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節


第五章 血蘑菇調兵
1
爺兒仨趁亂衝出關家窯,跑得滴溜甩掛,連呼哧帶喘,帽子也歪了,衣襟也開了,涼颼颼的天,鼻窪鬢角卻是熱汗直流。
跑到高處轉頭觀望,但見風威火猛,屋瓦炸裂,潑水成煙,老關家的宅院莊田變成了一片火海。
血蘑菇胸膛中的一顆心,直似斷線的風箏,忽高忽低沒個著落。
白龍則是心裡發虛,自言自語地嘀咕:「咱這個婁子捅大了,瞞著大當家的攜帶槍馬下山,火燒關家大院,只怕瞞不住啊!這倒在其次,要命的是大牲口、大車扔在關家窯沒搶出來,多半也給燒沒了,咋跟大當家的交代啊?」土匪最看重的兩樣東西,一個槍一個馬,槍是土匪的膽,馬是土匪的腿,也可以說是土匪的「局底」,所以頂忌諱拐帶槍馬。
他們爺兒仨沒經過大當家的允許,擅自帶著槍和馬車下山,馬車還沒了,這可咋整?老韃子說:「咱大當家的吃順不吃戧,上了山你倆誰也別吱聲,我先去跟大當家的認個錯兒,且看他如何發落。

老韃子帶著血蘑菇、白龍上了孤山嶺,來到分贓聚義廳,當著綹子裡四梁八柱的面,跪在地上稟告大當家的,把前後的經過一五一十說了一遍。
「只因關家老祖宗心腸歹毒,不肯放過血蘑菇,三番五次以紙狼狐置血蘑菇於死地,我才擅作主張,帶著白龍和血蘑菇趕了馬車下山,扮成販煙的客商混入關家窯,想趁夜毀了供奉紙狼狐的香堂。
怎知關家老祖宗用油燈砸血蘑菇,意外引起火頭,關家大院及周邊莊田,還有我們爺兒仨帶下山的馬車,均被大火焚燬。
萬望大當家的開恩,念在他們兩個小的不懂事,都是我讓他們跟著干的,是打是罰還是掉腦袋,均讓我一人承擔。

遲黑子倒沒發火,上前扶起老韃子,當眾說道:「我不讓你們跟血蘑菇說他的身世,就是怕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結果還是沒躲過去。
看來火燒關家窯實乃天意,因果上的事,豈可由人計較?按說老關家本本分分,沒幹過坑害老百姓的勾當,咱不興無故禍害人家。
可這是血蘑菇家裡的私事,誰家沒個糟心事呢?誰的葫蘆爬誰的架,他自己去做個了斷,山上不便干涉。
不過你們不該不聽號令擅自下山,倘若崽子們都這麼幹,咱這孤山嶺豈不亂了套?沒規矩不成方圓,沒五音難正六律,因此死罪可免,活罪難饒,各罰你們一年大餉,下不為例。
」大當家的斷得明明白白,還給山上省了錢糧,四梁八柱和老韃子他們仨心服口服。
只是打這兒起,血蘑菇仿若變了個人,終日悶著頭跟在老韃子後面,幹些個燒火做飯的雜活兒,時不常杵山梁子上發呆,誰也猜不透他心裡在想什麼。
天氣一天比一天涼,刀子般的老北風吹光了樹葉子,孤山嶺上灰茫茫一片,眼瞅就要大雪封山了。
跟往年一樣,到了這個時節,大股土匪又會下山貓冬。
大當家的把人馬集合到分贓聚義廳,先分大餉,大當家的、四梁八柱拿頭份,剩下的崽子按這一年的功過,誰分得多誰分得少,賬房字匠記得一清二楚,錢不夠分就拿東西抵,像搶來的煙土煙槍、皮帽子皮襖皮褥子、金銀首飾之類,按價值分成若幹份,各取所得。
眾土匪跟過年一樣,一個個眉開眼笑,分完了大餉,喝罷辭行酒,接著就要「插傢伙」。
各人下山只帶短槍,把長槍埋起來,埋在什麼地方,只有大當家的和四梁八柱清楚,其餘崽子一概不知。
山上的牲口馬匹大夥兒分頭騎走,誰騎走的,誰還得騎回來,如果說轉年上山,分給你的牲口坐騎沒了,你就得拿出相應的財物抵償。
約定好轉年開春上山的日子,土匪們下山各奔東西,或者投親靠友,或者去會相好的,或者去「海檯子」找暗娼,還有「拉幫套」的,找夫妻兩口子,仨人明鋪暗蓋,搭伙過日子,吃飯一張炕桌,睡覺一個炕頭。
要麼就躲在大車店裡喝大酒、抽大煙,組織賭局,放簽抽紅,總之兜裡有錢,膽子又大,想幹啥幹啥。
老韃子的家在貓兒山,離龍江縣城不遠,年年帶著血蘑菇和白龍回鄉下過冬,家裡頭還有個女人,跟老韃子搭伙過日子。
他以前當過跳薩滿的神官,當地人都以為這爺兒仨每年開春後到外地跑營生,大雪封山前回來,可想不到他們是殺人越貨的鬍子。
老韃子爺兒仨不是四梁八柱,往年分到手的大餉,勉強剛夠維持一冬,有時還得去周邊給人家斷病消災。
老韃子跳大神,白龍幫兵擊鼓,血蘑菇做金童助威,爺兒仨配合得十分默契。
鄉下很多地方不用錢,老百姓拿「高粱小米」當酬勞,隔三岔五掙點兒糧食,倒也足夠吃喝。
老韃子蒸小米干飯最拿手,先把小米淘洗乾淨了,放進高麗大鐵鍋裡,加水煮到米粒兒開了花,用鐵笊籬撈出來裝進小盆,擱鐵鍋裡扣上鍋蓋繼續燜熟。
盛在碗裡的小米干飯顆粒飽脹,香味兒賽過大米飯。
擱到往年,他們爺兒仨帶著大餉下山,準是先奔縣城趕大集。
關外的大集熱鬧非常,鐮刀鋤頭、刀剪鍋鏟、衣服鞋帽、山楂凍梨、活雞活魚,吃的喝的、穿的戴的,鄉下人常用的東西,在集市上擺得滿滿當當。
還有殺豬的,把肥豬捆在板凳上當場宰殺,旁邊放個大木桶,裡頭盛滿滾燙的開水,豬頭砍下來扔進去煺毛。
要吃殺豬菜,少不了粉條子和凍豆腐,緊挨著的小攤上順手就能買著。
爺兒仨逛上半日,採買些個布料鞋帽、煙茶酒肉,再在縣城裡吃一頓好的,這才把大包小裹拎回家,幾乎是年年如此。
今年可不一樣了,爺兒仨刀頭舔血忙活一年,一個大子兒沒分著,家還是得回。
白龍心裡憋屈,嘟囔道:「空著倆爪子下山,這一冬可咋過啊?」老韃子白了他一眼:「別吵吵,不說話沒人拿你當啞巴,只管跟著我走!」這件事難不住老韃子,到了龍江老家,照舊先奔縣城。
進了城門洞子,隨著人群來到十字街心,看東邊一家當鋪,門前掛著幌子,寫著斗大的「噹」字,立著旗桿,桿頂挑起兩串木製大錢,懸著紅布飄帶,離老遠就能看見。
仨人邁門檻進當鋪,老韃子以前當過劊子手,在金鑾殿上給皇上磕過頭,見識過午門上比饅頭還大的金疙瘩,有一件御賜的黃馬褂,過年時請出來跟祖宗牌位供在一起,平常捨不得穿,擱家裡不放心,塞在包袱裡走哪兒都帶著。
如今迫於無奈,解開包袱皮兒,把黃馬褂遞到櫃上,叫了一聲「朝奉」!各地當鋪多為徽州人所開,徽州管有錢人叫「朝奉」,漸漸成了當鋪掌櫃的稱呼,關外也是如此。
朝奉瞄了一眼,鼻子裡「嘁」了一聲:「您往前走兩步吧!」那意思是讓老韃子去別家典當。
老韃子問他為啥不能當?朝奉不耐煩地答道:「這都什麼年頭兒了,誰還稀罕這破馬褂?」老韃子無奈地搖搖頭,收起黃馬褂,又脫下一件皮襖,這件皮襖喚作「烏雲豹」,用沙狐頷下的皮毛拼成,擋風御寒、油光水滑。
有一年下山砸窯,搶來的東西裡有這件皮襖,以前這可是往宮裡進貢的寶襖,等閒難得一見,遲黑子覺得老韃子年歲大了不禁凍,便把這件皮襖給了他。
關東人講究翻穿皮襖毛朝外,這烏雲豹穿出去太招眼,老韃子在皮襖外面套了件裌襖,風鑽不透、雪打不漏,又輕又暖和,數九寒天渾身冒汗。
朝奉頭也沒抬,問了句:「當多少?」老韃子沒含糊,要了個「祖宗價兒」,左手比畫一個八字:「八百龍洋!」朝奉一撇嘴,滿臉的不以為然,烏雲豹非同小可,這爺兒仨又不像達官顯貴,所以他認定東西是偷來的,故意往下壓價。
老韃子不捨得皮襖,可也沒別的招了,經過討價還價,當了龍洋八塊,就這八塊龍洋,那也是相當可觀了。
《天坑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