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始皇革命 興亡只在頃刻間

大秦帝國像「泰坦尼克號」一樣沉沒了,迅速異常,沒有商量,就像他們當年的橫空出世。

請看時間表——

前230年,秦滅韓。

前228年,秦滅趙。

前225年,秦滅魏。

前223年,秦滅楚。

前222年,秦滅燕。

前221年,秦滅齊,嬴政稱帝。

前210年,秦始皇卒,秦二世立。

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

前207年,秦去帝號,改稱秦王。

前206年,秦亡。

這就是說,從王國變成帝國,秦只用了九年工夫;從稱帝到滅亡,也不到十五年。

如此結局,恐怕是秦始皇沒有想到的。

事實上,嬴政對自己的帝國信心滿滿。他的自信,在稱帝之後的第一份詔書中表現得不容置疑。

詔書的內容,是要廢除謚號制度。

所謂謚號,就是中國古代君主、貴族和名人死後,被授予的一個蓋棺論定的稱號,比如平王的平,文公的文,襄子的襄。有了謚號,此人就有了一個歷史的評價。最好的是文和武,叫「靈」的則不靈。春秋時期的晉靈公、鄭靈公、陳靈公、楚靈王,都是死於非命。

歷史總是會有價值判斷的,哪怕委婉隱晦。

然而秦始皇卻不以為然。因為君主的謚號並不能由自己在生前商定,只能在死後由他人議決。所以嬴政認為這是「子議父,臣議君」,很不可取。

問題是謚號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可以區別不同世代的君主。比如周,文王之後是武王,武王之後是成王,成王之後是康王。如果都叫周王,就不知誰是誰了。

同樣,沒有了謚號,秦的皇帝難道都叫秦皇?後人讀史的時候,怎麼弄得清呢?

秦始皇卻自有辦法。他說——

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1]

好一個「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看來,他根本就沒想到大秦帝國會有死掉的那一天。

然而怎麼樣呢?

二世而亡。

實際上,秦二世繼位的第二年,陳勝吳廣就反了。義軍大旗一舉,天下雲集響應,星火頃刻燎原。兩年後,秦相趙高謀殺了二世皇帝,立子嬰為秦君,去帝號,稱秦王。也就是說,僅僅風光了十四年,大秦就一落千丈,由帝國重新變成了王國。更可悲的是,降格為王國的秦並沒能苟延殘喘,子嬰也很快就向劉邦投降。這位可憐兮兮的亡國之君,其實只當了四十六天秦王。

子嬰投降一個月後,項羽率諸侯聯軍入秦。他像一頭野豬一樣地闖了進去,掠財寶,擄美女,焚宮室,屠咸陽,殺子嬰,盡滅秦宗族。然後分封天下,自號霸王,都於彭城,史稱「西楚」。原來的秦王國則分裂成三個封區,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號稱「三秦」。[2]

一個龐然大帝國,就這樣土崩瓦解。就連被秦始皇廢除的謚號制度,也在漢代恢復,並延續到清末。漢武帝的武,漢獻帝的獻,就是謚號。

這實在讓人大跌眼鏡。

想當初,秦是何等的不可一世!公元前241年,楚國牽頭,與趙、魏、韓、衛組成五國聯軍,以考烈王為總司令,春申君為參謀長,合縱攻秦。聯軍兵臨函谷(在今河南省靈寶市),氣勢洶洶地準備破門而入。秦人處變不驚,坦然開關迎敵,五國聯軍竟魂飛魄散,不戰而走。秦人不費吹灰之力,各國就成了待宰的羔羊。[3]

現如今,秦又是何等的不堪一擊!屠城的項羽,本不過一介武夫;首義的陳勝,本不過一名戍卒;受降的劉邦,則不過帝國一個小小的亭長。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鄉。亭長,是比鄉長還低的「股級幹部」,卻取秦皇而代之,成為新帝國的第一任皇帝。

這裡面,難道沒有歷史的玄機?

如果有,那又是什麼?

[1]見《史記·秦始皇本紀》。本章所引凡未註明者,均同此。

[2]彭城即今江蘇省徐州市。古人以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為南楚,吳(今江蘇省蘇州市)為東楚,彭城為西楚。「三秦」的三個王國分別是雍、塞、翟。

[3]見《資治通鑒·卷六》。

《易中天中華史:秦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