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性格與寫作

1.日記

殘雪

我從10歲就開始記日記,但記了沒多久就停止了,中間斷斷續續又重操過舊業,但終於還是沒能堅持下來。我在日記本上面寫的字工工整整,我下決心要把心裡所想的事全記下來。可是過了不久,我就發覺記下的東西沒什麼大的意思,還有點做作。因為一些模糊的念頭自己也是很沒把握的,而用當時那種水平不高的、多少有點誇張的文字將其固定下來之後,過一段時間來看,就覺得幼稚,沒有意義。

我讀到小學時寫的那本日記,那裡面大部分都是流水帳,像是為了應付老師而寫的作文。這同那個時候的小孩沒什麼大的區別。只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我對自己是有要求的,並且這種要求是持之以恆的。某一天,我寫下這個句子:「早上一定要鍛煉半小時,以跑步為主,下雨跳繩。」我又寫道:「每星期做一件好事。」這些要求都是我痛下決心之後寫下的,日後便一定會照著去做。寫日記,我沒有對自己撒謊的習慣。但是我卻沒有感到那是一種心靈的需要,所以我整個青少年時代只有一本日記,裡面起先是老師佈置的作文,後來就自己寫,總共寫了半年的時間。其中稍許有點意思的就是記錄了大弟的死,記錄了我養貓的事。

我想,大概因為我是那種晚熟的類型,對自己寫下的東西完全沒把握,也沒很大興趣吧。我是混混噩噩的,我也不自覺地有過很多冥思,但在那種年齡,完全不知道要如何樣將它們記下來,也沒有產生記這些東西的念頭。

青年時代我又嘗試過幾次記日記。一般是記錄我所讀過的書,我交的朋友,我的情感上的困惑等等。不知怎麼,現在回憶起來覺得很淺薄。也許那個時候我正充分發揮著自己淺薄的那一面吧。另一個我還沒有成形,還沒有出來,它被保護得很好,幾乎完全在我的文字裡不露痕跡。也許是對自己不滿,更多的是沒感到心靈傾訴的需要,每次我都是沒寫多久(一兩個月?)就放棄了。那個時代,如果一個人不記日記,是沒有別的地方去傾訴的。我就這樣一直沒有傾訴地生活著。為什麼呢?應該說是沒有找到開啟心靈的鑰匙吧。傳統的記日記的方式顯然是無法開啟我的心靈的,這個方式同自己拉不開距離,人就老是站在表層的自我的立場上說話,那種立場是不能讓魔鬼現身的,充其量也只能記下某些痕跡,而且是無意識地記下,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一貫性。我沒有用文字記下我的心靈變化,但是我還是時常進入冥思狀態,並且時常感到某種古老的情緒的衝擊,並因了這衝擊而產生傷感、驚悸……

有一天,我終於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記日記的方式——寫小說。的確,我的小說就是心靈日記,這個日記記下的東西同表面的時間沒有多大關係,那裡頭的時間是屬於心靈的。一旦開始小說的創作,我就停不下來了。我寫下的東西對於意識到的這個我有種強烈的反作用,我裡面的東西拉動著一切,而這個意識到的我也彷彿就是為裡面那些東西而存在的。開始時我不太知道自己寫的到底是什麼,只是感到強烈的傾訴的需要,遠遠超出了一般人記日記的熱情。我每天都寫,一天不寫就心裡不安,除非有重大的事情岔開我的寫作。啊,這種活動是多麼的幸福啊。從此我活在我的寫作中,我就是我的寫作,再也不是別的!我的開拓向著我的冥思,我的古老的領地挺進著,所有那些在生活中不時顯露出鳳毛麟角的「好的故事」,全都在這奇異的活動中現身了,隨著每一次力的爆發,越開拓,就越有廣闊的前景!我感到自己在進行一種難以言說的事業,我沒有任何東西可依仗——只除了心的律動。這是怎樣的一顆心?我不知道。我不知疲倦地寫啊,寫啊。我正在畫出它的圖案,這個圖案是獨一無二的,它通過我的有意識的勞動正在漸漸變得豐滿、靈動。

2.深

殘雪

凡是我的讀者都知道,我的小說是屬於深奧難懂的那一類,如果要將這種文風追溯到童年時代去的話,我便會記起我兒時生活中那些朦朧的,充滿了莫名情緒的挨時間的片斷,還有無時無刻不在的虛構故事,充當主人公的衝動。在一塊如此貧瘠的土地上,在所有的務實幾乎都成為泡影的時代,我自然而然地走向了務虛的尋求之路。起源的具體時間是很難斷定的,也許從有生命的那一天這種傾向就存在了。我的小小身軀的最裡面有一塊虛空,它的不確定的擴張表現為我外在性格的暴烈。對於少年時代的我來說,有個東西是不能碰的,這就是個人的尊嚴。但那是一個最不要尊嚴的時代,所以我就總是暴烈地發作。在這種發作的不斷作用之下,內在的虛空便漸漸成形了。沒有人看出我和別人有什麼不同。我,青年時代在底層勞動,結婚,生子,撫養小孩,找工作……也許,我本來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有什麼理由不呢?我的意思是說,普通人,他也是可以保留他內在的那塊虛空,並使之成形的。那是他的尊嚴得以成立的根基。如果這個人在意識到了被稱之為自我的那塊虛空的存在之後,還能自覺地對其加以研究、叩問和開拓,這個人就有可能是個藝術家。

由於天生的敏感氣質,我一直是有朦朧的自我意識的,這體現在我的害羞,我同夥伴同外界的格格不入,我的不由自主的孤獨的冥思上面。長年累月,這種東西一直在不知不覺地發展著,她竭力要在我的內部凝聚成形。在外人看來,也許我只不過過著平淡的生活,我的生活中也缺少冒險,缺少奇跡。而實際上,在我內面,在那個黑暗的地方,我是經歷過情感的驚濤駭浪的。這類顛覆性的衝擊在開始也許連處在表層的我自己都不曾清晰地意識到過,但卻深深地觸及到了我的自我,一次次地對那塊虛空進行形式上的塑造。

有兩個刻骨的記憶都與死亡相關。外婆臨死的那幾天一直發高燒說胡話。有一天,我在她面前時她要我做一件什麼事,我沒做好,她就氣憤地責罵了我。我懷恨在心,晚上同她睡在被窩裡,我睡另一頭。我越想越氣,就踢了她一腳。我聽到外婆在說:「你還踢我啊?!」那蒼老的聲音讓我既迷惑又惶恐,一直到今天都記得清清楚楚。我還沒經歷過死,我不知道死是什麼,當然更料不到被我踢過的外婆會死。然而兩三天之後她就真的死了,再也回不來了。我沒有為她的死哭過,我眼裡頭沒有淚,然而我永遠記得,臨死前的外婆被任性記仇的我踢過一腳。我是一個不知好歹,做事不記後果的莽撞的小姑娘,小時被外婆溺愛,所以一點都不知道為別人著想。

第二件事同大弟的死相關。我同兩個弟弟在家裡總是鬧彆扭,他們一同我鬧翻,我就不理他們了。於是「分家」,共同收集的糖紙或冰棒棍子全分開,各收各的。大弟死之前我同他們兩個就正處於這樣一個冷戰期。如果有事情了,我只同小弟說話,不同大弟說——既因為心裡對他們有氣,又因為自己不好意思。然而我還沒來得及同他和好,他就獨自一人走了——一種深不可測的永別,一件想都沒法去想清的事。綿綿無盡的悔恨伴隨了我的一生。我無數地在夢中改寫歷史。我說:「你回來了啊?這些年,他們都說你死了,我就不相信!」弟說:「其實啊,我是到那邊工作。現在回來還需要上戶口嗎?我想回來唸書呢。」「沒有問題啊。你出去得太久了。」幾乎每一次都是這類似的、無聲的對話。四十年過去了,我還在改寫這段無法挽回的歷史。對話是那麼的生動,鮮明,雖然我隱約知道我是在夢中,我還是幾乎就要相信改寫已經成功了!我盼望自己不要醒來。

這兩件事便是我的死亡體驗,我在夢裡執著於它們,它們的意像永遠那麼鮮明。白天裡,我透過窗戶凝視窗外那一片陽光,然後返身回到書桌旁,記下那些幾乎是來自祖先的回憶。通過這種不懈的勞動,我終於看出了,我內面那個不斷擴張的王國是一個矛盾的王國。一方面,我知道鐵板釘釘似的歷史無法改寫,另一方面,出於活的衝動我仍然要將改寫的行動進行到底。

3.最害怕的事

殘雪

我最怕別人放爆竹。如果是在我沒注意的情況之下鳴響了一大串的爆竹,那還可以忍受。但如果有一個人正在點燃爆竹的引線,卻又還沒響起來,我就會嚇得魂飛魄喪,捂了耳朵就跑,跑得越遠越好。小的時候是這樣,一直到今天也沒多大改變。只不過現在自制力強些了而已。現在春節人們仍然放爆竹,所以好久以來我在春節都不上街了。還有一種更大的「爆竹」就是爆米花的機器。那時沒有多少副食品,隔一段時間就有人推著爆米花的機器來了。小孩們圍著看,為了好玩,也為了聞那香氣。爐火熊熊,鐵罐子隨著風箱轉動,而我,一看到這個場面就心驚肉跳,連忙回家。即使在家中,為了那無法預測的一聲巨響,我也是忐忑不安的。我恨發明爆米花機器的人,有什麼好吃的啊,搞得人心惶惶!如果街邊有人在爆米花,我就狂奔到街道的另一側去,像有人在後面追殺一樣。最大的「爆竹」是夏天的雷電。江南的雨季,雷電是很嚇人的,像要將房子都劈開一樣。一道雪亮的閃電之後雷就來了,在等待的那兩秒鐘裡頭我總是屏住呼吸,似乎血管裡的血都凝住了。那種天氣當然不敢到外頭去走。萬一哪一回迫不得已到了外面,閃電一起來,就嚇得全身如篩糠!有一回,我連雨傘都丟了,打得一身透濕。

其實最可怕的不是那一聲響本身,而是期待中的想像。也許對於我,爆炸就相當於死亡,在那個東西欲來未來之際,我的想像就進入了瘋狂狀態。這種生理反應從兒時一直延續到今天,治是治不好的了。對於死亡的超出常人的恐懼是我與生俱來的。從小我就恐懼「死」,而且越來越恐懼。我怕看親人的屍體,遠遠超出怕聽爆竹聲。

我的大弟是陷在工人挖河沙挖出的洞裡淹死的,那一天,聽到這個消息時,我周圍的空氣似乎是現出了黃黃的顏色,所有的景物都變成了舊照片。走廊裡人來人往的,什麼人在低聲講話。弟弟的屍體穿戴好了,來到了大門口,家裡人都出去看他。我不敢去,我邁不動腳步,再說也沒人注意我,我就呆在家裡了。世界停滯了,景物無比虛幻。然而死了弟弟的夏天仍然是夏天,只不過是有點發黃的夏天,樹枝還是輕輕地在搖擺,小鳥仍然在啄食紅果。我沒法理解這種事,我感到徹底的無助,因為一切都要獨自承擔。聽母親說,弟弟的鼻孔裡有血,是嗆死的。多少年都過去了,在夢裡,我仍然拒絕接受這個事實,仍然要反駁,找出他還活著的種種理由。那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負罪感,也不光是因為害怕,可能起作用的還有倔強的,不肯認同死亡的生命力吧。

有我的作品裡頭,是沒有消極,頹廢和死亡的位置的。我自認為我的作品是生命之歌。由於與生俱來的極度的恐懼,我才選擇了這種死亡演習的寫作。我的每篇作品裡頭都有死神,也有那些決不放棄,決不低頭的怪人或奇異的小動物,他們身上凝聚著千年不死的東西。這兩方面的爭鬥一直在花樣翻新。我不要聽那爆竹的一聲巨響,我也不要看親人的殘骸,即使聽到了,看到了,我也要將它們排除出我的記憶。我決不讓它們來主宰我的生活。時間一長,不要看不要聽的東西便被對像化了,以越來越猙獰的面貌出現。所以我的每一篇小說都是危機四伏,它們那催命的鼓點越敲越緊,但表演的,不是死神的戰勝,而是生的希望和生的光榮。

我的眼前有一個捂著雙耳飛奔的長腿的小姑娘,她的步伐那麼急促而野性。那個時候,她一點也沒有料到她會要將這種行為藝術一直扮演到死,她只是出於強烈的本能一次次地演出,在她後面追趕的,是她永遠都不能接受的東西。

4.平民的藝術

殘雪

同我的書卷氣相比,我的讀者更能感到我作品中那種濃厚的生活氣息,那甚至是來自社會底層的生活氣息。我想,這大概是因為30歲以前,我一直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吧。所以現在,儘管我探索的問題非常艱深,儘管我的所有小說都可以歸結到人的本質或抽像的人性上去,我的故事和敘說依然帶有濃郁的社會底層的氣味。這,恐怕永遠都改不了了。30歲,性格已成形,世界觀也已基本確定,這些鑄就了我的基本的文風。和某些人的看法相反,我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入世的人,而且從未哪怕一刻有過出世的念頭。我同世俗、同社會的矛盾是一個永恆的矛盾,一種從迷惑、痛苦、徘徊到冷靜、堅定的爭鬥過程。我的作品大部分描寫的就是這個矛盾,這個過程。所以,我又怎麼能夠出家,怎麼能拋棄這令我魂牽夢縈的一切呢?

從小我就是個矛盾體,既孤獨又不孤獨,我同這世俗的世界有著很深的計較——所謂的恩怨情仇。老師在講台上指著幾個搗亂鬼的鼻子說:「你們這些人,家裡祖祖輩輩都沒有受過苦。」我便將這句話記在日記本上,後來還記了一輩子。一般來說,家庭關係也好,玩伴之間也好,都不喜歡「較真」。說過的話就說過了,過一會兒就忘記了。所以雖然吵吵鬧鬧不斷,卻很少看到有真正的決裂。可我卻不是這樣,我常常同人決裂,動不動就較真,而自己的行為舉止又並非無可挑剔。這能說明什麼呢,只能說明我乖張,並且是極端入世的乖張。對於我來說,最大的快樂就是同自己喜歡的夥伴一起玩耍,可我又動不動與他們鬧翻,鬧翻了又難以和好,於是我就長期處於交流的飢渴之中。

我的青年時代深深地捲入世俗的矛盾,大部分日子都是在人際關係的焦慮中度過。我也曾反省過自己,企圖扭曲自己的個性,挽回一些敗局。但最終還是敗下陣來,成為了社會所不容的人。後來成了作家,又一次捲進社會生活的亂漩渦,又一次為社會所不容。回憶我同我們那裡的作家協會十多年的不友好關係,我常常問自己:為什麼不辭去這個官方給的職位呢?值得為此惹這麼多麻煩嗎?當然,他們發工資是一個原因,我需要錢。還有一個最大的原因則是,這種關係正好是我創作激情產生的根源。同世俗中人的明爭暗鬥越頻繁,不由自主的自我反省就越深入,越有力度。很少有人能知道這其中的奧妙的。那時,我聽說作家協會的領導說不想要我了(因為我不參加協會任何活動,難管理),也曾有過脫離的想法,但我從未打算主動回家,而是準備讓他們來「開除」。回想起來,那幾次差點被開除的遭遇所引起的心靈動盪,的確產生了我最重要的作品。什麼叫社會磨練人呢?這就是吧,雖然有點黑色幽默。

我的藝術感覺滲透於我在世俗中的每一件小事,所以唯一的出路便是全盤否定世俗,「把生活變成藝術」。這種行為藝術導致了我的實驗小說的誕生。我的出世和超脫則是在於我的批判力——對自我的批判和否定。從童年時代起我就生活在平民階層,所以我的思維也具有強烈的平民特徵。士大夫那種飄逸文風同我是格格不入的,可以說我的每一觸角都是「界入」的。我在世俗的內面,千絲萬縷的聯繫使我無法動彈。這樣,如果我要起飛,就只能依仗純粹的靈魂的力量了。這也是我的小說為什麼特別純粹,不帶一絲世俗雜質的原因。為了飛昇,我將肉體抵押給世俗了。這同世外桃源似的飄逸正好相反。我關心什麼?我每天關心的是世俗中的那些事和人,我對他們有無窮的興趣和斬不斷的牽掛,我永遠是「他們」中的。我的小說也屬於他們中那些想要有另外的一種生活的人。同時我在「他們」當中又很難受,很壓抑,對自己的行為也很鄙視。就是這種種的情緒便積累了我在創作上要用到的潛意識吧。

5.性格

殘雪

我性格暴烈,容易衝動發火,這個特徵大概從嬰兒時代就已經顯露出來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儘管陰鬱的日子居多,內心的烈火一點都沒有減弱,只要被點燃,就會「彭」地一下燒起來。我的發作總是異常猛烈而持久的,和夥伴的爭吵可以持續幾個小時,同家裡人鬧翻則常常持續幾天。如果受了冤枉或背了黑鍋,滿心都是恨;如果被人欺負了,則總想著報仇。總之是屬於那種「放不下」的類型,所謂的「問題兒童」。有一次,弟弟看見我衝上樓梯,一把死死抓住一個比我胖大得多的小姑娘的雙臂,那罵不絕口的小姑娘居然被我的氣勢嚇壞了,「哇哇」大哭起來。我這才鄙夷地鬆開她走下樓去。弟弟對我佩服極了,想想我那時是什麼樣子啊,蒼白,奇瘦,綽號叫「香棍子」!

童年的理智還沒有健全起來,發作大多是盲目的。當然其間還是有一定的道德標準,即所謂的「認死理」。我認為自己是誠實的,家人卻認為我在某件事上「撒謊」,由對罵而導致挨打,情感就如水庫裡的水傾瀉而下,一定要鬧出個真相來。但你又如何證實真相呢?真相不能證實,家人當然不相信,也不會去調查,家務太多,他們太忙。這個我是不想的,鬧了再說。最後當然是沒有結果,自己慘敗。課堂上,後排男同學調戲我,亂吵,老師過來後,不說他反說我這個一貫守紀律的學生,就因那男同學出身好,是她的紅人。我氣急敗壞,一頓亂辯,還哭起來。老師沉下臉來,訓了我幾句就走開了。大概她既有點看不起「出身」有問題的我,又覺得我難纏。事後我記恨了好幾天。

一旦爆發,我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的,因為裡頭有瘋狂的成份,就如被刺激發瘋的奔馬,必得要跑累才會停下腳步。我想,這種暴烈應該是來自血液裡頭的遺傳吧。據說我的老外公是個瘋狂的暴君,一發瘋就用刀砍我外婆,我親愛的外婆被他砍得遍體鱗傷。我繼承了這種非理性的暴烈,在不同的生存環境之下,我沒有變成外公那樣的瘋子,而是讓自己的理性監控著體內的那個狂人,在文學的王國裡肆意發揮,創造了奇跡。我的理性和邏輯能力來自父輩的遺傳,我曾是我父親的得意的作品,他手把手地教過我哲學——野馬皈依了強大的理性,兩方面的合力構成了我的才能。

青年時代,在街道工廠做事的時候,因為受到那個廠長的欺負,無計可施,我就和另一位女同事在車間裡破口大罵,整整罵了一個晚班,後來還賭氣曠工,又到廠部門口當著廠長的面挑釁了一下。其結果是不了了之,並沒有扣我的工資。像這一類的大爆發就遠遠不是盲目的了,那裡面是有謀略的。當然也是對於壓迫的反抗。踏入社會之後我一直為社會所排斥,也一直沒有停止過我的反抗。

我的性情是改不了也不想改了,它就這樣慢慢轉化成了我的寫作的方式。我每天都要在寫作中爆發,叛亂,和起義,然而,這種爆發,叛亂和起義卻又是於朦朧中朝著某個方向的皈依。所以不論我寫下什麼,都可以從那裡頭看到多年前那個哭聲響亮持久,異常躁動的嬰兒的影子。這個嬰兒長大起來之後,竟成了最善於用鐵的邏輯來約束自己的人。我就這樣在自我囚禁中得心應手地發揮著。毀掉老外公的暴戾也就這樣成全了一名藝術工作者。但我並不能預測會不會有那麼一天,我的邏輯崩潰,就像我父親老年的情形一樣。

6.記憶的復仇

殘雪

魔鬼名叫記憶,住在深不見底的地方。我們在每個人身上看見它的痕跡。然而我們看到的那些,都是表層的、外在的記憶,比如兒子長得像父親啦,幾代人有同樣的嗜好啦,父債子還啦,癌症基因啦之類。然而這記憶還有另外一種,它在人無法探測到的處所興風作浪,到最後關頭才會實實在在地影響到人。這種記憶是超出常識的預測的。認識這種記憶,則是文學和藝術工作者的畢生工作。

我身上裝著一個火藥桶,這實在有些不相稱。因為我內向,瘦弱,害羞,多愁善感,又愛冥思遐想。據說我出生不久,就以夜間愛哭鬧為最大特徵。哭一通夜不消停的情況是常有的(從我後來養育兒子的經驗判斷,很可能是缺鈣引起的神經方面的痛苦,但那個年代缺乏醫學常識,所以不知道原因)。哭並不說明我就沒有忍耐力(我的忍耐力很強),只不過是我要將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外界。我在身體變化之際死命地啼哭,我是一個有傳達能力的嬰兒。但我相信,我從來不無緣無故地哭,我應該是一個愛笑的嬰兒,有一張照片紀錄了我燦爛的笑容,那可是我唯一的一張嬰兒照片。然而我因為愛哭在某種程度上不受歡迎——這個世界不歡迎有傳達能力的嬰兒,人們喜歡那種靜悄悄的,不勞動大人的嬰兒——這是我們文明古國的風俗。

再大一點,表達自己給就我帶來災難,受到大人們的制裁。雖然挨了打,還是要反抗,要表達,慾望是如此的強烈,憤怒可說是刻骨銘心。我身上的那股「要說話的」衝力,必定是經過了無數代人的積累而發展出來的。中國的社會應該是一個制裁的社會,但魔鬼是不會死亡的,無論經過多少代。就文學藝術在本土的命運來說,棍子底下出天才應該是一個規律。當然這棍子,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無形的情感的壓迫。似乎我一直初衷不改,壓而不服,是屬於乖張,「難養」的那一類孩子。也許是因為時候快到了,我身上所負的使命已顯露出基本的風範?在後來,「說」,終於成了我生存的方式。

我身上被鎮壓的衝動一旦爆發,就達到瘋狂的地步,慾望或憤怒往往是以「反彈「的形式發揮出來。即,如果不去刺激它,它就潛伏在那裡,一旦被刺激起來,它就如決堤的洪水。我想,既然它是存在的,而又被以凶殘的方式鎮壓在深淵,那麼,要伸張自己,表明自己,就只能是以瘋狂反撲的形式了。從兒童到少年時代,周圍人總覺得我有那麼些不可理喻。這個模式經過無數次的反覆運用,終於有一天進入了我的創作。每天,我都在導演著鎮壓與反彈的好戲;每天,我都要以此來測試我的理性的張力和慾望的強度。我在硝煙瀰漫中去獲取最高的享受。

至今我仍記得我在某些陰慘的夜晚,口中發出的那些詛咒。我願自己變成蛇蠍,變成狼,對壓迫我的一切施以可怕的報復。我要說,吐出我胸中埋藏了千年的污穢之氣。那不就是孩童自發進行的演習嗎?每隔一段時間,我就不由自主地演習一次,如同某種致命疾病的發作。當發作越來越瘋狂之際,自制力也隨之越來越強。當然,其結果總是爆發,而不是湮滅。

7.意義與虛無

殘雪

我感到幼兒園就像一個雞籠子,當然那時的我還未見過雞籠子,這是現在回憶起來的感覺。我惶恐地站在那裡,周圍是那麼的嘈雜,我無處可呆,也不知道該幹什麼。幸虧外婆來了,外婆在柵欄那裡叫我呢。我奔向外婆,口裡高喊:「外婆!!」外婆俯下身湊在我耳邊說,她將一個餅子放在X老師那裡了。她要我過一會兒去向X老師要了來吃。她說完後就匆匆離去。我重又陷入雞籠子似的地獄。這些人,我不認識,也不喜歡,為什麼要將我放在這個地方啊。中午睡午覺時,我睡不著,煩躁又情緒低落。X老師過來了,用手按著我的眼睛強迫我入睡。我心裡惴惴地想,我的餅子呢?她為什麼不給我吃?我不要睡覺,我不要睡!那幾天宛如夢中,我對周圍的一切都分辨不清。似乎是,大家唱了歌,排了節目,做了遊戲。但那一切都同我無關,我只想外婆快來,我還想著那個沒吃到的餅子。我不知道老師會要我幹什麼,我害怕。也許是由於由外婆建立起來的情感世界突然從我周圍消失的緣故,那麼小的我的確感到了茫然和虛無。就連唯一的情感象徵物——那個餅子,也從未出現在這個陌生之地,我感到它神秘地、永遠地消失了。後來的日子昏昏噩噩,沒有在記憶中留下任何印象,可見我情緒是多麼低落。也許,我體內的時鐘完全停止了。這就是我三歲時在幼兒園的短暫生活。看來那時我的世界是由情感維持的,沒有了情感,世界也就不存在了。也許那是我的初次墮入虛無?

第二次發生在我生兒子後的那段時間裡。我是一個完全沒經驗的母親,而且沒人指導我如何帶孩子。我緊張、神經質、日夜不安。兒子的一點點小毛病就可以將我嚇個半死。很快我就失眠了,到後來完全不能睡覺,一睡著就看見惡鬼來抓我,他就站在屋角那裡,怎麼也不離開。所以我就寧願不睡,也不敢睡。幾個月下來,兒子長得白白胖胖,我瘦得像個骷髏,走路輕飄飄的。即使兒子長得那麼好,我還是擔心得不得了,一點都輕鬆不下來。同時,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茫然,我不知道這種日子何時是個盡頭。哪怕讓我睡一個完整的覺也好啊,再不要讓我這樣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地挨了。每天,我神情恍惚地幹那些瑣事,一件又一件,一件又一件。只要兒子一發出哭聲,我就變得失魂落魄。我擔心災禍降臨,就彷彿逼真地看到了毀滅。也許,那是輕度的產後抑鬱症。由於體質的急劇下降,那段時間的確有惶惶不可終日的感覺。兩年後,是文學救了我。當然我自己也從未放棄過掙扎,未放棄過東山再起的念頭——那才是我的本性。

第三次墮入虛無的深淵發生於父親去世期間。由於我對他的死有深深的負罪感,我便被自己的制裁徹底打垮了。只要我睜開眼,我就在推理——本來可以如何如何,之所以發生這事,是因為如何如何。在那些瞬間,就連寫作也變得暗淡了。寫,是生命的勃發,但當時我感到在死神的鐵腕下,生變得無能為力了。只要我入夢,我便在反駁父親已死這個無法變更的事實。不變更這個事實,我就失去了活下去的根基。父親啊,你為什麼要死呢?何況並不是壽終正寢?你一死,我的心也隨你死去了一大半!那段時間裡,我告別了文學,因為不再感到生命的湧動,心底充滿的,是生的茫然,生的屈辱。然而時間一天天挨過去,反彈的契機終於出現。不記得從哪一天開始,我又拿起了筆。在我的筆下,死神出現了,但他不是真的死神,是一個扮演者。是的,那個扮演者就是我,我終於戰勝自己了。復仇的浪濤在筆尖湧動,一個又一個關於死亡的故事出現,我又恢復了寫作的能力!我要寫,因為我仍要活下去,我改變不了死亡的事實,但我可以活在我的故事裡,而且那是我唯一的、真正的活!就這樣,在我堅定的、對他的絲絲入扣的描繪之中,死神隱退了。誰能擋得住藝術家那不顧一切的正面進攻呢?

8.三維畫的境界

殘雪

直到好久好久之後,我才知道,我眼裡的世界是三維畫般的,也就是說,我一直就是用三維的方式在看世界。這個世界,不僅包括表層的,日常的存在,也包括深層的,人們往往看不到的存在。

由於缺乏模仿能力,我對表面事物的觀察從來就不是細緻的,有邏輯性的。在我眼裡,人也好,事也好,往往都是混沌的,邊緣不清晰的。我最做不好的事就是那些手工活,技術活。我腦子裡面完全沒有先後的次序(時間),也沒有具體的安排(空間)。我擁有的,只是一腔盲目的熱情,和不切實際的預期。

我記得有一次我目睹了父親修理一把油布傘的全過程,當時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暗暗下決心要自己來實踐一次。後來趁家裡人出去了時我大幹了一場。結果呢,一敗塗地。不是布剪得太小了,就是鐵絲斷了,線太細了。所有的事都沒有做出充分的估計,臨場發揮時都反對我。最後只好放棄,其沮喪感刻骨銘心。不錯,我是觀察了父親那種有節奏,有邏輯性的勞動,我也將那種節奏和邏輯吸收進去了,可是細節呢?那些細節我全部忽略了,我根本就沒看清。漫長的歲月裡,我在家務,手工活等等工作上反覆訓練自己,也取得過一些成績,但同那些能幹人比起來還是有本質的區別。那時我不明白,這個短處正好是我搞創作的長處。由於我看不清事物的表面構成,不能將邏輯推理運用到它們上面去,我的另外一種能力便大大地發展起來了。這就是冥想。

冥想使我能夠在感知事物之際更深入事物的本質,也使我能夠始終保持一顆童心,對生活中的謎充滿了好奇。比如我在五六歲時同外婆的交流,我傾聽她的故事的方式,就是這種冥想的產物。具體的故事情節,通常包含的意義之類被我記下來的極少,而某些特殊的語氣、暗示(連講述人自己也不知道的)之類則銘刻心底。我所進入的意境非常接近於文學的意境。

冥想還賦與了我整體把握事物的能力。邏輯性並沒有喪失,反面在「去偽存真」的觀察中成為了更高級的東西。是的,我終於能夠輕易地「發現」本質了。我發現的是語言、文學、人性的深層結構。我的小說表面看上去混沌、陌生、怪異,沒有結構,這個表面正是我平時所感知的事物的表面。只要讀者定睛凝視,很可能某種結構就會逐漸凸現在眼前。那種深層的邏輯,遠遠高於表層的邏輯,因為它是立體的,向著未來無限延伸的。長久以來我養成的習慣是,聽人說話總是傾聽「弦外之音」,因為這是我們這個民族表達自己的普遍風度,也只有這樣聽才能弄明白對方的真正意思,否則往往一頭霧水。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在表達自己時能達到我們這樣曲裡拐彎的程度。你盯住對方的嘴,你領悟的不是對方吐出的詞語句子的表面意思,而是通過想像捕獲的別的意境。我的這種有意識的訓練使我在人群中越來越孤立,但我自己的情感積累卻越來越豐厚。誰願意自己的隱秘心思被別人所洞悉呢?那種常常是模糊的、連自己也無法確定,僅憑本能衝動發揮的情緒,往往是見不得人的,誰要將它們挑明,誰就是惡人!我就是這樣一個生活中的惡人,我的訓練有素的深層思維的邏輯性,使得我不但能分析自己,也能分析別人。這種超常的發揮讓我在日常生活中一次次慘敗,最終卻使我能在寫作中戰無不勝。

我小說中的人物的面孔都不清晰,那裡面所發生的事物在時間上曖昧不明,但一切都遵循某種強大的規律,方向性非常明確。這就是我所體會到的真實,我的寫作直奔真實的主題,將表面的種種愚蠢、無邏輯的規定撇開,切入事物的內核,並將其一一展示。

9.有邏輯的夢境

殘雪

我的夢有一個很有趣的特點,那就是夢與夢之間往往都有某種聯繫,有時候,甚至到了一個夢連續做十幾年的地步,只不過裡面的人物場景有所變化而已。熟悉的場景——某種樣式的街道,房屋,車站,山路等等反覆在各種夢裡頭出現,但這些場景絕對不能同現實對上號,它們是夢的符號。當我遇到似曾相識的場景時,我便想到,啊,這個地方在上次那個夢裡已經來過了的。「上次那個夢」是什麼樣的夢呢?醒來之後無論如何想不起來了。只有在夢裡,以前的夢才像連環套一樣一個套住一個,那麼鮮明,那麼生動!

有一個地方,鐵路如蛛網一樣密佈,鐵路邊有密友的簡陋小屋。「我」來到這裡,友人不在,我去找她,橫穿無數鐵軌跳來跳去。我還沒有找到她就必須離開了,在心裡計劃著:「下次再來。」下次是哪個下次?醒來後這個下次不存在,只有再次做夢時才有可能到達那個奇異的地方。但第二次的夢也許不是關於鐵路的,卻是關於護照簽證的夢了。沒完沒了的奔波啊,被官僚部門弄得筋疲力盡,終於起飛了,在高空,心中的目的地卻是鐵路旁的木板小屋……毫無疑問,夢是有邏輯的,然而醒來之後,邏輯的密碼就破譯不了了。

人在夢中的能量難以估量。比如我想飛,就可以飛。有時候我用一張凳子翻過來做道具,坐在上面像滑冰一樣起飛;有時候,我什麼道具都不要,張開雙臂純憑意念上升。當然,不論哪種方式,我都不能隨心所欲,不能飛得很高。地心的強大引力總是制約著我。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在新夢境中想出新的辦法來對付引力。那種微妙的,難以描述的方法有時很成功,使我在蓋著瓦片的屋頂上方得意地翱翔;有時候,我的方法卻很失敗,我不斷下降,越飛越低,只好放棄。我曾在夢裡返回到兒童時代,當時「我」和一些小友在一個黑糊糊的,氛圍很曖昧的院落裡造一架飛船,我們打算坐上它到月球上去。我,還有那些小友認為這件事是理所當然的。飛船的輪廓很模糊,似乎是鐵製的,又似乎是木製的。這一切都無關緊要,只有上天的慾望在我胸膛裡撲撲跳動。最後到底坐沒坐飛船?結局也很不重要,也就不了了之。

夢裡的「我」是一個模糊的主體,只有視覺,沒有聽覺。或者說,這個「我」是一雙眼睛,一雙會思索,會感覺的眼睛。我總是在城市裡匆匆行走,在郊區某些有固定標誌的路上跋涉,在樹林裡穿梭。到處都有熟悉的標誌——在從前的夢裡出現過的標誌。「哦,又到了這裡!」這雙眼睛說。然而目的地是不清晰的——去哪裡?去幹什麼?去會見誰?眼睛是不會提這些問題的,眼睛只會疑惑,焦慮,不會追尋答案。眼睛看見了夾雜在陌生背景中的熟悉之物,那東西一閃而過,並不能給焦慮的眼睛帶來緩解,眼睛還要焦慮下去。虛無化了的身體走啊走啊,旅途的風光不斷以其意外刺激著眼睛。夢裡的風景同這乏味的,可以預料的現實中的風景完全是兩碼事,那裡頭確實充滿了獵奇,充滿了危險,也深深隱含著希望和驚喜。有時候,站在大門口的傳達室老頭會突然露出衣襟下面的尖刀;有時候,林子裡的一堆枯枝下面居然長著一大堆食用菌;更有那種時候,我在大路上奔跑著逃避追捕,我在敵人快要臨近之際用力閉上眼,於一瞬間變出一間地下室,將自己閂在裡頭。睜大的眼睛在多數時候是迷惘而緊張的,看不完的風景探不完的險,只有在絕境(死神?)赫然出現之際,眼睛才會緊緊閉上,同虛構的身體一道策劃致命的場景轉換。這種策劃有時成功,有時全盤失敗,失敗的結果是徹底夢醒——因為真正的絕境是不可能持續的,只能是一些瞬間。在我的夢裡,大弟的死和父親的死就是這樣一些瞬間。那是天崩地裂的瞬間,眼睛停止了看的功能,也就是停止了存在。有人用無聲的語言暗示我:他們死了。

我上小學的時候,班上有一位白面秀氣的男孩是我暗戀的對象。當然,那種暗戀是絕對不可以表露出來的,必須深深地埋在心底。我居然被安排與他同桌了,這種安排使我產生那麼多隱秘的激動,也使得我在課堂上正襟危坐,決不朝他那邊轉過臉去。然而墨水瓶滾到他那邊的地下去了,他彎下身去將其拾起,大方地對我說:「給你。」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紅臉。同桌的時間是那麼的短暫,我們很快分開了。多年以後,被我小心翼翼地深埋的幽靈出來活動了。那時,在我的大多數夢裡,他都是我的情人,一個影子情人,有著模糊的男孩的形體。那是激情高漲的戀愛的夢,一幕又一幕,整整上演了十幾年,卻沒有肉慾的衝動,只有心的渴求。也許那個孩子就是我自己,是童年的,被埋葬的我。而埋葬,正是為了夢中的復活。灰色而壓抑的童年和青少年是老天給予我的饋贈,外界的現實越無味,越絕望,深淵裡的王國越燦爛輝煌。只不過,那個王國我當時沒法目睹,要等待好多年以後,她才會輪廓初現。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便是,從兒時起,我在大多數的夢境裡頭都「知道」自己是在做夢。小時候不懂得延長自己的好夢的技巧,只知道要逃避噩夢。如果老虎在後面追,我就要往懸崖上跑,跑到了就閉眼往下一跳,以便及時夢醒。如果沒有懸崖,大樹也行,爬上樹(我爬樹的速度不錯),選定一根樹枝,然後也是閉眼一跳。似乎是,這種應急的手段沒有一次失敗過。我不知道別人什麼樣,反正我的自我在夢中是可以分裂的,因為我在某種程度上居然可以操縱自己的夢。後來又發展到不僅僅逃避惡魔猛獸,也逃避令自己難堪的處境。什麼是難堪的處境呢?就是同世俗中的我所處的相類似的那種處境,比如人際關係的困境。走投無路之際便在夢裡頭去找一座懸崖,哪怕是一座廢棄的建築也行,到了那上面就閉眼往下一跳,於是醒來。成年以後,只要條件許可(比如休息日,比如夏日午睡),我總是盡量設法延長那些「好夢」。為了將一個那樣的夢做下去,即使已在夢醒的邊緣也用力閉眼墜入黑暗。這樣做的結果是,夢的翻版出現了,後一個夢同前一個夢雖場景不一樣,但內在的情緒是一致的。就這麼一版又一版地翻下去,直到不無遺憾地清醒過來。

是好久以後我才慢慢知道的,我的夢境同一般人的確有點不同。也許,從一開始我就隱藏著把夢境變成現實的野心,從一開始我就想如同掌握夢境那樣去掌握自己的命運,只是我沒有完全意識到而已。是寫作,激發了我在這方面的巨大能量,將我一次次帶到懸崖上去體驗永生的境界。

10.內心生活的三個層次

殘雪

一般人,哪怕是一些高等文化人,是很少注意到,自己的內部的精神活動也是有層次的。可以說,越是關注這一點的人,他的層次就越分明,精神的世界也就越複雜,這個人也越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反之,那些越是忽略這一點、混混沌沌得過且過的人,他的層次就越淺,越缺乏對自我的觀照。一個人,平時的所思所想,對於世俗事物的情感反應等,我將其歸納為內心生活的第一個層次。這類精神產物還是比較初級的,粗糙的,未經過濾的,裡面有很多雜質。夜晚的夢境則是第二個層次。在那裡頭,本質現身,讓人換一雙眼睛來重新看世界內部的模樣,而自己也變成了一個對象,一個「他者」。所以人的夢境裡頭具有無限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作為暗示瀰漫在風景裡頭,敦促人向自己的本質回歸。但夜晚的夢還只是提供了反省觀照的可能性,還並沒有將這種可能性來付諸實踐——因為做夢是不由自主的被動行為。只有人類的精神創造活動,才是內心生活的第三個層次。人在從事創造(音樂、哲學、藝術表演、文學等等)之際,進入到完全陌生的精神維度,在那裡頭,死人開口說話,完全意想不到的畫面或事件層出不窮,一切世俗的常規全部作廢,代之以神秘的、無法把握的邏輯所主宰的衝動。而且人只有在這類創造中,才能將黑夜夢境中的可能性加以實現,達到深層次的反省。否則夢永遠是夢,同人的精神生活是脫節的。

從童年時代起,我的生活中就有兩種夢,即,夜晚的夢和白天的夢。童年時代的白日夢是很純真的,總是一個人悄悄地想那些好的,美麗的,帶有理想色彩的事。一般是憑空想像,也有的時候以故事,電影和圖書做媒介。白日夢中的「我」是比較模糊的,似乎是一個善感的、具有同情心的影子人。而白日夢的材料,則可以是生活中的任何小事。想像的目的,則是為了滿足自己各種各樣的慾望。或許下意識裡,有很強的要使自己變得完美的傾向。比如我極為喜歡養小動物,在寒冷的冬天,我就設想自己在結冰的路面上撿到一隻凍壞了的蝙蝠。我將它帶回家,把它放在一大團暖和的棉花裡頭,再將棉花團放到火爐旁,然後看著它慢慢甦醒。這樣就救活了它。冬天沒有蚊蟲,給它吃什麼呢?我要訓練它吃飯。它長啊,長啊,長得很大很大,翅膀一張開像一把油紙傘一樣。那時我就要帶著這只巨大的蝙蝠到處走,讓大家看稀奇。我還設想過自己救父親的英雄舉動,設想過從地面鑽洞,一直鑽到泉水冒出來的那種美事。

兒時的白日夢接近於創造,但還不是真正的創造。因為夢中的角色還未分裂,所以還不會自省。如我在很多文章裡談到的那樣,我認為真正的創造是需要強大的理性的。只有理性可以使人潛入到意識的黑暗底層,從那裡掀起萬丈波瀾;也只有理性可以通過壓制人的慾望使其產生反彈,從而去進行前所未有的表演,讓人性這個矛盾通過表演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示。可是,由年復一年的白日夢自然而然地轉到文學創作上來,在我似乎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當然這是一個質的飛躍。

不記得是哪一天,我坐在桌旁信手寫下一些文字時,一股陌生的情緒從我內部噴湧而出,我的筆突然就獲得了神力。也許是幾十年的向內凝視的習慣突然啟動了我內面的某個機制,地獄之門被打開,幽靈們蜂湧而出?

通過藝術、哲學、音樂、表演等等高層次的媒介來養成向內凝視的習慣,是作為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素質。並不一定人人都要寫哲學,搞藝術,通過閱讀和欣賞,我們可以過一種准藝術家的生活。因為哲學和現代藝術,是需要創造性的閱讀和欣賞的。如果每個人都善於反省自己,那麼這個民族就是一個善於反省的民族,有理想、有生氣的民族。這樣的民族,必然擁有深層的精神生活,並且會產生大批藝術家和哲學家。

11.狀態

殘雪

我對寫作的外部條件是最不講究的。一般來說,不但可以沒書房,甚至可以連桌子都不要,將筆記本放在膝頭上,坐在小板凳上寫,而且我的抗干擾的能力特強,哪怕樓上在搞裝修,我也可以聽著電鋸切瓷磚的噪聲工作。能否有作品,並不取決於這些外部條件,僅僅只是取決於我內部的能量是否發動得起來,也就是取決於一種狀態或姿態。也許我在作家裡頭是最容易進入狀態或以某種姿態做自由運動的人吧,我很少感到過在這方面有大的障礙。

很久很久以前,我五六歲時,我們有一隻勤下蛋的黑母雞,外婆告訴我們如何用手探雞屁眼,以確定裡頭有不有蛋,這樣就不會讓它生野蛋。我最愛做的一件事就是隔一陣又去探黑母雞的屁眼。那是一隻很乖的雞,我一喚它它就來了。哈,有一個硬硬的!過一會它就進雞窩了,我就在外面耐心耐煩地等,遐想,還用手伸進窩裡去摸它,愛撫它。那時雞蛋是多麼珍貴的東西啊,在孩子的想像中無異於金子!終於,它在裡頭叫出了聲,接著就搖搖晃晃地出來。我俯下身去看雞窩,在那稻草的陰影裡頭躺著圓圓白白的小東西!唉,還有什麼事比得上那種狂喜啊!回想起來,那種等待是最為純淨的等待。稍微有點焦慮,再就是那種有快樂預期的冥想。能夠日復一日,像我那樣耐煩去等一個蛋的小孩恐怕不多,我卻感到那樁事有無窮的樂趣。具體想了些什麼是不記得了,然而雞窩的形狀,雞身上的氣味,白天的強烈光線,雞窩裡面的幽暗,神秘,這些已成了永恆的記憶。那就是我後來的創作狀態或姿態,排除了一切雜念的,在冥想中實現的最純淨的等待。

在課堂上,我是少有的絕對守紀律的學生,我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裡。我是否一直在聽課?沒有。我在東想西想,時常,我進入了冥想之中。教室裡頭吵吵鬧鬧,老師的聲音有時清晰有時模糊,一些學生昏昏欲睡。但我是清醒而亢奮的,我腦子裡常有匪夷所思的畫面。我的秘密從未有人發現,所以我一直被認為是最有自制力,最遵守紀律的學生。也許人的耐力是下意識裡慢慢練出來的,從雞窩邊的守候,到課堂上的置身於兩個世界,那都是同一種姿態。慢慢地,我就適應了身邊的嘈雜,建立起了我自己的密封艙,只不過是由於心中的朦朧的渴求。當然課堂還不是最好的場地,我的冥想常被打斷。我的最愛是長途步行,當身體走得舒展起來,新鮮空氣進到肺部之際,就會有屬於我一個人的奇思異想到來。故事裡面的人物嘛,有時是小說電影裡面的,但大部分時候是我憑空杜撰的。還有個別時候,是我暗戀的男孩和我。一段時期我喜歡用第三人稱來想,另外的時候我又喜歡故事裡有一個「我」。那是些親切溫暖的故事,往往同男女之間的交往有關,有種幼稚的對於色情的想像。我走啊走啊,腳步那麼輕快,好像就要走進藍天裡頭去了!

後來,終於正式開始寫作了。我發現自己特別容易進入「狀態」。哪怕只有一點點時間,哪怕周圍十分嘈雜,只要讓我拿起筆,我就會自動地進入「狀態」。那是一種說不清的能力,有如神助。但誰又能說這同小時候在雞窩邊等蛋的經歷沒有關係呢?我在做縫紉,家裡顧客來來往往,兒子才兩歲多離不開媽媽。可是只要給我一個小時,我就在飯廳的桌子上奮筆疾書起來,那些奇奇怪怪的情節啊,人物啊,好像已經在我裡面呆了一輩子了,迫不及待地要湧出來。那麼美,那麼有力量,那麼純淨!這就是我從前在雞窩邊的企盼嗎?難道不是?!只要一發動起來進入狀態,我就感到了自己能同時置身於兩個世界的優勢,我對自己這種天生的轉化能力驚異無比!有時,創作被打斷了,但沒關係,會有更好的想像的情節來將它補上,那麼自然,那麼得心應手,彷彿我從來就是幹這個的老手。我幾乎每天都可以進入狀態。有人認為我是一個心很靜的人,不太容易動感情,實際並非如此。我不再直接同社會接觸,但仍然每天都有事情讓我激動,讓我憤怒。我在激動和憤怒之後,馬上又可以寫。這種分身術,可以追溯到兒時課堂上的冥想訓練。

12.「一心二用」

殘雪

我是最不能一心二用的孩子。大人在灶上燒著一瓦壺水,可是大人要出去有事去了,他們囑咐我過一會兒將燒開的水灌到熱水瓶裡。我守著那一壺水,煤爐子燒水很慢。隔壁小妹來叫我過去,我去到她家。本來只打算呆一會兒,可是我們談養小雞的事,談得很投入,於是將那一瓦壺水忘得一乾二淨了。過了一個多小時我才返回家中。啊,水就要熬干了,煤火也快滅了。見鬼,我的記性怎麼這麼不好啊。這樣的事一次又一次地發生,我簡直懷疑自己有健忘症!當然,我並沒有健忘症,我只是不擅長於一心二用。我做事總是專心致志的,投入的。我不能在做一件事的同時顧及另外一件事。

在工廠裡的時候,我特別羨慕一個靈敏的女孩子。她能一邊同我聊天,一邊在高速旋轉的車床上車出漂亮的活兒。她那種「兩不誤」的技巧讓我羨慕不已。而且她做事有內在節奏,談話如唱歌,車齒輪如跳舞,協調得那麼輕鬆美妙。

我總是專注於一點,其它的呢,當然就忽略過去了。我缺乏將精力分散於幾件事上面、並協調它們之間的關係的能力。上學的時候,我的考試成績總是比較好,就是因為能夠高度集中,一鼓作氣地做題。我的思維並不是敏捷、善於跳躍的那種,但那些複雜的算術題經過我長久的專注的思考後,總能解出來。那個時候的老師很喜歡搞些這類題目來啟發我們的思維。我是比較笨的,因為我過於執著於某一點。在5歲時就能一個多小時一動不動地守在雞窩邊等蛋的人,當然具有一種非同尋常的執著。也許就因為這種執著才造就了我的一貫性和邏輯性吧,我從小就不是那種隨風倒,合潮流的孩子,我一直自發地堅持著某種說不清的東西。大人們說我偏執。

然而,我的這種專注的個性在我開始寫作之際卻發生了質的飛躍。在我創作的早期我便發現了,我這種特殊的寫作用不著一般人所體會到的那種專注,我反倒要在寫作中追求一心二用,才能寫出高級的作品來。越專注,便越像鑽進了死胡同,難以獲得令我滿意的效果。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坐在家裡寫啊寫,但我最好不要一直寫下去,而要寫一個小時就停止,到第二天再來繼續。甚至在寫的中間,也最好中斷自己的思路,去搞點別的小動作,然後再來繼續。起先我只是自發地順應我體內的某種渴求,以這種方式來不斷刷新我自己的感覺。日子一長,我就歸納出來了——我這種疏離,這種「一心二用」,其實是一種另外的的專注。我所關注的,是深層的精神,這種關注需要極為稅利的、能夠直插本質的那種感覺,而那種感覺又不是想有就有的。所以為了保持感覺的新鮮敏銳,我就得不斷疏離又不斷返回。只有這樣,才能將世俗的羈絆踩在腳下,讓靈魂出竅。從表面上看,我的寫作行為就像一心二用似的。我並不很怕外界的干擾--噪聲啦,電話啦,甚至時間上的中斷啦,位置的小小改變啦(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等等,都不能打亂我的作品的內在的邏輯。這是看不見的專注。

我這種新型的專注是將個人生活同藝術連接起來的實驗。我雖不要求絕對安靜的創作環境,雖然在寫作之際為了刷新感覺使自己顯得「輕鬆散漫」,但這種寫作本身卻有一個硬性要求。她要求我要過一種同所寫的東西溝通的生活。這就是說,我必須切斷或盡量減少同外界的交際,製造一個相對孤獨的空間,長年累月將自己封閉在裡頭,像蠶兒吐絲一樣自然而然地吐出我的作品。也許這種方法在某種意義上有點類似宗教的「感悟」,然而我知道,一切約束,一切隔離,最終的目標卻是原始慾望的釋放,人與人之間的真正溝通。我是憑本能感到這一點的。在這種日復一日的,「一心二用」卻又是超級專注的操練靈魂的工作中,我是何等地渴望著那種真正的交流啊!

13.地底的圖案

殘雪

生命的圖案到很晚很晚的時候才呈現出來,但那種暗地裡的繪製一定是早就開始了。在早年的混沌中,誰也不會看清了之後再去做,再說那時我們又能看得清什麼呢?即使人到中年,圖案也未必會清晰地呈現。因為,其實,繪製的主動權是在我們自己手中,而我們總是無法意識到。

在我的圖案裡,一切的衝突最後均定格成膠著狀態。那是花樣劍術在空中劃出的痕,也是矛和盾的交鋒。當然,不是抵消,而是演進。

要等到你的眼力夠了的時候,屬於你的圖案才會從無數其他圖案裡頭脫穎而出。在那之前,它潛伏不出,偶爾露崢嶸。然而它一定是具有某種吸引力,我才會在那一大堆掩蓋著它的圖形面前出神。那是嚴冬,我第一次注意到了窗花,那些對稱的結晶體的磁力是難以抵禦的誘惑。我很快從夥伴那裡學到了製造冰花的方法,我將樹枝草莖放在破臉盆裡,放一點水進去,然後將盆子留在外面過夜。第二天早上,我收穫了微型雪景——天堂般的美景。那麼多的對稱,那麼強烈的形式感,那麼難以窮盡的變幻。

人為什麼要叛逆呢?是因為本能中那強烈的對於最高和諧的渴望吧。叛逆越徹底,你越能真切地體驗和諧理念的崇高。反之就只能是混混噩噩,沒有衝動,瀰漫著死亡與虛無的圖案,即使華美,用指尖一點便成灰。我一直在反叛——對父母,對老師,對社會上的人。從前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我常常為此而受煎熬。要過好多好多年,我才會看到深藏於地下的圖案,花形,我才會認出那只繪製的手。那些人啊,他們都只是鏡子,他們為襯托你的慾望而存在;你所反叛的,是你自己。這樣的圖案的確有點深奧。

細細回憶一下,我的叛逆的確是不顧一切的,無論是孩童時代遭打時的反抗,還是後來在社會上的一意孤行,我都從未有過屈從的念頭。區別只在於開端是盲目的,然後逐漸獲得意識,也逐漸獲得越來越大的自由。那隻手,一直在繪製一幅最大的最後的圖案,我覺得自己就快要看穿圖案的走向了。然而這是錯覺,我還隔著許多屏障,離核心部分還十分遙遠。最為明智的辦法是分段認識,不去理會終極之謎——那最後的圖形會自然而然在你的挺進中逐步顯現。

可是分段認識談何容易,你不可能對每件事想好了再做,即使事後,也不會很快意識得到。屏障上面還有屏障,你以為是這個圖形,可它已經舊了,在那下面,有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結構隱約呈現……很久很久以前,我在屋子裡頭哭喊,跺腳,我要驚動世界——而實際上,我是在畫出那個決定性的草圖。那是致命性的一筆,如果你不拚死抗爭的話,圖案就消失了。

我的圖案沒有消失,它正遵循對稱的法則完成著自己。我不可能見到最後的圖案,但我能感到它的存在。屏障正在被衝破。反叛吧,反叛到最後。

你見過帶血的矛尖嗎?還有那暗綠色的花紋複雜的銅盾?

14.認識

殘雪

很多讀者認為殘雪的小說深奧難懂,由此便推論這個人在生活中也必定有很多神秘之處,性格難以捉摸。熟悉我的人卻知道正好相反。

彷彿是出於樸素的本能,我們家的姊妹從來不信鬼神。而我自己,更是「不信邪」。我認定事物是可以認識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可以由自己創造的,如果你想達到某個夢想,你就去努力。當然在那個時代,實踐的範圍很窄。我從小形成的性格特點其實是「認死理」,即,不信命,不將成功寄托於某種奇跡,只根據自己的能力來調整自己的行動計劃。這種樸素的認識論貫穿了我的整個一生和我的創作。

我的童年和少年確實比一般人更為混沌,也就是說,我比一般人更感到大人的世界是神秘而不可思議的。然而,作為邊緣人,我又對大人的中心世界有著超出常人的興趣。我總在琢磨和思索,企圖弄清那個輻射之謎,因為我敏銳的感覺感到了那輻射的威力。

有一天,我到鄰居家去玩,鄰居家的阿姨對我和我的小朋友說,我的爸爸媽媽是「有問題」的,黨和國家對我們家其實已經很「優待了」,這是因為我爸爸在戰爭年代裡頭立過大功。關於「有問題」這個說法我早有耳聞,雖然家人從未在我面前提起過,我也從周圍人的眼光中猜出了幾分。由於周圍環境的暗示,我原來內向的性格更內向了。我們姊妹都知道不應該「闖禍」,應該讓父母少操心。我並不認為我的父母有什麼問題,對於我來說,那套觀念是非常遙遠的,出自某個至高無上的神秘處所。後來學校的老師也將我歸於「出身不好」的學生一類了,我才開始來想一想這類事。我在日記上寫道:「父親躺在榮譽上睡大覺,所以導致後來犯錯誤。」不過那種日記是寫給老師看的,並不表明我的真實情感。父親,不就是酷愛讀書,喜歡同我們小孩一道養貓養雞的這個人嗎?他居然犯過錯誤,好可怕(我當時想的其實是社會好可怕,我的爸爸好可憐,但我並未清晰地意識到)!在我的記憶裡,我從未想過要與父母劃清界限,而是一直出於自然的天性非常同情他們。也許這就是我的認識論最初得以建立的基礎。所以我只要一聽到有人罵我父親「右派」,我就氣得發抖,想去找那人論理。我的本能對於外界的牴觸是那麼劇烈,我刻骨地體驗到外界的高深莫測。

後來文革來了,父親在家中大講他的冤案,以及他對時局的看法。那段時間我特別興奮,以為他要翻身了。我想即使他翻不了身,我也要永遠站在他一邊,因為真理在他一邊。但他和母親很快又被鎮壓了。家境每況愈下,我卻一點都不消沉,我認為我們是在堅持真理。然而到了1979年他的右派「改正」,他被安排工作時,我卻一點興奮的感覺都沒有了,因為我早已不再相信那種表面的「真理」,我想通過搞文學來讓自己的認識深化,解開我心中長期以來存在的那些謎。當然那個時候我的這種想法還是朦朧的,我也不能像現在這樣說出來。但從我一系列的行動來分析,那時我認定的「死理」就是搞文學,我的個人生活全部以此為中心。

回顧我這五十多年的生活,我清晰地看到我一直在努力解謎。開始是自發的,後來漸漸轉為了自覺的。我是解外界的謎,更是解我自己的謎,解人性之謎。我的信條是,認識是可能的,也是能夠不斷深化的。當讀者在我的作品中看到那些深奧神秘之處時,那其實是事物深層的模樣,也是自我的顯現。如果讀者是一個不滿足於對事物、對自我進行常規解釋的人,如果他很想深化自己的認識,以此來豐富精神生活,那麼他就有可能成為殘雪的同謀者。這並不需要什麼高深的知識,只需要樸素的認識的熱情,和某種程度的敏感性。所謂才能,說到底,不就是將人性中的那些本能堅持到底嗎?很多人都是有才能的,可是能正常發揮的人卻是那麼少。人抵擋不了物質的誘惑,便放棄了自己的本性,也放棄了天賦的認識權利,落入靈魂蒙灰的悲慘境地。我的書,是寫給那些善於自我分析,謀求掌握自身命運的人讀的。

15.腦海空空與深淵開掘

殘雪

我記得我在「創作談」中好幾次寫到,我的寫作狀態是「腦海空空」。然而這種說法並不全面。所謂的腦海空空只是指記憶的表層,即,寫作之際,我必須消滅與白天活動有關的一切記憶,不讓它來干擾我的「自動寫作」。那麼自動寫作是什麼呢?是深層記憶的自動噴發。當然,這種噴發是由於我的主動開掘所致。只要我能夠提起精神,用強大的理性將白天層面上的記憶掃除乾淨,我內部某種微妙的機制就會啟動。那種瞬間,我感到自己下沉,進入物質湧動的深淵。我越探索,那種變形的慾望就越噴發到表層,我便能從容地使之凝聚成語言。這樣看來,我的「腦海空空」並不是氣功或佛教的那種空,而是正好相反。

一個有著火藥一樣性情的孩子,卻不得不日日壓抑,包藏,扭曲自己的個性,將大部分應在白天得以發揮的慾望死死地壓制,讓它們沉下去。這個延續了幾千年的壓制模式,似乎是自然而然地應當產生文學或藝術。當然還有機遇,我的最大的機遇是西風東漸。很顯然,我的深淵裡的礦層,我對創造模式自發的熟練運用都非一般人所能比。

那是我三歲的時候的事。我在幼兒園,幼兒園的小孩是要午睡的,可我是一個精神亢奮的小孩,無論如何也睡不著。於是老師就來捂眼睛。第一次我感覺捂了有半小時以上,反正很久,後來我假裝入睡了她才走開。第二次她又來捂,我實在是無法忍受,又萬分害怕得罪老師。不知不覺地,我就設想自己正走進一個又深又黑的隧道,那時頭空空的,什麼都看不見,我每走一步都聽到自己的腳步。我在那種地方走了又走,走了又走,我想「下去」,為什麼還不掉下去呢?我還在上面。哈,我又出來了,外婆給我送桔餅來了。這時我意識到我還得進去,在那裡頭走,直至掉下某個深淵。於是我又一次進去,走了又走,走了又走,為什麼還不掉下去啊?我終於又留在上面了。大概時間不夠長,老師不夠嚴厲?我總是滯留在那個層面,有時眼看就要滑下去了,但總有什麼發亮的東西將我喚回來。不過我還是到過了那種地方的邊緣,我知道了有那樣一個地方。它就在那裡,一用力,就到了它邊上。這可是捂我眼睛的老師沒有料到的。她坐在我床頭,摀住我的雙眼,一直到我不動不挪了,她才滿意地離開。有時候,她已經離開了,我還閉著眼,滯留在那個有一點點光線的隧道裡頭。莫非在那個時候,我就迷上了那種地方?

我日後的創作便沿用了在幼兒園午睡時的模式。實際上,我們在童年時代有很多事例遵循的都是那個模式,可是我們要經過幾十年的磨難,才會逐漸對那種模式有所意識。當然,大部分人一輩子也不會產生意識。自然界裡到處都是我們的鏡子,我們卻不認識它裡面的圖像。我們不認識,就等於鏡子不存在。而藝術的誕生,是由於人在某個機緣中突發的認識。我就是那偶然發現深淵的探索者,我通過深淵中的開掘活動,使自己的雙眼越來越明亮。我要感謝那位負責任的老師,如今,我每天自己充當了自己的老師,而我的亢奮頑強的本性絲毫未改。

16.文字的森林

殘雪

自從我懂得文字能夠給我帶來無限的、難以言傳的快樂後,我就再也離不開它們了。這些密密麻麻的奇怪的符號,深含著勾魂的力量。

我家門外的街道旁有一個很大的私人圖書鋪,在不落雨的日子裡,老闆將放在木架上的插畫圖書(連環畫)一架一架地搬到人行道上,還搬出十幾張條凳,讓我們坐在凳子上面閱讀。一本薄圖書一分至兩分錢,一本厚圖書或分上下集的那種則要三分錢。當然,只有少數時候我能獲得這種消魂的享受。大部分時候,我只能繞著那些木架打量書的封面,猜測裡頭會有些什麼樣的故事情節。我記得圖書裡頭有「黛玉葬花」,「小人國的故事」,「寶葫蘆的秘密」等等。回憶起來,那時的圖書解說應該是相當不錯的,至少比現在的好。我常想,如果那一屋子圖書全歸了我,夜裡我就睡在它們當中,會發生什麼呢?

年紀稍大後,我便越來越擺不脫語言文字的魔力了。我感到的確有那樣一片巨大的森林,人類的情感記憶就在那種幽深的地方儲存著。那個時候,我說不出我的感覺,我只是不斷地產生那種慾望,要回到那個地方去。「啊,多麼深啊,什麼樣的奇異的力量啊!」我每每從心裡發出這樣的感歎。我去過一次圖書館,我站在木架與木架之間不知所措,紙張微酸的氣味瀰漫於空間,從那些年代悠久的、厚厚的書籍裡散發出強大的威懾力,我完全被鎮住了。好友問我要借什麼書,我胡亂說了一個書名,拿了書就逃出來了。我常想,那種無名的震懾力是什麼呢?我從未見過那麼多的書,也許是我的身體對於無數文字發射出來的信息產生了感應?假如一個人獨自在原始森林中穿行,看不到出口,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在我少年時代的閱讀中,每一本書單獨來看都是有出口的,書讀完了,情感就宣洩了。我同大多數讀者一樣,僅僅只是站在語言的表層。要經歷情感的深淵,文字對於我才會變成真正的原始森林。同樣,要過好多年,閱讀對於我來說才不是在短時間內宣洩的手段,而直接就是生存本身。

發現語言文字底下的層次是40歲左右發生的事。有一天,我於無所事事中坐下來,隨手拿起一本心愛的讀物。我翻開它,讀了一小段又放下,突然產生了一種隱隱不安的感覺。我站起來,在房裡走動了一會兒,重又坐下。外面有小販在叫賣,隔壁鄰居搓麻將的聲音陣陣傳來,我再次翻開書。我看到的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火車頭冒出的白煙會總是在空中不散呢?為什麼這位女性要全身穿黑?我凝視著,凝視著,終於,某種模糊的通道在我眼皮底下出現了。說它模糊,是因為不能斷定其有無。

那些通道從來就在那裡,它們通向幽暗的原始森林!而我,在閱讀的挺進中不斷地返回兒時的奇境,就像從前的我那樣坐在街邊虔誠而熱切地翻看小人書,陽光則慈愛地撫摸著我的全身。有一個夜晚,我果然進入了藍色的森林,但它們並不是普通的樹,它們像巨大的蝴蝶翅膀那樣一張一合。啊,那些數不清的斑點啊,叫我如何樣去辨認呢?也許不是斑點,是環形花紋?

我的閱讀運動,已經成了一種持續不斷的運動。我滯留在文字的原始森林裡,身與心的動作給我帶來了無窮的喜悅,並使那些幽遠的記憶在我眼前一層一層地展開。

《趨光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