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萬日元的故事

杜月笙先生遺囑的最後一段

「……茲當永訣,深以未能目睹中華民國之復興為憾,但望余之子弟,及多年從游之士,能繼余志,各竭忠誠,是所大願。」

先生對於國家民族之忠誠,到他所臨終時依然神明朗澈,心繫邦國。因此香港工商日報社論贊曰:「……年前上海不守,平素自以為讀書萬卷,深知出處進退的所謂士大夫,大多數均因經不起現實考驗,而紛向惡勢力投降,惟杜氏飄然來港,閉門謝客,以表示其義不帝秦的忠貞氣質,久而益堅。故今日蓋棺論定,杜氏高風俠骨,大節無虧,即此一點,就無愧其為一代人雄了。」

高風亮節,義不帝秦。在杜先生的一生中迭有表現,自民國二十六年抗日役起,他曾兩度避亂香江。而且在抗戰之前,還有一件鮮為外間所知的軼話。日閥陰謀侵略中國,處心積慮,無所不用其極,他們早在大戰未起之時,即已深知杜先生為東南支柱,一代人望,擁有無法估計之潛力,因而千方百計,亟思籠絡。上海日總領事館,甚至月費多金,專事搜集有關杜先生的情報,對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及與先生時常往還的各界人士,靡不密切注意。素以「中國通」著稱的板西土肥原,更與先生殷懃結納,謙恭備至。民國二十六年初,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訪問歐陸,自日內瓦返日,途經上海,特地拜訪杜先生,面告日本政府願斥巨資日幣三千萬元,與先生合辦「中日建設銀公司」,用意是想和宋子文先生所辦的「中國建設銀公司」相爭競。杜先生洞燭其奸,立予拒絕,他所持的理由,光明正大,他說:

「我是中國百姓,要我跟外國政府合辦公司,未免太不合體制。」

然而永野仍不死心,他故示慷慨的說:

「杜先生既然不便與日本政府合作,那麼,就由杜先生個人出面組設公司好了。日本方面一定全力支持,作杜先生的後盾。三千萬日元,可以無條件提供先生作為創辦資金。」

三千萬日元,以當時的幣值,無疑是一筆鉅額款項,當時杜先生如果接受,再利用日人在華的侵略勢力,對先生個人來說,其作用將無比重大。但是先生高瞻遠矚,大義凜然,他依然峻拒日方這一次最大的政治投資嗣後日方一再煽惑,先生終始不為所動,於是日人只好知難而退。旋不久日閥猙獰面目暴露,先後在北平蘆溝橋和上海淞滬之濱挑起戰火,全面戰爭於焉爆發。淞滬撤守,日人又百計羈糜先生,請他務必留在上海,而先生則寧願放棄龐大的物業,偕宋子文、錢永銘、胡筆江諸先生秘密赴港,以示追隨中樞,共襄抗戰大業。到那時候日本人還是不肯放過他,數度派人赴港接洽,先生一概不予接見,使日方人員奇窘無比。

三十八年共匪賣國殘民,紅流氾濫,四月南京淪陷,上海告警,杜先生喘疾已甚嚴重,但仍毅然決然,抱病棄家離滬,以避共匪狂焰,同時正告國際,匪偽政權之不獲民眾支持。四月三十日挈眷南行,又到香港。不料未及兩年半,他便因病情惡化,竟而撒手塵寰。

《杜月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