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始皇革命 反封建

爭議是一批守舊派挑起的。

守舊派的代表人物是丞相王綰(讀如晚)。王綰他們倒不反對嬴政稱帝,卻反對將王國變成帝國。大約在他們看來,名號事小,國體事大。嬴政要管自己叫皇帝,隨他高興好了。但要把王國變成帝國,卻不能不爭。

那麼,什麼是王國?什麼是帝國?帝國和王國又有什麼根本的不同?

有兩種王國。一種是戰國式的,一種是西周式的。戰國式的王國(韓、趙、魏、楚、燕、齊、秦),是各自獨立的主權國家。這樣的王國制度,王綰他們也不會要。他們要的,其實是西周的國家制度,即「周制」。

什麼是周制?

一個王國,許多侯國。

侯國跟王國是什麼關係?

王國是侯國的宗主國,侯國是王國的分封國。也就是說,天下名義上是王國的,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在實際上,王國又把天下分封出去,分封給各個侯國,叫「裂土田而瓜分之」。

分封的具體做法,是首先劃出一片領地,然後在邊境線上挖溝。挖出來的土堆在兩邊,然後在土堆上種樹。這個動作就叫封,也叫封疆、封土、封邦。

那麼,為什麼不叫封國?

因為邦和國不一樣。國是國都,即城市,邦則還要加上周邊農村。有邦有國,所以叫邦國,也叫邦。後來為了避漢高祖的名諱,改邦為國,才有了「國家」一詞。

邦國也有兩種。如果是一個城市加周邊農村,就是「城市國家」。如果是中心城市加其他城市再加周邊農村,就是「領土國家」。人類最早的國家都是城市國家。變成領土國家,就說明他們已經發展壯大,今非昔比。

實際上在西周初年,除周王國外,其他邦國都是城市國家。到春秋時期,許多小國也還是。但像晉、齊、楚這樣的大國,則都是領土國家。他們的疆域,也不是周天子當年之所封,當然這是後話。

封邦之後,是建國。

建國倒不是建立國都,而是指定國君。國君都是世襲的,始封之君則多半是周王的兄弟(如武王之弟為衛君)和子侄(如周公之子為魯君),然後是姻親(如齊國的姜太公)和功臣(如燕國的召公奭),以及同盟國、戰敗國和附庸國的首領(如楚、宋、陳、杞)。

邦國的國君分為公侯伯子男。但這種爵位制度恐怕是後來才建立的,而且統稱皆為侯(蠻夷之君叫子),所以叫諸侯(諸多的侯)。他們的邦國,則叫侯國。

王國與侯國,是君臣關係。但這種君臣關係,是名義上的。周天子只要諸侯承認自己是「天下共主」,並象徵性地承擔一定的義務(比如楚國的義務是進貢過濾用的茅草),對侯國的事務基本不聞不問。各國諸侯都是「獨立法人」,他們的邦國也「自負盈虧」。

顯然,這其實是國家聯盟,或邦聯。但,邦聯各成員國是平等的,邦國各成員國則不平等。周君和周國至高無上,只有他們能稱天子,能叫王國。

這就是周制,也叫「邦國制度」。

邦國制度的核心,是「封邦建國」,簡稱「封建」。

這是一個動詞。王國與帝國,或邦國制度與帝國制度的區別,就在於是否要有這樣一個動作。

王綰他們認為要。

一號文件的問題解決後,王綰等人就向皇帝上書,請求封邦建國,立諸皇子為王。秦始皇將此提案交由群臣討論,上上下下竟是一片贊同。

贊同也不奇怪。正如王綰他們所說,天下初定,人心不服。六國的殘餘勢力人還在,心不死,中央政府又「天高皇帝遠」,誰能保證不會動亂?靠得住的辦法,是倣傚西周封建親戚,為新政權鎮住地頭蛇,築起防火牆。

這是有道理的。故此議一出,「群臣皆以為便」。

不過這樣一來,秦就到了十字街頭。因為一旦採納王綰等人的建議,就意味著回到西周,回到邦國制度。然而從商鞅變法開始,秦的所有努力,都是在改革甚至反叛那個制度。唯其如此,他們才能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如果重演西周故事,豈非「一夜回到舊社會」?

那麼,是延續周人建立的舊制度,還是堅持自己的新制度,甚至創建一個更新的制度?這對於剛剛稱帝的秦始皇來說,真可謂「生死抉擇」。

好在有人反對。

反對的人叫李斯。反對的理由及其得失,則成為後世爭論不休的大問題,我們將在後面討論。重要的是,李斯的反對成功,因為秦始皇投了他贊成票。

這是關鍵的一票。

從此,封建的命被革掉了。以後的歷代王朝,雖然也封王封侯,卻是「封而不建」,王侯變成了榮譽稱號。新的王侯們對自己的封邑和封國沒有治權,更沒有主權,甚至連產權都沒有。中國社會,再也回不到封建時代。

回不到封建社會和封建時代,究竟是好是壞,是福是禍,也許要到本中華史的第三十六卷才能回答。現在的問題是,不要封建,要什麼?

郡縣。

在否決了王綰等人封建諸侯的建議後,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為郡守,縣的長官為縣令,都有副職和屬員。這,就是郡縣制。

郡縣和封建,又有什麼不同?

秦的郡縣制和周的封建制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三級。周,是天下、國、家;秦,是天下、郡、縣。實際上秦的郡和縣,就是由周的國和家演變而來的,甚至是滅國為郡,滅家為縣。然而郡縣與國家,卻有天壤之別。

周的國和家,是封建的結果。天子封建諸侯,是為國;諸侯封建大夫,是為家。家是大夫的,國是諸侯的。諸侯和大夫,是國和家的主人。他們不但有產權,而且有治權,因此是君主——諸侯是國君,大夫是家君。

郡守和縣令,則不是主,而是僕。春秋戰國,他們是國君之僕;秦漢以後,他們是皇帝之僕。郡和縣,都不是他們家的,而是國君或皇帝的。他們之於郡縣,當然沒有產權,甚至沒有治權,只有代理權。換句話說,他們是由國君或皇帝任命和派遣,代表元首管理郡縣的。

因此,郡守和縣令沒有爵位,只有職位。他們的職位也不像諸侯和大夫的爵位那樣可以世襲,反倒可以罷免和調動。也就是說,諸侯和大夫是國和家的當家人,郡守和縣令則只是君權的代理人。

這,就叫「官員代理」。

官員代理,是因為「中央集權」。官在四方,權在中央。集權,就不能再封建,因為封建是分權制。因此,一旦全國為郡縣,邦國就必然變成帝國。至於那元首是叫國王還是皇帝,其實並不要緊。只不過碰巧的是,嬴政的稱皇帝和定郡縣,竟剛好是同時進行的。

秦,理所當然地成為帝國。

變成了帝國的秦,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躊躇滿志的秦始皇,便開始了他的統一大業。

《易中天中華史:秦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