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袁紹揭幕 從門閥到軍閥

袁紹成為軍閥,是在他逃出洛陽的四個月後。

四個月內發生的事情不少。劉協做了皇帝,董卓當了相國,並享有三項特權:拜見皇帝時可以不報姓名,上朝時可以不小步快走,上殿時可以不脫鞋子不解佩劍,叫「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這可是當年蕭何的待遇。

可惜董卓不是蕭何,做事也完全不講禮義和章法。有人建議他重用天下名士以收眾望,他照辦了,還做得非常爽快。比如荀爽,從一介平民升到三公之位,便只用了九十三天,簡直就是坐直升機。

士為知己者用,士族們看見了一線希望。

董卓自己,大約也很得意。

然而士族們很快就失望了,因為董卓同時又表現出野蠻暴戾的一面。他竟然放縱士兵闖入民宅,搶劫財物,強姦婦女,濫殺無辜,而且只殺富,不濟貧。洛陽城內所有的豪門富戶,都成了他刀下的豬羊。

諸如此類的罪行不可勝數,長此以往則國將不國。看來董卓的土匪本性根本就改不掉,跟他講道理談禮法更是對牛彈琴,唯一的辦法就是滅了他。

東郡太守橋瑁(讀如冒)挺身而出。他偽造了三公的文書,謊稱皇帝和百官受董卓壓迫無力自救,日夜盼望各地組織義兵共赴國難,拯救天下於倒懸。[24]

結果一呼百應。

初平元年(190)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胄(讀如皺)、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起兵組成聯軍,號稱「關東義軍」,指名道姓要討伐國賊董卓。[25]

董卓的噩夢開始了。

當然是噩夢,而且讓董卓惱羞成怒。因為討董聯軍中有不少將領是董卓提拔任命的,比如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胄、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勃海太守袁紹等等,都是。[26]

袁紹也是董卓任命的嗎?

沒錯。袁紹逃出京城後,董卓原本是要追捕的,卻被名士周毖和伍瓊勸阻。他們說,袁紹只是不識大體,其實胸無大志。與其逼他狗急跳牆,不如讓他感恩戴德。袁家可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啊!

董卓信以為真,便任命袁紹為勃海太守。[27]

韓馥、孔胄、劉岱、張邈,同樣也是周毖和伍瓊建議任命的。所以這些人一起兵,董卓就覺得上當受騙,一氣之下便把周毖和伍瓊殺了。[28]

如何對待士族,董卓已經完全沒有了主張。

虎口脫險的袁紹卻被聯軍公推為盟主,成為反董力量的一面旗幟。也就從這天起,他由門閥變成了軍閥。

什麼是門閥?什麼是軍閥?

簡單地說,閥,就是江湖老大。成為閥,當然因為有權勢和實力,能夠把持某個領域,或在某些方面處於支配地位。軍閥、財閥、學閥、黨閥,都是。

不過最早的閥,是門閥。

實際上「閥」的本義,就是功勞和等級。古代仕宦人家的大門外,通常都有兩根柱子,用來張貼他們家族的功績和經歷。其中,標榜功績的叫閥,在左邊;標榜經歷的叫閱,在右邊。兩根柱子合起來,就叫閥閱。

除了閥閱,還有門望和門第。門望就是名氣聲望,門第就是貴賤等級。門望有高低,聲望高的叫望族。門第也有高低,等級高的叫高門。門望(名氣聲望)、門第(貴賤等級)、閥閱(功績經歷),合起來就叫「門閥」。

當然,只有望族和高門才能這麼叫。

那麼,怎樣才能成為望族和高門?讀書做官,而且世代做官。換句話說,門閥,就是世代為官的顯貴之家。只不過,這官必須是讀書讀來的,不能是買來的,也不能是打仗打來的。靠武力而成為豪強,那是軍閥。

很清楚,門閥就是世代顯貴的家族,軍閥就是擁兵自重的集團。門閥靠門第聲望,軍閥靠武裝力量。門第聲望是鬥不過武裝力量的,所以門閥也鬥不過軍閥。門閥遇到軍閥,那可是秀才遇到兵,除非他同時是軍閥。

袁紹的時代,便是如此。

這並不奇怪。門閥成為閥,是因為壟斷仕途。軍閥要成氣候,則必須中央政府垮台。中央控制不了地方,豪強就稱霸;文官治理不了國家,軍閥就橫行。這時,差一點就成為統治階級的士族,便只能交出統治權。

大小門閥如袁紹者流,也只能去做軍閥。

這樣的軍閥當時很是不少。其中既有朝廷派到各地的州牧、刺史、太守,也有被稱為「豪霸」和「豪帥」的土豪劣紳。他們有的在地方上稱雄稱霸,有的建立起自己的私人武裝,有的利用官職實施割據。比如袁紹和袁術,就是門閥兼軍閥;劉表和劉焉,則是宗室兼軍閥。

袁術字公路,是袁紹的弟弟,司空袁逢的兒子,當然是門閥。劉表字景升,劉焉字君郎,都是魯恭王之後,當然是宗室。他們也都招兵買馬佔地為王,當然是軍閥。

實際上劉表和劉焉也都是州牧。劉表是荊州牧,劉焉是益州牧。朝廷把他們派到這兩個地方,原本是希望保衛中央的,結果卻被他們經營成了獨立王國。[29]

關東聯軍中的各路諸侯也如此。他們的起兵,名為討董卓,實為搶地盤。因此加盟以後,或明哲保身畏首畏尾,或醉生夢死得過且過,或心懷鬼胎混水摸魚,或爭權奪利自相殘殺,沒有一個當真救國。

所謂的「關東義軍」中與董卓軍正式交戰過的,不過曹操、袁術、孫堅和王匡等數人,其中也只有孫堅取得過勝利。

比如冀州牧韓馥(讀如腹)。

韓馥本是袁家的門生故吏,因此袁紹逃出京城就直奔冀州。然而韓馥卻派了兵去監視,害得袁紹動彈不得。直到關東聯軍成立,袁紹才得以行動。

其實韓馥對於是否參加聯軍也舉棋不定。東郡太守橋瑁假借三公名義的書信傳到時,韓馥居然問部下:我們是應該幫袁紹,還是應該幫董卓?謀士劉子惠說:我們興兵為國,講什麼袁紹、董卓!弄得韓馥面紅耳赤。[30]

這樣的貨色,怎麼會去打董卓?

其他人也不會。

結果是什麼呢?是那邊西北軍還在肆虐,這邊關東軍已經火並。先是兗州刺史劉岱殺了東郡太守橋瑁,後是勃海太守袁紹幹掉了冀州牧韓馥,然後再是袁紹和袁術互相拆台。袁術的做法,是聯絡北方的公孫瓚鉗制袁紹;袁紹的辦法,則是聯絡南方的劉表對付袁術。雙方都使用了遠交近攻的策略,而他們居然還是兄弟。

這下子,原本就動盪不安的帝國變得更加動盪,門閥的天下也變成了軍閥的天下。董卓,這個其實並不想當軍閥的軍閥,讓很多人成了軍閥。

國難當頭,民不聊生,被民脂民膏養肥的那幫傢伙卻還在鷸蚌相爭,這實在讓人看不下去。於是,有一個人終於站了出來,決心以一己之力擔負起天下的興亡,高舉義旗,討伐董卓,匡復漢室。

我們知道,他就是曹操。

[24]以上均見《資治通鑒》卷五十九。

[25]見《三國誌·武帝紀》。聯軍被稱作「關東義軍」,是因為他們當時都在函谷關以東。

[26]見《資治通鑒》卷五十九。

[27]見《三國誌·袁紹傳》。

[28]見《三國誌·董卓傳》。

[29]見《後漢書》之《袁術傳》、《劉表傳》、《劉焉傳》。

[30]見《三國誌·武帝紀》裴松之注引《英雄記》。

《易中天中華史:三國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