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劉邦稱帝 霸王別姬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甚至不敗的。[15]

事實上,楚漢戰爭打到漢四年八月,雙方都不想再打下去了。尤其是項羽,兵疲糧絕。於是達成協議:項羽歸還劉邦的父親和妻子,楚漢中分天下。

中分天下的分界線,叫鴻溝。鴻溝原本是一條古運河,是戰國時期魏惠王十年(前360)開鑿的。故道從今河南省滎陽市引黃河水,至淮陽縣流入穎水。以此為界,西為漢,東為楚,這就是所謂「楚河漢界」。

協議達成,楚軍山呼萬歲。

張良和陳平卻對劉邦說,漢已有天下大半,糧草也很充足,項羽則其實撐不下去。這是上天亡楚之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絕不能放虎歸山。

劉邦認為有道理,決定打過鴻溝去。

漢五年十月,即和平協議達成後兩個月,劉邦單方面毀約,率兵尾追楚軍到固陵(今河南省淮陽縣)。又兩個月後,韓信和彭越的部隊趕到,三軍合圍項羽於垓下。

西楚霸王只能別姬了。

此時,夜色已經深沉,四面都是楚歌,王的帳內點起了巨大的蠟燭,帳外燃起了通明的火把。已知回天無力的項羽在這生死存亡的最後一刻,惦記的是那位名叫虞的姑娘,還有那匹名叫騅(讀如追)的駿馬。

項羽飲盡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歌是項羽自己創作的。他反覆唱了好幾遍,虞姬也應和著一同歌唱,悲壯而蒼涼。聞者被深深打動,無不潸然淚下,沒有一個人能抬頭看他們的王。

項羽淚流滿面。

啊,虞兮虞兮奈若何!

沒人知道虞最後怎麼樣了,只知道騅回到了江東。項羽和他的弟兄們,則永遠留在了江西。[16]

當晚,項羽率領八百騎兵衝出重圍。他們渡過淮河到達了陰嶺(今安徽省定遠縣西北),卻又在陰嶺迷失道路。於是項羽毅然引兵東向,殺回東城(今安徽省定遠縣東南)。這時他的身邊,只剩下二十八騎了。

他的鬥志,卻也昂揚到了極點。

項羽對隨扈將士說,我自起兵以來,已經八年,身經七十餘戰,戰必勝,攻必克,從沒敗過。這一回,大概是天要亡我了!那好,我就為諸位痛痛快快再打一次,看看是我不會打仗,還是天要滅我。

說完,大呼馳下,漢軍望風披靡,人頭紛紛落地。

項羽笑了。

他回過頭來得意地看著將士們說:怎麼樣?扈從將士一起拜倒在地,異口同聲地說:如大王言。

這真是孩子氣得可以!

很難猜出項羽此時的心理。也許,打了七十多仗,他已經累了。也許,有這七十多仗的戰無不勝,他覺得已經夠本了。也許,他原本就沒把那天下和王位太當回事。他只想能夠英武豪雄地痛快一生,也只想在退出戰場和退出人生的時候,有一個精彩的謝幕。

唯其如此,他才會放棄「決戰」,選擇「快戰」。[17]

同樣,他也才不肯過江東。

實際上項羽來到烏江時,有一條船正在那裡等他。而且駕船的烏江亭長告訴項羽,整個烏江之上只有這一條小船,漢軍是無論如何也追不過江的。

然而項羽卻謝絕了亭長的好意。他只是請亭長把他心愛的戰馬騅帶過江去,自己卻不肯上船。項羽說,天要亡我,我過江幹什麼!想當年,我項籍率領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如今並無一人生還,我有什麼臉面去見江東父老?就算他們什麼都不說,我難道就無愧於心嗎?

項羽決定戰死。

視死如歸的人是不可抵擋的,身負重傷的項羽仍讓他的敵人聞風喪膽。他們把項羽團團圍定,卻誰也不敢動手。項羽又笑了。他對漢將王翳說:聽說貴國出大價錢,賞千金,封萬戶,買我的人頭,我就送個人情給你吧!

說完,項羽一劍砍下了自己的頭顱。

就在王翳搶得項羽人頭的同時,其他漢軍將士也一擁而上,爭相縱馬踐踏,拚死爭奪。最後,五個人瓜分了項羽的屍體,分攤了劉邦封賞的那塊土地。

一個英雄,就這樣不得善終。

這是項羽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

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力戰而亡,以其舉世無雙的英雄氣魄結束了史詩般的一生。「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他最衝動,卻也最自然的選擇。

事實上,自從越王勾踐殺死了大夫文種,蘇秦和張儀靠詐騙和權謀出將入相,一個時代便已終結。那個被終結的時代充滿英雄氣質和貴族精神,就像虎和豹;後來的時代卻像狼和羊,崇尚利慾和權欲,越來越粗鄙而平庸。

於是我們看到的便是這樣一個畫面:一頭代表著英雄氣質和貴族精神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獨地死去,而一群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則一擁而上,恣意踐踏。他們每個人都扯下一塊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裡,準備回去邀功請賞。而在不久前,他們根本就不敢看那隻虎或豹的眼睛。

這群狼和羊的首領,就是劉邦。

[15]本節述項羽事均見《史記·項羽本紀》。

[16]所謂虞姬歌罷自刎,以及《楚漢春秋》所載虞姬和歌歌詞,均系小說家言,不可靠。

[17]此處之「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也有版本作「決戰」。關於這個問題,以及快戰與決戰的區別,請參看王伯祥《史記選》。

《易中天中華史:秦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