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也要抬到台灣

「新聞天地」第一八四期,曾載有顏坤定先生所撰「杜月笙先生二三事」一文,最末一段,有云:

「杜氏勢力,究有多大?我們也無法估計出來。有人說:台灣一定要爭取他,連他死了也要爭取他。因為一旦反攻大陸,即使杜月笙死了,把他的靈柩抬到上海,他還會『顯靈』,在上海地方上,仍可發生使你想不到的作用。」

事實上,杜門親友,自杜月笙逝世以後,無日或忘杜月笙的臨終遺言,「棺材也要到一趟台灣」。自民國四十年八月到四十一年十月,前後一年兩個月間,洪蘭友、陸京士為完成杜月笙此一最後心願策劃磋商,奔走聯絡,可說是致力最多。後來決定了四十一年十月二十五日為杜月笙「歸依國土」之期,杜且笙在港台兩地的家人親友,便在縝密周詳的計劃之下,有條不紊,嚴密配合的辦這一件大事。

香港方面由姚玉蘭負責主持一切,在香港一住三年,經過許多大風大浪,見到不少稀奇古怪的事體,姚玉蘭對於杜月笙靈柩「歸依國土」,唯恐共黨搗亂,絲毫不敢怠慢,她在行前命人去求李應生,妥善作個安排。李應生當時身任東華三院主席,他在香港,頗有勢力,當時他便不辭艱險,不避辛勞,很爽快的一口答應。

於是,由李應生設計安排,一手包辦,李應生聽到共產黨企圖阻止杜月笙靈柩運台的說法,以及必要時將會派遣暴徒去摜炸彈的恫嚇,他付之一笑,不以為意,但卻仍然採取了有效的安全措施。首先,他請杜門親友,對於靈柩啟運日期、時間及地點,效金人之三緘其口,秘而不宣。其次,他和香港警署打交道,請他們屆期暗中派員保護,然後,再跟太古輪船公司講好,趁盛京輪上午十一二點鐘,貨已上妥,客未登輪的空擋,把杜月笙的靈柩送到船上,移入專艙。

民國四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正值台灣光復佳節之期,自香港東華義莊直到「敵產碼頭」,香港警方便衣密佈,戒備森嚴,杜月笙靈柩移台雖經多方保密,但是聞訊趕來奠別的至親好友,仍有兩百餘人之多。由於其間不乏大亨闊佬,通往東華義莊的各型轎車,在上午九時前後首尾相銜,絡繹不絕,不少杜月笙的老朋友趕了來行個禮,盡盡心,作最後訣別。到場者以恆社旅港社員居多數,老朋友中如王正廷、錢新之、金廷蓀,吳開先、成捨我、楊管北、徐學禹、楊志雄、李祖永、徐士浩、王禹卿、張善琨等,都是起個大早趕來送「行」的。

李應生早已命人佈置好靈堂,滿目縞素,莊嚴肅穆,九點一刻由李應生率同東華醫院全體同仁公祭,然後由杜氏親友,恆社弟子,分別上香奠別。奠儀迄十一點鐘始畢,杜月笙睡在那口價值港紙一萬五千元的棺材裡,徐徐舁上靈堂門口等好的一部大卡車,覆上一幅特別設計的素緞,上書「皈依國土」四個大字,大字下面便是前往奠別諸親友的簽名。

中午十二點整,靈柩運到「敵產碼頭」,太古輪船公司早經事先聯絡,派出不少員工在場照料。杜月笙的棺材登輪之前,李應生又率同送靈親友在靈前作最後一次告別當時安置杜月笙靈柩的專艙艙門大開,一點鐘,靈柩在大艙正中安放妥當,送靈親友至此方始黯然歸去。

盛京輪自下午四時開放旅客登輪,五點鐘起碇航向台灣,總算好,並無任何意外事件發生,杜門親友都在稱頌李應生的功勞。

隨輪護靈的杜月笙家人,有姚玉蘭、杜維垣、杜美如和金元吉、杜美霞夫婦,二女婿金元吉,是奉了他尊翁金廷蓀之命,特地走這一遭,陪同照料。

《杜月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