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節:勞武結合(5)

從敵據點奪回來的糧食,大部分或全部都歸群眾自得,前往石神奪糧時,武工隊向各村動員的口號就是:「把敵人搶走的糧食全部背回來,誰背回是誰的,公家不要一粒!」結果石河敵人倉庫裡存的二十萬斤糧食,被各村群眾奪得一乾二淨,解決了五千多群眾的生活問題。從婁煩奪出的十六萬斤糧食,解決了整個靜樂第二區和全縣大部分地區的困難。婁煩據點附近的一個村莊,曾被敵人劫去糧食一萬斤,群眾前去奪糧一次就奪回了一萬二千斤。曾被敵人搶得精光的農民趙連,一次就奪回了五口袋糧食。從敵人虎口裡奪回來大量糧食,不僅解決了群眾急需的口糧,也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熱情。方山有個村莊經過奪糧鬥爭,群眾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人民在生產時愉快地唱道:「肚裡吃的是白面,手裡拿的鋼橛頭,縱有千垧萬頃荒地,不發愁。」

因此,每次奪糧鬥爭都吸引了成千成萬的群眾,彙集成浩浩蕩蕩的大軍,連各村裡的老頭兒、婦女、小孩也都參加到奪糧的行列中。一九四四年八月方山群眾到馬坊敵據點奪糧時,有兩個十三歲的孩子也夾在群眾中,有人擔心說:「孩兒們,回去吧,免得打仗的時候嚇哭了。」兩個小鬼直著脖子回答說:「孩子也敢和你們大人比賽!」有個六十二歲的胡永貴老漢,也帶著口袋坐在石頭上等出發,有些人勸他:「您別去啦,年紀太大了。」胡老漢擺了擺顫抖的手:「就算拿回來一顆糧也罷,多少不說,為了出口氣。」

每次發動群眾進行奪糧,為了保障安全,都要先把敵情偵察清楚,同時還要對參加的群眾進行周密的組織準備。靜樂、婁煩奪糧中,第一次由游擊隊長總指揮,第二次規模更大,除了數百名民兵,還有群眾一千八百多人,便由掩護的游擊支隊(相當於團)長擔任總指揮。出發以前,先把參加奪糧的群眾組成八個大隊,每一個自然村為一小隊,小隊下面又編班,每班七至十人不等,背出的糧食,在各班內按照人數平分。為了照顧路遠的村子,把他們排在前頭先進糧倉。前去石河奪糧,民兵分了幾個隊,如果敵人衝出來,有的就負責掩護群眾轉移,有的負責對敵人作戰。

糧食對敵人也非常重要,但他們卻沒有辦法保護。每次,敵人看到黑壓壓的前去奪糧的人群,便嚇得藏在烏龜殼裡不敢動。敵人為阻撓群眾奪糧,曾在庫房裡埋地雷、掛手榴彈,每次都被民兵取下來埋到碉堡門口去炸敵人。

敵人不僅搶糧食,為了破壞根據地的農業生產,並且供給他們肉食,還經常搶掠群眾的牲畜。我軍政人員也是組織群眾去從敵人那裡再奪回去。

勞武結合是人民戰爭的產物,也是人民戰爭的特點。勞武結合的創造是多種多樣的,人民群眾在對敵鬥爭的實踐過程中,隨時隨地都有新的有效的制勝敵人的巧妙方法產生,常常是連想都想不到的,可是群眾卻很自然地創造出來了。這僅僅是一些例子,各地區對敵鬥爭許多新奇創造,是無窮無盡的。

《呂正操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