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臣 又起屠刀

裡克是被晉惠公逼死的。

公元前651年,惠公靠著齊國和秦國的支持成為晉君。第二年,周天子派大員會同齊國大夫確認了他的國君身份。這個時候,晉惠公大約覺得地位已穩,便向裡克舉起了屠刀。

惠公殺裡克,有多種原因。比方說,他曾許諾封裡克以汾陽之邑,現在卻想賴賬。這是有可能的。事實上,他答應割讓給秦國的河西之地,就賴掉了。又比方說,裡克畢竟殺了奚齊和卓子,還變相地殺了荀息。有此重罪,不處理似乎沒法交代。更重要的是,裡克支持的是重耳。重耳雖然人在國外,但威望和聲望都比惠公高。如果裡克和重耳裡應外合,惠公是抵擋不了的。

於是惠公找裡克談話。

惠公說:沒有大夫您,也沒有寡人的今天。不過,話雖如此,畢竟有兩位國君和一位大夫死在了先生的手上。做先生的人君,豈不是太難了嗎?

裡克說:下臣不殺那三人,君上豈能回國即位?既然要加罪於臣,哪裡還怕找不到說法,又何必弄得那麼麻煩?臣已經聽到君上的命令了!

說完,裡克拔劍自殺。[8]

裡克自殺後,丕鄭本人以及裡克和丕鄭的死黨,也被惠公手下誅殺。但血案並沒有到此為止。下一個被殺的,是慶鄭,只不過要到五年之後。

慶鄭是晉國的大夫。他的被殺,是因為對惠公的所作所為實在看不下去。事實上,從逼死裡克,到殺掉慶鄭,前後五年間惠公的表現,確實像一個十足的混蛋。殺裡克那年(前650),他的屁股剛剛坐穩,就派丕鄭到秦國去賴賬,而且話說得極其無恥。

據《史記·晉世家》,惠公的話是這麼說的:夷吾曾許諾貴國以河西之地,現在照理說應該兌現,可是大臣們不同意。大臣們說,敝國的土地是先君的。夷吾不過流亡在外的公子,哪有權力擅自給人?寡人爭不過他們,實在抱歉!

這簡直就是無賴,但對秦國來說卻是自作自受。實際上,當年秦穆公為晉國擇君,是派人出去考察了的。考察的結果,是重耳更仁義。討論的結果,卻是選個差的。那考察團團長對穆公說:仁有置,武有置;仁置德,武置服。意思是:如果要弘揚仁義,那就為他們選個德才兼備的;如果要稱霸中原,那就為他們選個老實巴交的。秦穆公當然想稱霸,就選了晉惠公這個「老實人」。

誰知道老實人未必老實。晉惠公雖懦弱無能,卻也厚顏無恥。被忽悠了一把的秦國只好吃啞巴虧。

問題是事情還沒完。

賴賬之後三年,晉國發生饑荒,晉惠公又厚顏無恥地向秦國購買糧食。秦國君臣經過研究,決定立即進行人道主義救援。因為自然災害,哪個國家都會有。救災恤鄰,乃是人間正道。秦穆公也說,他們的國君雖然可惡,但是人民又有什麼罪過?於是秦國以德報怨,給晉國運送糧食的船隊浩浩蕩蕩源源不斷,史稱「泛舟之役」。

然而第二年秦國發生饑荒,向晉國購買糧食,卻居然遭到拒絕。晉國君臣討論這事時,反對派的理由居然是:皮之不存,毛將安傅?也就是說,兌現承諾,割以河西之地,這是「皮」。賣些糧食給晉國,則不過是「毛」。皮都賴掉了,給幾根毛有什麼用?這點小恩小惠,不但不能消除秦國的怨恨,反倒只能加強他們的實力,不如破罐子破摔,得罪到底。

這種混賬話,惠公很以為然。

慶鄭卻完全不能同意。他說:忘恩負義,無親;幸災樂禍,不仁;貪小便宜,不祥;得罪鄰居,不義。這道理,普通老百姓都懂。誰要是這麼做,即便是親人都會結仇,何況秦國跟我們還有夙怨?

晉惠公不聽。[9]

這一下,秦晉兩國便結下了樑子,慶鄭跟惠公也有了嫌隙。這梁子終於導致秦國和晉國開戰,自以為是的惠公也做了俘虜。後來經過多方努力,晉惠公被秦國釋放。而惠公回國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慶鄭。

[8]事見《左傳·僖公十年》、《史記·晉世家》。

[9]事見《左傳·僖公十四年》。

《易中天中華史:青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