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北方反對南方》第四十一章 拉·季奧孔達的微笑

    作家埋頭創作,先後發表了《北方反對南方》、《上下顛倒》(即《被推翻的世界》、《兩年假期》和《凱撒-卡斯卡貝爾》(1888年)。
    接到赫澤爾亡故的噩耗,儒勒-凡爾納簡直嚇呆了。他這位老朋友的虛弱體質對他來說不是秘密,但蒙特卡洛曾多次使這位體弱多病的人恢復體力,因此,他對病情時輕時重的赫澤爾已經習慣了。赫澤爾到他特別偏愛的地方住上一些日子,往往又變得精神煥發。這一回,精疲力竭的赫澤爾終於病故。1862年曾對他產生過信任的這位出版商隨之消逝了。這位出版商曾引導過他,或許有時還管束過他,但一直支持他,把他造就成現在這麼一個人,赫澤爾是他充分信賴的知己,是幫助過他和接受過他幫助的摯友,他們曾為共同的事業一道合作共事。
    他跟老赫澤爾保持過的聯繫,今後還要跟小赫澤爾繼續保持下去。但位置倒過來了,小赫澤爾不是斯塔爾,而儒勒-凡爾納是從兒時便看著他長大的兄長。他們透過一位父親的亡靈——對一個是親生父親,對另一個是精神父親,互相間產生一種兄弟般的情誼;好在他們一直相處得很不錯。
    在因傷無法動彈前不久,小說家就知道赫澤爾“身體不適”、但“正在好轉”,並給他寫過一封長信。該信提到,等他回來後,他們將有機會談談“米歇爾的那份手稿”,要緊的是看看“這份手稿是否真有點內容”和是否有必要鼓勵米歇爾。他跟他談到關於東京1的問題,並為“在不可信賴其誠意的那些中國人的門前捲入這樣一件難以擺脫的事件”而感到遺憾。
    1舊稱越南的海防、南定、北寧和海東四省為東京,1883年8月25日置於法國的保護之下。
    我們可以看出,這幾行文字並沒流露出半點憂慮。
    他正在“平心靜氣”地為赫澤爾創作《最後一個奴隸》的第二卷。他們原先一致同意將題目定為《北方與南方》,但出版商覺得這個題目“不大合適”,因而建議改為《北方反對南方》。
    這封信的寧靜口吻與漸漸積聚的烏雲的陰暗色彩形成對照,雲層中蘊含著的霹靂行將狠狠地擊在他們身上。此後,《北方反對南方》的出版工作將由小懦勒-赫澤爾負責,雖然說,一般情況良好,但直至6月份,作家的傷口尚未癒合,“彈洞一直沒封閉”,他還得過幾個月才能走動。10月份,他可以出去散散步、上劇院和文社,但到了12月,他又被禁止走動了。
    1882年2月9日,他年滿花甲,自稱“已被列入老人行列”。儘管“傷口的一側已經癒合”,但他雙腿很不靈便。他只能穿一雙“像平底駁船似的鞋子”,但這並沒妨礙他東跑西顛。他要到巴黎走走,但此後直至臨終,他只能一瘸一拐地穿過朗格維爾廣場到工業品公司、市議會、園藝協會、儲蓄銀行……或馬戲場去,但這是另外的事了。
    然而,他始終沒停止創作。1886年,他已經在檢查《北方反對南方》的校樣是否確實改好。例。日報》對這部小說挺感興趣,並宣稱打算在12月份的增刊上發一個中篇。這個中篇是否就是對英國很不客氣的《吉爾-佈雷特》?
    從這時起,他致力於《兩年假期或一所魯濱遜寄宿學校》的創作。為此,他要求給他寄一本“達裡爾編著的《英國的學校生活》。他這部小說是專為《教育與娛樂雜誌》的讀者寫的。然而,我們對這位小說家的精湛技巧不由得讚歎不已。他的高明手法使我們絲毫不覺厭煩地去聽他講述孩子們的遇險故事。這班孩子不得不應付使大人也感到恐懼的各種危難。第一章對猛烈的風暴作了給人印象極為深刻的描述。這場風暴將斯魯吉號——一艘奧克蘭的英國縱帆船刮走了,船上只有一群8-14歲的新西蘭孩子。該船的纜索被人解開,晚上悄悄地漂離了碼頭,它被捲進茫茫大海,任狂風惡浪扑打。這艘海船迷失了方向,船上只有一位缺乏經驗的年輕小伙子擔任船長。他是個很有膽量的法國人,名叫布里昂;作為船員,只有一位少年見習水手莫科。他倆以令人有點驚異的冷靜創造了奇跡,終於使航船拋落在一個海島上。這群孩子在該島足足過了兩年魯濱遜式的生活。他們絕大多數是英國人,在年紀較大的孩子當中,有3個起主要作用,他們是:布里昂、戈登和多尼范。
    多尼范是個英國孩子,容貌端莊、注重儀表,是蔡爾曼學校無可爭辯的出類拔萃的學生。他有點貴族式的傲慢,因此大伙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多尼范勳爵“;他那容易衝動的性格又使得他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喜歡一個人說了算。當然,他瞧不起少年見習水手莫科,因為莫科是個黑人,他十分妒忌同伴們對布里昂的信任。布里昂則表現出溫柔。忠誠和大大超乎他的年紀的毅力。這位13歲半的孩子雖然非常聰明,但學習不大用功。他大膽果斷、敢作敢為、生性靈活、善於應辯;此外,他樂於助人、性情和藹,可就是有點衣冠不整——總之,很有法國人的氣質。而這正是他與那些英國籍的同學大不一樣的地方。況且,他常常保護弱小者免受大孩子濫施武力的威脅,因而受到大伙深情的愛戴。
    這位在書的末尾恰好十五六歲的法國小伙子的形象,與作者跟他保持通信的那位南特中學生的形象十分相似,因此,人們自然而然地將這位布里昂(Briant)跟成為政治家的那位布里昂(Briand)等同起來,他倆的名字儀有一個字母之差。對於這位政治家,我們可以說他”一無所知,但心裡全然明白。“
    政治家布里昂常常保護弱小者,人們雖然偶爾取笑他衣冠不整,卻十分讚賞他那演說家的非凡才能。他那和藹的性情使他有別於他的那些英國對話者,但英國人對他還是十分尊重;有時,他也表現出跟領導蔡爾曼島那群小伙子的布里昂所具有的同樣精明和剛毅的品質。
    在遇難者的表殼上發現該表的製造商就是聖馬洛時布里昂所流露出來的激動情緒,不禁使人想到,這個小伙子跟那位國際聯盟的熱心推動者一樣是布列塔尼人。多尼范是否就是奧斯汀-張伯輪1?這位保守黨的領袖聰明好學,具有貴族的派頭,後來曾激動地讚揚過那位”引導別的民族走向和平與文明的道路“,”只有當法蘭西恢復她那女神的步伐時才感到高興“的法國的政治家。
    1奧斯汀-張伯輪(1863-1937),英國保守黨大臣。
    這就更不確實了。但布里昂和多尼范在擺脫他們各自的成見之後,不是言歸於好了嗎?
    1886年,阿里斯蒂德-布里昂才24歲,而奧斯汀-張伯輪才不過23歲;儒勒-凡爾納大概有一種非常奇異的預感。他非常讚賞政治家布里昂的優秀品質,這是確實的,是值得稱讚的;關於奧斯汀-張伯輪,這就不大可能了。在他眼裡,多尼范是個出身中上階層的英國小伙子的典型。如果說,儒勒一凡爾納的頭腦中曾出現過張伯輪的形象,那只能是奧斯汀-張伯輪的父親、推行帝國主義政策的政治家、那時已經50歲的約瑟夫-張伯輪1。
    1約瑟夫-張伯輪(1863-1914),英國帝國主義擴張政策的倡導者,1895年任英國殖民大臣。
    至於戈登,他是個性情沉著、注重實際、講究方法的美國人,具有熱愛嚴肅事物的興致。他想方設法緩和多尼落過於苛求的性格,極力避免他的這兩位朋友的分裂。
    在寫作這部書的時候,作家又一次繼續他那誤人維斯開闢的道路的創作意圖,我們對此或許會感到遺憾,但倘若他不是因自己覺得有此必要而重蹈覆轍,我們或許更覺惋惜。計劃中的《魯濱遜學校》不過是《神秘島》的一縷遙遠的、清淡的反光,而《兩年假期》乃是《魯濱遜學校》的代替作品。
    凡爾納的創作靈感的這種衰減,可以從他面臨的處境得到解釋。這位作家因日益積聚的愁雲而變得心灰意冷,而且不得不過著病魔纏身的日子。
    除了我們已經瞭解的痛苦之外,他還遭受到一種嚴酷離別所造成的痛苦;那位住在阿尼埃爾的老朋友似乎比赫澤爾還要早逝。她可能是在1885年去世的,但我們很難瞭解確切日期。在他寫給赫澤爾的一封信中有這樣一句:”您瞭解我的悲傷。“
    他雖然才60剛出頭,但已將自己列入老人的行列。事實上,他尤其有點看被紅塵的味兒。他說自已被”捲入一系列不幸的事件中“,但他並沒頹然沮喪,而是躲避在頑強的工作之中。從體力上說,他的確變得更加遲笨,只能”拖著步子走路“,因此只好毫無樂趣地固身於亞眠的隱居室裡。1887年,一系列不幸事件尚未結束;2月份,他母親去世又給他增添了新的憂傷。因行動不便,他既無法再見她一面,也無法參加她的葬禮。奧諾裡娜只身前往南特。1887年2月17日他母親去世後,”這個人口如此眾多的家庭的最後一線聯繫“也隨之消失了。
    他要將在赫澤爾臨終前便已著手創作的《北方反對南方》這部小說寫完,並盡量在工作中忘掉自己已進入垂暮之年。為了寫這部書,他不得不整個兒泡在他一直很感興趣的美國南北戰爭的歷史之中。他在敘述這兩兄弟的犯罪活動時,的確作到專心致志。這兩兄弟模樣相像,多次逃脫法律的追究,利用時代的災難到處作案。
    這場戰爭保證了廢奴主義者的勝利和美利堅合眾國的統一,不過是20年前的事。奴隸制的問題解決了,但在美洲以外地區,這主要是從理論上而不是在實踐上獲得解決。我們認為,奴隸制問題已成歷史,但在1885年,它在人們的頭腦裡仍記憶猶新。使人感到詫異的是,我們竟無真地以為今天已經再也沒有奴隸,我們能否確切肯定,被俘的奴隸旅隊不再在大沙漠穿行了呢?奴隸的數量確實大為減少,但是否一個也沒有?這是值得懷疑的。
    《北方反對南方》寫得很有魄力,這說明小說家已恢復了他的精力。這個故事如他所希望的那樣帶有濃厚的悲劇色彩。作者避免將我們帶入一個擁護南部同盟分子的種植園裡,而是將我們置於主人是個廢奴主義者的農場中,並將雙方陣營描繪成一幅沒有色彩變化的圖畫,對此,有些人感到莫名其妙。這裡,對南部同盟分子沒抱任何成見,但這個農場的確位於南部,這就意味著,即使在這個地區亦同樣存在廢奴主義者和採取騎牆態度的人。
    南部同盟分子(書中稱為”可怕的下等人“)並不屬於正規軍隊。他們是發戰爭財的傢伙,是他地道道的強盜。他們企圖利用混亂局面建立自己的財富。特克薩是個”危險的壞蛋“,他不是為南部同盟的事業,而是為個人的利益而拚命。很顯然,要不是他曾經發動下等民眾,他肯定要受到南部同盟的司法機構審判。他並非依靠南方同盟的政黨,而是依靠”烏合之眾的黨“。詹姆斯-伯班克的種植園不是受到南軍的破壞,而是遭到由特克薩唆使的”由一群壞蛋透頂的傢伙組成的下等民眾“的蹂躪。
    書中詳細地向我們交待說,特克薩兄弟在戰爭爆發前便巧取豪奪、販賣黑奴,犯下了種種罪行。對他們來說,戰爭只不過是一種大發橫財的機會。如果因為一位擁護奴隸制的監工對一位偷懶的年輕黑人說過,要想跟白人平起平坐,不僅要獲得自由,而且要改變膚色,因而認為作者就黑人問題表態,並認為這是小說家的道義結論,這種看法顯然是膚淺的。
    《北方反對南方》之所以能引起這些議論,那是因為小說家在寫這部作品時恢復了他的熱情。這種熱情從好幾方面表現出來。他無法拒絕讓比納赫將《法蘭西之路》改編成戲劇,雖然他”不相信這個劇本能夠上演“,”因為有個經理表示,只有當劇本中的民族熱情具有現實性時才肯演出“,但他還是把劇情梗概寫出來了。他對貝裡奧和多貝打算搬上舞台的《北方反對南方硬有信心;他向他倆指出,必須設計一個喜劇場面,而這種場面在書裡只是隱隱約約地提到。眼下,他希望根據《馬蒂亞斯-桑多夫》改編的、由羅夏爾演出的劇本能夠獲得成功;他認為,”這個劇本一定能順利演出“,並無論如何會重新引起對他”日漸減退的注意“。
    但他並沒觀看這個戲的首場演出,因為他同意到比利時和荷蘭朗誦他的作品。1887年11月20日,他到安特衛普去了,因雙腿行動不便,他對這次旅行信心不是很足,12月1日便回來了;他覺得,這次巡迴朗誦非常成功,每一場都滿座了。這是《比利時獨立報》的看法,而不是《費加羅報》的見解。
    據科內利-埃蘭先生認為,《費加羅報》的看法是對的,演講人興許使聽眾感到失望:朗誦者本來挺不錯,但他只朗誦了一些不大重要的故事,而且《拉東家族》的歷險故事並沒使聽眾發生興趣。
    不管怎樣,這向我們表明,他並不希望自己沉淪下去,雖然”他的腿受了傷,傷口只是一側癒合“,但他重新振作精神,從事一系列繁忙的活動,以擺脫籠罩著他的愁雲。
    他跟當納裡合作,試圖將《一個中國人在中國的苦難遭遇》搬上舞台;12月,他到了昂蒂布角,但他在那裡沒作事,因而感到十分煩悶,”這個世界上最優美的地方“只給他帶來狂風和暴雨。
    然而,一種緩和的因素出現在他的生活之中。跟米歇爾接近的局面已經形成。1887年,他承認了重新結婚的米歇爾的家庭處境,給他增加了生活費。1888年,他跟兒媳婦有了接觸;這位少婦的人品吸引住他。他很快便發覺,這個年輕的女人具有良知和非常明敏的智慧。她那耐心的行為感動了他。他明白,今後,他倆將共同努力,向米歇爾施力D影響,使他逐漸變得沉著。這是一種強烈而持久的感情的開端,這種感情必將逐漸加深。但在1888年,這位讓娜已經征服了他,在創作《無名家庭》一書時,他寫信給小赫澤爾說:”我認為,我們必須保持我們這位讓沒有姓氏,讓跟讓娜相配,這不是開玩笑,倘若作出改變,我會感到很不高興的。“他畢竟還是被冒犯了,因為沃德勒伊小姐的名字不叫讓娜而叫克拉裡。
    在他審閱正在印刷的那幾部作品的校樣的同時,他事實上已撲向加拿大。他曾要求小赫澤爾向他提供一個關於加拿大的故事,尤其是發生在1830年至1840年起義期間的故事。不多久,他便將這部新小說的校樣送回去了。
    他非常有興趣地閱讀了雷韋約的那部著作,並到國立圖書館翻閱了加爾諾的那部著作。他研究了少W-加卡埃的那篇論著和瀏覽了呂塞爾的作品,而且,他還特地援引了這些作者的名字。這使他能給讀者出色地概述加拿大的歷史和魁北克問題的歷史。直至如今,魁北克問題仍被提上議事日程,因此,閱讀這部小說仍然有一定意義。
    關於這部作品的價值,各種意見不大一致;‘有人認為它令人厭煩,這實在有點奇怪。因為這畢竟是一部”庫拍風格“的小說。稍為年輕一些的讀者對這個沒有姓名的神秘人物的行為,以及接連發生的悲劇事件很感興趣。這個秘密對於一位已失去其感情活力的成年人來說,很快就被揭開了,但倘若他沒失去全部易感性,他對群眾的盲目憤怒和因鎮壓而弓!起的暴力行為的描寫還是會作出反應的。這部小說尤其保留了不容忽視的史料價值。
    他就這樣一頭扎進加拿大,在寫完這部歷史小說後,一個在創作《地球到月球》便開始醞釀的構思纏住或重新纏住了他。他跟一位礦山工程師聯繫過。這位才情橫溢的數學家向他提出一個由一項”龐大研究“支持的題材,這項研究就是,將大炮俱樂部的數學家馬斯東要修正地球軸線的那項狂妄計劃轉化成公式。巴杜羅以2500法郎的代價將自己的研究出讓給他。他”又驚又喜“。他不像勞裡那樣”妙筆生花,心中沒弦“。儒勒-凡爾納”承認科學中存在幻想,但幻想必須不與科學相悻“。
    他並不打算將別人的成果佔為己有,因而堅持要在小說的末尾提及巴杜羅的研究。至於巴杜羅本人,在小說中將以阿爾西德-皮埃德的面目出現。
    小說家將要復活20年前的那批大炮俱樂部的成員。北極開發協會的全體會員大會既熱鬧又幽默,但不及大炮俱樂部的會員大會那麼富有生氣。巴比康和尼卻永成了退居第二位的為馬斯頓效勞的執行者。馬斯頓成了主要角色,但不如在《從地球到月球》中所表現的那麼古怪而滑稽。這部書寫得有聲有色,但也重複了20年前使用過的一些話,馬斯頓不再產生那種使人感到詫異的效果,因為他是個老相識了。
    我們都還記得,巴比康公司成了北極冰帽的得標人,他要在那裡開發煤礦,但人們不能進入北極,而是北極向人們走來。只要移動地球的旋轉軸使它與黃道垂直,這必將使四季消失,並使地球的任何地區氣候溫和。馬斯頓作過計算,認為該項工程必定成功。該工程的好處首先在於喚起熱情,但經再三考慮,又必須改變原定計劃;因為移動地球軸線,必將使海平面的分佈發生改變,因而使各大陸的拔海高度發生改變,某些地區的居民將全部被淹沒,而另一些地區的居民將因空氣稀薄而被悶死!
    為了獲得預定結果,巴比康公司將在乞力馬扎羅山挖一條巨大的隧道。位於非洲的這座大山比勃朗峰還高1000米。在一種秘密炸藥的推動下,大炮的炮膛將把一枚重1億8千萬千克的炮彈射向南方。這些山所吸收的後座力將使地球發生移動,從而調整它的軸線!
    這項試驗按計劃進行了,但沒產生任何結果,因為正當馬斯頓在他的黑板上書寫代表地球圓周來數的40000000這個數字時,一聲轟雷把他嚇借了,竟漏寫了3個零!再說,要移動北極,大概需要100億億門如乞力馬扎羅山那樣大小的炮,而地球的整個表面還不足容納這些炮哩!
    很顯然,這一炮是射向那些企圖改變大自然秩序的冒失鬼的狂妄野心的。我們非常明白,觸及自然平衡的舉動是危險的;硬充好漢,人類必然作出對自己有害的事來。
    1888年10月,他的出版商拿到了《無名之家》和《被推翻的世界}(上下顛倒》)這兩部書稿。作家通知他說,1890年,他預計創作一部新的小說;擱退旅行》,該書的故事發生在美洲北部和西伯利亞。與此同時,他跟當納裡合作改編劇本。他寫信給小赫澤爾說:”要是我每天不工作六七個小時,我的天,我將會變成啥樣子?“
    的確,他似乎要以一種日益增大的活動量來極力排遣自己。當家人得知他宣佈參加市議院的競選時,無不感到詫異。本來,他早就加入赫澤爾的那個集團圈子,因此並非從來不過問政治;在他倆的來往書信中,我們常常可以發現一些涉及選舉和時政的言論。他自認為自己的觀點屬於在中派。而且,我們發現他的名字被列入社會主義者的名單上,這使老一輩亞眼人十分氣憤。他向小赫澤爾和弟弟解釋說,標籤並不說明任何問題,重要的是要看名單上他那位首領拍蒂到底想作些什麼。他對拍蒂向來十分敬重和友好。他一直是個1848年革命黨人和聖西門的信徒,他打算給這座城市作點有益的事。
    他提出候選的事引起了某些謠傳,一位熱心的意大利人希望他當選為議員,竟向他提供匕萬法郎作競選活動經費!當然,他對此只是一笑置之。
    他以從事創作那樣的謹慎,積極協助市議院的各項工作。他參加各種會議,並主管藝術1。市馬戲場的建築要歸功於他。這座成功的建築說不定是他對雜耍藝人的關懷體貼的結果。在《馬蒂亞斯-桑多夫》中,他使這些雜耍藝人獲得了榮譽,而且,正是他們為他提供了他正在創作的這部書的題材;其實,《倒退旅行》不是別的,正是《凱撒-卡斯卡貝爾人所敘述的是一家江湖藝人的故事。這家人要從薩克拉門托到諾曼底,乘坐有篷馬車,穿越美國西部。阿拉斯加、白令海峽、西伯利亞和俄羅斯……
    1此處的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等諸方面。
    該書第一部分發表於1890年,可以明顯看出,是專門為《教育與娛樂雜誌》的青年讀者寫的,屬”青年讀物“一類;這位作家越來越深地受著青年人的支配。作者到達白令海峽時,無疑惑到更舒暢一些。馬車進入白令海峽,在冰塊上面行駛,因冰塊出現反常崩裂,馬車不幸遇難,讀到這裡,我們不由得激動起來;當冰塊將馬車帶向大浮冰直達利雅科夫群島時,我們的這種激情更是漸有所增。
    乘坐有篷馬車,利用結冰的白令海峽,經阿拉斯加和亞洲,從美洲直抵歐洲的這種構思是很有趣味的。嬌媚的卡耶特突然出現,使故事增添一種令人愜意的感情色彩。這位印第安姑娘救了遭受襲擊的納基納伯爵,並使他被接納到卡斯卡貝爾的家庭圈子裡來。
    在北冰洋中,納基納與在北美襲擊他的兩名強盜的偶然相遇顯得有點牽強。至於受北極嚴寒威脅的那隻猴子,咱們就別去提了。
    相貌非凡的卡斯卡貝爾和他那位略具姿色的妻子科妮莉亞畢竟還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從他們健美的身材可以看出,作家對這些地位低微的江湖藝人是深懷好感的。
    1886年至1890年期間發表的作品比先前的作品有所遜色,這表明這位作者曾產生某種程度的厭倦;事實上,這是一個消沉時期,但作家千方百計地要克服這種消沉。
    1889年,歲月開始發生作用,並開始使殘酷的可怕記憶漸漸模糊。住在佩雷爾林蔭道的米歇爾過著一種日漸寧靜的生活。他跟父親的關係非常好,以致1888年,他倆合作寫了《一個美國記者的一天》。這部很有份量的中篇小說發表在紐約的《論壇》雜誌上,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雖然身體日漸衰弱。但這並沒妨礙他參觀了1889年的博覽會。他寫了《喀爾巴吁城堡》,但要留待1891年才發表;與此同時,他開始為1892年創作另一部包括兩卷的小說《布拉尼康夫人》。
    第四十一章 拉·季奧孔達的微笑
    在《布拉尼康夫人》中,一位勇敢的年輕女人尋找在海上失蹤的丈夫;在《喀爾巴階城堡》(1892)中,又出現一位使作品具有奇異魅力的女歌唱家拉-斯蒂拉;在《蒙娜-麗薩》中,儒勒-凡爾納解釋了拉-季奧孔達的神秘微笑。1
    1拉-季奧孔達(LaJocnde),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達-艾奇所作的一幅著名肖像畫,它卓越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心喜悅。
    1890年,他碌碌無為,因為要經常去作皮膚點狀燒灼和洗胃手術;但他就像發表在《費加羅畫報》聖誕節專號上的故事《拉東一家》中那位正直的父親那樣,說,”讓我們達觀明理一些吧。至於我本人,只要我能夠工作,我決不會再有所抱怨。“
    小赫澤爾向他陳述了自己作為出版商所遇到的困難;公眾不再喜歡閱讀。他卻相反地認為,公眾很喜歡閱讀,不過被連載小說填飽了,這大概就是單行本銷售情況不佳的一個原因。他接著說,”我還有幾部作品要寫,因而對此感到非常遺憾。我個人認為,這幾部作品將以小說的形式完成對地球的描繪。“(LaJoconde)曾被譯為《神秘的微笑》
    他把《布拉尼康夫人》寫完了。他非常明白,Mistress1不是英國人使用的字眼,但他在狄更斯的作品中經常碰到這個字,這說明還是有人在使用這種表達方式的。他信中談到,”您給我談到Mistress這個字,這使我感到沮喪。我一直堅持使用這個字眼。對英國讀者似乎有些礙眼,但對法國讀者或許並非如此。“
    1該字在古英語中用於女子姓名前作稱呼,含”……小姐“之意,現在只用縮寫形式Mrs,放在已婚女子的夫姓或姓名前,作”……夫人“解。
    他以一種明顯的樂趣描寫這位勇敢的女人去尋找自己的丈夫所經歷的驚險遭遇。一開頭,我們便感覺到,關於弗蘭克林號準備啟航的描寫使他恢復了原先的那種興致。由約翰-布拉尼康船長指揮的、從聖迭戈出發的那艘三桅縱帆帆船,在新加坡中途靠泊後,即將開往加爾各答——這次航行本來不會出現任何困難。遠航歸來後,約翰-布拉尼康將跟他的妻子多莉和小兒子瓦特相聚;這只不過是一次為時幾個月的別離。
    一艘由埃利斯船長指揮的本達裡號航船到達聖迭戈,帶來它跟弗蘭克林號相撞的消息。根據蘭-伯凱的妻子、她堂妹珍妮的建議,多莉到本達裡號船上打聽她丈夫在這次海上相撞事故中的詳詳細情況。將她送往本達裡號的小艇因躁作不慎,不幸將她和懷中的嬰兒一同拋落大海。一位具有獻身精神的水手把母親救起來了,但經多次努力,始終無法找到孩子。
    多莉因兒子之死而失去理智;珍妮整日守候在她床前;這麼一來,便將她丈夫也引入布拉尼康的家裡來。嚴格控制他妻子的蘭-伯凱是個心術不正的惡棍。他正面臨絕境,因而毫不猶豫地要利用當前的時機;成了這位精神錯亂的不幸女人的保護人之後,他趁機企圖奪取她僅有的一點財產;在得知她將成為家盈萬貫的伯父的繼承人後,他便圖謀插手有希望得到的遺產;其實,珍妮是被認為沒有子鬧的寡婦多莉的當然繼承人;那位百萬富翁的伯父的遺產將通過她而落入伯凱夫婦的手中。當他發現多莉已經有孕在身時,這項計劃瀕於破產;他非法地將她關禁起來;孩子生下來後,伯凱連忙將他拋棄在大路上;這樣,珍妮將永遠是多莉的繼承人。
    在可能被捕的情況下,他帶著嚇呆了的妻子一起逃跑。船主安德魯接替他履行保護人的職責,並發現了他的舞弊行為。
    歲月在流逝;弗蘭克林號一直杳無音訊,人們都以為它早已葬身大海。過了4年,因得到悉心照料,多莉恢復了理智。她得知丈夫遇難和伯父去世而即將獲得一筆巨大財產。
    但她並不認為自己已經喪夫。她打算用自己的這筆財產去作遠征,以尋找她丈夫和他的船員。作了兩次嘗試均一無所獲,但這兩次遠征畢竟使她瞭解到弗蘭克林號曾偏航撞在帝漢海西側的布魯斯島的礁石群上;5名船員的屍骸和弗蘭克林號的鍾都在該島上找到了。一切希望盡皆落空。可是,布拉尼康夫人對在聖迭戈上船的9名海員的命運仍存在疑問。
    弗蘭克林號的大副費爾頓被找到了。他在澳洲生命垂危的消息將原先的結論全部推翻。布拉尼康夫人立刻動身前往悉尼。費爾頓住在海員醫院,生命危在旦夕。經詢問,費爾頓在嚥氣前透露說,船長倖免於難,但被澳洲北部的遊牧部落印達斯人俘虜囚禁。這位勇敢的女人隨即帶領一支遠征隊從阿德萊德出發去尋找這個部落。
    一位年輕的見習水手戈德弗雷終於追上這支旅隊;很奇怪,她覺得這位見習水手很像約翰-布拉尼康。相互關切使這位青年跟因生育而身體虛弱的母親聯繫在一起。
    蘭-伯凱幾經周旋,到達澳洲中部,在布拉尼康夫人旅途中的預定地點找到了她。多莉因重新見到珍妮而高興,同意讓伯凱夫婦加入遠征隊。
    在穿越大沙漠時,布拉尼康夫人及其一行經歷了種種不堪設想的危難,個個精疲力竭,正要達到目的時,卻遭到一場西蒙風的猛烈襲擊。蘭伯凱趁機背叛;他鼓動黑人護送隊逃跑,帶著馱載糧食的駱駝和贖身金,到達了印達斯部落,並使約翰-布拉尼康獲釋。他隨即想殺害約翰-布拉尼康,幸虧一隊值哨的警察及時趕到,救出了布拉尼康夫人及其同伴,解除了殺人犯的武裝。前去偵察的戈德弗雷突然出現,向約翰-布拉尼康揭露了伯凱的背叛行為。一顆子彈給我們了結了這個無恥之徒。至於珍妮,她被丈夫嚴重擊傷,大伙找到她時,她已經奄奄一息,臨死前,她終於吐露了真情。原來,戈德弗雷正是布拉尼康夫婦的兒子,是多莉在精神錯亂期間生的。
    從地理學的觀點來看,這部小說重點介紹的是澳洲,它表明作者對這個大陸非常熟悉。儘管在某些方面跟《格蘭特船長的女兒》有些相似,但值得注意的是,格列那凡爵士只是橫貫維多利亞省,而布拉尼康夫人冒著生命危險,從南至北踏遍了整個澳洲;她所走的路線不僅不同,而且更長;這條路線迫使她經受穿越大沙漠的各種考驗。對於這位女人來說,這的確是一個真正的鍛煉機會。多莉的確具有非凡的毅力,她的女性特徵僅僅表現為她對約翰的愛情和她的母性本能。
    格列那凡夫人無疑具有直覺感受的女性品質,但布拉尼康夫人除這些品質以外,還有決心,有明敏的智慧。珍妮的主要特性恰恰是缺少這些品質,作者刻劃這位不幸女人的性格,是否要讓她跟布拉尼康夫人形成鮮明對照?
    作者在寄宿學校的那位女教師,曾因當船長的丈夫在海上遇難而悲痛欲絕。他是否記起這位女教師而構想出這個故事來呢?這很難說。他在聽到桑班夫人哀歎時,還是一個年紀幼小的孩子。索菲後來曾跟他談起過那位不相信自己成為寡婦的女教師,並根據自己的想像加以發揮,使對這個故事的記憶重新浮現在他的腦際,這種假設無疑更容易被人接受。
    有人認為,多莉生了孩子而自己竟一無所知,這顯然不大真實;可是,作者非常明確地指出,她整整四年一直處於”無意識“狀態。這是因受到精神打擊而喪失理智;問題是,這種事情有沒有可能?一位精神病科醫生肯定地答覆我說,這是有可能的。
    不管怎樣,這部小說是一部好小說,人們都樂意接受書中離奇曲折的描寫。
    1892年發表了一部相當古怪的小說:《喀爾巴吁城堡》。
    拉-斯蒂拉是一位才情橫溢的歌手。她的歌喉常常喚起聽眾的熱情。而且她長得美;她甚至”美貌絕輪,披著一頭金黃色的長髮,長著一雙閃閃發亮的烏黑、深邃的眼睛,容貌端莊,膚色紅潤,用伯拉克西特列斯1的鑿子興許也雕琢不出這樣的身材。一位卓越的藝術家從這個女人身上充分體現出來了。“
    一位欣賞者每場演出都到場,對她那”極其雄渾“的歌聲百聽不厭;他像影子一般從這個城市跟隨她到那個城市;這個神秘人物——戈爾茨男爵的出現使她實在難以忍受。
    路經那不勒斯的年輕漂亮的泰勒克伯爵亦為這位藝術家的才情、尤其是為這位女人的美貌所傾倒。他狂熱地愛上了她,並提出要跟她結婚。
    拉-斯蒂拉”這位能用各種音調聲情並茂地表達溫情,歌唱靈魂中最強烈的情感,而其心靈卻從未體驗過這些情感的影響,“只希望”在藝術中生存、僅為藝術而生存“的偉大的藝術家,居然心甘情願地接受了他的求婚。這位年輕伯爵所擁有的財產將使她能離開舞台,擺脫那位成無價糾纏不休的戈爾茨男爵。關於這樁婚事的流言迅速傳開,拉-斯蒂拉最後一場演出的消息也公佈出去了。觀眾為此而悲傷,男爵為此而氣憤。
    告別演出正在進行;拉-斯蒂拉的歌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動人。但一看見她所憎惡的戈爾茨男爵突然出現,這位藝術家一下子嚇呆了。她心緒麻亂;這時,她正在演唱Orlando的最後樂章,但唱到”Innamorata,miocuoretremane.Vogliomorire……2“時便嘎然聲止。
    1伯拉克西特列斯(創作活動時期約公元前375-前330),古希臘著名的雕塑家,主要作品有《愛神維納斯》、《羊神》等。
    2原文是意大利文,意為,”我那迷戀的心在顫抖,我要死去……“orlando是一部歌劇的劇名。
    她倒在台上,因胸部的一條血管繃斷,當即死去。戈爾茨男爵給他的情敵留下一封帶威脅性的信,”殺害她的是您!……您該倒楣了!……“然後便遠走高飛。泰勒克伯爵整日躲藏在他的家族城堡中,過著一種悲慼憂傷的生活。他頭腦裡經常出現那位亡人的形象。過了幾年隱居生活後,為了排遣內心的痛苦,他決定去作一次旅行。到了喀爾巴吁地區後,他到一間鄉村客棧要求借宿。他聽說那座傾頹的城堡常有鬼神出沒,當地居民終日惶恐不安;在這座城堡裡的確經常發生一些古怪現象,各種聲音甚至一直傳到客棧大廳。這位旅客對這些迷信不以為然。
    一個年輕的森林看守人、法官科爾茨的女兒的未婚夫,在當地一位很有膽量的人的幫助人,打算去察看一下這座舊城堡;他剛到達吊橋便受到一股神秘力量的襲擊,因而半身麻痺、頹然欲喪地折回來了。至於他那位同伴,竟呆立原地無法動彈。弗朗茲-德-泰勒克意欲親臨現場,好讓城惶誠恐的村民放心;當他聽說這座城堡屬於他的情敵、已失蹤多年的德-戈爾茨伯爵時,他侗然不知所措。他似乎覺得,自己插手此事顯然不大合適。正當他朦朧入睡之際,他聽到了拉-斯蒂拉的歌聲。他不再躊躇了。
    就這樣,他上路向高踞於一座陡峭的山崗頂上的舊城堡走去。走近城堡時,夜幕降臨了,他在城堡的土台上隱約發現一個身影;這是拉-斯蒂拉的身影。他絲毫不懷疑這位藝術家依然活著,不過被控制在男爵的手中;吊橋落下來了,他沒片刻猶疑,立刻向城堡衝去;剛走幾步,吊橋升起,折向一條暗道。他成了喀爾巴吁城堡的囚徒,在幽暗墜道的迷宮中迷失了方向。
    經過許多周折,他終於透過一條罅隙,看清一間破舊的小教堂的內部。戈爾茨男爵正在教堂裡跟他的死黨奧爾法尼克閒聊。奧爾法尼克是個懷才不遇的發明家,他通過電來產生各種神秘現象,以便將過於好奇的村民遠遠嚇走。秘密架設的一條電話線,使男爵隨時聽到客棧裡的顧客的談話,還可以讓村民聽到各種他認為合適的聲音。
    從德-戈爾茨和奧爾法尼克在小教堂的交談中,弗朗茲不僅瞭解到他們的發明秘密,而且曉得這兩個傢伙已經決定在他們逃走後,把即將受到警察襲擊的城堡炸掉。為防止德-戈爾茨在逃走時省似乎失去理智的拉-斯蒂拉帶走,弗朗茲千方百計模人一間客廳,發現男爵正獨自坐在圓椅裡,面對一個舞台。拉-斯蒂拉在舞台上出現,正在演唱orlando的最後樂章哩。
    年輕的伯爵向拉-斯蒂拉衝撲過去;拉-斯蒂拉雙目炯炯地盯視著他。這時,德-戈爾茨撿起他的情敵掉落在地的匕首,大喝一聲”你竟敢從我手裡把她奪走“!隨即用匕首向拉-斯萊拉的心房刺去;隨著一隻鏡子被擊碎的響聲,藝術家也消失不見了。原來,這不過是一幅圖像!
    羅爾多夫-德-戈爾茨又說出一句令人費解的話:”拉-斯蒂拉再次從弗朗茲-德-泰勒克的手中逃脫了……但她的聲音……她的聲音永遠屬於我一個人。“
    說時遲,那時快,他抓過一隻匣子,用雙臂緊緊抱住,迅速地衝出大廳;恰在這當兒,一位襲擊者鳴槍,子彈將這只匣子擊碎了,男爵極度失望,邊逃跑邊嘶嚷:”她的聲音,她的聲音,他們給我砸碎了她的聲音!“原來,這個聲音是一種錄音!
    預定的爆炸發生了,喀爾巴吁城堡變成一片廢墟,德-戈爾茨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受害者。奧爾法尼克及時地逃脫了;弗朗茲成了瘋子,口中喃喃有詞,不斷重複orlando最後樂章的歌詞;奧爾法尼克把拉-斯蒂拉的錄音讓給他,當他聽到這位鍾愛的女人的歌聲時,他終於恢復了理智。
    當然,這是一部愛情占主要地位的小說。弗朗茲狂熱地愛上拉-斯蒂拉,而且一直熱烈地愛著她;他所愛的是拉-斯蒂拉本人,如果說,他因聽到她的歌聲而恢復理智,那是因為這歌聲使他想起他的心上人。
    羅多爾夫-德-戈爾茨並不愛作為女人的拉-斯蒂拉。他同樣一直熱烈地愛著她,但他所愛的是她那作為藝術家的才華。這位男爵是個純粹的音樂迷,他愛的是一種歌聲,”聽不到這歌聲,他簡直無法生活下去。“
    作者在這裡故意設置了一種對立。我們知道,這種對立就是對音樂的愛好。從兒童時代起,他在家庭生活中便覺著這種對立的因素;他的幾個妹妹都是出色的鋼琴手;安娜掌握了相當高超的技藝,儒勒和保爾也是鋼琴手,他倆同樣具有樸實的稟賦,並因聲樂突出而被列入聖斯塔尼斯拉斯教會學校的獲獎名單;晚年,保爾還興致盎然地譜寫了不少優美的樂曲。在巴黎讀書時,儒勒-凡爾納的親密朋友是個音樂家;伊尼亞是音樂戲劇學校的阿萊維的弟子,後來又當了復布裡埃的音樂教師。
    我們曾經見到過這兩位年輕人進行合作;那時,儒勒-凡爾納當伊尼亞的歌劇劇本作者。這種合作是相當密切的,文學家甚至無拘無束地給音樂家標明各種聲部的音域。1859年所作的對《蘇格蘭之行》的朗誦表演表明,那時,這兩位朋友的興趣是一致的,他們並不欣賞威爾第1的《行吟詩人》中的某些部分,倒是喜歡蘇格蘭民歌的純樸旋律。
    那個時期,儒勒-凡爾納似乎受到伊尼亞的影響。在他眼裡,伊尼亞享有器樂專家的威望,因而兩人很容易地便對莫扎特和貝多芬表示一致讚賞。
    1859年,古諾2創作了《浮士德》。這出歌劇將聲樂和器樂有機結合,從而成為戲劇音樂創作的一個轉折點。如果我家裡的人告訴過我的是準確的話,儒勒-凡爾納起初對這種套式似乎感到大惑不解,他曾經說過,”這就產生太多雜音啦!“這就是說,據他認為,器樂的響度有損聲樂的微妙變化。我們不禁會問,這種粗淺的見解是否歸因於他經常跟伊尼亞接觸?對於新鮮事物,伊尼亞比他的這位朋友顯然更不開通;後來,儒勒-凡爾納不僅將古諾看作是一位大師,而且,1861年在巴黎初演《坦努塞》3時,他甚至對瓦格納表示擁護。同一年,他跟伊尼亞一道到丹麥作了一次旅行;歸來時,音樂家創作了一部歌劇《漢姆雷特》,這部歌劇具有與瓦格納唱反調的特點。1863年,文學家在創作《地心遊記》時,故意讓將阿克賽帶到冰島的那艘船沿赫爾辛格4海岸航行。他給這艘將他的主人公送去作那次神奇探險的船取名為”女武神5“號,是否特意向1860年在巴黎作非正式試演的那位德國作曲家的這部作品表示敬佩呢?在1867-1868年發表、但1865年便開始創作的《格蘭特船長的女兒》一書中,他對瓦格納的態度更加鮮明,乾脆稱他為”末被賞識的天才“。
    1威爾第(1813-1901)意大利作曲家,寫有大量歌劇。
    2古諾(1818-1893),法國作曲家,在歌劇創作上頗有成就。
    3三場四幕歌劇,詞曲均為瓦格納1845年所作。
    4莎士比亞《漢姆雷特》劇情故事發生地點。
    5瓦格納創作的四聯劇《尼伯龍根指環》之一部的劇名。
    他後來對瓦格納的尊崇變得沒那麼熱乎,這是顯而易見的。1898年,他在《機器島》中,在列舉偉大的作曲家時仍提到瓦格納,但他接著又說,”對於瓦格納的狂熱正在減退下去。“瓦格納對1870年戰爭所採取的態度是否成為這種疏遠的根源?這無非是一種思想演變。這種演員所包含的誠實是不容懷疑的;同樣,這種演變使他跟保爾對立起來,這也是不容懷疑的。保爾甚至把他當作老頑固?但要將導致這種演變的原因歸之於沙文主義,那當然不大費勁。兩兄弟在音樂方面的這種分歧頗能說明問題,從家史的角度上看,當儒勒是個瓦格納的崇拜者時,保爾卻”出於沙文主義“而反對瓦格納;1891年,保爾違心地上歌劇院觀看了《羅恩格林》1;儘管他存有偏見,但仍然被這部作品的成就所征服,以致連續地去欣賞了7次!他的熱情與早期曾崇拜過瓦格納的儒勒此刻所表現的冷淡發生了衝突。
    1瓦格納創作的一部歌劇。
    馬塞爾-莫雷指出,儒勒-凡爾納只能是因讀了於1893年發表的由達尼埃爾-阿萊維和羅伯特-德雷菲斯合作翻譯的尼采的《論瓦格納》、尤其是讀了古諾寫的《莫扎特的唐璜》這篇論著後才受到震動。在1895年發表的、先前他曾跟弟弟詳細探討過的《機器島》一書中,他借加蘭加利國王之口對莫扎特的頌揚,只不過是對”19世紀法國最偉大的作曲家“古諾撰寫的”光輝論著“的綜述而已。這篇論著對莫扎特大加讚揚,言外之意隱藏著對瓦格納的攻擊。
    當然,模範島的總長所列舉的作曲家的名單包括聖-桑、來伊爾、安勃羅斯-托馬斯、古諾、馬斯內、威爾第等人,而柏遼茲、梅耳彼爾、阿萊維、羅西尼、貝多芬、海頓和莫扎特的作品都被稱為不朽傑作。在這個名單上沒有瓦格納,他的名字只是門巴爾指出樂曲可用於治療目的時才提到過:”貧血的人就選瓦格納和相遼茲的樂曲,多血的人就聽門德爾松和莫扎特的作品!“幸虧瓦格納還有人作伴。
    在這個名單中,一開頭就提到來伊爾的名字,我對此並不感到驚訝。據我父親說,當來伊爾嶄露頭角時,無疑是在演出《卡康特拉的指環》那個時期,儒勒-凡爾納曾經支持過他。但在讀了《蘇格蘭之行》註解部分兩位朋友對《行吟詩人》某些段落的批評之後,我們對出現威爾第這個名字肯定會覺得奇怪。不管怎樣,威爾第本人也在發生變化,作家對《奧賽羅》1的作者跟對《行吟詩人》的作者產生不同看法,這是很可能的。
    在1892年發表的《喀爾巴吁城堡》中,他不是已經說過”意大利音樂在創作技巧方面恢復了領先地位“嗎?因此,在1890年,他被威爾第1887年在米蘭創作的《奧賽羅》所感奮,這也是可能的。
    就我本人來說,我曾經這樣猜測,小說家在安排拉-斯蒂拉唱到Orlando這出無人知曉的歌劇的最後樂章的當兒暴卒的情節時,心目中想像的也許正是《奧賽羅》這部作品;莫雷的研究證實了我的這種猜測是對的。我們翻一翻這位作者關於儒勒-凡爾納所作的預見,那是很有意思的。儒勒-凡爾納有時雖然帶著幽默的面具,但他預見到了一些新的音樂形式,其中包括,如德彪西2那樣使用具有異國情調的音色使器樂的表現力更加豐富,如斯特拉萬斯基3所使用的以小青程部分覆蓋大音程以達到多調性,在12育體系音樂中使用循環手法,音差的運用以及算法音樂等。
    1威爾第後期的一部代表作,將宣敘調與詠歎調融為一體,管絃樂效果也較為豐富,在意大利歌劇史上具有革新意義。
    2德彪西(1862-1918),法國作曲家,早年曾訪游瑞士、意大利、奧地利、俄國、德國、並受東方音樂影響,在音樂創作上大膽突破陳規。有人說他是印象派。
    3斯特拉萬斯基(1882-1971),美籍俄國音樂家。
    儘管他接受各種創新,但他始終眷戀那種能探索靈魂深處的音樂,擯棄那種無非是數學怞象的音樂。他在《機器島》中說過,”音樂家是用自己的心,完全是用心來諦聽的。“
    女人的美貌是產生最初的好感和肉體的吸引的一種”因素“。只有當愛情超越慾望,以被如此美麗的軀殼包裹著的生命為對像時,這種愛情才能變得更加強烈、乃至激烈。有時,這種使肉慾變得模糊的發現,乃是愛情的唯一基礎。
    弗朗茲-德-泰勒克似乎就是屬於這一類的戀愛者,他不是為拉-斯蒂拉的眼神——這面靈魂的鏡子——所傾倒嗎?她的歌聲使他感動,但對他來說,他所讚賞的藝術始終是屬於第二位的東西。在最後一場演出時,他急於要從舞台上把即將成為他妻子的人奪走,”他咒罵各場演出的時間太長,咒罵因鼓掌要求謝幕而出現的耽擱。“
    坐在自己包廂裡的戈爾茨男爵,同樣被一種強烈的激情攫住,但產生這種激情的緣由顯然大不相同;他的臉容”沉迷呆板“、”蒼白得怕人“;他一露臉,那位女歌手便覺得”極度的恐懼。“此人很像《雷-迪埃茲先生與斯-貝莫爾小姐》這篇故事中的那位管風琴演奏家,很像個樂神。他也在戀愛,但他所愛的僅僅是拉-斯蒂拉的人品:她的音樂才華。泰勒克伯爵一心只想娶這位女歌手為妻,但戈爾茨男爵對此幾乎連想也沒想過;他之所以成為泰勒克的情敵,那僅僅是因為泰勒克要從他手裡奪去她的藝術,使他無法聽到她的歌聲。他把這種歌聲錄下來佔為己有,好讓技-斯蒂拉光為他一個人歌唱。
    這不是對音樂的稱頌嗎?音樂能整個兒地攫住一個人的心,並使他產生一種唯一的激情。
    莫雷談到《喀爾巴吁城堡》的那些章節使我大為感動。這位作者將這部作品跟維利埃-德利爾一亞當的《未來的夏娃》相提並論,並認為,《奇異旅行》的作者曾受到《恐怖故事》的作者的影響。的確,《未來的夏娃》發表於1891年,我手頭上也保存有這個版本,而帕爾巴吁城堡》發表於1892年,因此,當儒勒-凡爾納在1891年修改他的這部作品時,他很可能瞭解《未來的夏娃》,但這無法予以肯定,因為這部作品是在1889年博覽會之前寫成的。說實話,這兩部作品雖然題材不同,但確實有不少相似之處。維利埃-德利斯-亞當曾設想一位愛迪生式偽人物能設計出一部比較完善的機器人。關於這一點,儒勒-凡爾納的闡述是相當模糊的,可是,他之所以沉迷於探索電的秘密,很顯然,在他之前已經有一位關於晶體管研究的先驅者。
    然而,愛迪生的這項發明畢竟帶有一點奇跡性,因此,作者耽於對通靈者的超自然本領進行思考之後,尤其強調愛情所具有的各種特性。在他跟前出現的這位女人,總的來說,是人為地塑造出來的。
    維利埃-德利爾一亞當是個極端的唯靈論者;他的意圖是要證明,愛情的持久因素並非存在於肉感之中,而是存在於對生命本身的追求。阿拉迪之所以制服阿利西亞-克拉裡,那是因為他的智能(雖屬人工智能)超過了他;但埃沃德爵士之所以確實愛他的機器人,那僅僅是因為這個女性機器人在洞悉因此而死去的通靈者索瓦納的內心秘密時奇跡般地激動起來。
    《喀爾巴吁城堡》意境沒那麼深遠;在這部作品中,使用的是業已存在的錄音方式以及沒多少秘密的投射器和屏幕,誠然,將投影和玻璃屏幕結合起來的設想尚未得到充分發揮,但提出這種設想,或許是值得稱道的。這部小說既不僅僅是描寫奧爾法尼克的發明,也不僅僅是描寫弗朗茲和羅多爾夫的情感。
    維利埃對女人的矯飾尤其感到憤慨,他的主人公總是力圖成為一個真實的女人;可是,他隨即又被另一個出自工程師之手的機器人吸引住了,而且,這個機器人僅僅是在能作出自己的反應這一點上跟人相似;生命,是他在虛構中賦予他的主人公的。但這還不夠,因為他必須給他的主人公注入一個”有生命的“女人的靈魂。
    維利埃的結論甚至具有更為廣泛的意義,那就是想像的東西比現實的東西還要真實。
    《喀爾巴吁城堡》所提出的問題與此相近又有所不同。那位藝術家跟女人混為一體嗎?我們對一個女人的生命本身所產生的情感,是否僅限於這樣一種愛情,即不管這種愛情多麼美好,我們卻只能用唯一的方式去表示?作者似乎不能解答這個問題,因而讓拉-斯蒂拉本人的感情若明若暗,以致我們根本無法曉得她是否果真為弗朗茲所動。可是,在答應跟他走的時候,她似乎曾在情人與一般崇拜者之間作出過選擇,我們能否作出更為大膽的假設,因為這畢竟只是一種假設,這部作品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惋惜,惋惜在一位最迷人的女人身上極少找到我們所期待的優秀品質?
    《喀爾巴吁城堡》很可能只是他自身情感的流露,對他本人的情感所作的分析,足以披露其複雜性。他對住在阿尼埃爾的那位女人的眷戀不就包含兩個原因,從而具有兩重性嗎?他以虛構故事為幌子,將這兩重性分離開來,分別賦予兩個不同的人物。
    戈爾茨男爵的激烈愛情,純屬對藝術和智慧的愛。這種愛跟作家在和他思想上的親密女友的交往中所獲得的樂趣是重疊一致的;他愛的不是”歌聲“,而是一種復現女性直覺意識的智慧。泰勒克伯爵的激烈愛情,不是跟感情的激動相符合嗎?這種激動乃屬情感範疇,必然會導致在兩個互相理解的生命之間的相互信任。這又是一種愛,但愛的是一個女人,這種愛發展下去,只能產生如弗朗茲-德-泰勒克伯爵對拉-斯蒂拉那樣的愛。
    當他重新沉入孤獨之中,重新回到自己的寫字檯前的時候,他的記憶便給他重現那位女啟示者的聲音,這種聲音無疑比奧爾法尼克的錄音帶還要微妙;當他的腦海展現對往事的記錄時,他甚至想起那位曾鼓勵過他的女友的音容笑貌。
    因此說,這部作品乃是他向所愛的對象表示的一種敬意,這是很可能的。他愛她,但並沒對她直言,而且自己也並不承認;這是雙方都沒表白過的愛情,因為拉-斯蒂拉也沒向任何激動表示過讓步。
    這種假設在一部沒發表的劇作中找到某種根據,當然,這種根據十分遙遠。年青時代,他曾為這部劇作花費過不少心血,而且這部劇作反映了他那似乎深沉的氣質。我說的是那部具有”意大利風格“的喜劇《蒙娜-麗薩》。當初,他曾將這部喜劇取名為《列奧納多-達-芬奇》,後來又改為《拉-季奧孔達》。這部喜劇描寫的是為拉-季奧孔達畫像的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故事。拉-季奧孔達那絲令人費解的微笑提出了一個至今尚未獲得解決的問題。出於哲學理念而不是出於慇勤的丈夫季奧扎達委託這位畫家去完成這部作品。列奧納多頗費時日,力圖使這幅繪畫在藝術上臻於完美,而他的模特兒也十分讚賞他的智慧和才情。在這位藝術家與蒙娜-麗薩之間漸漸產生一種純真的愛情。這位風蚤女人急於要得到她與之共享的愛情的表白。列奧納多的確作了這番表白,但那是在他的注意力被蒙娜-麗薩佩戴的手鐲上的雕鏤花紋吸引住了的時候表白的;他受著一種藝術激情的支配,對愛情漫不經心;他全神貫注地凝視著那件藝術品,這件藝術品的完美使這位女人的完美大為遜色。多少有點惱怒的蒙娜-麗薩正要以身相許時,畫家的助手突然把一個陌生人帶了進來。這個陌生人的容貌十分醜陋,但居然使藝術家大為振奮,他立刻丟開自己鍾愛的女人,趕緊去給這位新來的模特兒畫了一幅《最後的晚餐》中猶大的畫像。
    感情受到刺傷的蒙娜-麗薩斷然地說,她的畫像已經畫完了,並叫人把她帶走,好讓她的靈魂隨她一起”離開這個令人憎惡的地方“。那位具有哲學頭腦的丈夫把他的妻子找回來了。至於列奧納多,他作冒險的遠遊去了。他說:www.tianyashuku.com
    作為旅伴,我只需令人心醉的理想,
    可憐的詩人為了排遣滿腹惆悵,
    常常帶著它去漂泊四方。
    這比現實的生活對於我更加適當!
    哦,勞拉1和貝亞德麗采2,你們的榜樣,
    曾不止一次吸引過那位輕率的女郎,
    她不明白,彼特拉克和但丁,
    之所以取悅你們,把你們歌唱,
    那是因為你們有意離開了世上。
    1彼特拉克青年時代相遇的一位美麗少女,後來,他曾寫過300餘首14行詩,抒發對她的愛慕。
    2但丁青年時代所愛的女子,在《新生》、《神曲》中均有提及。
    他從愛情的羈絆中解脫出來,一心撲在自己的事業上。他要去周遊意大利,在跋山涉水的旅途中進行創作。
    但在”這廣闊的舞台上施展才能之前“,
    他要去”米蘭創作完《最後的晚餐》“。
    拉-季奧孔達的微笑就這樣將得到解釋,這絲微笑既表達了溫柔,又表達了一種帶憐憫色彩的鄙視,鄙視這位無法為一位女人的愛情而犧牲自己內心夢想的天真漢。這種寓意也許還說明我們這位作者的感情生活。
    到了晚年,他發覺自己也不願意為一個女人的微笑而犧牲自己的事業。他不是在《喀爾巴吁城堡》中表達了這種感情嗎?在一封信中(該信大概寫於1889年,因為他告訴小赫澤爾說,1890年,他們將只發表《凱撒-卡斯卡貝爾》,而將《喀爾巴吁城堡》留待1891年發表),他暗示說,《喀爾巴吁城堡》已寫好很久,也就是說在1889年或1888年便完成了。因此,他借拉-斯蒂拉的形象提起的那位女人大概死於1886年。

《凡爾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