是不曾吞之,欲帶此核回去布種。」文廣曰:「帝說汝是凡胎,今看起來,你的心也是凡心,安能超脫飛昇!汝快去吞之。」魏化曰:「吞之恐怕咽死了我。」文廣曰:「人生在世,無百年長在軀體,緣何這等怕死!」魏化遂強吞之。文廣大喝一聲,一手帶起魏化,齊齊飛過山前,並下立定。化曰:「吾生怕墜落跌死於地。」文廣曰:「怕死貪生,為凡心之最。人所以難學道者,有凡心故耳。汝急急去之,日後我與汝同歸大羅,毋自迷失真性。」言罷,只見道官來迎歇息。次日,文廣拜別聖帝,相辭道官,下山引軍望汴京而回。
  不一日,到了汴京。文廣入奏仁宗。仁宗見奏大喜,下命重修天波滴水樓,封楊宗保為無敵大元帥宣國公。楊文廣為無敵大將軍忠烈侯。宣娘為魯國夫人,魏化為殿前都指揮使。文武各升有差。又命文廣與長善公主畢婚不題。
  卻說狄青終日恨宗保,又見全家受封,乃曰:「老賊!今日封公封侯,吾之冤仇何時可報!」遂喚心腹家丁名師金者,謂之曰:「吾昔日征蠻,被宗保老賊恥辱。今欲誅之,以雪其忿。汝有何策?」師金曰:「宗保朝廷倚任重臣,老爺害之,豈無後患?此事斷不可為。」狄青聽罷,拿起鐵錘趕打,咬牙大叫:「打死你這奴才。」一竟趕進後花園內而去。師金暗忖:「莫若慌他,不然今日活打死了。」既至後園,遂生一計,跪下告曰:「老爺息怒,聽小人告稟。」狄青曰:「奴才,稟甚麼!養軍千日,用在一朝。你倒說這等話,長他人之威風,而不忠心以事我。」師金曰:「常言機事不密,禍先行。老爺向堂上大聲說這等話,只恐有人走漏消息,報知楊府。楊府一本,論老爺挾私謀害,滿朝文武保奏他的甚多,那時老爺悔之晚矣。為此小人激怒老爺,引至此處才好說話。」狄青大喜曰:「我的兒,說得甚有理。我且問你,怎生計較,害他父子性命?」師金曰:「今老爺已說要打死小人,待小人走進房去,只做尋不見,著家丁遍搜逐出,不容在府,小人竟去投楊府,俟方便處將宗保刺死。又泯其跡,仇殺而禍遠,方是全謀。」狄青曰:「妙計妙計。」遂令師金起去。須臾時,又趕轉庭堂上來,大罵奴才可恨,令家丁搜尋,逐出府門,饒他一死。眾人將師金推出於府門之外,師金即投入楊府而去。
  是時,無佞府中大排筵宴,花燭熒煌,嘉賓駢集,慶賀文廣與長善公主畢婚。盡皆歡飲,沉醉如泥。師金悄地進到宣國公房中,伏於樑上。宣國公與諸客飲罷,進房取下冠帽,仰臥床上。只見一人伏於樑上,乃曰:「粱上君子,你有甚事?或要錢物或要殺我,請下來商議。」師金聞說,遂跌落於地,跪下告曰:「小人狄太師家丁,師金是也。太師令來做刺客。」宣國公聽罷,就枕言曰:「汝取我頭去。」師金曰:「蒙老爺不殺小人,小人又敢作背義之事乎!」遂將狄青謀害之話,與己不肯之意,一一告知。「乞老爺假做個計策,一則以活小人之命,二則以寢狄爺謀害之心。」宣國公曰:「吾即詐死,汝歸事主。則彼此兩全矣。」師金領計,星夜逃回,報知狄青。說楊府今晚成親,宣國公醉了,被我刺死於床。狄青大喜曰:「已報一冤,俟後再圖文廣。」不題。
  卻說宣國公那日飲多了些酒,到半夜時,身體不快,忙喚文廣入囑後事。文廣疾走臥榻之前,問曰:「爹爹如何一旦不安?」宣國公令文廣屏退左右,言曰:「適狄青遣一家奴名喚師金來刺我,我令他砍首,師金號泣說不敢,但求個生路。我即以詐被刺死之計告之。師金拜辭而去。我就寢,忽夢帝命武士斬我,我乃驚醒。今想此數難逃,欲生不可得矣。狄青懷忿,將後必來害汝,須防之。」言罷瘋痰頓生,須臾而卒。次日,表奏朝廷。朝廷令敕葬,令文武祭奠送殯畢。有詩為證:
  無復公來佐太平,一天風雨折台星。
  四方聞訃俱驚駭,默默無言淚暗傾。
《楊家府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