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抄經手,十三歲破格為僧

“嗒,嗒,嗒……”

寮房外傳來打板的聲響——寺院中,一日之內,起床、課誦、齋食、沐浴、普請[20]、上堂等集會時,都有專人敲擊木板,發出聲響,用以告示眾人。

玄奘聽到打板聲,條件反射地從床上彈了起來——到了該起床晨誦的時候了。

唐初,佛教朝暮課誦尚未形成固定的內容與程式,僧人都是在自己的寮房念誦各自所持的經、律、論。玄奘簡單洗漱之後,走到經架前準備誦經。他所存的佛經比一般僧人多得多,許多經本還是十幾年前他在洛陽淨土寺抄經時積攢的。

最初他隨二哥長捷法師到淨土寺後,本來也像所有的童行一樣服雜役:端茶送水,砍柴掃地。過了不久,住持慧景大師發現,他與一般俏皮貪玩的小童行不同,干雜務之餘,稍有空閒就捧著一本佛經專心誦讀,並且深入其中,讀得津津有味。那個時代,大部分童行都是進入寺院學法之後才開始識字,像他這樣原來讀過書的很少。慧景大師還發現,他小小年紀卻寫得一手好字。於是讓他進入藏經樓,專門抄寫佛經,而且一幹就是三年。正是這一段抄寫經文的經歷,使他接觸誦讀了多種經卷,無形中奠定了堅實而又豐富的佛學基礎,在幾年後的朝廷試經中脫穎而出,獨佔鰲頭。

玄奘因為剛才夢到了母親,又回想起了父親,因而想誦《涅槃經》回向給他們。他從經架上取出那套邊角有些破損的經函,打開之後,八個大字跳進眼中:

 

遠紹如來  近光遺法

 

這些字跡是他十三歲時所寫,顯得稚嫩文弱,甚至幼稚可笑。然而,當年正是因這八個字,使他得到了朝廷大臣鄭善果的激賞,並因此而得度為僧。

隋煬帝大業八年(公元612年),朝廷委派大理寺卿鄭善果在東都洛陽剃度二十七名沙彌。本來,在隋文帝的時候,曾經准許百姓自由出家。自古以來,出家人可以免除兵役賦稅,於是就有許多無恥之徒為了逃避兵役賦稅而出家。歷史最高紀錄,一年中有五十萬人出家當了僧尼。由於這些人並非因為信仰而出家,很難遵從佛教清規戒律,也不認真修習佛法,故而大大降低了僧團素質,敗壞了佛教美譽。同時,太多人假冒出家,也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與兵役來源,所以到隋煬帝時期,朝廷又廢止了百姓自由出家的政令。此後每年全國各地的度僧數量,都由朝廷控制。因名額所限,要求出家的人數眾多,所以必須經過嚴格的“試經”——考試佛教經、律、論三藏。而每次試經,朝廷都會派遣精通佛法、德高望重的大臣主持其事。

小陳禕聽說了洛陽度僧的消息後,也躍躍欲試,前去報名。誰知,洛陽各個寺院聞訊前來報名的應試者已有數百人之多,其中不乏在寺院作行者多年,熟讀經論,對佛法深有研究者。陳禕虛歲十三,還沒有到應法沙彌的年齡,所以連報名的資格都不具備,自然也就無法進入備選之列。

連出場應試的機會都沒有,很是讓小陳禕糾結鬱悶。那幾日,心中怏怏的他會不知不覺地走到大理寺門前,一邊關注考場的情形,一邊苦悶徘徊。一連幾日,主持試經的大理寺卿鄭善果,總見一位眉清目秀、溫文爾雅的少年在門口流連不去,心中十分好奇,便讓隨從將其召了進來,問道:“你叫什麼?哪裡人?在衙門口徘徊什麼?”

陳禕彬彬有禮地回答道:“大人,弟子姓陳名禕,原為緱氏縣人士,現為淨土寺童行。本想參加這次試經,卻因年紀幼小、根基淺薄而未能如願。”

“能給你取‘禕’為名,你的父親或祖輩一定是飽學之士。”鄭善果猜測道。

陳禕不亢不卑地說道:“先父陳慧,曾宦為陳留、江陵令。”

“果然是世家弟子。”鄭善果聞言輕輕頷首自語。隨即他又追問道:“你既然出身於官宦之家,定然自幼溫習儒業,飽讀詩書,將來本應繼承祖業,經世濟民。而今出家,意欲何為?”

“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陳禕昂首挺胸,氣宇軒昂地說道。他的意思是說,自己出家是為了繼承釋迦牟尼佛的志業,將佛教發揚光大。

鄭善果聽了這話,心中深為嘉許。他又不動聲色地詢問了一些頗有難度的佛教經論方面的問題,沒想到小小年紀的陳禕居然涉獵過《維摩》、《法華》等多種經典,因而對答如流。於是,鄭善果為嘉獎陳禕的大志,欣然破格錄取了他,特別批准其在洛陽淨土寺剃度為僧,得法名“玄奘”。

事後,鄭善果感慨地說:“出家人唸經拜佛容易,獨有風骨最是難得。我們現在破格錄取了這孩子,將來定為佛門龍象。可惜,我同諸公年事已高,來不及親眼見證他成為棟樑之才的那一天了。”

當時,淨土寺是為洛陽四大道場之一。住持慧景大師,地位崇高,學問廣博淵深,尤其精通《涅槃》、《攝論》,造詣之高,全國屈指可數。淨土寺還有一位嚴法師,專攻《攝論》數十年,總其綱要。

成為應法沙彌的玄奘,置身於如此優良的環境中,從學於一代名師,自然是如魚得水。他本來就好學不倦,悟性頗高,而今更是專心致志聽講,如饑似渴學法,廢寢忘食鑽研,故而一日千里,學業大進。他在嚴法師座下學《攝論》時,聽講一遍、閱覽一遍,便過目不忘,融會貫通。大家對他的才智十分驚異,便請他升座復講[21]。沒想到,玄奘的復講抑揚頓挫,分析詳盡,頭頭是道。或許是感到難以置信,或許是心裡不太服氣,座下的人疑難蜂起——故意以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題目問難。玄奘挫銳解紛,行有餘力,應付自如。從此,玄奘的聲名傳遍了洛陽僧俗兩界。

 

《涅槃經》是玄奘正式剃度後在洛陽淨土寺所學的第一部佛經,由住持慧景大師所講授,而手上的這套經卷,也是玄奘親自一筆一畫所抄寫的。這些經文對他來說,如同自己手掌上的紋路一樣熟悉。可是,今天凌晨誦讀之時,他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串行、重複等低級錯誤。因為他心裡仍然惦記著那個奇異的夢境,腦海裡不時有那匹白龍馬的影子掠過。

自己剛出生時,母親所做的夢,如何會重現在自己的夢中?這究竟預示著什麼?其中有怎樣的奧秘……那匹白龍馬真漂亮……它為什麼馱著自己一路向西奔去……

玄奘好不容易才誦完了《涅槃經》前三卷,三萬兩千言。這時,他隱隱約約地聽到東北方向傳來一陣咚咚的鼓聲。這鼓聲預示著長安城的一天正式開始了。

果然,鼓聲響起不久,大街小巷陸續傳來各種各樣的市井之聲。

玄奘很喜歡長安城這種秩序井然而又生氣勃勃的景象。他深知這種百姓安居樂業、國家蒸蒸日上的局面來之不易,可是毀壞它卻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玄奘回憶起了當年洛陽的慘狀:

隋煬帝被殺之後,隋朝統治也瀕臨崩潰,可是東都洛陽卻仍舊處在隋王朝最頑固的勢力派王世充的殘酷統治之下。古都洛陽本來號稱衣冠之鄉、文物之邦,而今卻成了暗無天日的虎狼之穴。

洛陽城內糧源驟斷,就算有再多的錢,也換不到糧食。全城居民飢腸轆轆,幾乎將所有能吃的東西都吃光了。

淨土寺雖然有所儲備,但慈悲為懷的出家人不忍眼睜睜地看著百姓餓死,住持慧景大師下令開設粥棚,救濟饑民。可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濟於事。不幾日,淨土寺的存糧消耗殆盡,寺裡忍饑挨餓的僧人不得不遠走他鄉。

已經在淨土寺學經數年的玄奘,年紀雖小,但能根據時局變遷審時度勢。他和二哥長捷法師商議道:“洛陽雖是我們的故鄉,但現在這樣兵荒馬亂,饑荒不斷,再耽誤下去,只有死路一條。我們兄弟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走而求生。”

長捷法師點點頭:“是啊,連咱們的住持慧景大師也已經走了,咱們是該離開了。不過,我正在考慮往哪兒去。”

“聽說李淵從晉陽起兵佔領了長安,已經建立了大唐。長安現在是唐朝的首都,應該比較安定一些。我們何不前去長安,找一個寺院安身學法?”

“正好,我也是這麼想的。”長捷法師道。隨後,兄弟兩人收拾行囊,第二天便離開了洛陽。

出了城,他們兩人跟隨逃難的人群向西走去。玄奘看到,經過多次戰火焚燒、流寇搶掠、盜匪洗劫的中原大地,斷壁殘垣,凋零破敗,廢墟千里,餓殍遍野。從洛陽到長安,一路上十村九空,好不容易逃出城的人們根本乞討不到任何食物,連路邊的樹皮、草根都被前面的流民扒光了。許多人走著走著,便無聲無息地委靡倒地,停止了呼吸。人們將這樣餓死的逃荒者稱為“路倒”。

人們司空見慣,已經麻木了,而且也沒有力氣埋葬這些路倒。等人群走遠,那些潛伏在廢墟中同樣餓紅眼的野狗便蜂擁而來……

更殘酷的是,許是受了野狗的啟發,實在找不到食物的逃難者,也開始偷偷割下死屍身上的皮肉,悄悄吞食。甚至,人們開始易子而食,並且將那些交換來或買來準備殺死吃掉的人,稱為“菜人”——真正的行屍走肉!

玄奘心如刀絞,又無可奈何,面對這慘絕人寰的場景,卻沒有任何辦法。這種人命如草芥的悲慘景象,像魔爪一樣緊緊攥住了他的心,夢魘一樣籠罩著他的靈魂。那種欲哭無淚、無能為力的感觸,甚至比他幼年喪母、少年喪父的悲痛還要刻骨銘心。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他開始不斷思考人生的真正價值與終極意義。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必然面臨生老病死。無論多麼聰明的人,也無法避開生死;無論多麼愚蠢的人,也不會忘掉生死;無論多麼強勢的人,也擺脫不開生死。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拋下太子之位出家的。也正是因為他老人家在菩提樹下悟透了這個問題,才成為了佛陀。因此,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為了讓人們了生脫死。也就是從這時起,玄奘下定決心,一定要窮盡佛典,從中領悟到生命的真相,擺脫輪迴,步入解脫。

帶著這樣的宏大誓願,玄奘與二哥長捷法師忍饑挨餓,終於堅持到了長安,在大莊嚴寺住下了。

可是,等他們在大莊嚴寺掛單一段日子後,大失所望。原來,唐王朝剛剛建立,全國割據勢力林立,李淵、李世民父子正在忙著四處用兵爭奪天下,沒有時間與財力恢復人文,更沒有工夫關心佛學。偌大的一座長安古城,居然沒有一處開講佛經的場所。而且,由於戰亂蹂躪,長安原來收藏的佛學經典大都散失、損毀,遠遠比不上洛陽。

玄奘雖然不用再餓肚子,但他的本意是來長安求師問道的。要知道,對於視佛法為生命的玄奘來說,無佛法可學就等於中斷了慧命[22],遠遠比飢餓更加難以忍受。此時,他不禁懷念起洛陽學法的美好時光。

隋末國亂,唯有巴蜀受影響較小,秩序安定,經濟富庶,所以洛陽的許多名僧轉而游往四川,而能知佛法的人大都集中在成都。原來在長安的佛教學者,也都在戰亂中離開長安,到了蜀中。可以說,成都已取代洛陽,成為了當時全國佛學研究、佛教傳播的中心。

於是玄奘又與兄長商量說:“這裡沒有學法的道場,你我形同虛度時光。不如也追隨那些高僧入蜀去,到那裡參訪名師。”

長捷法師關切地問:“自從洛陽陷入兵禍以來,我們長期食不果腹,身體極為虛弱。而今剛剛吃了幾天飽飯,體力尚未恢復。此去四川,千里迢迢,你能吃得消嗎?”

“沒事。我走得動。”玄奘拍拍自己尚不豐滿的胸脯。長捷法師猶豫說:“古人云,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玄奘說:“父母給了我們兩隻腳,為的就是用它來行走天下。蜀道再難,不是也有人走嘛!”

於是兄弟兩人又從長安出發,經過子午谷,越過秦嶺天險,入四川受業。

那一年,玄奘十九歲。從此,“十九”在玄奘生命之中成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數字,似乎熔鑄著他命運的全部密碼……

《讀佛即是拜佛:真實的唐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