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節:調赴晉綏(1)

第三章青山汾水一調赴晉綏

一九四三年八月,我奉命帶冀中部分主力去晉綏。本來,當時中央來電是調我帶冀中軍區六個主力團去延安的。九月初到達晉西北興縣時,情況有了變化。國民黨策劃第三次反共高潮,胡宗南在洛川召開軍事會議,佈置包圍陝甘寧邊區,準備閃擊延安。時任陝甘寧晉綏五省聯防司令的賀龍同志,調駐守晉西北三分區的一二師三五八旅西渡黃河,駐防鄜縣以西至黑水寺地區,保衛陝甘寧邊區。三五九旅駐臨縣、南泥灣地區。賀龍同志也在興縣,告以中央電令我留在晉綏軍區任司令員,林楓任分局代理書記兼軍區政委,續范亭、周士第任副司令員,周士第兼參謀長,陳漫遠任副參謀長,張平化任政治部主任。從此,我就在晉綏軍區工作,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奉命率隊挺進東北。

先後開進晉綏的冀中部隊共有九個團。我帶十八、二十七、二十九團於八月下旬開往晉綏二分區。接著,十七、二十二、二十六、三十二和警備旅第一、二團也相繼開到晉西北地區。

我們先前活動的冀中平原地區,直接威脅平津保駐敵及其交通幹線,侵華日軍視作心腹大患,千方百計地要摧毀它,以確保佔領、掠奪這裡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成為他們進行大東亞戰爭的兵站基地,實現其「以戰養戰」的幻夢。因此,冀中區長年處於緊張狀態,戰鬥頻繁。大平原上不好隱蔽,部隊白天難以行動,通常是人不卸甲,馬不離鞍,晝夜戒備。晉西北則是另一番天地。雖然八分區、雁北那些邊沿區敵情也相當緊張,但在興縣,大片土地沒有敵人的據點,白天也可以大搖大擺地走來走去。這裡山多,地區遼闊,大有迴旋餘地,而且背靠黃河,與陝甘寧邊區隔河相望,就更安全了。每遇敵人「掃蕩」時,把後方及非戰鬥人員轉到河西,戰鬥部隊則以逸待勞,專一對付敵人。有這樣好的環境,大家都很高興。

在抗日戰爭中,晉綏邊區是敵後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解放區之一,為華北、華中、華南各解放區與陝甘寧邊區惟一的交通要道,也是保衛陝甘寧邊區、保衛黨中央的重要屏障。中央文件的傳送通過這裡,大批幹部來延安開會學習,延安派幹部前往敵後各解放區,也大都經過這裡。

晉綏邊區西憑黃河,東臨汾河,扼同蒲、平綏鐵路,北迄蒙古草原,南括呂梁山脈。前與晉察冀、晉冀魯豫兩解放區呼應,後與陝甘寧邊區相依。全境縱長二千里,橫寬五百里,包括著山西省同蒲路以西的大部,綏遠省黃河以東及平綏路以北的地區。這裡是一片峻嶺起伏的高原地帶,境內都是連錦不斷的山脈,到處可見峰巒,其中有呂梁山、管涔山、洪濤山、雲中山、大青山等,山谷中河流奔瀉,有黃河、汾河、大黑河等。河山交錯,形成了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天然的雄險無比的條件。

抗戰爆發後不到三個月,由於晉綏軍閻錫山部李服膺不戰而逃,致使大同迅速失陷,雁北淪入敵手,敵人突破雁門關,踏進長城。晉北國民黨守軍和官吏蜂擁南逃,敵人長驅直入,連陷代縣、崞縣、寧武,伸到原平、忻口一帶,情況緊急,人心慌亂。道路上滿是難民行列,腐敗的軍隊從自己的防地上棄甲潰散,離鄉背井的百姓被炸死在路上,無辜的婦孺被溺斃在黃河裡。就在這時候,一二師在賀龍、關向應、甘泗淇、周士第等同志率領下趕來晉西北,拖住了敵人的牛尾巴,在敵人的側背進行戰鬥,連克寧武、神池等縣城。宋時輪同志率一個支隊深入雁北,收復了平魯、右玉,摧毀了偽政權,開展了雁北地區的游擊戰爭,並馳騁到內蒙古草原,主力則配合正面友軍防守忻口。太原失守後,一二師堅持在太原附近開展游擊戰爭。同時從各部隊中抽調大批幹部,組織了數十個工作團,分散到敵占區和接敵區去進行抗日戰爭的動員和群眾組織工作。

晉綏邊區的締造是非常艱苦的,因這裡大部分地區一向貧瘠,物產不豐,人民生活窮苦,文化教育較為落後。這些方面,和冀中平原無法相比。這裡的農產以小米、莜麥、土豆、黑豆為主,豐年尚可自給,靠近太原的晉中平原,比較富裕。嵐縣、岢嵐、興縣、臨縣、離石等地,本來也是晉西北有名的「米糧川」,曾有「一年豐收三年飽」的說法,但是由於敵寇摧殘與連年天災,再加上多年來山西土皇帝閻錫山的封建統治,致使軍民衣食都感困難。地下雖然也有豐富的礦藏,可惜都未能開發,舊有土法開採的礦場也遭受到戰爭的破壞。較為富庶肥沃的平原地帶,卻大部為敵偽盤踞。直到一九四年民主政權建立後,全區軍民逐年進行了大生產運動,才逐漸解脫了饑困的窘境,使老解放區人民獲得溫飽,向著豐衣足食的目標邁進。

晉綏邊區有五百二十二萬多人口,大部為漢人,綏遠省境居住有蒙古族,並有回、滿少數民族。人民在抗日戰爭的火血中經受了鍛煉和考驗,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把一個貧困落後的地區,建設成為自給自足的、民主自由的抗日根據地。晉綏邊區軍民,對我們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有力地控制了平綏、同蒲兩條晉綏敵偽重要的交通幹線,並長期地把太原、大同、歸綏、包頭等戰略要地置於我軍威脅之下。

《呂正操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