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陳勝造反 焚書坑儒

確立了郡縣制以後,秦始皇又連出數招。

第一招是「修馳道」,也就是修建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高速公路網」。第二是「去險阻」,也就是拆毀六國在險要之處修建的長城巨塹和城郭要塞。第三是「決川防」,也就是決通六國所築阻塞水道的堤防,疏浚鴻溝,開鑿靈渠。第四是「銷兵器」,也就是沒收全國各地民間的武器,集中運到咸陽,鑄成大鐘和銅人。第五是「大移民」,也就是將天下豪富遷徙到咸陽,據說多達十二萬戶。

秦帝國的馳道相當於當時的「高速公路」,在「車同軌」的改革背景下,全國各地間的交通往來方便程度較以往獲得飛速提升,帝國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也借此得到保障。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馳道仍只遍佈於中原及周邊的傳統發達地區,邊境蠻荒疆土尚待開發。

這些舉措的用心,是顯而易見的。

實際上,帝國的危險無非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草民造反,二是六國復辟,三是蠻族入侵。但無論造反還是復辟,都要錢,要武器,要據點。現在,要塞毀掉了,武器沒收了,富豪變成了窮光蛋,他們還造什麼反,復什麼辟?何況就算變生不測,有了馳道,通了水路,皇帝隨時都能調兵遣將,不怕他們翻了天。

蠻夷戎狄也不難對付,因為秦始皇有的是鐵騎,有的是勁旅。他北築長城,南征百越,並將征戰所得之地設為郡縣。北方設九原郡,南方設南海、桂林、象郡。於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正所謂「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3]

即便如此,秦始皇仍不敢掉以輕心。

他勤政。每天不看完一百二十斤的章奏(竹簡),絕不休息。他謹慎。他的殿上,絕不允許有人攜帶武器,衛士不得命令則不能上殿,以至於荊軻來謀殺他時,所有人都只能乾瞪眼。他狐疑。他的住處每天都不一樣,誰要是暴露了他的行蹤,誰就是死罪。他殘忍。有一次,他對李斯的批評被傳出宮外。由於查不出洩密的人,便將當時在身邊的宮女、宦官和衛士全部殺掉。

設防如此,秦始皇該坐穩江山了吧?

抱歉,還沒有。因為天下偏有不怕死的人,也偏有直言不諱、喜歡唱對台戲的人。

比如淳於越。

淳於越是齊國人,職位是博士。博士就是負責議論政事和掌管禮儀的官員,始皇時期有七十個,領班則叫「僕射」(射讀如夜)。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國宴,七十位博士集體上前敬酒。僕射周青臣作為領班,便歌功頌德,大唱讚歌。

周青臣說,陛下「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這可是從來沒有過的威德呀!

秦始皇龍顏大悅。

淳於越卻忍不住了。淳於越說,周青臣這是亂拍馬屁!殷、周兩代之所以能夠延續千年,就因為他們都分封了子弟和功臣。如今陛下自己當了皇帝,鳳子龍孫們卻變成了平民。將來一旦國家有事,又有誰會來救難呢?

這當然大煞風景。

何況這時的大秦,成為帝國已經四年。淳於越居然還重提封建,反對郡縣,是可忍孰不可忍!

不過這一回,秦始皇倒沒殺人。他的處置,是讓已經擔任丞相的李斯提出意見。作為丞相,李斯當然要受理此案。這不僅因為君主所命和職責所在,也因為他自己就是郡縣制的擁護者,反封建的急先鋒。

只不過,李斯的意見也不是殺人,而是燒書。

李斯上書秦始皇說,現在的社會風氣很是不好,某些人以古非今,妖言惑眾。他們上朝時在心裡誹謗,下朝後在街頭亂講,靠非議皇上出名,以持不同政見為譽,帶頭製造流言蜚語,正所謂「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長此以往,勢必君王威望盡失,民間結黨營私,帝國危在旦夕。

問題是,何以如此呢?

李斯認為,政令不行,議論紛紛,全因為思想不統一,學術太自由,民間思想的影響大於官方號令。因此,唯有禁絕私學,才能正本清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秦始皇認同李斯的意見。[4]

於是,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是中華史上一大要案,秦始皇和李斯也因此被永遠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其實焚書和坑儒是兩回事,秦始皇坑殺的也不是什麼儒,更不是意見領袖,反倒無妨說是一群江湖騙子。但,不問青紅皂白,就一次活埋四百六十餘人,稱之為暴戾總是不過分的。

關鍵是焚書。

焚書是事實。不過焚書的直接動機,卻未必意在毀滅文化,更主要的還是鉗制言論。當時的懲罰條例是:焚書令下達三十天還沒燒書的,黥(讀如擎)為城旦(額頭或臉上刺字,白天守城,晚上築城,刑期四年);聚談詩書的斬首;以古非今的滅族。

懲罰最重的,是以古非今。其次,是街談巷議。

由此可見,焚書的目的,是要一次性根除一切議論國是的可能。這當然是不折不扣的文化專制主義。但在秦始皇和李斯那裡,則多半自認為理直氣壯。因為廢封建,行郡縣,是一場革命。這場革命關係到大秦帝國的生死存亡,必須進行到底,當然要「鎮壓反革命」。

那麼,如果沒有淳於越,會不會焚書呢?

這恐怕要跟漢武帝的「獨尊儒術」聯繫在一起,才可能看得清楚(詳見本中華史第八卷《漢武的帝國》)。總之,秦始皇和李斯一聲令下,除官方藏書、秦國國史,以及醫藥、卜筮、農作之書外,私人所藏文藝哲學諸子百家之書都被付之一炬。這真是一場文化浩劫。

讓人痛心的是,七年後,項羽又放了第二把火。由於他的屠咸陽,焚秦宮,就連秦帝國官方收藏,保存在博士們那裡的古代典籍也化為灰燼。如果不是之前蕭何搶出了一批文件,其後果真不堪設想。

秦始皇焚書行動並未毀絕全部文獻,這是出土於睡虎地秦墓的竹簡文書,因開篇「為吏之道」而得名,全篇敘述官員行政、處世的守則與訣竅,反映了秦帝國獨特的時代風貌。圖版及釋文均據《睡虎地秦墓竹簡》。

中華文明的許多寶貴遺產,從此再也找不回來了。中華民族的許多寶貴思想,也被遺忘和中斷。當然,被中斷的還有戰國時期思想活躍、言論自由的傳統。損失已無法挽回,秦始皇、李斯和項羽罪不可赦。如果另一個世界也有法庭,他們是應該送去受審的。

現在,青銅的、物質的武器被沒收了,文字的、思想的武器也被沒收了。槍桿子和筆桿子,都捏在了秦始皇和李斯他們手裡。那麼,他們的帝國安全了嗎?

不,滅亡得更快。

事實上,殘暴野蠻的政治從來不可能持久,歷史的車輪更非由獨裁者的手指來撥動。早在知識分子拿起「批判的武器」之前,暴政之下忍無可忍的人民便已實施了他們「武器的批判」。陳勝,一個農民的兒子,卑微的士兵,在走投無路之時揭竿而起,大秦帝國便萬劫不復,正所謂「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那熊熊燃燒的大火,據說竟「三月不滅」。[5]

呵呵,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陳勝也一樣。

[3]賈誼《過秦論》。

[4]以上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參見《史記·李斯列傳》。其中「非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一句,《秦始皇本紀》作「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

[5]分別見杜牧《阿房宮賦》﹑《史記·項羽本紀》。

《易中天中華史:秦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