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斯坦福

2005年6月16日,史蒂夫早上醒來時內心忐忑不安。事實上,根據勞倫的說法,「我從未見過他如此緊張。」

史蒂夫是天生的表演家,在他的演繹下,任何產品展示都如同高雅藝術。今天他之所以如此緊張,是因為要在斯坦福大學2005屆畢業典禮上演講。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亨尼斯(John Hennessy)幾個月前向史蒂夫發出了邀請,史蒂夫很快就答應了。經常有大學邀請史蒂夫演講,但他無一例外都拒絕了,事實上請他在畢業典禮上演講的大學實在太多,導致這個段子在勞倫和其他獲得本科或碩士學位的朋友間傳開了:史蒂夫說他會接受一次演講邀請,在一天之內就能拿到博士學位,不像他們要花好多年時間。不過,他拒絕演講邀請的最主要原因還在於投資回報,公開場合演講帶來的效益遠遠比不上鑽研新產品、在麥金塔展示會上演講,或陪伴家人。「如果你仔細觀察他的作息,」庫克說,「你會發現他幾乎不出差,也不像其他CEO那樣頻繁開會、應酬,他喜歡回家吃晚飯。」

儘管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沒法讓史蒂夫成為喬布斯博士,因為斯坦福大學從不頒發榮譽博士學位,但斯坦福大學對史蒂夫來說意義非凡。首先,史蒂夫不用出差,也不會錯過和家人的晚餐,從他家開車去學校只要7分鐘。更重要的是,斯坦福大學與硅谷技術圈密不可分,它的教育水準世界一流,史蒂夫這些年遇到過的斯坦福教授,比如吉姆·柯林斯,也是世界一流的。儘管史蒂夫早早退學了,但他一直喜歡與聰明的大學生相處。「他只想做一次畢業演講,」勞倫說道,「這所學校只能是斯坦福大學。」

寫演講稿的過程讓史蒂夫大傷腦筋。他徵求過幾位朋友的意見,甚至咨詢過編劇阿倫·索爾金(Aaron Sorkin)的看法,但收穫不大,他最終決定自己寫稿子。他花了一個晚上寫出了初稿,然後不斷與勞倫、蒂姆和其他幾位朋友交流看法。「他真的在意這篇稿子,」勞倫說道,「他希望說一些真正在意的事。」稿子的語言措辭略微有些調整,但整體結構始終沒有變,用三個小故事串起了他的人生經歷,傳達了他的價值觀。畢業典禮之前的那段時間,他一邊在家裡踱步,一邊背稿子,從樓上的臥室一直走到樓下的廚房,孩子們看著父親從自己身邊飄過,狀態就如同明天要參加麥金塔展會或蘋果全球研發者大會。他有好幾次在吃晚飯時向全家人念稿子。

星期天早上,全家人正要出發趕往斯坦福大學體育場出席畢業典禮,史蒂夫卻在四處尋找SUV(運動型多用途汽車)的車鑰匙,後來他決定讓妻子開車,自己要利用這段時間再排練一遍。全家人終於都鑽進車裡,但時間已經晚了。勞倫開車,史蒂夫在副駕駛位置上看稿子,3個孩子坐在後排。在去體育場的路上,史蒂夫和勞倫翻遍了口袋和手提包,試圖尋找斯坦福大學給他們寄來的VIP(貴賓)停車證,但就是找不到。

快開到斯坦福校園時,他們才意識到應該留出更多的時間——那天早上,體育場將迎來2.3萬人。體育場就在國王大道旁邊,平時開車進去完全不成問題,但今天為了讓畢業生和家長能夠步行前往體育場,很多路都設置了路障,禁止車輛通行。當他們終於到達校園外的桉樹林時,勞倫必須駕車繞過一個又一個路障,這裡被臨時闢為了停車場。史蒂夫很緊張,他覺得自己可能趕不上人生中唯一一次畢業演講了。

終於他們來到了最後一個路障處,體育場就在眼前了。一位女警官站在路障邊揮手示意勞倫停車。她慢慢走向汽車駕駛員一側。

「你不能往這裡走,」警官說道,「這裡不能停車,你必須穿過國王大道,回到帕洛阿爾托高中那裡。」

「不,不,不,」勞倫說,「我們有停車證,只不過弄丟了。」

警官盯著她看。

「你不知道,」勞倫說,「車上坐著畢業典禮演講人,他真的在車上,真的!」

警官透過車窗向車裡張望了一下,看到了後座的3個孩子、開車的金髮女郎和副駕駛座位上穿著舊T恤、牛仔褲和勃肯鞋的男士。他一邊擺弄著膝蓋上的幾張紙,一邊抬起頭透過無框眼鏡看了一眼警官。警官往後退了一步,雙臂交叉放在胸前。

「真的嗎?」她抬眼問道,「哪位是演講人?」

車裡的每個人都笑了。「真的,」史蒂夫舉起手說道,「是我。」

他們終於趕到了體育場。史蒂夫穿上畢業袍,戴上學位帽,跟隨亨尼斯校長一起向演講台走去,勞倫和孩子們則和校長的女兒們一起去了體育場上方的VIP包廂。現場的氣氛既莊嚴又輕快,是典型的斯坦福風格。有些學生戴著假髮、穿著奇裝異服四處走動,參加所謂的「奇裝秀」(wacky walk);有些學生則穿著正常的畢業袍;有幾個學生居然打扮成了iPod的樣子。亨尼斯校長花了幾分鐘簡單介紹了史蒂夫,他說史蒂夫雖然大學沒畢業,但其廣博的思維卻足以成為典範。畢業生對校長選擇的這位演講嘉賓非常滿意,比起那些西裝筆挺的演講嘉賓,史蒂夫要平易近人得多。他喝了一口講台下方架子上擺著的礦泉水後,開始了15分鐘的演講,這場演講將成為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畢業典禮演講:

很榮幸能和各位一起參加畢業典禮,斯坦福大學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之一。我從來沒有從大學畢業過。說實話,今天也許是我距離大學畢業最近的一天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生命中的3個故事。不高談闊論,只是3個故事而已。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如何把生命中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

我在裡德大學讀了6個月後就退學了,但我在學校裡又待了18個月才真正離開。我為什麼要退學呢?

故事還得從我出生前講起。我的親生母親是一位年輕的未婚大學畢業生,她決定讓別人收養我,她非常希望收養我的人是大學畢業生。當我出生的時候,她已經安排好讓一對律師夫婦收養我。但她沒有料到,在最後一分鐘那對律師夫婦突然決定要收養一個女孩兒。我的養父母當時在待選名單上,他們在半夜突然接到一個電話:「我們這兒有一個男嬰,你們想收養嗎?」他們回答道:「當然!」但是我親生母親隨後發現,我的養母沒有讀過大學,我的養父甚至連高中文憑都沒有,她拒絕簽署收養協議。直到幾個月後,我的養父母保證一定送我上大學,她才改變態度。這是我人生的開始。

17年後,我真的上了大學。但是我愚蠢地選擇了一所和斯坦福大學一樣昂貴的學校,我的藍領父母幾乎把所有積蓄都花在了我的學費上。6個月後,我看不到這一切究竟有什麼價值。我不知道這輩子到底想做什麼,也不知道大學是否能幫我找到答案,我只知道讀大學幾乎花光了父母一生所有的積蓄。所以我決定退學,並且相信一切都會順利。我當時確實非常害怕,但是現在看來,這是我一生中最棒的決定。從我退學的那一刻起,我再也不必去上那些毫無興趣的必修課,有時間旁聽真正感興趣的課程。

然而,退學並非那麼浪漫。我連宿舍都沒有了,只能睡在朋友宿舍的地板上,為了填飽肚子,我去撿可以換5美分的可樂罐子。每個星期天晚上,我還要長途跋涉7英里,只是為了去克利希那(Hare Krishna)神廟吃上一周唯一的一頓好飯,我喜歡那裡的飯菜。我願意追隨自己的直覺和好奇心,無意中遇到的很多東西事後都成了無價之寶。舉個例子:

裡德大學的藝術字課程在當時可能是美國最棒的。整個校園裡,每張海報、每個抽屜的標籤上全是漂亮的藝術字。因為我退學了,不必再上必修課,我決定去旁聽這門課程,學習怎樣做出漂亮的字體。我學到了有襯線字體和無襯線字體之間的區別,學到了怎樣在不同的字母組合中改變間距,以及怎樣才能做出最棒的印刷式樣。美妙字體所呈現的歷史感和藝術感是科學永遠都無法捕捉的,我發現這一切非常迷人。

當時看起來,藝術字在我的生命中似乎沒有任何用處。但是10年後,當我們在設計第一台麥金塔電腦時,藝術字的意義重新浮現了,我們將藝術字融入了麥金塔的設計中。麥金塔是第一台擁有漂亮印刷字體的電腦。如果我當時沒有退學,就不會有機會旁聽藝術字課程,麥金塔就不可能擁有豐富的字體和可變的間距。Windows只是抄襲了麥金塔,不可能原創藝術字體。也就是說,如果我當時沒有退學,就不會有機會旁聽藝術字課程,所有的個人電腦都無法擁有好看的字體。我在讀大學的時候當然不可能預先把這些點點滴滴串聯起來,但是10年後回過頭去看,這一切都不言而喻。

展望未來時,你不可能預知這些片段將如何串聯起來,只有在回顧往事時才會明白其中的關聯。因此你必須相信這些點點滴滴在未來總會以某種方式串聯在一起。你必須要相信某些東西,比如勇氣、命運、生命、因緣,等等,因為只有相信生命中的點滴定會在未來相串聯,你才會擁有聽從自己內心的勇氣,即使你的內心將引導你離開熟悉的尋常之路。這將讓你變得與眾不同。

我的第二個故事關於愛和失去。

我非常幸運,在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了真正熱愛的事。沃茲和我20歲的時候就在父母的車庫裡創建了蘋果公司。我們拚命工作,10年之後,蘋果從只有兩個人的車庫小公司成長為市值超過20億美元、擁有4 000多名員工的大公司。在公司成立的第9年,我們發佈了公司有史以來最好的產品——麥金塔電腦,那年我才剛滿30歲。然後我就被炒魷魚了。你怎麼可能被你自己創立的公司炒魷魚呢在蘋果公司快速成長的時候,我們請了一位我認為很有天分的傢伙和我一起管理公司,最初的幾年,公司運轉良好。但後來我們對未來的看法發生了分歧,最終我們鬧翻了,董事會站在了他那邊。30歲的時候,我失業了,在眾目睽睽之下被炒了魷魚。我傾注了所有心血打造的公司就這樣離我遠去了,這真是毀滅性的打擊。

最初的幾個月裡,我真的茫然不知所措。我覺得我讓前輩們失望了,我把他們交到我手上的接力棒弄丟了。我與惠普創始人戴維·帕卡德和英特爾創始人鮑勃·諾伊斯見面,向他們道歉,因為我把事情搞得一團糟。我成了公眾的負面教材,甚至想過逃離硅谷。然而我逐漸意識到:我依舊深愛著我的事業,在蘋果發生的那些事情絲毫沒有改變這一點。雖然我被驅逐了,但我仍然深愛著我的事業。於是我決定從頭再來。

我當時並沒有覺察,但事後證明,被蘋果解雇是我這輩子所經歷的最棒的事情。作為成功者的負重感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創業者的輕鬆與釋然,各種不確定性讓我重獲自由,進入了生命中最富創造力的階段。

在接下來的5年裡,我創建了NeXT公司和皮克斯公司,還與一位優雅的女士墜入愛河,她後來成為我的妻子。皮克斯製作了世界上第一部電腦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現在也是世界上最好的電腦動畫工作室。後來,蘋果收購了NeXT,我就這樣回到了蘋果。我們在NeXT發展的技術為蘋果的復興立下了汗馬功勞。我還和勞倫一起組建了幸福完美的家庭。

我非常肯定,如果當初沒有被蘋果開除,今天的這一切都不會發生。良藥苦口,但病人需要良藥。有時候,生活會跟你開玩笑,把一塊磚頭砸在你腦袋上,不要失去信仰。我相信我之所以能夠堅持下去,是因為我一直深愛我所從事的工作。你必須找到你的真愛,無論是工作還是愛人。工作將會佔據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時間,只有相信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是偉大的,你才能怡然自得,而工作是否有意義的唯一標準就是熱愛。如果你現在還沒有找到你的所愛,請繼續尋找,不要停下腳步。在你找到它的時候,你的內心會告訴你。就如同任何真誠的關係,歲月的流逝只會讓它變得越來越好。所以努力尋找,不要停下腳步!

我的第三個故事關於死亡。

17歲的時候,我讀到一則格言:「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中的最後一天,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是正確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那之後的33年裡,我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捫心自問:「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我會去做今天打算做的那些事嗎?」如果連續多天答案都是「不」,我知道自己需要做出改變了。

「記住自己即將死去」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箴言,幫助我做出了很多生命中的重大決定。因為幾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期望、榮耀、對難堪和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變得微不足道,只有真正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記住自己即將死去」是避免患得患失的最好辦法。你已經赤身裸體了,沒有理由不去追隨自己內心的聲音。

大概一年以前,我被診斷出癌症。我在早晨七點半做了一個檢查,檢查結果清楚地顯示在我的胰腺上有一個腫瘤。我當時都不知道胰腺是什麼東西。醫生告訴我這是不治之症,我最多還能活3~6個月。醫生建議我回家打點好一切,這是醫生給病人下的死亡判決書。那意味著你必須在幾個月內把未來10年想對孩子說的話全部說完;意味著你必須要把每件事都安排好,盡可能減少對家人的影響;意味著你要和這個世界說「再見了」。

我拿著診斷書熬過了一整天,那天晚上我又去做了一個活體切片檢查,醫生將一個內窺鏡從我的喉嚨伸進去,通過我的胃,伸到我的腸子裡,用一根針在我胰腺的腫瘤上取了幾個細胞。我當時是被麻醉的,但我妻子當時在場,後來她告訴我,醫生在顯微鏡下觀察過這些細胞之後變得異常激動,因為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可以通過手術治癒的癌症。我接受了手術,現在痊癒了。

那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時刻,我希望這也是未來幾十年最接近的一次。以前死亡對於我來說只是一個抽像的概念,但經歷了這次生死考驗後,我可以更加肯定地對你們說:沒有人願意死,即使人們想上天堂,也不會為了去那裡而選擇死亡。但死亡是我們每個人共同的終點,沒有人能夠逃脫。本來也應該如此,因為死亡是生命中最好的一個發明。它是生命輪換的代理人,將舊的清除以便給新的讓路。你們現在是新的,但是在不久的將來,你們終將會變成舊的,然後離開人生的舞台。我很抱歉,這麼說很殘酷,但這是事實。

你們的時間有限,別浪費在重複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條束縛,教條會把你困在別人思考的結果裡。不要讓其他人的觀點掩蓋你內心的聲音。更重要的是,要有勇氣聽從直覺和內心的指引,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早就知道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我年輕的時候,看過一本名為《地球目錄大全》的雜誌,是我們那一代人的《聖經》。這本雜誌是斯圖爾特·布蘭德(Stewart Brand)創辦的,他就住在離這裡不遠的門洛帕克。那是60年代後期,個人電腦尚未誕生,這本雜誌全部是用打字機、剪刀和拍立得製作的。雜誌有點像紙質版的谷歌,但比谷歌的誕生早了35年,體現了由靈巧工具和偉大想法所支撐的理想主義。

斯圖爾特團隊出版了幾期《地球目錄大全》,所有的內容都出版完後,他們出了最後一期停刊號。那是在70年代中期,我正是你們的年紀。停刊號的封底是一張清晨鄉村公路的照片,如果你有冒險精神的話,遠足時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景色,在照片下方有這樣一句話:「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饑,虛心若愚)。這是他們的告別語。「求知若饑,虛心若愚。」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現在,在你們即將畢業,踏上新的旅程之際,我想把這句話送給在座的各位:

求知若饑,虛心若愚。

感謝大家。

講故事是史蒂夫與生俱來的天賦,但他以前講的故事從未引起如此多的共鳴。這場演講在YouTube視頻網站的點擊量超過了3 500萬次。當然,演講視頻並沒有像病毒般擴散,因為當時的社交網站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但大家都認可這是一場傑出的演講,其受眾遠遠不止斯坦福畢業生,對很多人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演講的受歡迎程度讓史蒂夫很驚訝。蘋果當時的公關負責人凱蒂·考頓說,「我們誰都沒料到演講會那麼受歡迎。」

如果史蒂夫在幾年前發表這篇演講,不會引起如此轟動。2005年夏天,蘋果公司已經復甦,史蒂夫也隨之再次聲名鵲起。隨著公司收入和利潤的上升,股價也開始飆升,黑暗的過去已經永遠成為歷史,公眾早就將斯賓德勒、斯卡利和阿梅裡奧執掌的時代忘在了腦後,但史蒂夫始終記得這段黑暗的歷史,時刻提醒自己不進則退。公眾十分佩服史蒂夫取得的成就,在公眾眼裡,他不再是少年得志又迅速沒落的天才,而是歸來的王者,顛覆了傑出作家斯科特·菲茨傑拉德(F. Scott Fitzgerald)的格言「美國人的生命中沒有第二幕」。現在人們的疑問不再是蘋果是否能夠生存下去,而是蘋果下一步會做什麼?幾周前,我為《財富》雜誌撰寫的封面報道標題是「蘋果究竟能成為多大的公司?」

過去的10年裡,吉姆·柯林斯除了出版了幾本暢銷讀物外,還成為世界一流的攀巖運動員。在柯林斯看來,蘋果的東山再起體現了史蒂夫作為一名企業家的偉大之處。「我們都會經歷挫折打擊,每一個人都會遇到,有時候你可能沒意識到,但其實每個人都會經歷,」柯林斯說道,「每當我覺得累了,或是考慮自己該不該開始另一個創意項目時,都會想到處於困難時期的史蒂夫,他的不服輸給了我動力。」

柯林斯曾研究過成功的公司和商業領袖的特點,他在史蒂夫的非常規商業經歷中看到了獨特之處。「我曾經叫他商界貝多芬,」柯林斯說道,「當然我指的是他年輕的時候。你可以把22歲的史蒂夫看成擁有眾多幫手的天才,但後來就不同了,他的故事不是成功的故事,而是成長的故事。他從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成長為傑出的企業管理者。」

在蘋果的第一個10年和在NeXT的失敗經歷似乎注定了史蒂夫無緣成為偉大的商業領袖,然而到了2005年夏天,史蒂夫卻成為不折不扣的領袖,如果沒有他,蘋果早就從公眾的視野中消失了。史蒂夫回歸蘋果當然有運氣的因素,但正如柯林斯和卡特穆爾所說,「關鍵是幸運女神垂青你的時候,你如何打好手裡的牌。不到萬不得已,不能離開牌局。史蒂夫在電腦產業發展的初期進入這個領域無疑是幸運的,被逐出蘋果當然是不幸的,但無論手裡捏的是好牌還是爛牌,史蒂夫都會盡全力打好手裡的牌。有時在無法預知未來的情況下,選擇挑戰自我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同時也為自己贏回幾張好牌,這就是故事的動人之處。史蒂夫就像湯姆·漢克斯電影在《荒島餘生》(Castaway)中所扮演的角色,保持呼吸,永不放棄,因為你不知道海浪明天會帶來什麼。」

「人們一直對史蒂夫最初10年的經歷津津樂道,」柯林斯說道,「因為一個男人慢慢成長為商業領袖的故事並不是很有意思,人們對於史蒂夫如何學習管理現金流、選擇合適的人才、磨掉自己的稜角並不感興趣。性格特點也只是外在因素,更重要的是你的野心到底是什麼?你是否能夠不斷成長,從失敗與挫折中重新站起來?是否能夠為宏偉目標一往無前?是否能將自己的智慧、能量、天賦、才華與想法外化為推動事業發展的力量?這才是偉大領袖的特質。」

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史蒂夫闡述了自己的價值觀,正是這些價值觀幫助蘋果公司東山再起。只有成熟的男人才有可能理解這三個故事的內涵,雖然史蒂夫一向口才出眾,年輕的時候或許也能講這三個故事,但絕不可能深刻領會其內涵。

你必須相信這些點點滴滴在未來總會以某種方式串聯在一起。年輕的史蒂夫不可能從退學的故事中得出這個結論。剛創建蘋果時,他正忙著按照自己的願景塑造未來,他相信在前進的過程中就能連點成線。結果一次又一次,工程師為了達到他的苛刻要求、實現他的偉大藍圖而疲於奔命。無論是在被逐出蘋果前,還是創建NeXT後,史蒂夫一直堅信自己有能力比手下員工更加出色地完成任何事情。但當他重回蘋果後,卻「不得不相信點點滴滴總會以某種方式串聯起來」。在第二幕戲中,產品的靈感往往來自於不可思議的地方。iMac的外形靈感來源於被史蒂夫親手扼殺的eMate項目,iPod和iTunes的靈感來源於失敗的視頻剪輯軟件,蘋果正在開發的手機靈感則來源於5個不同的團隊,在史蒂夫的支持下,這5個團隊從不同的角度對手機進行探索,最終讓史蒂夫決定暫緩他真正想要打造的平板電腦項目。史蒂夫越來越習慣於順其自然,相信點點滴滴總會在事後以某種方式串聯起來,而不是在事前去強求事物之間的關聯。史蒂夫的日漸成熟和他一手打造的才華橫溢的團隊讓這一切變成可能。

有時候,生活會跟你開玩笑,把一塊磚頭砸在你腦袋上,不要失去信仰。……工作是否有意義的唯一標準就是熱愛。如果你現在還沒有找到你的所愛,請繼續尋找……在你找到它的時候,你的內心會告訴你。就如同任何真誠的關係,歲月的流逝只會讓它變得越來越好。史蒂夫很早就找到了他的所愛,但是第二個關於愛和失去的故事之所以在2005年聽來如此震撼人心,是因為他的愛雖然歷經各種打擊卻依然炙熱,依然幫助他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從NeXT的苦苦掙扎,到皮克斯的改頭換面,再到蘋果的扭虧為盈,史蒂夫花了很多年才感受到一切正變得「越來越好」。他的人際關係也是如此,無論是與勞倫的夫妻之情,與高管團隊的同事之情,還是與第一個女兒麗薩的父女之情。史蒂夫曾經經歷的掙扎與從中學到的東西對蘋果公司來說至關重要,讓蘋果得以打造出一件又一件廣受追捧的產品。可能除了迪士尼以外,沒有任何一家大公司的產品能像蘋果公司那樣讓消費者為之瘋狂,即使是充滿質疑精神的記者也不吝溢美之詞。蘋果公司推出某個產品後,《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簡訊,標題是「蘋果產品的魔力在哪裡?情感」,當時史蒂夫去世已經3年了。和史蒂夫一樣,蘋果公司也犯過許多錯誤,但公司一直秉持的使命感讓它在行業中脫穎而出。

要有勇氣聽從直覺和內心的指引,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早就知道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沒有蘋果公司的成功作為支撐,這句話就像高中畢業典禮上空洞的說教,毫無說服力。這句話之所以如此有力量,是因為說這句話的人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其價值。蘋果公司與史蒂夫一樣離經叛道,完全違背了電腦產業的標準,甚至突破了美國企業的條條框框。史蒂夫逐漸瞭解了「追隨自己的內心」和唯我獨尊之間的區別。創業初期,「直覺」意味著對自己才華的盲目自信,他固執己見,拒絕聽從他人的建議。到了2005年,直覺則意味著充分權衡各種可能性後再採取行動,既考慮自己的想法,也聽取團隊的意見,並且理性分析行業的現狀,比如在皮克斯時,他曾分析過電影行業的現狀,重回蘋果後,也分析過電腦行業的現狀,從中尋找突破的機會。打造iPhone的決定並不是民意測試或市場調研的結果,也是直覺驅使,但與蘋果創立之初的直覺已經截然不同,當初的直覺只是一個年輕人的個人喜好,而現在的直覺內涵更為豐富、更為深沉。

我第一次在網上看到演講稿時,想起了1998年做的一次採訪。我和史蒂夫在聊他的職業生涯軌跡,史蒂夫無意中提到了《地球目錄大全》雜誌對他產生的影響,「每當我不確定下一步要做什麼時,就會想到這本雜誌。」這篇採訪刊登在《財富》雜誌上,幾周後我收到了斯圖爾特·布蘭德寄來的一封信,裡面是那本停刊號。斯圖爾特寫道,「下次見到史蒂夫時,請把這本雜誌轉交給他。」一兩周後,我把雜誌轉交給史蒂夫時,他非常激動。這麼多年來,他一直對這本雜誌念念不忘,但卻沒時間自己去找一本。

演講的最後引用了雜誌封底的格言,「求知若饑,慮心若愚」,但我最喜歡的一句與這本雜誌相關的話卻是「由靈巧工具和偉大想法所支撐的理想主義」。事實上,這句話也是蘋果公司的真實寫照。史蒂夫希望畢業生們也能夠永不滿足地追求心中的理想,即使這一理想在別人看來非常可笑,他也希望在畢業生即將踏上新的征程時,給予他們靈巧的工具和偉大的想法。和柯林斯一樣,我和史蒂夫比較熟,能夠透過他的嚴肅與偶爾爆發的粗魯看到他內心的理想主義情懷。由於史蒂夫鮮明的稜角,他的理想主義情懷很難傳遞給他人,斯坦福的那次演講讓世人第一次窺見他的理想主義情懷。

《成為喬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