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在做那些令人不甚滿意的任務或行為

你可能發現你所列清單裡的一些事情佔用了很多空餘時間,但它們所帶來的效果卻很一般。只是我們早就習慣了要去做這些事,或者因為我們認為有人想要我們這麼做。我們常常並不立即去做一些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歡樂的事情,因為這些事情遲早都會去做。遲早可能是指「當孩子們再大些」,或者「等我退休以後」,或者「等我們存夠錢」。然後不幸的是,我們往往都盼不來這些日子。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無底洞現象」。決策研究表明,人們在某件事情上投入越多(這種投入可以是金錢、時間或情感),就越難以捨棄這件事。舉個例子,一本300頁的書,你已經看了200頁,而你越看越覺得這本書沒意思,但是你很有可能覺得還是應該把這本書看完,因為已經看了這麼多頁了。這一效果同樣適用於其他方面,比如不應該再繼續投資某個項目或者以前所購買的那些不再適用於你的東西。(「我不能就這麼放棄或者以這麼低的價格出售,當初買的時候,我可是花了一大筆錢!」)

克服這種心理有個很好的策略,那就是運用「零容忍」準則。試問:「如果當時我並沒有買這個(或者在這上面花時間),現在還會這麼做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是時候停止、甩掉或者賣掉它了!

還有一種因素可能是面子問題。比如你告訴了所有認識你的人,你將去參加一場馬拉松比賽,之後你卻發現參加這個比賽會對你的膝蓋造成疼痛和其他損傷,但即便如此,你依然會去參加這場比賽,無論棄賽對你的健康多有利。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倒退一步,更客觀地對整個事件進行思量。如果你有朋友也碰到這種問題,你會怎麼做?你很有可能會說,「別傻了,健康比什麼都重要。」這也是你對自己的答案。

《專注力:化繁為簡的驚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