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定音鼓 不能重蹈覆轍

君權天授,是憂患的產物。

想當年,有一個問題一定困擾過武王和周公:勝利為什麼來得這麼快?《尚書》的說法是「前徒倒戈」,也就是殷紂王派出去的禦敵部隊到了前線,就掉轉槍頭反過來攻打他自己。既然如此,周人的勝利當然來得快。

不過這事有人質疑,因為「前徒倒戈」的後面還有一句「血流漂杵」。杵(讀如楚)就是棒槌。紂的部隊既然已經反戈一擊,戰爭就不可能發生,怎麼會血流成河,以至於棒槌都能漂起來?所以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那麼,前徒倒戈和血流漂杵,哪個可信?

都可信。因為以雙方實力之比較,武王伐紂多少有點自不量力。只是由於姜太公堅持,才決定賭一把。如果沒有殷商將士的陣前起義,全勝根本就不可能。後來的一舉拿下殷都,則不過順水推舟。因此,局部地區的血流漂杵完全可能。事實上,不會所有的部隊都起義,殷頑總還是有的。

這就要問:殷紂王的禦敵部隊,為什麼前徒倒戈?

當然是因為殷商人心大失。

那麼,殷商又為什麼不得人心?

因為不把人當人,證據則是人殉和人牲。

什麼叫人殉?就是活人殉葬,用人做陪葬品。什麼叫人牲?就是活人獻祭,用人做犧牲品。陪葬品,原始時代就有,但多為器物。犧牲品,原始時代也有,但都是動物,比如馬、牛、羊、豬、狗、雞。這些動物,養著的時候叫畜,要殺的時候叫牲,合起來叫畜牲。用於祭祀,毛純的叫犧,體全的叫牲,合起來叫犧牲。祭祀用人牲,就是把人當動物;陪葬用人殉,則是把人當器物,都是典型的「不把人當人」。

世界上,還有這等慘無人道、駭人聽聞的事?

有。比如美洲的瑪雅、特奧蒂瓦坎和阿茲特克,便全都盛行活人獻祭。方式,是先由四個身強力壯的祭司把人摔昏,然後取出跳動的心臟獻在神前。阿茲特克最隆重的祭祀,大約需要兩萬顆這樣的心臟。因此公元1487年,祭司們整整花了四天四夜的時間,才完成慶祝神廟落成的典禮。

殷商的人祭,也這樣嗎?

位於河南安陽高樓莊村,隸屬商後期都城遺址。坑內共發現七十三具個體,分埋成三層,各層人數不一。經鑒定,所埋人骨大部分是男性青壯年及兒童,少數是青年女性及嬰兒。圖為祭坑第一、二層。

也許吧!因為這些美洲人很可能就是漂洋過海的殷商遺民。活人獻祭的儀式,也沒準就是他們從中國帶去的。至少可以肯定,殷商時代的人殉和人牲,既有文獻記載,又有考古發現,鐵證如山,不容置疑。

這當然不得人心。

何況殷商的祭祀極其頻繁,何況送上祭壇不僅有奴隸和平民,還有貴族。因為貴族價錢更高,一個頂一萬個。當然,殺得多的還是奴隸,比如被俘的夷人。事實上,由於殷紂王的嫡系部隊遠在東方戰區,臨時拼湊起來對付周武王的,就是這些從來不被當作人看的戰俘。他們幹活時做牛馬,祭祀時做畜牲,現在又拿他們當炮灰,不倒戈才怪!

血的教訓啊!

顯然,新生的政權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反其道而行之。殷商垮台的原因既然是「不把人當人」,那麼,勝利了的周就必須「把人當人」。

一種早熟的新思想和新概念萌芽了。

這就是「以人為本」。

《易中天中華史: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