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桃園驚夢 再說劉備

劉備與孫權有異有同。

論家庭出身,劉備比曹操和孫權都好。曹操閹宦之後,孫權出身寒門,都讓士族看不起。劉備卻號稱西漢中山靖王的後代,又是名儒盧植的學生。這就讓人不敢小看,中山國的富豪甚至拿出真金白銀來資助他。[13]

劉備又特別會做人。他寡言少語,樂善好施,喜怒不形於色,卻廣交豪俠游士。由於出道時正值黃巾之亂,人民缺衣少食,劉備便散盡家財,與朋友同甘共苦。結果他的身邊集結了不少人才,包括關羽和張飛。

劉備的為人甚至讓他倖免於難。他做地方官時,有人買兇來殺他。劉備不知來人是刺客,照例盛情款待。刺客在感動和敬重之餘如實相告,然後一走了之。[14]

這很像孫權。

孫權也是會做人的。魯肅前來投奔時,孫權給他母親送衣服,送蚊帳,送生活用品,很像侄兒對嬸娘。呂蒙病重時,孫權把他接到自己的殿內住下,又怕見面行禮呂蒙太累,竟在牆壁上挖了小洞,時時觀察呂蒙的病情。[15]

如此用心,可謂關懷備至。

所以,孫權和劉備的身邊人才濟濟英雄輩出,讓曹操和曹丕都歎為觀止。公元224年九月曹魏伐吳,退兵的原因據說就是曹丕發現了孫權的這一優勢。原本並無多少實力的劉備和孫權終成大業,確實並非偶然。[16]

但,孫、劉的道路又各異。

與孫權擁有江東六郡不同,劉備一無所有。就連他的理想、目標和藍圖,都是後來諸葛亮給的,他自己則只有不甘碌碌無為的雄心。有一次上廁所,劉備看見大腿長出了贅肉,不禁淚流滿面。劉表問他為什麼,他說:眼看老之將至,功業卻無法建立,怎麼能不悲哀![17]

不清楚劉備的雄心壯志從何而來,但正是這股精氣神讓他堅忍不拔,一次次跌倒又站起。這就讓人敬佩。曹操認定天下英雄只有自己和劉備,也許就因為這個?

大小軍閥們看重劉備,則因為他在士族中有一定的號召力。尤其是袁紹死後,反曹擁漢的士族和名士,能夠寄希望的也就是劉備了。而且,如果天祐大漢,劉備沒準會成為光武帝劉秀之後的又一位存亡繼絕的人物。

劉備也或多或少清楚這一點。因此,如果說在夾縫中生存的孫權打的是外交牌,那麼,空手套白狼的劉備打的就是政治牌。赤壁之戰前,別人擴大地盤,他擴大聲望。結果許多軍閥對他禮遇有加,劉備則在他們中間尋找機會。

機會是曹操和孫權給的,這就是赤壁之戰。差一點命喪黃泉的劉備,反倒從此走上了帝王之路。這實在堪稱天道酬勤,卻也讓他忘乎所以,這才犯下一系列無可挽回的戰略性錯誤,包括痛失荊州和兵敗夷陵。

其實劉備原本知錯能改。他自任益州牧以後,為了節約糧食抗旱救災,曾下令禁酒。執法的官員雷厲風行,老百姓家裡藏有釀酒的器具,也要抓捕歸案,同樣受罰。如此矯枉過正,自然弄得人心惶惶,怨聲載道。

昭德將軍簡雍便提出批評。

有一天,簡雍陪劉備散步,正好看見路上一對男女結伴同行。簡雍馬上說:他們想通姦,快抓起來。

劉備奇怪:你怎麼知道?

簡雍說:他們身上長著通姦的器官,這跟家裡藏著釀酒的器具,豈不是一樣的嗎?

劉備哈哈大笑,立即糾正了苛法。[18]

實際上劉備氣量不小。他發動夷陵之戰時,偏將軍黃權是主張小心謹慎穩紮穩打的。劉備不聽,把黃權打發到江北。戰敗後,黃權的退路被阻斷,只好投降了曹丕。

曹丕說:將軍棄暗投明,是想學韓信和陳平嗎?

黃權答:臣受劉主厚恩,降吳不可,還蜀無路,只好歸命陛下。敗軍之將不敢言勇,苟全性命已是萬幸,又豈敢自作多情仰慕古人?

曹丕說:將軍家人已被劉備誅殺,朕為你發喪吧!

黃權說:臣與劉備、諸葛亮推心置腹,他們也一定理解臣的苦衷,請陛下不要急於發喪。

事實證明黃權猜得並不錯。蜀漢執法部門確實提出了誅殺黃權家人的意見,但被劉備否決。劉備說:這次是朕辜負黃權,黃權並不負朕。投降了曹魏的黃權則終其一生敬重劉備和諸葛亮,就連司馬懿都對此感歎不已。[19]

然而劉備的小氣也匪夷所思。關羽、張飛、馬超和黃忠都是一等的「名號將軍」,趙雲卻始終只是二等的「雜號將軍」。後來劉禪追諡故將軍,關、張、馬、黃都有份,又沒有趙雲。劉家父子對趙雲,實在忘恩負義。[20]

趙雲不受待見,只因忠言逆耳;劉備屢犯錯誤,則因為勝利來得太快太突然。也許,他真認為自己是皇天上帝之所眷顧,哪裡還把趙雲的不同意見當回事?

就連諸葛亮,也只能保持沉默。

實際上劉備前期坎坷曲折,中期時來運轉,晚年一錯再錯,不是命,不是運,也不是風水,而是時勢。時勢決定了歷史的走向只能是那個樣子,劉備的建國之路也只能是「抄襲歷史,剽竊鄰國」。可以說,他的成功原本就在計劃外,他的失敗則應該在意料中。[21]

劉備是時勢造英雄,孫權是英雄造時勢。

然而劉備仍然可圈可點。他二十四歲從軍,三十四歲起步,四十八歲翻身,五十九歲稱王,六十一歲稱帝,六十三歲病故,可謂顛沛流離多,一帆風順少。但他從不氣餒,也不偏執,這才脫穎而出,成為一代梟雄。

臨終前兩個月,劉備做了他一生中最後也最正確的選擇和安排:托國托孤於諸葛亮。事實上,也只有忠誠、謹慎而務實的諸葛亮,才能呵護蜀漢那「多愁多病之身」,儘管這政權並沒有什麼「傾國傾城之貌」。

[13]以下涉及劉備事,無另注者均見《三國誌·先主傳》。

[14]見《三國誌·先主傳》裴松之注引《魏書》。

[15]見《三國誌》之《魯肅傳》、《呂蒙傳》。

[16]據說當時曹丕眺望長江說:「彼有人焉,未可圖也。」見《三國誌·吳主傳》。

[17]見《三國誌·先主傳》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18]見《三國誌·簡雍傳》。

[19]見《三國誌·黃權傳》。

[20]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自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所謂「五虎上將」其實只有這四人。景耀三年(260),劉禪追諡關羽為壯繆侯,張飛為桓侯,馬超為威侯,黃忠為剛侯,也沒有趙雲。後來由於姜維等人打抱不平,趙雲才在第二年被追諡為順平侯。

[21]請參看田餘慶先生《孫吳建國的道路》一文。

《易中天中華史:三國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