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精瘦的孩子
  騙徒,從頭到尾,寫騙徒的故事。
  顧名思義,騙徒也者,騙,是他或她生活的主要組成部份。
  騙,是人類行為之中,最根本也最普遍的一種,上至皇帝將相,下至屠狗乞丐,都必然曾經騙過人(也必然曾被人騙過)。常言道,『花花轎子人抬人」,也可以說,花花世界人騙人——整個世界的運行,就建立在人騙人的基礎上。
  所以,寫寫騙徒的故事,很是有趣,就算不去騙人,也可以防止為人所騙!
  或許,會有人大聲疾呼:他或她大多數在社會很有地位,一臉正氣,滿口仁義,全身道德,差點沒有把忠實兩字頂在頭上當帽子戴,說他以誠待人,恪守古訓,生平從來也不騙人,良心放在當中,等等種種,甚至可以指天罰誓,也可以搶天呼地。
  你相信他或她?
  恭喜!恭喜!你被騙了!
  閒話少說,言歸正傳。
  這小孩子瘦極了,城市中很少有孩子那麼瘦的,真的瘦得皮包骨。由於瘦,也說不清他的長相怎樣,第一眼看到他的臉,只看到他一雙大眼睛——就算他不瘦,是一個小胖子,眼睛也是大的,所以在瘦稜稜的臉上,那雙眼睛更大得異樣。
  多半也是由於瘦的緣故,他的臉上,沒有什麼肌肉可供他作表情——人臉上表情是運動肌肉纖維而形成的,皮膚和骨頭,都不會作表情。
  所以,這孩子就把反映內心世界的表情,反映在他的眼神之中,那是表情之中最高級的一種,一般人都相信,自眼神中流露出來的,都是發自內心的真正感情,不能偽裝。
  孟軻先生曾因學問道德之高,和孔丘先生一起,是儒家的第二代掌門人,被尊稱為亞聖。他老人家就一直認為,人的眼神忠實反映人的內心。
  他說:「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
  他又用眼睛來判斷人的品格,古書《論衡》中說:「孟子相人以眸子焉,心清而眸子瞭,心濁而眸子眊。」
  這個精瘦的孩子,他根本就不知道孟子是什麼東西,自然也不知道他用眼睛來展示表情的能力,已經把孟子的論點推翻了。
  精瘦的孩子站在街邊,街上人不多,但是也不至於沒有人,在不遠的街角處,有一些攤子,有的賣食物,有的賣衣服。
  當然,不會有人注意他,誰會注意一個蹲在電線桿旁,髒兮兮的瘦小孩子呢?
  就算終於有人注意了他,也不會留意他的眼神——雖然那時,孩子的眼神完全變了,變得可憐、無助,彷徨,像是馬上就要大禍臨頭一樣。人家會留意他手中拿著的鈔票。
  鈔票在任何場合,都是最矚目的,能把人的目光吸引過去。
  (若有人說什麼「錢不是最重要」或類似的話,絕對可以肯定,這人是在騙人——既然是「騙徒」,就該一有機會,就寫出各類騙徒的面目,努力企圖使人相信金錢並不重要,他只為理想道義什麼而活的,當然是騙徒的一種,而且在騙徒的等級上最低劣,因為那種騙人的話,根本騙不到人,沒有人會相信,甚至連他自己也不信。)
  精瘦小孩的兩隻手,都拿著鈔票,左手,是一張一百元面額的,右手,是幾張(三或四)十元面額的。
  必須說明,那是發生在若干年之前的事,一百幾十元在那時的購買力至少是現在的十倍。
  當一個成年人正在匆匆走路,卻忽然被一個孩子拉住了衣角,或是阻住了去路,而這孩子的雙手之中,又捏著鈔票的時候,成年人會有什麼反應呢?
  精瘦的孩子雖然眼神已改變了,但是他眨著眼,留意著成年人的反應。
  成年人先是一怔,接著,四面張望了一下,眼珠亂轉,使得本來已經夠猥瑣的樣子,看來更是獐頭鼠目。
  孩子先開口,或是成年人先開口,都不成問題,不改變以後發生的事就當是孩子先開口吧:「叔叔,幫幫忙,爸爸叫我出來換零錢………只有一個阿姨肯換給我——」
  說到這裡,孩子揚起了右手,那手中捏著三或四張十元鈔票。
  然後,他又揚起左手所捏的那百元鈔票來:「叔叔,你肯換給我嗎?回去晚了,爸爸會打我!」
  成年人呆了一呆,又四下看了一下——這是為什麼事情要在行人不多的街道上進行的原因,四周圍沒有人。
  成年人先指孩子的左手,再指右手,問:「這就是你一張換幾張……的零錢?」
  孩子回答很快:「是,叔叔,你可以換給我嗎?」
  成年人的回答比孩子更快:「可以!可以!」
《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