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望穿天際(五)在 58 級天梯上

把航天員規定課程學習完,我們用了五年多的時間,等於重上了一次大學,而且就其深度、廣度和強度來說,比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些課程涉及理論、技術和訓練,門類繁多,覆蓋面寬,相當複雜。大致說來,有基礎理論訓練、體質訓練、心理訓練、航天環境耐力和適應性訓練、專業技術訓練、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救生與生存訓練等七大項目,每一大項裡又包括多項甚至幾十個具體課目。

我們五年學了 58 門課,也就是通過這些課程,我們才能進入航天事業的殿堂,才有可能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員。我們把這 58門課稱為天梯,每登上一級都有那麼多艱辛,又都有那麼多喜悅。

比如 13 門基礎理論課就包括如下內容:載人航天工程、英語、計算機應用、解剖生理學、航天醫學、地理氣象學、高等數學、電工電子、自動控制、力學、飛船 GNC、星空識別、政治理論和文化知識素養……

基於當飛行員時期的經驗和自信,我覺得自己在實際操作方面不會有問題,我最擔心的是理論學習,生怕自己學不會、跟不上。

來北京航天城訓練中心正式報到前,我去向所在部隊的領導告別,師長邵文福對我說:「我對你的身體素質和飛行技術都不擔心,今後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學習,你要學習大量載人航天的相關知識。」我記得他的話,所以發奮學習的思想準備比較充分,辦法就是笨鳥先飛。

當時的 14 名航天員中,飛行經歷差不多,但文化基礎差別比較大。我是 1983 年進航校的,當時空軍都沒有本科,我們學習的是大專課程。自 1985 年起,航校開始從參加高考的學生中招收學員,也從地方大學招生,分到飛行學院。14 名航天員裡有一大半人年齡比我小,但學歷比我高,而且有的人還是雙學士。我感到了很現實的壓力。所以,從學第一門課開始,我就特別用功。

航天員執行任務的機會少,這一點我們從開始就知道。所以競爭從最初的學習延伸到了以後將執行的所有任務。面對強手,我不服輸的個性又一次徹底爆發。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刻苦執著地學習,就能化競爭壓力為學習動力;只要一點點地積累,堅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取得好的成績。

「天道酬勤」,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往往不是才幹最出眾的人,而是能夠堅持到最後一秒的人。

第一階段是基礎理論學習。第一門課是《載人航天工程基礎》,16 開的大本子,厚達 600 頁,涵蓋了載人航天各個方面的相關知識:飛行動力學、宇宙物理學、天文學、航天器軌道理論、火箭推進原理、空間導航等等。教材裡面有些內容很深奧,要記憶的東西很多。基本上從上第一門課開始連續的四年時間裡,我晚上 12 點以前沒有睡過覺,都在用功學習,鑽研課本。

結果,第一門課第一次考試,我的成績是 92 分。在 14 個人中排第二,第一名是從俄羅斯留學回來的,在新入選的 12 名航天員中我名列第一。從此我對理論學習越來越有信心,覺得我能行,我能學下來。

第二階段是專業技能訓練。航天員要熟悉飛船及各個系統的工作原理和模式。但凡飛船涉及的東西,我們都得學,飛船的結構、材料都要清楚,電的原理、太陽能帆板的原理也必須熟悉。還有天文學方面的知識,一旦出現故障,航天員要懂得識天象,通過星星的位置判斷自己所在的方位。80 多個星座需要掌握,我們常將星座和每個人聯繫起來,一說誰是什麼星座的,那太清楚了,哪個月份在哪兒,馬上就知道了。

我們還要學習飛船、火箭、發動機、燃料、發射場、發射場塔架方面的知識,要明白飛船的組裝、測試、垂直轉運等,野外救生技巧也應熟練掌握。

為學野外生存知識,我們在認清了 80 多個星座後,又學會了辨認 80 多種植物,知道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要去植物園挨個看那些花花草草,同時,我們動物園也沒少去,看教材上說的那些可能攻擊我們的動物或可能被我們攻擊的動物,去看哪種蛇是有毒的,哪種是無毒的……

這些內容,學完了就是考試,全程量化考試,都是閉卷。這麼駁雜的內容,要學好考好,沒別的辦法,就是下工夫背下來。

第三階段是綜合訓練,以飛行程序和任務訓練為主。我們很多時候都要在飛船模擬器中訓練。飛船模擬器就是在地面等比例模擬飛船內設備、儀器環境,是對航天員進行航天飛行程序及任務模擬操作訓練的最為重要的航天專業技術訓練場所。

飛船從發射升空到進入軌道,再調姿返回地球,持續時間幾十個小時甚至上百個小時,飛行程序指令上千條,操作動作上百個。艙內的儀表盤紅藍指示燈密密麻麻,各種線路縱橫交錯,各種設施星羅棋布。

訓練過程中,教員常常故意設置各種突發性故障,以考驗和提高我們的故障發現、判斷和排除能力。要熟悉和掌握它們,並能進行各種操作和排除故障,沒有別的捷徑,只有反覆演練,才能做到嫻熟使用。

在此之前大家都沒見過飛船模擬器,對其中的環境、佈局感到陌生,為了熟悉它,我把能找到的艙內設備圖和電路圖都找來,貼在宿舍的牆壁上,隨時默記。我還專門花一萬多塊錢買了一台攝像機,那時候我的工資並不高,每個月才 2000 多塊錢。

有了那台攝像機,我把模擬器各艙段內的每個角落都拍了照片,錄了像,然後自己做了一個小片子,經常看——各種設備叫什麼,在什麼部位,幹什麼用。我平時就對著片子練,這樣的話,我就可以做到隨時練習。

現在我的電腦裡還有那部片子,當時還配了音樂,並且做了一個片頭,片頭註明「航天員工作室製作」。

人們常說「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對此深有體會,這個訓練課下來,那些密密麻麻的圖表和鍵鈕都印在我腦海裡了,對它們我比自己手上的紋路還要熟悉。一閉上眼睛,座艙裡所有的儀表、電門的位置,都能清清楚楚地出現在我面前,隨便說出艙裡的一個設備的名稱,我馬上可以想到它的顏色、位置、作用。

《天地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