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節:反「蠶食」(1)

反「蠶食」

從一九四一年起,日軍進攻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兵力陸續增加。同時,日軍華北派遣軍總司令易人,岡村寧次接任,戰略方針也有了明顯的變化。鑒於過去用「治安肅正」方針,著重於軍事「掃蕩」,不能摧毀我抗日根據地,因而提出了「治安強化運動」,即所謂「三分軍事,七分政治」,集軍事、政治、經濟、交通、特務為一體的「總力戰」。在軍事上,對我根據地除了更加頻繁、殘酷地「掃蕩」以外,極力推行碉堡政策,採取高度分散配備,大量築碉建點,挖溝修路,進行分割、封鎖,逐步「蠶食」,企圖擴大和鞏固面的佔領。在政治上,極力強化偽軍、偽組織,加緊特務活動,推行「自守」政策,破壞我地方黨政組織。同時,瘋狂地屠殺鎮壓,妄圖使人民屈服。在經濟上,對我根據地嚴密封鎖,有計劃地實行搶光、燒光、殺光的「三光」政策,毀滅根據地軍民的生存條件,並加緊人力物力的掠奪。

此時國民黨反動派,在敵寇誘降下,抗戰更加消極,反共更加積極。另外,還不斷指使其下屬將領,實行所謂「曲線救國」,率部投敵,公開進行反共戰爭。

這樣一來,就使我黨所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在戰略上處於日軍主力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包圍和夾擊之中。堅持敵後抗戰,遭到了空前嚴重的困難。

敵人的「蠶食」,一般是採取兩種形式:一種是分散的普遍的,即依靠原有的據點,原有的兵力,向周圍「蠶食」;一種是有重點地突擊某一塊地區,即以較大的兵力前進一二十里,建立一線據點,把這塊地區與整個根據地分割開,再在裡邊建立若干據點。「蠶食」一般地分作三步:第一步,主要是秘密地進行各種準備,派遣特務偵察預定「蠶食」地區的情況,尋求與利用我之弱點,尋找可供利用的對象,主要是流氓、封建會道門、國民黨特務,以及對我不滿的某些地主、富農上層分子,培植內奸,製造謠言,動搖人心,挑撥離間。第二步,主要是進行軍事「突擊」,反覆「掃蕩」,驅逐我武裝部隊,捕捉我地方工作人員,殘暴地燒殺搶掠,製造血腥恐怖;同時,依靠內奸,對地主、富農等上層分子加緊誘降活動,直到村子裡派「聯絡員」,成立「維持會」,作為「愛護村」為止。第三步,以政治進攻為主,深入「清剿」,實行「自首」政策,破壞我各種地方組織,建立偽政權,包括偽保甲、大鄉,偽自衛團、合作社等政治、軍事、經濟組織,達到「面的確保」。

冀中的反「蠶食」鬥爭,首先是從十分區開始的。十分區處在平、津、保三角地區,戰略上對敵人威脅很大。這裡交通方便,便於敵人機動,不利於我軍大部隊活動;社會情況複雜,土匪、流氓、封建會道門以及國民黨的勢力都很大。我黨過去在這一地區的工作基礎也比較薄弱。自從一九三八年以來,敵人始終把這一地區當作進攻的重點,連續不斷地用優勢兵力圍攻、「掃蕩」,同時大量地建點修路。一九四一年初,十分區境內,經常駐著一萬多名日偽軍,建立了二百零四個據點。每個據點都築有一兩個或三五個幾丈高的碉堡,周圍挖有深寬各一丈多的壕溝。永定河以北、牤牛河以東已被敵人控制,根據地只剩了牤牛河、霸縣以西,大清河以東、以北地區和平漢路以東、大清河以西、拒馬河以南地區。這兩塊地區各有百十來個村莊。在這種形勢下,敵人再次集中優勢兵力,進一步展開了全面「掃蕩」。

《呂正操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