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社群變現:賺錢手冊

消費者渴求與其他消費者相互連接,而不是企業。

——高汀

鄒海是市區一家戶外運動用品專賣店的老闆,結交了不少興趣相投的朋友,他的微信朋友圈越來越大。今年5月,他以朋友圈為切入口,創建了一個戶外旅遊群。

鄒海定期在微信群中發佈戶外目的地,組織大家參與線下活動。不到4個月,他組織了20多次活動,慕名入群的人越來越多。

眼下,鄒海的微信群內已有近500人,以鄒海為主的管理者在組織戶外活動時,多次與旅行社合作,從中獲得不菲的利潤。其間,他還不斷在群內推銷戶外裝備。“這類社群最大的特點是大家互相熟悉,相互信任。”鄒海說。在社群內部,成員因共同的喜好走到一起,彼此有認同感和歸屬感,打上社群“烙印”的產品更容易被接受。

如今,QQ、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的旅遊群越來越多,憑借成本低、行程自由等優勢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充分利用社群,已成為許多商家的營銷法寶。

吳慧玲經營了一個茶館。她以茶館為平台,不斷培養客戶的興趣愛好,最終將他們聚集到自己的社群圈裡。

吳慧玲目前正在經營一個有近300人關注的微信公眾號,銷售與茶相關的商品,並開辦茶藝、古箏課程,逐漸地,來她的茶館參加課程的消費者越來越多。“顧客既然來我這裡,必然是喜歡茶或茶文化的,只要深挖他們的需求,就會延伸出生意。”吳慧玲說。在微信平台上銷售的茶具、茶葉是原來店面銷量的3倍,培訓課程也為茶館帶來了不菲的收入。

以上只是我們利用社群變現的一個縮影。除此之外,提到社群變現還有我們熟知的羅輯思維賣書、吳曉波賣“吳酒”、新榜為用戶提供專業報告服務……儘管有的走電商之路,有的賣服務,但歸根結底,都是通過內容聚集用戶、運營社群,最終實現商業變現,由此形成自己的社群商業模式。

社群,這麼變現才賺錢

社群變現是社群的價值維度不斷新增的過程,也是賦予社群新生的過程。

事實上,社群跟變現,本來就是一個互相牽引的關係。對社群運營者來說,如何將社群變成錢,是每個人想知道的答案,所以有了玩社群不變現就是耍流氓的說法。社群變現常見的方式有會員、分享、咨詢、賣貨、廣告、電商等。總之就是要先有輸出,包括各種用戶需要的有價值的內容,然後在與用戶已經建立了非常深入的情感之後,持續為用戶提供更多有價值的產品或者服務,才能實現變現。

在這裡我們重點強調,所謂的變現有兩種,第一種是現金類的變現,第二種是非現金類的變現。這些都叫社群的變現。

現金變現是直接獲取利潤;非現金變現是從建群、互動、評論、分享乾貨鏈接到轉發、資料共享、邀請好友進群,也就是任何有益於這個社群的動作,都是社群變現。所有能幫助社群進行鏈接和裂變的動作,都很關鍵,都可以叫社群的變現。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社群變現還可以分為直接變現和間接變現。

社群變現的七大模式

社群的運營,讓社群成為商業變現的一種模式。羅輯思維以交會費的方式變現體現的就是群成員商業模式,組織活動變現體現的就是組織式的商業模式,活動方的贊助商需要向交錢,這就是內容變現,還有意見領袖的賣書等商業方式。

社群由於擺脫了對內容變現的依賴,因此其商業模式往往是生態的、多樣的。因為抓住了“社群”這一價值核心,所以無論是收會員費、社群電商,還是社群廣告,社群媒體都能夠玩得轉。這也是目前很多社群在變現上的普遍做法。

如何變現?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我這裡總結了7種變現方式:產品式、會員式、電商式、項目式、眾籌式、廣告式、資源式。當然還有其他方式,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

不過,電商、廣告、會員費等,都只是社群媒體具體的變現方式,而社群媒體商業模式的真正偉大之處,在於群成員組織在一起後,能夠共同創造出無窮的價值。

張大奕(網紅模式電商):4小時賣出2 000萬

淘寶第一網紅張大奕微博粉絲數突破百萬,擁有406萬粉絲。2016年6月20日,晚上18:00到22:00的4個小時裡,張大奕通過淘寶直播,為自己的淘寶店“吾歡喜的衣櫥”創造了近2 000萬元的成交額。這場直播最終吸引41萬人觀看,點贊數超過100萬,客單價400元,刷新了淘寶直播間導流的銷售數據。

直播中的張大奕,並沒有像別的平台主播那樣展示自己的才藝或者其他技能,而是將自己的新服裝進行推銷。為了證明自家賣的衣服從面料開始的一針一線都是自有工廠生產,張大奕帶著粉絲去參觀工廠打版房、成衣間、面料房甚至倉庫,從1樓到7樓,再到4樓,上上下下,樂此不疲。在面料研發室,張大奕代表粉絲向研究人員詢問了很多服裝相關問題,比如“這塊面料會不會縮水”“有什麼成分會危害皮膚”“什麼面料穿起來更涼快”,讓研究人員一一進行解答,並且非常自豪地為粉絲們介紹了一個“大傢伙”:“這個機器會勻速摩擦毛呢布料,所以我每次說經過多少次摩擦這件呢子大衣會起毛,可都是經過測試的。”

比起以往文字、圖片、視頻等的推廣方式,電商直播的優點顯而易見:受眾廣、傳播快、互動性強。尤其是在直播間中,一邊是為買東西而來的潛在消費者,一邊是為賣東西而來的商家,再加上漂亮的主播們熱情親切地互動、解惑答疑,很容易賦予商品溫度,從而獲取粉絲信任,降低新客獲取成本。

700Bike:賣自行車就是賣態度

 

700Bike是國內一個互聯網自行車品牌,由原久邦數碼創始人張向東創立。它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無論是其官方微信還是官方網站,極少直接宣傳推廣自己的品牌,而主要提供三個方面的內容:最潮流的自行車資訊、最有趣的自行車故事、最好玩的生活方式。與其說它們是700Bike的官方宣傳渠道,不如說它們是關於自行車與生活方式的媒體平台。這種“內容營銷”的好處在於,可以讓關注自行車的用戶聚集於700Bike的平台,通過內容的持續影響,讓700Bike內化為用戶的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從而讓這些精準的潛在用戶,對品牌產生持續關注。

從早期開始,700Bike微信發佈的內容就以酷車、裝備、生活方式、新鮮事、圖集、逛店舖、單車女孩、推廣等主題劃分,成功地把車店、愛車者、資訊、騎行故事和生活方式等內容結合起來。通過形式多樣的內容將車與人連接到了一起,並以此打造自行車生活方式,讓越來越多的人瞭解騎行,愛上騎行。

700Bike的內容營銷表明:自行車不再只是代步工具,更代表了人們的生活態度。這也影響了更多人不會滿足於傳統意義上的自行車,而是需要一輛既有故事又能滿足各種需要的城市自行車。在這一點上,任何傳統的營銷方式都不能實現。

(4)分享替代推銷。

鳥蛋:20多分鐘賣10 000只

2015年7月7日,一個名叫“鳥蛋”的自行車智能騎行產品在短短20多分鐘內,賣出了10 000只,創造了京東眾籌新紀錄。解讀這一案例,可以得到一些啟發。在做眾籌或做社群營銷的過程中,究竟哪些環節是需要關注的。

第一,社群創建人。“鳥蛋”是一個安裝在自行車上的智能硬件設備,類似於手環。該項目創建人老劉是一名資深社群參與者及活躍人員,也是一位自行車騎行愛好者,因此同時具備兩項條件:社群活躍分子、產品高敏感人群。這兩個條件為什麼重要呢?社群營銷脫胎於粉絲營銷,但是社群營銷的直接對像數量有限,甚至有一些社群營銷只是面對一個群成員這樣的數量級別(一個微信群最高500人,一個QQ群最高2000人),因此社群營銷需要更高的銷售概率和忠誠度。對於一個群而言,“群主”即為產品創建人,所以上面的兩個要素是不可少的。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才可能放開擴建群數,增加成員數量。

第二,眾籌是結果,但更要看過程中的社群運營。我認為社群運營可以分解為四個步驟:定位(建構)、建群、運營管理、評估與精進。其中,第一和第二個步驟在不同前提條件下可以變換順序,有的社群是先建了群,在日常運營中發現商機,從而做產品、做營銷,也有的是先規劃了產品和品牌戰略,再根據定位建群,兩者並沒有效率及效果上的區別。

在“鳥蛋”這個項目中,社群是一開始就有的,創建人老劉作為資深社群運營者及參與者,懂得從社群中獲取信息和同盟軍,在產品出來後的短短幾個月,就先後與羅輯思維等高端社群聯合開發目標會員。

許多人都可以在一周內拉出500人來建群,因此建群不難。社群營銷的第一個難點是“從社群成員到目標用戶”的轉變,通俗地說就是“項目變現”的轉變。這是社群營銷的一大難題。許多社群做營銷,人很容易拉進來,產品也有了,但是把社群中的成員轉變為目標用戶,除了採取特價、會員價等方式,很難有更好的方式。

在“鳥蛋”這個項目中,首先,其定價49元,在價格上符合互聯網產品的價格區間。其次,老劉把社群成員做了分類,根據貢獻及參與度設定了不同的級別,比如黃金級、白銀級等,還把從羅輯思維那裡獲取的粉絲定義為“羅粉級”參與者。

社群營銷中,有一點是非常有意思的:許多中高端人士在微信群裡就渴望有個身份認同,如果能在群裡有個“一官半職”,其動力是巨大的。這個動力轉化為購買力,就非常容易,這個購買力我們把它稱作“情懷消費力”。

在“鳥蛋”眾籌1萬份的背後,就出現了100位黃金級、1 000位白銀級、365位“羅粉級”參與者的高度參與和自發推廣。有了這個底,老劉才敢把20分鐘眾籌1萬份產品作為眾籌目標,從而打破了京東以往的紀錄。

其他變現

(1)運營的眾包。眾包經濟時代,創業者把一個特定的項目交給不同的人分解完成,以此完成自己一個人沒有能力完成的事情;而在眾籌時代,創業者通過大眾集資的方式進行創業,現代眾籌本質上就是通過互聯網的方式發佈和募集資金。眾包指的是一個公司或機構把過去由員工執行的工作任務,以自由自願的形式外包給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眾網絡的做法。(就是通過網絡做產品的開發需求調研,以用戶的真實使用感受為出發點。)

(2)資源對接。群內資源互通有無、合作共贏。比如某酒店管理人員通過構建酒店行業社群,分享行業經驗,通過打賞、預售經營管理等方式變現。某項目負責人通過社群分享項目,招募代理商、合作夥伴。某智業機構通過為社群成員提供在線咨詢、線下培訓等智業支持,並與具備上市潛力的項目達成深度捆綁,提供資源扶持其上市。

(3)資本的眾投。社群根據自身擅長領域組建、眾籌行業基金,通過投資、併購等方式實現長遠收益。

社群變現的七大要素

變現,是個有意思的話題,也是所有玩社群的人值得關注和討論的問題。

在社群平台蓬勃發展的今天,企業與組織甚至個人也逐漸意識到經營社群可以帶來的效益——口碑、品牌溝通、提升滿意度、刺激購買等,因此對於社群變現的技巧也迫在眉睫。

那麼在變現之前,我們先要思考4大問題。

第一:用戶的需求是什麼。

第二:你如何來解決客戶的問題。

第三:用戶為什麼要加入你的社群。

第四:顧客要的是結果。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你不能只專注於自己的產品,你必須要瞭解,顧客想要的某種需求下的產品或者服務的衍生產業、顧客想要被什麼業務滿足等。要記住,你無法滿足顧客的需求,並不代表他們的需求就消失了。

當你明白顧客需要或想要的是什麼,你應該怎麼向他證明你能解決問題?而且是創造美滿結局的最佳選擇,最終能夠給顧客一個好的結果。

顧客真正想要的其實是要在最後得到好結果。雖然表面上的需求(你感覺到的需求)是電鑽,但是顧客實際要做的事是鑽個孔。

那麼社群變現的核心要素有哪些?作者認為,主要有下面7大核心。

(1)用戶的需求就是生意。 需求決定一切。對於社群變現來說,你可以先從基本的想法開始,再把它轉變成一系列有規劃的內容。比如,你可以分析用戶的需求是什麼,接著思考你是否可以幫用戶解決問題(尤其是他們最頭痛的問題)。

例如:你是個財務規劃師,那麼你紓解的是客戶財務上的頭疼問題;假如你修理電視機,你解決的是用戶電視故障的問題。在任何行業中的任何人,都能夠就用戶的需求,進而解決他們的問題,成為某個行業的專家。例如我只有在電視機出現故障時,才會打電話叫人維修,不過我卻可以在任何時間跟維修電視的專家學習,這改變了我和你接觸的機會,原本我只是在關鍵的痛苦時刻需要你,現在卻可以在任何時候跟你學習。

(2)等價交換。 經營社群其實就是等價交換。你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滿足用戶需求後的等價交換。比如,你建立了一個寫作的群,別人為什麼願意付費來學習?答案無非有三點:第一,你能解決大家關心的問題;第二,大家有學習寫作的需求;第三,他們能通過你付出的時間與內容得到他們想要的。因此,他們願意付費。所以說經營社群是一種等價交換。如果你平時在社群裡沒有良好的互動,一旦你想讓社群裡的成員付費給你,或者你讓他們幫忙,是不會獲得你所期望的結果的。

(3)用戶特性。 互聯網的用戶是草根。你不僅要給他們服務,還要給他們創造價值。怎麼讓草根喜歡呢?想要讓他們成為你的粉絲,想要讓他們對你有忠誠度,你就要真正瞭解他們。除此之外,你還必須明白社群是活生生且會呼吸的有機物。事態不停流動與改變,有人加入,有人離開,有些人一開始是專心致志的貢獻者,但後來變動而離去。這種變動,你應該仔細甄別,別太拘泥明確的標準或數字。

(4)我們和用戶做什麼。 人類的特性就是,頻繁的交流就容易產生親近感,不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這一點其實都是相同的。我們可以將社群比喻成擴音器。以往的口碑營銷,即使有好商品或服務出現,一般人在一天內頂多傳達給兩三個人知道。社群出現後,即使是普通人,也能輕易把資訊傳達給成千上萬的人知道。社群運營者切記一點:能引起消費者共鳴的內容,在社群中會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5)內容是核心。 所有人都喜歡與人分享自己購買和使用的產品。我們知道,最強有力的營銷就是一個信任的朋友表達對某一產品的支持。好內容有四種形態。第一,提供資訊: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事。第二,提供分析:告訴我們這是什麼意思。第三,提供協助:告訴我們如何做到。第四,提供娛樂:告訴我們可以獲得什麼。

(6)市場就是對話。 對話的意思是,你和用戶之間是平等的,而不是宣教式的。對於社群變現來說,必須把握三點。

第一,依賴是一切。如果社群的人不依賴你,大家對你有戒心,你就沒有辦法把社群做大。信賴之所以如此重要,部分原因在於,身為社群領袖,你在情感上想與社群所有人都很親近。大家會向你尋求建議、指導、討論個人問題、處理衝突等。

第二,傾聽的價值。當你能證明信賴與傾聽的能力,社群將發展出對你的尊敬,他們會在那裡聽你說話、與你合作、和你並肩戰鬥,成為你可以依靠的大家族。

第三,增強社群信心時,尊敬是很重要的功能。當社群成員與社群領袖有回應的正面互動,社群感覺更有凝聚力,因此產生信心及重要的歸屬感。

(7)用戶證言是最有力的銷售工具。 顧客的推薦不只可以為你建立聲譽,也可以證明這事毋庸置疑。顧客的話語不只對社群擴散有幫助,也可以讓你更好地變現。因為,顧客的證言是最有力量的銷售工具。顧客的證言必須具體明確。它們必須提供(你告訴我的)事情背後(別人已經這樣做)的原因。

總之,社群變現要明白:通過社群與顧客建立中長期關係,實現社群的變現。社群的熱心支持者會因為喜歡他們所在的社群,去購買社群裡推薦的商品,進而持續購買,成為忠誠顧客;同時,不只自己會買,還會向家人、朋友、熟人積極推薦品牌,而成為營銷傳道者(宣傳商品的顧客)。

以上是我們提到的社群變現的七大要素,接下來,我們分別從這七大要素入手,為大家一講解如何設計一個變現的社群。

用戶的需求就是生意

在這裡大家要明白兩點,所謂用戶的需求,一是指社群運營者的需求,比如社群很多,無法變現,想通過社群變現;二是消費者的需求,比如,消費者為什麼加入群,加入群能幫他解決什麼問題。接下來,我們一一來剖析。

小楊是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平時酷愛看書。有一天,他突然聽說社群可以變現,特別賺錢,於是就立即建了一個群,但是堅持了半年,一分錢沒有變現。

他非常鬱悶,後來他才發現,原來是因為他的社群粉絲本身定位不精準,各種職業、各種興趣愛好、各種地域的人都有。

當一個社群不具備垂直性的時候,再做落地變現就非常難了。要確定我們的粉絲到底是什麼樣的年齡結構,什麼樣的性別結構,什麼樣的收入結構,什麼樣的職業結構。

經過重新思考之後,他開始把社群細分,一來是避免了用戶虛胖,也就是社群並非用戶多就能變現;二來,他瞭解了自己所運作的社群裡面的用戶,發現他們潛藏於互動中的本質需求。所以他開始在社群中銷售VR(虛擬現實)眼鏡,效果讓他大跌眼鏡,一個月就銷售了300單。

對於渴望社群變現的人來說,如果你的社群不具備變現基因,就會很難變現。因為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所以一開始做社群的時候,就要植入變現的基因。所謂變現的基因就是滿足用戶。比如,你做社群時,一開始就告訴用戶,我們未來要做產品,大家做好心理準備,如果想加入,想享受到超高性價比的產品,那麼你就可以參與,否則的話你可以退出。

社群變現從來都不難,難的是大家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群。記住兩個字:滿足。例如你建立了一個美食群,你要思考別人為什麼進群,是為了吃到美食,還是看到美食的照片,還是想學習如何製作美食。接下來,你最需要先找到那些忠誠的擁護者,包括顧客及KOL等,組建你的第一批群朋友,通過各種形式的傳播,打造品牌標籤,培養用戶心智認知。

一個社群的變現基因還有下面幾個重要部分組成。

(1)社群定位。

你若是一個男的,肯定不會走到女廁所去的。這個就是對於定位最直白的解釋。

你是一個女的,你理想的對象是男神。這個也叫定位。

吃飯的時候大家一定知道想吃什麼,不吃什麼,這就是吃飯的定位。

做社群也一樣,要有一個定位。每個社群的定位可能不同,目標可能不同,表現形式也會不同,所以任何人要建立一個社群,首先考慮的是社群有什麼目標,要解決什麼問題。

社群定位是指在建立社群的過程當中,要知道做社群的意義是什麼,或者說為什麼要建立一個社群,是為了溝通、閒聊、傾訴內心,還是通過這個社群賣貨變現。我們發現不少人都建立了所謂的群,然後稱這個為社群,還有一些人在運營社群當中付出了不少精力,可是結果一般,不少人的群裡閒聊、灌水、廣告滿天飛……所以你要明白社群不是規模化、不是標準化,更多的是一定範圍內個性化、小眾化。只有定位好社群,才能明確目標,運營好社群。

比如那些做得比較成熟的社群定位:

簡而言之,社群定位就是通過發現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然後通過內容或者其他方式不斷滿足群體或者個人的需求。社群定位的實質是讀懂人性的需求,通過合適的載體進行交流互動,進而產生黏性,最終產生交易。

(2)用戶需求。

朋友的孩子兩歲,站在這個角度上思考,朋友是一位母親。為了解決孩子的早教問題,她可能在一個早教的社群裡。對朋友來說,她喜歡做飯、品嚐美食,可能會在一個美食的社群裡。她又是一位愛美女士,可能會關注一些美妝護膚的社群。

這裡告訴我們的是,一個人可能會在很多社群,只是他們在不同的社群扮演的角色不同。對於社群運營者而言,只有更加精準地找到自己的客戶(魚塘),才能在社群中進行產品的分享,進行變現。

如果你是一個商人,有自己的商品,可能是母嬰、親子類的產品,可以做一個聚集母嬰親子的社群,首先靠自己的價值觀吸引一批人,達成理念認同,最後賣產品回歸到交易,實現商業變現。這可能是最直接的社群商業模式,也許會有很多人反感,但商人的最終目的都是落地到賣產品。

用戶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社群變現必須根據社群的基因去匹配。因為有群體的出現,會誕生新的消費習慣、消費行為。就好比一個人有需求就會產生購買慾望,有慾望就會不斷暗示,產生購買行為。

在這裡再次重申一次:我們所指的產品大家可以理解為一種是我們熟知的產品,有形的產品,另外一種產品就是我們所謂的內容。

在社群裡,我們必須定制一些可以真正打動社群用戶的內容。這裡說的內容是以引導社群流量為目的,跟作為價值產品的內容不一樣。對於社群用戶來說,大多會同時在不同維度的社群內,精力會在這些社群間進行選擇投入——會選擇那些“為自己定制”“能夠打動人”的內容。

等價交換

社群媒體重新喚醒我們會感同身受的事實——我們有同理心,渴望與人連接,尋找表達自我的機會,創造生活的目的與意義。因此,社群是公平的。你在付出的同時,用戶也在付出。如果你所建立的社群不能滿足用戶,這意味著用戶在社群裡付出了時間精力,卻不構成用戶所認為的等價,他們就會逃離你的社群。

對社群運營者來說,要滿足等價交換,必須具備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構築能自我表現的環境。你的社群一定要能夠滿足用戶自我表現的願望,能夠讓參加者自由表現的環境對社群而言非常重要。

第二:建立交流圈。用戶和社群中的成員可以建立合作,或者交流,以滿足用戶的需求。

第三:讓用戶有所貢獻。用戶的參與動機會從品牌的熱情或報酬,轉變成在社群中的交流。真實意義上的社群是指能夠讓參加者感受到自己有所貢獻。

第四:回饋用戶。用一切方法回饋會員。在促進用戶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必須結合無形的鼓勵(樂趣或地位)和有形的鼓勵(謝禮或獎賞),兩種都有必要,重要性不分上下。

用戶特性

用戶在哪,如何找到用戶、獲取用戶呢?如果你能根據用戶的特性,發掘用戶的需求,拉攏並留住用戶,就會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你的社群 。對社群運營者來說,我們要瞭解用戶,找到用戶,與用戶交流。其實我們每一種交流方法無非是通過點贊、評論、轉發、收藏、分享來實現。每一種互動行為,都能推動信息流動。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通常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搜索。通過搜索可以發現用戶。第二,評論。通過評論讓用戶感受到我們在關注他,從而喚起他的互動。用戶在互動中積極評論活動內容,不僅能給別的用戶一些參考信息和引導,還能給活動信息帶來口碑效應,這無疑能激勵更多的用戶來參與活動。在社交網絡中,有一個現象:越熱的內容,互動越活躍,互動越活躍的內容,越容易成為熱點話題。第三,轉發。轉發意味著分享。從社交網絡信息中,可以看到少數人的互動可以激勵更多的人參與互動,從而讓信息流動到更廣泛的人群當中。用戶在互動中雖然只是做出簡單的轉發、分享動作,卻能讓信息在自己的關係鏈上傳播、流動起來。第四,海量參與。當海量的用戶參與互動時,就能讓活動的信息在社交網絡中得到更多的曝光,企業就可以以小成本換來用戶、品牌、訂單等大收益。

粉絲定位

所謂粉絲定位,就是你的粉絲來自哪裡。用戶因為具備某個共同屬性,才會有共同語言,才有動力聚集在一起。這個屬性所覆蓋的人群或多或少,只要是特點明顯並且可以明確區分就是成立的。比如電影、足球、明星這樣的興趣屬性;比如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地域屬性;比如孕婦、小升初的家長、車友會這樣的細分屬性。

關於粉絲定位,要注意以下事項。

定位要准。 千萬別說你的社群面向所有人,沒有準確的用戶定位,社群很難發揮作用。

跟誰玩。 也就是說你要對你的社群做一個細緻的用戶分析,確定自己的社群要跟誰玩。這個分析跟線下開店的市場調研類似,就是要瞭解目標客戶的地域分佈、消費習慣、工作收入、年齡範圍、興趣愛好及生活場景等。

線上推廣

線上推廣其實最核心的就是流量獲取。流量獲取就是“你聯繫的節點越多,你看到的世界就越大”。所有的推廣大致分為三種:第一,渠道;第二,規則;第三,方法。凱文·凱利的《技術元素》中有一篇《一千個鐵桿粉絲》,說“任何創作藝術作品的人,只需擁有1 000個鐵桿粉絲便能餬口”。那麼我們通過線上獲取粉絲的核心有兩點:第一就是善用工具,一切工具皆是引流的利器,所以你必須把工具運用到極致;第二,就是加粉的技巧。

工具軟件的背後,其實是活生生的個體。無論是微博、微信、秒拍還是各種直播平台,都不過是工具。只要有人在的地方,人性都是一樣的。每一個人都試圖在他所在的地方尋找參與感,獲得被他人需求的感覺,所以我們必須從各個他們存在的地方去引流,也就是建立用戶池。

我們可以將渠道分成電腦端、移動端、線下端、微社區幾個部分,並做如下的規劃。通常我們加粉都是通過這幾個渠道。

在這裡,大家要明白一點:吸粉的渠道和方法有很多,我們必須明白加粉的規則。加粉不在於粉絲多,而是在於粉絲的精準度。把握質量,不要浪費時間做無用功,盲目地加些無關緊要的人。

線下活動

社群不僅僅需要線上互動,而且更需要線下結合。線上是彼此交流的平台,線下是彼此加深印象、產生感情的渠道。一個好的社群要有源源不斷的活動去支撐 。線上聊天十年,不如線下一面。在運營社群時,必須組織一些線下的活動。一來是強化身份認同,二來是增加每個群成員的活躍度和興奮度。目前很多活動內容聚焦在新產品體驗或邀請鐵桿會員參觀工廠、觀摩生產流程等。很多社群不重視用戶之間的交流,而在意活動的影響力或規模。活動的目的是促進用戶彼此的交流,而非活動本身,更不是形式上在一起。據統計,小米平均每個月舉辦21場活動,從中可以看出高頻次活動對社群發展的重要性。

通常的線下活動主要有:線下舉辦培訓、論壇、峰會、大會等。各種形式的線下活動把線上的粉絲轉移到線下。

通常一個好的線下活動需要5個步驟。

(1)確立活動目的。一切社群活動皆有目的。當社群建立起來,要開展一場活動的時候,活動的第一個目的是維持群的活躍度,第二個目的是擴大群的規模。一個社群首先要有帶頭的人組織各種主題或者活動互動。相互陌生的人之間隔閡是難免的,所以社群要建立人人平等制度,即每個人都有發言和吐槽的權利,盡量讓每個人覺得受到重視,帶頭者(運營者)盡量照顧到每個人的想法並整理出有價值的信息,定時做出總結,反饋到社群,保證群員分享最大限度的傳播和利用。話題和活動可在線上討論,地方性的也可在線下組織分享活動等。

(2)策劃活動主題。活動的主題有兩大核心點:第一是主題要新穎,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第二是主題必須是大家關注的,或者是說大家在平時遇到了某些問題,期待在線下活動時解決內心的疑慮。

(3)策劃活動內容。策劃活動的內容包括五大方面:第一,活動嘉賓。活動嘉賓可以從外部請,也可以請社群當中表現良好,在某個領域有特點或者特長的社群成員擔任。第二,活動主持。活動進行的時候,需要主持人暖場或者主持會議,通常可以由社群的成員擔任主持人,這樣方便介紹社群內的成員。在分享的過程中,主持人或者團隊的人需要參與一些互動來引導大家,到嘉賓講得精彩的地方可以點個贊、發個紅包,調動活動的氣氛。第三,活動時間段的設定,盡可能在社群內發起投票,通過數據確定活動發起時間,盡量避開重大節假日。第四,活動時長的設定。一般以兩個小時之內為宜,在活動舉辦一個小時後不妨插入15分鐘的休息時間,可以要求社群成員表演才藝、發表觀點等,讓大家放鬆片刻。第五是活動場地。活動場地盡量選擇交通便利、環境優雅的地方。

(4)邀約用戶參與。在所有活動的框架搭建完畢之後,就邀約群裡的人參加線下活動。

具體操作步驟分三步。

第一步,在活動的預熱和進行期間,群內的討論話題和日常交流大多會以活動內容為中心發散。

第二步,通過H5頁面或者公眾賬號的文章進行轉發,要為用戶提供最便利的報名和入場方式。目前,活動行可提供包括電腦網頁、微信及App版活動報名通道,用戶可直接申請參加活動,並通過二維碼驗票入場。

第三步,邀約比賽。發動社群成員的粉絲力量,看誰邀約的人多,紅包獎勵。

(5)活動總結分析。一個社群的活動不僅是一個宣傳拉新、增加成員黏性、激活活躍度的有效手段,還是一個引導社群主題的有效方式。在每次社群活動結束後,要分析總結,以便在下次活動的時候做得更好。

除此之外,要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場活動。這也是打造社群品牌的良機,而這需要從活動前期便開始大力宣傳。

通常的活動總結有三方面。第一,活動現場報道及活動結束後的二次傳播是否引起大家的關注。第二,參與線下活動成員對活動的好評率。第三,活動主辦方可通過不同形式的合作共享多種渠道推廣資源。第四,活動是否帶動了社群內部話題的討論、社群的凝聚力、社群成員自發傳播等。

總結: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文化氣質,因此活動也不盡相同,而活動的線上線下模式適合同步進行,滿足不同成員的需求,使社群成員彼此的互動與交流更頻繁。

如何打造付費社群

社群的變現可以是羅輯思維招募付費會員入賬近千萬,也可以是一個普通媽媽群裡9.9元育兒資料銷售,還可以是百萬級用戶後的變現接入,又可以是100人就開始轉化,形式與方法各式各樣。

我們知道,付費是篩選會員的方式。會員的付費,能使社群的群主獲得價值回報,進而保證社群群主升級服務,更專業、更專心地為會員帶來持續的高價值,實現良性循環。

付費社群是個新興的事物,這代表著社群真正的價值越來越被人認可。擁抱這一變化的先行者,會走在前面,並引領眾人。在打造付費社群時,我們必須思考以下問題:大家為什麼加入這個社群?社群為用戶提供什麼價值?這個價值可以促使大家付費嗎?怎麼讓付費後的用戶持續在社群內活躍?用戶願意把社群介紹給外部嗎?這些都跟社群用戶的轉化、持續的黏附、新用戶的加入等變現條件息息相關。

他是誰:自媒體人提出收費服務的時候,“產品”的核心其實就是自己,包括專業能力、人格魅力等。若是沒有這個標籤,別人就會一頭霧水,不知道這人是幹什麼的。付費社群的核心和能量根基,在於圈子的組建者或價值提供者,他的個人品牌和形象是別人首先要考慮的。

他能提供什麼:產品和服務的本質,是傳遞一種價值,能夠解決別人的實際問題或者困惑。沒有價值,就沒有價格。如果是一個寫作團,那社群群主提供的核心價值,是教別人寫作的技巧和方法,並給予耐心細緻的輔導。把經驗和方法傳遞給別人,也是一種稀缺的價值,這也是目前一部分收費自媒體的操作方法。

這個服務是我需要的嗎:想讓別人接受你的產品必須要考慮產品價值與客戶是否匹配,客戶是否需要這樣的服務。

關係如何:信任關係,也是決定成交的關鍵因素。因為專業,所以信賴,因為信賴,所以成交,這是情感因素。有兩種方法建立信任關係,要麼主動建立信任關係,要麼有其他人的信任背書,二者必得其一。

付費社群的打造技巧

在提到付費社群的打造之前,我們先來看下收費的優點、缺點,以便我們更好地把握社群打造方法。

優點:成員精準;因為收費建立了天然門檻,社群成員相對精準,成交價值增大;價值認同,因為對社群群主的認同,導致價值觀相近,群行為規範。

缺點:內容缺失,收費社群因為收費自然要提供更多的服務,而作為社群群主提供的服務不可能永遠新鮮,過了蜜月期後,社群就會進入一個疲勞期,所以需要更多的內容和熱點,這樣社群才能夠保持持續的熱度和活躍度;服務缺失,一個社群一旦幾天不見群主,大家就會覺得不舒服,而依靠人力支撐的社群服務天生存在短板。

(1)塑造價值、整理課件。構建打動人心的價值點,價值點指什麼?價值點就是能吸引社群成員加入的點。舉幾個例子:想要結婚的男人、想變美的女人、想要健康的老人、想要孩子聰明的家長、想發財的所有人。抓住社群成員的心態,就可以初步為他們準備產品,不貪多,一類人做一個社群就足夠,不能做成大雜燴。

構建打動人心的價值點,如做培訓的需要設計好課程培訓內容,分享項目的需要擬好操作手冊,收代理的需要提煉好玩法,賣軟件的需要準備好軟件。列舉出現階段各階層的痛點或市場需求,從中找出自己可以對接的強項,然後整合相關係列教材或自己準備課件,先在某大群裡放出系列教材的部分提綱和目錄,也可以發課件的截圖,吸引感興趣的小夥伴,參加者掃碼付費進群,價格根據授課時間、節數、群內成員來定。

(2)課件推廣。推廣你的內容,實際上不管是付費還是免費推廣,都是一種付出,不存在絕對的免費,精力也是一種成本。算好投入產出比,描繪好用戶畫像,有針對性地選擇渠道去挖掘潛在客戶。

(3)導流。微信公眾號+微信個人號+朋友圈+微信群,QQ好友+QQ空間+QQ群+QQ公眾號,利用這兩套工具完成內容鋪墊,轉化成交。

(4)搭建付費群A,積累口碑。社群早期都是免費分享,大家那個時候也沒有收費的意識,但是現金流會幫助社群走得更長遠。在開始收費運營後,認真積累口碑。因為如果只是收錢,沒有做好相應的服務,那麼很可能,這就是一次性收費,以後就沒有了。每次活動開始前,都要把整個項目分工,並策劃每個能夠做線上傳播的時間點,活動中不斷跟蹤反饋,活動後復盤總結。慢慢就會發現社群中很多成員都是反覆購買的真愛用戶。

(5)風險管理。從免費向付費過渡的時候,可以先小範圍試錯來控制風險。比如在一些訓練營中,定價和招募規模不要一下子拉得特別高。定價越高,學員的期待值越高;人數越多,運營難度也越大。如果跟講師是第一次合作,還沒有磨合過,那麼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就應該把第一期做小一點,把各個流程優化標準化,等到第二期第三期再逐步提高價格和招募人數。而且為了控制導師的講課質量,還需要和導師一起磨課,根據導師的講課內容,設計運營環節和學員獎勵。這樣在提高滿意度的同時能提前把控自己能預計到的各種風險。

(6)利益分配。在付費群A搭建起來之後,可以再細分,建立付費群B、C……每一個群都做不同的項目,確保B群代理賺錢,由B群代理為你吸引新用戶,再引入代理群C。利益分配很重要,可以制定代理制度,就是成員拉人來,我來服務,錢全歸該成員。

(7)日常維護。付費群日常維護的話,還是要靠價值,以做培訓為例,要天天發乾貨,貼行業消息,給學員介紹工作機會。做項目分享的,教會大家賺錢套路就直接解散。當決定從免費向收費過渡的時候,免費和收費要有重點地並行。把團隊精力重心放在收費部分,因為收費意味著要提供給用戶更好的服務。

(8)稀缺。另建一個新付費群的時候,常用的一個策略就是入群時間越晚費用越高,這可以有效促進成交。除此之外,限量策略也常用,例如本期付費群限100人,用飢餓營銷刺激社群成員付費!

收費社群的幾種形式

現在都講“流量社群化”,意思就是說只有流量是不夠的,成員隨來隨走,留不住人,實現轉化的可能非常小,要把流量轉變為粉絲,而且是有黏性的粉絲。因此,也就衍生出許多將流量社群化的套路。

(1)培訓型社群。培訓型社群在變現上具有天然的優勢,只需把本已存在的技能培訓和知識分享模式搬到社群中來,從而通過收取一定的費用直接變現。

培訓收費本質上是把群主或專家已有的勢能進行變現,要麼是群主不斷產生優質的內容等進行輸出,要麼是定期邀請嘉賓進行分享,群成員為學習知識或培訓技能而付費。這種類型的社群在變現上比較直接有效,其商業模式在社群興起前就早已存在,大部分知識培訓類社群都選的這種商業模式。

培訓型社群主要賺取的是群主和群成員間的勢能落差,因此這種社群比較適合知識高度專業化的領域,比如法律、醫療等。在互聯網產品、技術等的培訓領域也能奏效,因為如今互聯網行業的從業人員收入相對較高,而且也漸漸建立起了為知識付費的觀念,對知識能給自己帶來增值的觀點也比較認同。整體上看,這種商業模式是成立的,而且是可複製的。

不過,培訓型社群對“師資”和持續優質內容的輸出會是巨大的考驗。由於其變現嚴重依賴新成員的加入,必須不斷地拉新,這要求社群必須持續輸出優質內容。而對於老成員來說,社群也必須對其不斷輸出新內容,這便在“師資”上提出了要求。能不能做好這兩方面工作,直接關係到變現的持續性。

(2)乾貨分享學習群。這種群的流程模式一般為:先在某大群拋乾貨(文件夾截圖等),然後吸引群友加好友領資料,加好友之後再發有關分享學習群的二維碼。這是一個最簡單最基本的建群模式,之後還可以按行業、按地域等細分。若想持續發展下去,有幾個關鍵問題需做好準備和規劃:若之後按行業、地域等細分,必須有能夠穩定有效維護社群的群主;必須有持續的內容輸出源;贏利方向和途徑需要考慮清楚,必須建立回報機制。

(3)精準付費社群。這類群的模式是:以優質內容吸引粉絲,這個“優質內容”可能是一個領域的系列知識課程,也可能是一套專業叢書,先拋出極少部分內容,類似於讀書軟件中開頭部分章節免費,其餘付費閱讀的形式,只不過用在社群裡,增加了有聲讀物、群友互相交流和切磋的空間、思想的碰撞。吸引來的粉絲通過付費入群,成為會員,會費有效期限一般為半年或一年,群內會定期或不定期提供內容與價值輸出服務,期限內會員自由分享。這種模式也有幾個相關問題需注意:無法快速複製該模式;付費流程煩瑣,不易提供標準篩選條件,無法清晰界定;無償服務不能沒有,但也不能太多,太多容易導致粉絲不珍惜,而不去具體落地實操,也就不會有後續的黏性連接和增值服務。

社群付費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情。但需注意的是,微信群和QQ群都不是社群,只是社群的載體,一個工具而已。而在一個公眾號裡面的鐵桿粉絲,每天點贊、轉發、評論、定時等候推文這些人,才是一個社群,儘管他們可能彼此還未曾相識,更沒在一個群,但他們有共同的喜好、理念。

總之,社群有兩個特點:一是共享,一定要分享,不是傳播。二是求援,不能怕麻煩用戶。用戶一定要被麻煩,被麻煩以後他才有參與感,才有價值感。他的成就感是建立在能夠“幫助”你的基礎上,通過“幫助”你實現價值。這個“幫助”本身又能成為這個社群的公共財富。

所以我覺得做社群基本上就是干兩件事:第一件事,有東西跟大家分享;第二,我不知道該怎麼辦,請大家來幫我,求援經濟。總的來說,收費不足以支撐一個社群的商業變現,畢竟群成員數量有限:收高了群成員會減少,想要吸引更多的群成員又不能收高,總體上來說數量不會大。而且一旦雙方建立了收費關係,則可能破壞群成員間的平等和互動關係。群成員在心理上會認為自己進社群是花錢買了產品或服務的,社群必須對我負責到底,這將給社群的運營帶來巨大壓力,得不償失。如果一開始就只把收費當作篩選手段,則不會有這些後續麻煩。

【案例8】混沌研習社

李善友老師的混沌研習社裡面也有自己的商業模式。現在研習社有兩種會員:一種叫作鐵桿會員,3 000元/年;一種是線上會員,600元/年。它其實就是一個互聯網的商學院,讓你收穫非常多的知識,現在已經有數萬名會員。

《變現:你的社群價值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