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最後的信息

    《巴薩克考察隊的奇異歷險》(直到1910年才發表),描寫了一個暴君統治下的非洲城鎮,這個暴君利用一個精神錯亂而又狂妄自大的科學家的發明來獲取權勢;同樣,在《永生的亞當》中,年邁的作家指出了我們這個文明社會的脆弱性;不過,儘管儒勒-凡爾納已經預感到我們這個時代所存在的各種問題,但他仍對人類的智慧充滿信心
    經過種種猶豫和艱難地謄清暫定題目為《考察旅行》的草稿之後,米歇爾終於恢復了作者擬定的創作提綱的統一性。他當時有一個借口,說他須親自剔除寫得過於倉促的初稿中必然出現的糟粕並添加必要的前後聯接,但這會不會破壞他父親寫的最後一部手稿?他發覺他父親曾口頭上跟他談到過的那些想法已經粗略地表達在這篇他早已熟悉、他倆甚至討論過每一個情節的故事中。況且,必要的修改並沒超出小赫澤爾所能允許的範圍。當然,作者本人再也無法對這項修改表示贊同,但不管怎樣,這只不過是稍為慎重的校對員所能作的仔細的修改潤色而已。
    修改完畢後,米歇爾便打算交付印刷;但公眾所遭受的不幸推遲了該書的出版;他的長子在馬思戰役中負傷而長期住院治療,他自己也要經常研究插滿表示戰線變化的小旗子的法蘭西地圖,所有這些都必然分散他對尼日爾河灣的注意,使他實在難以考慮出版事宜。直至停戰結束這場惡夢,出版問題才有可能提出。1919年,哈切特文庫出版社出版了《巴薩克考察隊的奇異歷險》。
    這次歷險的確十分奇異。有人會問,曾產生過要當撒哈拉皇帝這種古怪念頭的雅克-勒博特所作的那次歷險,是否是創作這部小說的依據?對於這個問題,實在難以回答;但如果認為這部小說是以乍得湖以南蘇丹拉比赫1建立的黑人帝國和薩摩利2建立的曼丁加王國這樣一種史實為創作依據,似乎更加合乎情理。黑人帝國於1899年被拉米少校所推翻,薩摩利也於1900年被俘,書中曾好幾次提到過他的名字。
    1拉比赫(?-1900),原為非洲乍得湖西岸博爾努卜國蘇丹。1893年推翻博爾努國王的政權,1899-1900年抗法侵略時遇害。
    2薩摩利(1830-1900),幾內亞民族英雄,1870-1879年建立烏阿蘇魯國,1880年結成西蘇丹各部落同盟的「曼丁加王國」,領導抗法戰爭,1898年因叛徒出賣,被俘而流放加蓬。
    小說是以「持械搶劫」兼誘拐綁架開始的;雖然我們今天對這些卑劣行徑已習以為常,但這次搶劫堪稱成功之舉。強盜們將中央銀行代辦處的錢箱搜括一空後,甚至巧妙地將這次盜竊事件嫁禍於受害者劉易斯-伯克頓,並成功地將他弄走。
    因此而得了個不誠實的名聲的這位董事的父親,心靈上早就受到過殘酷的打擊;他的長子伯克頓是個名聲顯赫的軍官,幾年前曾將他率領的部隊變成一夥劫掠犯,經常在尼日爾地區作案。在加奧地區清剿這伙亡命之徒時,他本人在霍博裡山麓發生的那場庫搏戰鬥中斃命。
    老伯克頓爵士的女兒無法接受她哥哥喬治犯罪的事實,決定前往庫博搜集證明他無罪的證據。到了科納克裡,正好遇上發生洗劫中央銀行的事件。這次事件把她的二哥劉易斯也牽連進去了,但她並不曉得此事,於是加入巴薩克考察隊。這支考察隊屬議會外組織,其目的是要調查了解法屬西非的黑人是否相當發達而可以成為選民。
    這支考察隊遇到反對它進入尼日爾河灣的神秘莫測的敵人所設置的重重障礙。由馬塞納上尉率領的負責警衛考察隊的護送隊,接到一項後來才發現是偽造的命令,被另一支形跡可疑的護送隊替換下來。這支護送隊由一名中尉指揮,我們後來才曉得,這個中尉原來是個逃兵。
    考察隊所經過的村莊,居民已被殺絕,接二連三的不幸事件向考察隊襲來;考察隊終於到達庫博附近,讓娜-伯克頓剛查明她哥哥已遭殺害,整個考察隊突然被一種古怪的滑翔機搖掠而去。
    此後,考察隊被布萊克蘭的長官所囚禁。布萊克蘭是一座無人知曉的城鎮,坐落於延伸至加奧以東、當時仍十分神秘的大沙漠之中。這座新城市建於後來變成一條溪河的干谷邊緣上,由3個半向心形的城區組成,一個城區住著惡貫滿盈的壞蛋,另一個城區住著殘忍成性的罪犯,第3個城區被夾在中央,住著一群奴隸。對岸有一座專供暴君居住的城堡和一座工廠。這個暴君正是通過這座工廠獲得他的權勢的。
    事實上,暴君哈里-基耶的權力雖能使他派遣他手下的人馬去搶劫鄉村——這些鄉村的居民全部淪為奴隸——和到歐洲各國進行成功的盜竊而獲得必要的生活來源,但他必須依賴被他欺騙的發明家馬塞爾-卡馬雷頭腦的智慧。這位學者為能夠實現自己的發明而欣喜萬分,卻不曉得他這些發明的卑劣用途。他辦了一間工廠。這座工廠所裝配的古怪機器不僅能使老天降雨,將荒涼的沙漠變成綠草如茵的原野,而且能夠製造滑翔機和遙控飛彈,使基耶得以控制整個地區。
    通過特製的輻射器控制聚集成束的赫茲波使雲層的電荷增大,這樣便能引起降雨。對普通發爆器進行遠距離躁縱,就更容易辦到,只要發出一般信號就行了;事實上,即使距離無限大,這種躁縱也是可以作到的。但對於發動機,那是另一碼事。值得指出的是,對於工廠的發動機,電能的傳輸是通過從電站引出的普通電線實現的。滑翔機乃是可變翼飛機的雛形,但起飛和降落的困難是由升力螺旋槳予以解決的,因此,這種滑翔機跟直升飛機有些相似;動力通過突然加熱的壓縮空氣而獲得。這些壓縮空氣恢復普通氣體狀態而產生巨大的壓力,因而能帶動發動機工作。這跟渦輪噴氣發動機既相似,又大不一樣。這些飛行器配備有自動調節的穩定系統,通過移動一根堅桿的位置而調整偶然出現的傾斜;豎桿上部安裝有活動翼,這些活動翼環繞垂軸輕輕轉動;這些變化能恰當地改變活動翼的形狀,從而決定主機的滑動。這種概述曾經引起各種很有見地的批評,或許還能提出另外一些批評;卡馬雷所作的解釋非常含糊,我承認自己也跟他一樣無能。然而,我認為更有意思的是他最初的考慮;他「想使這些儀器具有一種反射系統」,這種系統的反射作用跟飛鳥借助其神經系統而具有的反射功能相仿,這是向現代的控制科學邁出的第一步。
    他發明了「胡蜂」,因而在這條道路上還邁出了第二步。這些「胡蜂」其實是裝有4支螺旋槳的圓錐體,其中1支是推進式螺旋槳,另外3支是制動式螺旋槳。這些螺旋槳按規則的間歇時間從蜂窩中突冒出來,履行自己的巡查任務,卸掉原來的霰彈,然後又重新裝上;因此,這些「胡蜂」是「自動導向的」;空中飛彈同樣可以自動導向。我們現在已經擁有這種裝備自動搜索目標彈頭的導彈。要達到的目標是由反映在「圓鏡」上的座標決定的,「圓鏡」的光學儀器將垂直線四周的地帶反射在它的壁上。
    這些令人恐怖的奇跡的發明者、工程師馬塞爾-卡馬雷既幼稚無知,又狂妄自大。當他得知使他的夢想得以實現和布萊克蘭城得以建立而進行的敲詐勒索活動時,他進行了反抗。放出霰彈或炭酸的「胡蜂」對工廠的四鄰地區進行保護,但由於饑荒,工廠的範圍還是逐漸縮少。卡馬雷不得不橫下心來,決定利用奴隸的反叛,這是一種多麼令人痛苦的嘲諷!殘酷的戰鬥接連發生。冒失地委身於基耶的讓娜-伯克頓在一間地下室裡發現她哥哥劉易斯被囚禁在那裡。她同時還發現,伯克頓爵士第2個老婆所生的兒子費爾內竟化名為基耶而潛伏到這裡來了,他被母親的婚事所激怒,對他繼父一直懷恨在心;他謀殺了喬治後,佔了他的職位,並利用他的部隊從事劫掠活動。掠劫銀行後將劉易斯挾持走的也正是他。
    要不是描寫布萊克蘭城和卡馬雷的發明,這無非是一部偵探小說。很顯然,科學為罪惡服務,這就是真正的主題。那位天才的發明家狂妄自負,竟將自己比作上帝,認為自己跟上帝一樣有所創造。他振振有詞地說:「是我從零開始建成了這座城市,如同上帝從虛無中創造了整個宇宙。」
    當他毋庸置疑地意識到自己利用了什麼樣的罪行以建立起自己的事業時,他的腦海裡掀起了陣陣波瀾,他驚呼道:「讓我的事業毀滅吧!」他猶豫不決,繼而捶胸頓足,宣佈說:「上帝已經判決了布萊克蘭死刑」;上帝就是他自己。隨後,他進行遠距離躁縱,引起一連串仔細安排的爆炸,將這座城市漸漸地摧毀掉了。
    布萊克蘭化成了灰燼;馬塞內上尉接到通過作試驗用的無線電報發來的信息,得以將考察隊遣送回國……並娶了讓娜為妻!結果好的都是好的,然而,科學畢竟有可能變得十分危險!
    我個人認為,這就是作者曾經表達過的最後感受。只有當科學進步同時伴隨精神進步的時候,這種科學進步才能為人類所掌握。
    發明家對自己的發明的使用是否負有責任呢?19世紀,當人類還只是從科學研究中獲得物質利益時,提出這個問題似乎是荒唐的。可是,到了這個世紀的末期,精明善斷的人完全可能對新發明招致的後果有所警惕;他曾經借尼摩的口說過,地球上所需要的不是什麼新大陸,而是新人;如今,他必然會這樣揣摩,具有高尚情躁的人不是比新發明更符合願望嗎?
    那個短篇集還一直擺在那裡。儒勒-凡爾納很久便要求出版這個集子,但直至1910年才以《昨天與明天》為題與讀者見面。1890年6月3日,作者便提到,他很快就要寫好一定數量的中短篇,「足夠出1卷,《拉東家族》也可放入裡面。」1893年,他再次詢問出版商,「中短篇集已經完全準備好了,何時出版?」小赫澤爾任他再三催促,始終沒輕易表態。對於《拉東家族》,他大概沒產生跟作者一樣的好感。他肯定這樣認為,1891年發表在《費加羅畫報》上的這篇童話故事有損於創作靈感大不相同的整體作品。的確,這只是1篇童話故事,如同所有這種體裁的故事一樣,它打著幻想的幌子,對人類的怪僻進行了諷刺;出版商所採取的保留態度是可以理解的。
    音樂故事《雷-迪埃茲先生與斯-貝莫爾小姐》,是應泰奧菲爾-戈蒂埃之約為1893年《費加羅畫報》聖誕節專號撰寫的;這篇故事起過渡作用;禁煙在管風琴的管子裡的兒童聲帶產生僅以一個音差相區別的生理音符!
    《讓-莫雷納斯的故事》的開頭是雨果筆下的馬德蘭1的替身。這篇故事頌揚了一位兄弟替代真正的罪犯的犧牲精神。
    1雨果《悲慘世界》中的人物,即冉阿讓的化名。
    在《一個美國記者的一天》這篇幻想故事中,我們發現了許多後來得以實現的發明。這篇幻想故事是與米歇爾合作並由米歇爾執筆撰寫的,1889年用英文發表在《論壇》雜誌上。它讓我們在時間上向前躍進了1000年,使我們領略到2889年的文明社會的概貌。有些預言平庸無奇,有些預言別出心裁;也有些預言如今已變成現實。
    關於運輸,短距離使用時速600千米的飄行車,遠距離使用時速1000千米的無軌氣墊車,這種列車可以飄洋過海,但沒充氣管那麼舒適。這種充氣管能以每小時1500千米的速度將我們從美洲運到歐洲。由於電話和「傳真器」極為普及,報紙是有聲的,購買者可到沿街設置的報亭去聽他所需的期號。「映像傳真器」也相當普及,就跟我們今天已經使用的電視屏幕一般,但還沒達到我們的電話那樣普遍;冬眠和電波催眠術都在實踐中應用了。跟電子計算機相仿的電計算器可作最複雜的運算。新聞界的權力至高無上,通過各種民意測驗,可決定戰爭與和平的大事,還可決定歸法院裁判的人的命運,因為在審判前就可對他們進行判決。映在雲層中的廣告使「地球使者公司」獲得必要的資金。該公司的經理弗朗西斯-貝內特伊然是一位國家元首。我們發現他將萊思河的疆界強加給俄國大使,這位大使向他申訴說,俄國人被中國人逼迫,不得不向西擴張,但這種申辯無濟於事;貝內特對此將採取補救措施,強令中國人節制生育,否則處以死刑:多生一個孩子嗎?就殺掉一位父親!英國被美利堅合眾國所兼併,根據合乎情理的循環,成了美國的一個殖民地,英國本身只滿足於佔有直布羅陀!太陽能貯電器和轉換器能使四季氣溫平衡和使兩極的冰雪融化。活動式的人行道、用管道進行食品分配以及通過電的振動使空氣發光,這對我們這些後繼者無疑是一些小玩意兒,我們還打算一下子移動整座城市,打算將月球翻轉過來哩!然而,貝內特要想歇息一會,還得洗個普通的澡;他一撤按鈕,澡盆便自動出現了;但貝內特夫人正好在裡面;她比她丈夫預料的更早地回來了!她在「女性造型大師」那裡沒呆多久。這位大師曾經恰如其分地說過,「女人無非是個體型問題。」
    這個幻想故事所包含的諷刺意義的確不容忽視。緊接著這部幻想小說之後的是一部題為《騙子手》的小說,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惡作劇,小說對美國喧喧嚷嚷的廣告和美國公民的吹牛成癖大加嘲弄。
    然而,繼《騙子手》之後的中篇《永生的亞當》,有人卻認為調子過於悲觀。人類所作的一切努力都遇到自身的脆弱的阻撓;在一個臨時性的世界裡,人類只瞭解臨時性的事物。人類自以為進步本身有如宇宙一般永無止境,但地球表層的輕微震動便足以將我們的文明社會所作的努力毀於一旦。
    通過幾千年,不能排除世界的面貌將再次發生改變這種可能性。小說家虛構了那個未來時代一位對人類所達到的文明程度頗感自豪的學者。考古學家扎托格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別的業已消逝的文明社會的痕跡;他非常幸運地找到了一隻裝著一份文稿的管子,並終於將這份用陌生文字書寫的文稿譯解出來。這是敘述發生在我們這個20世紀的一場大災變的紀事。海洋重新覆蓋所有的大陸,而一塊新的陸地卻從大西洋中冒了出來。地球上的居民只剩下7個人。這些殘存的人類回復到原始狀態,後來便成為現在這個唯一的新大陸上的居民的祖先。扎托格在這篇故事中憂心忡忡地指出,在他熟悉的那個文明社會之前好幾千年,另一個文明社會——我們這個20世紀的文明社會——便已經存在,而且其發達程度在其消亡時期已達到比現在更高的水平。人類掌握的知識歿滅殆盡,人類不得不從新的零點開始,緩慢地恢復上升。他設想成為人類祖先的亞當和夏娃無非是一對遇難夫婦,不過名字有所改變。在進行考古發掘的時候,扎托格發現了一個更為古老的文明社會,這個文明社會相當於大西洋人的文明社會。他痛苦地意識到,事物永恆地週而復始。
    有些人,譬如伊萬-富尼埃,並不同意《永生的亞當》所提出的假設,認為那種悲觀的結論值得探討;他們以同樣值得探討的論據去反駁這種結論。熵1的增加使人認為,既然宇宙會有終結,那必然會有起始,雖然這種看法只適用於某一特定的時間範圍,但我還是傾向於相信這種看法。沒有任何東西證明勤梅特爾神甫關於搏動世界的學說不包含一定的真理成分。但這種看法跟文明社會這個意義更為有限得多的問題無絲毫關係。各個文明社會在將我們帶入太空的相對穩定的一堆小小的爛泥上繼續延綿。讓終結踉我們生存之充實相一致吧!我們是這樣希望的,但這種歷代的希望根本沒像有人大膽地予以肯定的那樣為科學所證實,原因在於,科學對此一無所知。事實上,在相當短暫的時間內,一些文明社會的的確確消逝了,這並非因為滴的增加,而是人類好動愛鬧的必然結果。此外,我們還知道,在更為久遠的年代,地球曾發生過一些變動。今後仍有可能發生變動,雖然我們認為在短期內發生這些變動是不大可能的。
    1科學名詞,用以表示某種物質系統狀態的一種量度,或說明其可能出現的程度。
    《永生的亞當》所表現的這種悲哀只是相對的,扎托格仍在作出行動。如今所涉及的不再是人類的勇氣,而僅僅是人類的智慧。
    《巴薩克考察隊的奇異歷險》走得更遠,因為它向我們表明,現代的人類正用科學去摧毀它自己建設起來的東西,我們今天親眼目睹的這個過程將發展到什麼程度?雷蒙-蒂內斯非常正確地指出,所謂樂觀時期的那些主人公總是謹慎行事,他還引述作者的一句話:「文明從來不會倒退,而且文明似乎從需要中獲取一切權力。」這種看法不是已經包含了使所謂悲觀時期的作品獲得靈感而表達出來的那種感受嗎?但人類畢竟是宇宙棋盤中的一粒棋子,儘管這粒棋子極其渺小。『人類需要幹一番持久的事業「,雖然不應對這項事業的重要性抱有幻想,但這項事業畢竟是這種命運——宇宙法則組成的方程——的諸元素中的一種元素。人類必須根據需要而採取行動,但這種行動又必須同時肯定人類的存在。
    一個文明社會代替另一個文明社會,這有何要緊?已取得的成果毀於一旦,這並不妨礙我們這些後來人重新舉起火把,並顯示出同樣的毅力——這是證實人類存在的唯一有價值的參數。凡爾納那種盡人皆知的樂觀始終是一種帶批判性的樂觀。只有當我們勇敢地正視最大的不幸,這種樂觀才教人放心。讓-謝諾說:
    」儒勒-凡爾納及其《奇異旅行》之所以始終具有活力,是因為他和他的作品已經提出了20世紀沒能迴避和無法迴避的問題,也就是整個引人注目的19世紀所提出的問題。「
    這說得實在太好了。我們再補充一點,他給我們留下的信息要求我們勇敢地、謹慎地、滿懷信心地去觸及這些問題。我們的鼠目寸光和個人主義很可能成為產生這種最壞事情的原因,我們對此不能不感到擔心。」勇敢的人、敢想敢幹的人必有運氣「,但魯莽的人未必如此。人類的價值主要地是根據它所需付出的努力的大小,而不是根據物質成功的程度去衡量的。
    《永生的亞當》、《約拿唐號遇難者》和《巴薩克考察隊的奇異歷險》中,有一種看破紅塵的悲觀色彩,似乎跟貫穿在作家全部作品中的樂觀主義形成鮮明對照。凡爾納的靈感曲線就是他的生活曲線的位移,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青春的熱情幾乎沒考慮到什麼障礙,但隨著歲月給我們的雄心壯志帶來種種失望,這些障礙也就不斷地出現在我們的面前。然而,只要認真觀察一下,我們便不難發現這位作家的思想似乎一直沒多大變化,而他的樂觀卻一直呈現出細微的差別。雖然」偉大的事業是由過分誇大的希望組成的「,但畢竟」無需希望便能採取行動,也無需獲得成功才能持之以恆「。根據這些格言,他的主人公必須克服種種似乎難以逾越的障礙,他們所遭受的挫折並沒使他們氣餒,只是因為他們持之以恆地正視困難,他們才終於戰勝了這些困難。只有大自然的力量能壓倒他們;他們的雄心只能是採取迂迴和角黠的辦法,有效地利用這些自然力,而這恰好就是科學所要達到的目的。當他們的舉動違背宇宙的秩序時,凡爾納筆下的主人公常常遭受失敗;有些深思熟慮的評論家指出,這些主人公所到達的海島或則爆炸、或則沉沒;而他們所發明的機器也常常被毀壞。這位小說家的樂觀主義在他的心目中比在讀者的心目中更少,讀者總是希望一部作品」結局皆大歡喜「,因此,為了滿足讀者的這種要求,作品中的主角才好歹倖免於難。
    在後期的小說中,計劃的失敗變得更為明顯,如此而已。當《噴金的火山》噴發出來的天然金塊化為煙霧,《流星追逐記》的金流星沉沒在巴芬海的時候,人類的貪慾成了泡影;在奧斯特島發生的蚤亂中,對自由和完善的社會結構的夢想破滅了,考迪埃爾不得不承認:
    使人與人之間勾心鬥角的只有需要、狂熱和傲慢;還有瘋狂,這種瘋狂潛伏在所有的人群中,使他們在品嚐了暴力的滋味後,因破壞和殺戮而變得昏昏沉沉,終於停歇下來了。正是出於這樣一種瘋狂——英雄主義或搶劫行為,視情況而定——強盜才毫無道理地將手無寸鐵的過往行人打翻在地;正是出於這樣一種瘋狂,革命才將無辜的和犯罪的人不加區分地統統殺掉;激勵軍隊的熱情而贏得戰鬥的,仍然是這樣一種瘋狂。
    作者不是同他的主人公一道感到絕望嗎?他寫道:目睹他心目中樹起的偶像在他腳下摔碎,承認人們受了一種幻景的欺騙,想到人們根據謊言而提出自己的理論,覺得人們所想的東西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想到人們愚蠢的為一場空想而作出犧牲,這是多麼令人怵目驚心的崩潰!
    正如讓-謝諾所說的那樣,」他熱愛自由,幻想過聖西門式的社會主義,但這種社會主義的烏托邦性質沒能長期地誘騙他。「
    儒勒-凡爾納對任何問題都極為謹慎。他不再盲目地相信本世紀初的所謂無限制的進步。智慧乃是主宰其他一切的首要的東西,人類所缺乏的正是智慧。傲慢使人忘記自己的生命以及他們所渴望的物質財富的短暫性。這種傲慢維持著人類對這些殘忍而荒唐的爭鬥的興趣,為了暫時地佔有這個不穩定的世界中的某個脆弱部分,他們常常為這些爭鬥而付出代價。那麼,必須永遠絕望,永遠放棄幻想嗎?文明社會都是過渡性的,長久的努力成果都會毀於一旦;我們在一個注定要滅亡的世界上所創造的事業又有什麼價值?
    到達虛無主義深處這樣一種絕對的境界,這位作家倒發現一線亮光;《永生的亞當》的敘述者」認為大自然從本質上說是永恆的,但在瞬息之間卻發生極其荒誕的變化「。他對」大自然的這種面目「感到恐懼和心寒,然而,他很快便恢復了冷靜,並產生這樣一種想法:
    人類的真正的優越性,並不在於主宰和制服自然;對思想家來說,主要在於瞭解自然;讓廣袤的宇宙寓於自己的頭腦這個小宇宙中;對實踐家來說,面對物質的反抗,主要在於保持寧靜的心境,對物質說,」要摧毀我嗎?得了!讓我感動嗎?休想!「
    這種豪邁的語言使人想起1864年黎登布洛克教授在斯特隆博利島的火山爆發時所說過的話。考迪埃爾想到人類的命運時,又重複了這樣的話:
    這個怪異的、微不足道的傢伙,能將一個無限宇宙容納在他那小小的腦海裡,能探測宇宙的秘密,能慢慢地洞悉宇宙的法則。他所作的努力並沒白費,因為這麼一來,他的思想也就融匯於世界的範圍內。
    自甘孤獨,給我們的憂慮作出樂觀答案的也是他:
    我們固然會死亡,但我們的行為決不會消逝,因為這些行為永遠存在於它們的無限結果之中。度過1天之後,我們的腳步便在沙路上留下永不消失的足跡。沒有前者決不會有後者,未來是由過去的不為人所知的延伸組成的。
《凡爾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