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轉瞬之間,義軍進入西安已經一個月了。這一個月從李自成到普通兵士都是在興奮、緊張、繁忙的狀態中度過。武將們分頭追擊明朝的殘兵敗將,除北伐的一路在榆林遭到抵抗外,其他戰線都頗順利,明朝守將紛紛投降。凱旋的將士們興致勃勃地談論請功封賞的事,並向家鄉通報喜訊。而各地鄉親也紛紛打聽他們的消息,每天都有各州縣的人攜帶本地土產來到西安尋親訪友,附帶請托各種事情。尤其是一些位階較高的武將門前更是人流如梭,絡繹不絕。李自成理解大家的心情,事實上他自己也馬上就要回米脂老家去祭祖,目前當地正在日以繼夜地為這一盛典趕修行宮和陵園。但他認為事情再忙,練兵不能放鬆,所以特地命兵政府侍郎楊王休為都肄,負責練兵事項。他自己也每隔三天就親臨渭橋附近的大校場練習騎射。

今天又是他去大校場的日子。以前出門,都是雙喜帶著一群親兵親將相隨。今天因為李自成回府後要召對一個很特殊的人,雙喜需要留在府中作些準備,所以就由中軍吳汝義陪同前往。他們離府時天剛濛濛亮,大街上幾乎沒有行人,正在平整、加寬的馳道顯得分外空闊。這次動員數十萬軍民大修西安城牆和街道,對民工用的是以工代賦的辦法。李自成已經聽工政府作過相關奏報,這時他又不經意地回頭向吳汝義問道:

「聽說老百姓對以工代賦的辦法很滿意,是麼?」

「是的,陛下,」吳汝義策馬趨前,恭敬地答道,「現在正是農閒時候,百姓們出來干一陣活,明年的賦稅就免了,當然都很高興。」

李自成點頭微笑,為自己政策的英明感到得意。

在大校場練完騎射,已經過了辰時,大街上人多了起來。人們遠遠望見李自成的黃龍纛,都趕緊跪伏在路邊。隨即一群排列整齊的騎兵護衛著身穿藍布袍、張著小黃蓋的大順王緩轡而來。人群中發出了「萬歲」的呼聲。這呼聲讓李自成又一次聯想到稱呼和避忌的問題。自從進入西安,文臣們認為已經「新基肇奠」,便都改口稱他為「陛下」,很快武將們也都改了口。已被任為天祐殿大學士的牛金星、新任禮政府尚書鞏煜等一再敦請他自稱「朕」,但他堅持要等進北京後再改口,於是在大順朝就出現了一個不一致的情況:李自成自稱「孤」,而所有的人都稱他「陛下」。想到這個矛盾之處,李自成覺得有趣,口角露出了微笑。一些百姓偶爾抬頭,正好看見李自成和善的笑容,不禁激動得又一次呼喊「萬歲」。

聽著這種家鄉口音的呼聲,李自成感到特別親切,很想下馬與自己的子民用鄉音交談一番。但他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現在連他和他祖上的名字都將避諱,不許人們再用,怎麼能容許平民當街與他交談呢?

「唉,當個皇帝,講究的事真多啊!」

講究的事的確多。就拿避諱來說,也不是那麼簡單。譬如在已經擬定的十個避諱字中,「成」是個常用字,避而不用會帶來很大不便,為此經文臣們反覆推敲,他已決定改名「自晟」。「晟」代表光明和興盛,涵義很好,也容易避諱。由自己的改名,他又不禁聯想到一些武將改名起字的事,臉上再次露出了笑容。

武將們大都出身窮苦,有些人只有小名而沒有大名,更沒有表字。如王四就是到了臨結婚才取名王泗,字濱魯。也有些武將因怕連累家人,出來造反後故意起個諢號代替真名,就是不想別人弄清自己的底細。想當初義軍分為八隊時,除李自成外,其餘七隊首領都用的是諢號,什麼眼錢兒、點燈子、李晉王、蠍子塊、老張飛、亂世王、夜不收,誰知道他姓啥名誰?但現在不同了。如今已是陞官封爵、衣錦榮歸的時候,不必再有任何隱瞞。為了體面,一些武將便忙著給自己改名起字。想到這裡,李自成笑著問吳汝義:

「最近將領中又有人改名起字了麼?」

「羅虎。」吳汝義說,「小羅虎最近讓宋軍師給起了個字。」

「什麼字?」李自成頗感興趣。

「震山。軍師說,虎是山中之王,所以就叫震山。」

「有意思。還有改名起字的麼?」

「還有王根子也改了名。」

「他也改了名?改叫什麼?」想到身為降將的王根子也改了名,李自成有點意外,同時也很高興。

「他說根子是小名,不雅;請鞏尚書給取了個大名,叫王良智。」吳汝義遲疑了一下,接著說,「另外,據說他已知道自己將封伯爵,說一個爵爺連大名都沒有,太不像話。」

這時許多人都在等著陞官和封爵。大家已經知道,權將軍和多數制將軍將被封侯,有些制將軍和不少果毅將軍、威武將軍將被封伯,還有不少武將將被封為子爵和男爵。因為這是喜事,所以都在公開議論。已經聽說的是:劉宗敏將封汝侯,田見秀是澤候,李過是亳侯,劉芳亮是磁侯,袁宗第是綿侯,谷英是蘄侯,張鼐是義侯;劉體純是光山伯,劉希堯是鄢陵伯,李友是武陽伯,馬世耀是巫山伯;降將中陳永福是文水伯,王根子是確山伯。但是也有不少武將,包括起義很早的老人,暫時還沒有聽說將封爵位。吳汝義就不知道自己是否會封爵。他不敢直接問李自成,現在故意提一下王根子,也是想繞著彎子探探李自成的口氣。

「王良智這名字不錯。」李自成笑道,沒有回應吳汝義的後一段話。

這裡是原來的秦王府。李自成進西安後,抄沒了秦王的全部家財,將他趕往別處,自己就同高夫人一起住了進來。將來擴建以後,這裡將作為皇宮;目前只是改了若干殿名,更換了匾額和楹聯。因為尚未正式登極,所以也沒有實行群臣上朝制,但每天李自成都會召見重要文武,聽取奏報,商議要事。當下一行人回府後,李自成沒有休息,立即召開每天例行的會議。之後他還要召見一位新封的內廷教師。

今天主要是聽禮政府奏報會試情況。由於急需人才,大順軍進西安不久就舉行了府考。牛金星曾親到華州察看,那裡的《四書》試題為「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本來明朝的科舉,是必須通過縣試、府試、院試,才成為生員,俗稱秀才;再通過鄉試,才成為舉人。而大順朝的情況特殊,所以考試程序也大大簡化了。府考中式的就成為舉人,可以直接來西安參加會試。現在會試已經舉行過。今天由主考官鞏煜和同考官、禮政府侍郎姜學易奏報相關情況,並將考中前三名的考卷進呈李自成。

「《定鼎長安賦》,」李自成拿起放在上面的一份考卷,邊看邊問,「這就是考中第一名的卷子?」

「是的,這是扶風舉人張文熙的考卷。」鞏煜站起來說,「微臣等以為,自班孟堅作《兩都賦》、張平子作《二京賦》以來,京都賦已蔚為大觀。《昭明文選》分賦為十五類,『京都』即被列為首類。不過《兩都賦》、《二京賦》均貶長安而褒洛陽。西晉時左太沖作《三都賦》,則所詠者為蜀都、吳都與魏都,而與長安無涉。張文熙此賦實為自東漢以來,又一次以長安為題,『敷典摛文』,而所著力描摹者則為我大順之開國氣象,所盡情謳歌者則為陛下之巍巍盛德,故臣等將其列為第一。」

姜學易也站起來說了類似的話。他還隨口背了考卷中的若干原句,什麼「終南拔地,太乙干雲……苑著上林博望,宮標興慶華清,沉香之亭香馥,承露之盤露傾」,都是寫長安景物和古跡的;什麼「金馬門邊揚雄待詔而至,天祿閣上劉向校書而登」,則是講長安人文掌故的;還有什麼「居五位而當陽,稱九重而御世……瑞雪兮著一人之慶,大風兮開八百之基」,乃是歌頌新君的。

李自成含笑聽著,頻頻點頭。雖然對張平子、左太沖這些名字完全陌生,更從未讀過任何京都賦,但他知道鞏煜所說都有根據。雖然對姜學易背誦的文辭和用典都不太懂,但他明白該賦通篇都是對自己和新朝的歌頌。他不能不感到愉悅,甚至有幾分陶醉。他又試著閱讀考卷,卻發現斷句很困難,還有些字不認識。如果是在前幾年,他讀書遇到難解之處,會很坦然地向牛金星請教。而現在情況不同了,他忌諱別人把他視為草頭天子。像武將們常掛在口邊的那一句「斗大的字,識不了半籮筐」,他是絕不會說的;尤其是在鞏煜、姜學易這批新降的文臣面前,他更不願意顯得無知。他繼續把考卷拿在手中看了一會兒,才緩緩放下,對吏政府尚書宋企郊說:

「這些新科進士,卷子都作得不錯,你們要盡快量才授職。」

「是,陛下。」

群臣退出後,李自成起身來到已被改稱為坤寧宮的高夫人住處,與高夫人一同召見新封的後宮內師鄧太妙。還在襄陽時,李自成就已經考慮到,建國稱王后,不但自己的一言一動要合乎禮儀,高夫人作為未來的皇后,要主持後宮,要接見命婦,也應當學習相關禮儀,還需要讀些書,使自己的言談舉止更合乎身份,不致為人所恥笑。蘭芝作為未來的公主,也需要認真培養。但那時一來沒有合適的師傅,二來軍務倥傯,所以未能顧上安排這件事。到西安後,高夫人先向李自成提及此事,他隨即命禮部留心物色人才,不久便有人推薦了鄧太妙。他又派人對鄧氏的種種情況加以瞭解,最近才將事情確定下來。據知鄧氏是陝西著名文人、太僕少卿文翔鳳的繼室,有才學,善作詩,兼工書畫。文翔鳳已去世兩年,她孀居在家。於是李自成封她為後宮內師,今天是第一次召見。本來群臣進入宮門都得步行,但高夫人想到鄧太妙的一雙小腳,便特意讓雙喜去告知守門衛士,准許她的轎子一直抬到坤寧宮門前,並讓慧英在那裡迎接。

李自成在坤寧宮正殿居中坐下後,高夫人也在左側一把鋪著黃緞繡鳳錦墊的椅子上坐下。隨即宮女們一聲傳呼,一個體態婀娜、衣著素淨的少婦走進殿來。她向李自成、高夫人磕頭行禮後,跪在地上說道:

「臣妾鄧太妙叩見陛下、娘娘。吾皇萬歲!萬萬歲!」

李自成覺得那聲音不疾不徐,非常好聽,他也用溫和的語調說道:

「夫人請起。」

鄧太妙起立後,抬起頭來。李自成和高夫人同時覺得眼前一亮。鄧氏看上去只有二十一二歲,不施脂粉,五官如白玉雕琢的一般,極其精緻。一頭烏髮梳得十分平整,更把人襯得端莊嫻雅。高夫人立刻對她產生好感,隨即想到她在守寡,這一身素樸正是孀婦應有的打扮。李自成從稱新順王起,納妃就成了建立新朝應辦的事項之一,而且在襄陽已納過一妃,到西安後也見過諸多宮女,從未有真正中意者,此時卻不知為什麼,忽然心中一動。他沒有按規矩向宮女吩咐「賜座」,而是直接對鄧太妙說:

「你請坐,請坐!」

鄧太妙謝了恩,在宮女搬來的一把紫檀彎腿八足繡墩上坐下。聽李自成講了封她為後宮內師的意圖和要求後,她恭敬地站起來。

「臣妾才疏學淺,謬蒙陛下委以內廷輔教重任,不勝惶悚之至。」說著,她轉向高夫人,「不知娘娘先前讀過哪些書?現在需要臣妾講授些什麼書?」

「你坐下說,坐下說。你以後是我和蘭芝的師傅,不要太講禮。」等鄧太妙坐下,高夫人才接著笑道,「不怕你笑話,我沒有讀過什麼書,只是勉強認得幾個字,現在一切要從頭開始。除了讀書,這宮中該有的規矩,該怎麼說話,以後也要請你多多指教。」

鄧太妙聽高夫人說話如此真率,一點沒有當皇后的矜持,不覺深為感動,正要答話,卻聽李自成問道:

「她們是不是也應該先讀《毛詩》?」

原來李自成曾聽牛金星約略解釋過《五經》,彷彿記得讀《五經》的次序應是先《詩》、次《書》、次《易》、次《禮記》、次《左傳》;而他本人除讀過幾篇《詩經》外,還聽牛金星講過《毛詩》,所以插問了這麼一句。

「陛下英明。《毛詩》首章《關雎》,即講后妃之德。娘娘和公主先讀《詩經》,自是正途;今後倘能擇所好者略加諷詠,尤為有益。至於齊魯韓三家,略知源流即可,不必深究。」

李自成也聽說過《詩經》另有三家註釋,但他沒有記住。現在他只是含笑點頭,沒有再插話。

鄧太妙接著談了其他一些必讀書,包括《四史》、《資治通鑒》和《昭明文選》。李自成和高夫人聽了既滿意又心中佩服。高夫人說:

「你說的這些書,我都要慢慢地讀。但以前根基太差,不懂的地方,還需要你多多講解。」

他們又問到婦德修養和禮儀方面的事。鄧太妙說:

「娘娘勤如《卷耳》,儉比《葛覃》,德協坤元,母儀天下。婦德種種,豈臣妾所敢妄言?」

李自成向高夫人說:「她說的《卷耳》、《葛覃》,都是《毛詩》中的篇名。」

高夫人笑道:「說我『母儀天下』,實在不敢當;要說我無德無能,那也不是實話。我其實不擔心自己管不了後宮的事,我要學的是一種說話方式。過去我們張口而來的是農家諺語,是一些大俗話;今後開口要引一些古人的話、書上的話。這是要向你討教的。」

鄧太妙再一次被高夫人的真誠直率所感動。她想了一下,問道:

「天啟年間,出過一種《女四書》,娘娘可曾聽說過?」

高夫人搖頭。李自成曾聽牛金星選講過《四書》中的《論語》和《孟子》,但也從未聽說過什麼《女四書》。

「這是一個叫王相的儒生編注的四本書。第一本是東漢班昭作的《女誡》。班昭字惠班,又稱曹大家,是《漢書》作者班孟堅的妹妹,漢和帝時擔任過皇后和妃子的教師。《女誡》據說是她為教育女兒如何遵守婦德而寫的一本書。第二本是明成祖的徐皇后為教育宮中婦女﹐采輯古聖先賢關於女子品德的教誨,於永樂二年編著的《內訓》。第三本是唐朝女學士宋若莘撰寫的《女論語》。體例倣傚《論語》,虛擬幾個古人,彼此一問一答,闡述的也都是婦道。第四本是王相之母劉氏所作《女范捷錄》,講的是古代一些貞婦烈女與賢妻良母的故事……」

李自成以前聽牛金星講列朝興衰大事時,就聽說過班孟堅和《漢書》,今天才知道此人還寫過《兩都賦》;現在又知道他還有個了不起的妹妹叫班昭。忽然,他笑著插了一句:

「夫人今後就是我大順朝的班昭!」

「陛下謬獎。」鄧太妙又趕緊站起來,「臣妾學識淺薄,於上述諸書只是浮光掠影,稍知皮毛,許多地方都還一知半解。所謂《女四書》,也只是草草翻過,並未細讀,更談不上身體力行。今既辱蒙陛下、娘娘信賴,委以要職,臣妾感奮無似,今後唯有竭智盡慮,以報陛下、娘娘天覆地載之恩。」

召對結束後,慧英出來宣讀了李自成、高夫人對鄧的賞賜。鄧太妙跪下謝恩,旋即叩辭出宮。看著她在門外消逝的背影,高夫人禁不住讚道:

「以前只知道牛先生、李公子讀書多,是飽學之士,沒有想到今天這位鄧夫人也這麼有學問。她還那麼年輕,怎麼肚裡能裝下那麼多書!」

「聽說她詩也作得好,還會畫畫。」李自成說著,心中不由得暗想,要是今後納的妃子中,能有一個像鄧太妙這樣才貌雙全的人就好了。

當武將們紛紛向家鄉親人通報喜訊,而各地鄉親也紛紛前來登門尋訪,各家門前呈現一片熱鬧景象時,唯一顯得冷清的是田見秀的府第。那裡除了親兵和僕役進出之外,簡直是門可羅雀,沒有任何同鄉前來拜訪。實際上沒有人知道田見秀究竟是哪裡人。他自己從來不說,更談不上給家鄉報喜訊。熟悉他的人猜測他仍然是一心想出家當和尚,所以要遠離世俗的人情交往;從他常去慈恩寺和薦福寺找老和尚下棋、聊天,也可看出他的心思。但問他是否出於此種考慮時,他總是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只是有一次,一個親將向他請假回鄉探親,順便問起他為何不同老家聯繫,田見秀才輕歎一聲,說:

「現在天下還沒有定,我不能連累老家的人。」

除了沒有訪客之外,田見秀幹的事情可不少。他一到西安,就率軍南下漢中,所過州縣望風歸附。明總兵高汝礪原想逃往四川,但也在途中被追及而被迫投降。返回西安後,田見秀負責城守、治安等許多事務。他的寬和、仁厚、平易近人很快贏得士民好感。還在義軍進城當天,就發現孫傳庭的繼室張氏率二女三妾自沉於井,而其八歲男孩世寧則不知下落。後來,有人來向田見秀稟報,說已探知該男孩系逾牆出逃時跌落隔壁鄰居家中,被一老翁收養;問是否要連老翁一起抓來?田見秀搖頭說:

「我們大軍入城後,只殺了試圖頑抗的巡撫馮師孔,連秦王都沒有殺。孫傳庭的小兒有什麼罪?為什麼要抓?隨他去吧!」

如今已是十一月中旬,想著過兩天李自成就要回米脂去祭祖,祭祖回來後就要率大軍親征北京,而劉宗敏等已經在忙著出征的各種準備,從此留守西安、經營後方的重擔將完全落在自己身上,屆時必定會更加繁忙,於是趁著今日得閒,田見秀又帶著幾個親兵騎馬來到慈恩寺。

慈恩寺的住持憨雲法師是個五十多歲的胖和尚。他笑呵呵地把田見秀讓進禪房,自己給客人沏上一杯茶。田見秀站起來接住,隨口問道:

「我每次來寶剎,法師都是親手給我泡茶,可有什麼講究麼?」

「有講究,」憨雲呵呵地請田見秀落座,自己也笑著坐下,「但並不是說我泡的茶與小和尚有什麼不同,更不是說我的手能『開光』。其實我的行事與將軍沒有什麼兩樣。」

「與我一樣?」

「聽說將軍當年在一條河裡與將士們一塊洗澡,曾幫小兵搓背,可有此事?」

「這事你也知道?」

「將軍治理西安,寬仁待人,口碑載道;諸多往事,大家都在傳說。而就幫人搓背一事而言,已經深契於佛法了。」

「法師,你能不能說詳細一點?」田見秀每次與憨雲法師交談,都覺得有收穫,這時又立即追問一句。

「出家之人一定要習勞。像泡茶這樣的小事,自己能做,為什麼要叫小和尚做?有人以為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也同現在一些方丈一樣,凡事都由別人侍候。這真是大錯而特錯!佛在世時非常勤勞,看見地上不乾淨,他會親自掃地;門楣壞了,他會動手修補;弟子生病,他更會去照顧,替病人洗淨身上的污穢。這都是經上有記載的。現在將軍的行事,不是很合於佛法麼?」

田見秀聽了心中高興,說:「我現在還有很多俗務,一下子不能擺脫;但勤勞、節儉、不貪圖享受,是隨時都能做到的。此外我還要持齋念佛。」

「念佛至為重要……」

憨雲法師一句話沒有說完,一個小和尚進來通報:

「師傅,牛丞相、宋軍師和多位大臣一起來游大雁塔,已經進了院門。聽說他們今天還要作詩。」

憨雲笑著站起來,問田見秀:「將軍一同去麼?」

「不,你只管去接待。我就借你這禪房靜坐讀經。如果客人待的時間不長,我們待會兒可以接著聊。如果今天沒有時間,我就下次再來向法師請教。」

憨雲離開後,田見秀就僧榻上拿起一本《大佛頂首楞嚴經》來誦讀。此經共分十卷,他曾讀過前四卷,此刻便從卷五開始讀起——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唯願大慈,哀愍淪溺……

雖然經文奧義甚不易解,但田見秀讀得津津有味,一面讀一面默默記誦。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忽然門外腳步雜沓,笑語喧嘩。他剛剛抬起頭,宋獻策已一步跨進門來,口裡說:

「玉峰,你不屑與我們這班俗人為伍;我們聽說大駕在此,可不能不來進謁,也好從老兄身上沾點佛氣!」

跟著進來的除牛金星外,都是一些新降的文臣。他們與田見秀不熟,不敢像宋獻策一般開玩笑,但也一一與他客氣地寒暄。田見秀笑道:

「你們都是飽學之士,來大雁塔登臨賦詩,何等清雅。我一個粗人,又不會作詩,夾在一起,不是掃了各位的興?所以我沒有隨法師出去迎候,還請各位多多見諒!」

禪房太小,文臣們稍停片刻便都退出。田見秀和憨雲法師一起送出門來。走到院中,大家又不禁仰望巍峨的大雁塔。一個文臣笑著向田見秀說道:

「將軍淡泊功名,一心向佛;而行事寬仁,德輝遠布。在下不揣淺陋,要送將軍兩句詩。萬勿見笑為幸。」

說罷,他望一眼大雁塔,又直視田見秀,搖著頭,抑揚頓挫地吟道:

功名輕雁塔;

聲譽重雞林[1]。

眾人聽了紛紛稱讚。田見秀雖不會作詩,不能完全領略對仗的妙處,但詩的意思他是懂的。他謙和地笑道:

「大人的詩實在好,但用在我身上可惜了。我是一個最普通的人,哪裡談得上什麼聲譽?我只希望自己能多行善事,不做壞事,將來能做個佛門弟子,就非常滿足了。」

文臣們閒聊著向寺院大門走去。宋獻策忽把田見秀衣襟一扯,兩人便有意落在眾人後邊。宋獻策低聲問道:

「玉峰,聽說陛下最近單獨召見老兄一次,是否談進兵北京的事?」

「是的,陛下對我很不高興呢!」

原來,自從佔領西安,關於下一步向何處進兵就成了李自成最關切的事,尤其近十天來已同重要文武就此議論過多次。按照顧君恩在襄陽時的建言,奪取陝西、三邊後,接著應向山西挺進,一舉攻取北京。現在顧已由兵政府從事提升為文諭院掌院學士,仍然竭力主張一鼓作氣向北京進兵。牛金星在襄陽時本來就主張北伐,也就是渡過黃河,經河北直取北京,現在當然轉而支持顧的建議。還有一批新降文臣,個個爭當新朝的「從龍之臣」,也迫切地希望趕緊拿下北京,從而真正實現改朝換代。至於武將們雖然眷戀關中故土,但既然已經領略了衣錦還鄉的榮耀,現在也很想打到京城去,以獲得一番多年來夢寐以求的新體驗、新享受。

但也有三位重臣反對即刻向北京進兵。他們是李巖、宋獻策和田見秀。他們認為無論河南、湖廣、陝西,還是剛剛派人前往收治的山東,都需要撫輯流亡,獎勵農耕,與民休息。等這些地方有了根基,兵精糧足,再取北京,始可謂瓜熟蒂落。此外他們還擔心建虜南下,爭奪中原。不過李巖和宋獻策的口氣比較和緩,只是說出自己的「愚見」以供「陛下聖裁」。田見秀因為沒有什麼顧慮,說話就比較直。他在留守襄陽的那段日子裡,深切地感到百姓生活並未得到根本改善,談不上真正的「民心歸附」;而諸多土寨更是依違於官兵和義軍之間,隨時都可能改換門庭。他直率地說: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原來的腳跟還沒有站穩,就又急著往前衝,萬一遇到困難,連個退步都沒有!」

他又說:「咱們當初揭竿起義,口口聲聲說的是要『救民水火』、『解民倒懸』。百姓已經苦了多年,總得設法讓他們先過上幾天好日子,再來想咱們自己陞官封爵受獎享福的事。」

李自成本人也非常想進兵北京,所以聽不進他們三人的話。田見秀的話尤其令他反感,於是他特地把田單獨召去談了一次。他告訴田,進兵北京的主意他已經拿定,讓田不要再阻撓,再「橫生枝節」。重話說過之後,他又笑著把田的肩一拍,說:「我知道你是菩薩心腸,恤老憐貧,所以才讓你留守陝西。你有這份善心,你就替我好好經營後方,讓百姓過上舒心日子,讓我們的根基變得牢又牢吧!」

田見秀說了談話經過,露出苦笑。宋獻策明白進兵北京的計劃已不可逆轉,雖然心懷憂慮,但也無可奈何。他哈哈一笑,說道:

「陛下把老兄留下來,真是英明!」

在李自成一生中,有過無數次行軍,而這一次特別令他心懷歡暢、意興飛揚。其實這不是行軍,而是一次盛大的出行;也不是一般的出行,而是作為開國新君回老家祭祖的一次故鄉行。啟程的日子是由宋獻策擇定的吉日。那天,劉、田、牛、宋等文武群臣一直把御駕送出郊外。隨後李自成騎在烏龍駒上,率領著隨駕文武和一萬多騎兵向北進發。從西安到米脂約一千一百八十里。每到一處州縣,父老百姓都結隊拜伏道左,高呼「萬歲」,聲如雷鳴。李自成事先準備了銀兩,沿途散發,賑濟貧民。當隊伍過了綏德,走在前往米脂的最後八十里路上時,萬餘騎兵金鼓喧天,戈甲耀日,旌旗如雲。而聞訊的百姓更是扶老攜幼,潮水般湧來歡迎。很多老人手擎著香跪在地上,想著太平日子果然盼到,不禁激動得熱淚縱橫。

李自成也非常激動。一路來騎在馬上,他思緒萬千,有時憶起少時給艾家放羊遭受毒打的往事,有時想起潼關南原大敗後潛伏商洛的艱難歲月,有時又想到崇禎十三年冬進入河南以來三年中取得的輝煌戰績,而想得更多的是回到關中一個多月來的近事和即將進兵北京的壯舉。他回想著十天前召見白廣恩的情景。在所有的降將中,白廣恩位階最高,曾統率孫傳庭的火車營。他的投降帶動了一批人,包括名將左光先。為此李自成決定封他為桃源伯,特地在宮中單獨召見,並設宴款待。這對白廣恩來說是一種殊榮。為了表白感恩之心,他說,將來大軍過河北伐,大同總兵姜瓖、居庸關總兵唐通處,他都可以故人身份去信勸降。他的話讓李自成更加躊躇滿志,覺得奪取天下已是指顧間事。

唯一不如意的是榆林戰事。鑒於其他地方都是望風降順,李自成曾希望兵不血刃就拿下榆林,從而在他返鄉祭祖時從這一北邊重鎮也能有人趕來歡迎。為此他曾派一個名叫舒君睿的辯士攜帶自己的親筆書信和五萬兩銀子前往招降,不料竟遭拒絕,這樣他只好派李過和劉芳亮率軍前往攻伐了。在路上他又接到奏報,說是義軍抵達榆林城下時,明朝總兵王定已帶著幾十個親信出逃,但是卸任總兵尤世威、侯世祿、侯拱極、王世欽等率軍民據城頑抗。義軍連續多日發動猛攻,尚未攻克。不過這個小挫折並沒有影響李自成的舒暢心情。他知道破城只是早晚而已。看著大批民眾蜂擁而來,拜伏在地,高呼「萬歲」,興奮之下,他無暇再多想榆林。

李自成來到米脂行宮「駐蹕」。米脂已改名天保縣。縣城外的一座馬鞍山已改名蟠龍山。行宮就建在山下,共修大殿五間、後殿五間、左右配殿十間。正殿名啟祥殿,後殿名兆慶宮。另建宮門二座,新開御河一道,上建石橋一座,前面還有石牌坊三座。抵達行宮的第二天,李自成在鼓樂聲中登上啟祥殿的御座,依次召見當地官紳。他態度謙和誠懇,說了一番慰勉的話,又囑咐官紳們轉諭城鄉人民,各安本業,不可自相驚擾。不日大軍北上,破了燕京,統一江南,就可世世代代共享太平。

第三天一早,李自成從行宮起身,前往三峰山祭墓。父老百姓跪在無定河邊送行。去年被掘祖墓後散留於地的零散屍骨,早已由族人就原穴掩埋,如今都堆成大塚,而李自成父母和祖父母的塚子特別大,雖然尚未定出陵名,但已被稱為「山陵」,不再叫作墳墓。在李自成之父李守忠墓外新建塋垣一百三十八丈。墳前有享殿一座。殿前有御道。御道長一萬八千九百二十七步,坡度稍陡處有石級,兩旁有文武石人四對,石麒麟、駱駝、獅、虎、馬、羊各二對,石牌樓二座。「山陵」和行宮都是在義軍進入西安以來的四十多天內動用了一萬四千餘民夫和兩千餘工匠趕修出來的。「山陵」的石刻工藝雖不免粗糙,但遠遠望去,氣勢莊嚴雄偉,已儼然是皇家氣派。

祭墓典禮在隨駕的禮政府官員操持下,舉行得相當隆重。李自成只對祖、父兩代行禮,始祖李繼遷的墳則由族長李漪代祭。由於當時還未設鴻臚寺,所以鳴贊即由禮政府一位嗓音洪亮的官員擔任。在李自成第一次行禮後,由另一位口齒清楚的官員琅琅地代為宣讀了祭文。這篇由鞏煜、姜學易等擬就,又經牛金星反覆斟酌的祭祖文,在西安時就已奉呈李自成過目。祭文用典古奧,文辭艱深,他當時實在讀不太懂,但知道意思一定是很好的,所以他一直含笑拿著稿子在看。後來看到中間有兩句比較好懂,他就輕聲念了出來:「聰聽祖考之彝訓,思貽父母以令名……」一面念一面點頭。鞏煜、姜學易覺得文稿受到了陛下肯定,臉上也都露出受寵若驚的表情。現在這篇典雅的祭文經由官員高聲宣讀,在一片肅穆的氣氛中,在四圍山色中引起了清晰的聲聲迴響……

祭墓後大擺宴席。李自成與族人和鄉親們同樂三天。除去年參與挖掘李家祖墳的兩個人被在米脂縣凌遲處死外,對於早年鞭打過自己的艾姓主人李自成並未予以報復,對這家人的子弟也像對一般鄉親一樣親切接待。他的這一不記舊怨的寬宏表現立刻被人們傳揚開來。離開本村前,李自成告訴族中長幼,願往長安者可隨他同去,不願出山者各給金銀綵緞,在家安閒度日。同時他又命在三峰山下新建一座村堡,徙附近百姓五十家為守陵戶,給予田地耕畜。佈置完畢,他才率領群臣和萬餘騎兵起駕返回西安。

返程走了一半時,李自成接到了榆林城破的消息。那幾個明朝武將有的在巷戰中被殺,有的自盡,有的被俘後擬押送西安。他隨即下令李過和劉芳亮即日班師,準備北伐燕京;同時調遣已改名王良智的降將前往駐守榆林。作了這番部署後,李自成繼續在旌旗簇擁中攬轡前行。在這次回鄉祭祖的行程中,他曾多次想起劉邦的《大風歌》,現在那質樸的詩句又一次浮上心頭——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雞林——古國名,即新羅。此處系誇張地形容聲名遠播。

《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