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春花秋月何時了(1)

第13章 春花秋月何時了(1)
    元夕踏燈
    新歲鋪來,錦繡河山若夢;東風初起,一片神州同舞。雪花凝於元春的毫端,輕輕漾開一軸脂翠嫣紅的畫卷。南飛的燕子劃過澄淨的天空,留給大地一派鮮妍的意象。十五元宵佳節,流淌在華夏文明的記憶裡,成為民族血液中不可缺少的輝煌片段。千百年來,明月的圓滿是溫馨的風景,燈籠的火紅是元夕的主題。
    火樹銀花不夜天,龍騰獅舞鬧元春。元宵節別稱上元節,也稱燈節,燃燈的風俗起源於漢朝,到了盛唐時期,觀燈賞月的熱鬧場面更是盛況空前,上至皇宮紅樓,下至長街閭巷,無不張燈結綵,焰火沖天。梨花般的瑞雪,在華燈朗月下紛紛地飄灑。穿行在熙熙攘攘的路人中,氤氳著元夕燈節“人約黃昏後,月上柳梢頭”的幽幽古意。更有那賞燈吃湯圓的傳統文化,流經千年的風雪月夜,一直延續至今。
    正月十五夜
    唐·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東風陌上,璀璨煙花吹雲散,皎皎明月逐人來。一絲向暖的春意在梅端悄露,團蕊素萼,疏影臨風,恍若盛開在盈盈畫卷裡初醒的古典美人。葳蕤的裙裾飄逸著婉轉的弧度,似水的年華搖曳著靈性的風姿。浩瀚長空下,那漫天璀璨怒放的花燈,紛紛墜落的可是當年唐詩裡的一剪蕭蕭韻事。
    新月當空,一水隔塵,江南江北燈火如晝,河山盡處,萬戶昇平。遙望古老的星空,輕輕掠過煙霰薄靄的粉塵,一輪明月見證了當年的元夕佳景。那些詩風詞韻的夜晚,閃爍在芬芳的夢境裡。從夢裡出發,行走在燈火繁華的長安街巷,奼紫嫣紅的光影明媚奪目。來往遊人賞燈猜謎,遙掛在中天的明月也顧盼生情。香車寶馬裝載著一個人的光陰、兩個人的歲月。煙花樓畔又是何處的歌女,碎玉一般玲瓏的歌喉,唱斷梅花風聲的過往,唱盡明月氤氳的從前。
    正月十五夜月
    唐·白居易
    歲熟人心樂,朝游復夜遊。
    春風來海上,明月在江頭。
    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
    無妨思帝裡,不合厭杭州。
    雲蒸霞蔚的春光,燈火輝煌的水畔,溫潤的春風似一抹綢緞,洗盡天涯旅人那風塵困頓的眼際眉梢。上元佳節的風華應和了這安逸綺靡的江天水色,樓台的笛音清如高天的鶴唳。忘卻冷暖的世態,莫再辜負這美景良宵。回望那帝王的故里,該變遷的一切已有了變遷,只是這樣的變遷擋不住魂牽夢縈的思緒,擋不住流水千山的輾轉,擋不住錦繡河山的瑰麗。
    雲煙舒捲,光陰迢遞。這位多情的詩人在長安酒肆吟詠佳節的詩謎,如今又在西子湖畔觀看寥落的星辰。長安歌泠泠,西湖水瀟瀟,一輪江月滿襟懷。從江北到江南,他終於掙脫紅塵的藩籬,將仕途的惆悵相忘於風雨江湖,將飄然的詩情化作了流水弦音。
    明月隨雲轉,思緒已千年。一泓深邃的碧瀾滌蕩悠遠的心,曾經燦爛的文明火焰將如煙的時光照耀得更加明媚多彩。舉起夜光的杯盞,醉聽明麗的笙歌,且別了江天風月,岸雲寒雪,回歸那千紅萬紫的時節。
    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元夕的燈火照徹明淨寥廓的銀河,隔江的月色隱現楊柳依依的風情。去年人約黃昏的故事已成過往,今年明月花燈的景致依舊如昨。還記得,那葉漂浮的小船,停泊在江邊的柳下;記得粲然的花燈,掩映著兩個人的光影沉沉;記得折梅寄情的佳人,吟詠著文字的馨香。命運如一段繁華的綺夢,將時光粉飾成胭脂的色調,在那燭影搖紅的夜晚,醞釀著明媚幽雅的情懷。
    昨天的記憶還流淌著淡淡的餘溫,即使夢迴從前,也只是尋得一縷風月無邊的詩境。莫如,在這佳節良宵,獨自斟一盞情誼濃濃的瓊漿,裝滿春風的祝福,送與遠方的故人,送與白雲的家鄉。讓那如風的過往,隨著似雪的瓊花,唱一闋宋詞的婉轉,歌一曲歲月的清音。一夢華胥,河畔的櫻花已盛開過幾座橋頭?今夜,有誰醉心遊覽於岸上明月垂柳的風景,卻忽略了腳下落花的輕痕。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一輪明月,打開黃昏的山水畫廊,映襯著婆娑的花燈樹影。剛剛滑翔過大雁的長空,留下一串銀白的光暈,若隱若現的痕跡好似往昔的歲月。宋朝的月亮沒有背負太多歷史的重量,更多的是浸潤著溫婉似玉的清涼。
    春風洇開鵝黃嫩綠的畫卷,一枝梨花帶著昨夜的雨露簌簌地灑落。這比水紋還要綿密的元夕情愫,徐徐地淌過許多純淨的心靈。車馬碾過芬芳的路徑,盈盈的笑語溫暖了料峭的寒春;明月照耀流水的溝渠,零落的花瓣傳遞著冰雪的相思。
    紛繁的街巷,有柔風吹拂飄逸的裙裾,發出環珮和瓔珞的叮噹聲,那個帶著前世盟約的女子在水濱雲端行走了多少年?輾轉在如流的人群中,驀然回首,那尋尋覓覓的身影,已在闌珊的燈火處,在傾斜的月光中。
    元夜踏燈
    清·董舜民
    百枝火樹千金屧,寶馬香塵不絕。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別。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橋路滑緗釣躡,向阿母低低說。姮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闕。不如歸去,難疇疇昔,總是團圓月。
    一些寒梅穿過飛雪,一些飛雪舞盡東風。輕煙過處,不絕的香塵在星光下淋漓地飄灑。一盞盞紅紅的花燈搖漾著元夕愉悅的音符,飛瓊過處,是流年似水的蹁躚,是韶華過眼的花痕。在明亮的夜中央,誰飲醉了一杯月光,誰輕別了多情的檀郎。轉身離去的時候,煙花在天空高蹈,無邊地綻放。
    晚風拂過細柳的簾幕,陌上寒煙薄雪,幾簇瑩亮的星子熠熠地訴說光陰流轉的故事。有位風華絕代的女子倚著梅花的心事,輕輕地走過石橋,歸來於蟄聲碎雪的柴門。那廣寒宮裡躊躇的月亮,阻隔了絮暖的春風,卻收藏了翠綠的年華。
    皎潔的月色寧靜而溫婉地鋪向比蒼穹更遙遠的地方,曼妙的歌聲流淌在縹緲的心上。正是這樣良夜佳節的逶迤奇景,醞釀了塵世間美好的幸福,一種鶯歌燕舞、春暖花開的幸福。一枝紅梅探入閨閣的軒窗,熠熠的燭光鮮活著誰的遐想。倘若還有無處安置的情思,莫如托付給那輪團圓的月亮。
    要多少個芳菲明媚的春天才能夠催醒一場嫣然留笑的春夢,要多少鵝黃柳綠的開始才能換回飛瓊爛漫的結局。是誰在萬物舒捲的季節叩響了文明的音符,又將人間春色留給了蒼穹的明月,留給了近水的樓台。在流光溢彩的街燈下,在花瓣盈香的白雪間,採擷佳節詩韻,寫意春風畫卷。
    一雷驚蟄始
    二月的驚雷催醒了沉睡的萬物,一隻叫白鷺的鳥兒舒展著靈性的翅膀,掠過山巒水畔,停泊在奼紫嫣紅的春光裡。一些殘餘的冬天已經折疊,一些依依的楊柳正在抽芽。那春光明媚的河岸,走過潔淨的白雲,走過成群的牛羊,走過浣衣歸來的綠衣女子,也走過了逐漸恍惚的世事。驚蟄,這個二十四節氣裡最生動而又傳神的名字,是歷史深沉皺紋裡的清新記憶,又是收藏在春天故事裡的動人情節,它遺留著時光溫潤的痕跡,也流瀉著歲月遙遠的信息。
    人類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歷經了無數次的變遷,唯有二十四節氣隨著大自然的流轉依舊亙古不改。這個叫驚蟄的節氣,它淌過秦漢的風煙,穿越唐宋的明月,飛渡明清的籬笆,輾轉到今生的渡口。古人有云:“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其含義是指在農曆二月,春雷始發,蟄伏在地下的昆蟲漸次地甦醒,歷經寒冬的蛻變,復甦在盎然生趣的春天。桃花紅,李花白,黃鶯初啼燕歸來。青箬笠,綠蓑衣,田塍閒鴨列成行。驚蟄,是萬物甦醒的時節,也是春耕忙碌的時節。
    擬古九首(其三)
    晉·陶淵明
    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
    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
    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有一隻破繭而出的斑蝶穿過紅塵的暗香,用她那曼妙的身姿多情地舞動陽光,飛過莊周的清夢,又飛過年輪的薄霧與禪寂的光陰。她隨著這個叫驚蟄的節氣,從遠古的年代中逶迤而來,經歷多風多雨的季節,又總是在合時宜處悄然地回歸春天。
    一聲犬吠,敲開了村巷的寧靜。行走在田園小徑,迷濛的春雨浸染著閒淡的心緒。這條曲折的路徑,曾經被無數足印深情地叩擊過,又被許多鄉間故事淡淡地滋潤著。遠處的南山下,有一位荷鋤的隱者,以青山為骨,白雲為心,澗水為衣,吟詠著“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的田園詩句。一聲驚雷,凝聚著大自然的雨露,拂醒了冬眠的蟲蟻,又舒展了縱橫的草木。和風細雨中,彷彿看到一抹虛淡的身影徜徉在絕隔塵跡的桃花仙境,他倚著春風的柴門,舉起明月的杯盞,守望一份不被風塵湮沒的傲骨。而我們只是山水畫卷裡那些穿花拂葉的過客,在驚蟄的二月,追尋人閒花靜的幽遠情境。
    觀田家
    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從遠古到今朝,一撥一撥的人在趕往春天的路上前行,他們走過爛漫的花叢,走過淙淙的溪水,也走過許多年輕的時光。在苔蘚斑駁的路徑漫步,會不經意邂逅韋應物詩中的意境。“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那些被季節閒置的田野,鋪疊在青天之下,擺放著春天的思想。有辛勤的農夫把犁耙深深淺淺地劃進泥土,以一種膜拜生命的姿態植入大地的靈魂。這一種勞作的姿態還是舊時的模樣,只是這一場春雨卻不是當年的春雨。它被歷史醞釀成瓊漿玉液,把清露送給流水的人家,把芬芳留給了春回的大地。
    春雨初歇,留下清新溫濕的風景。它滋養千古又滋養今朝,它洗淨清風又洗淨白雲,它催醒了世間萬物的神奇靈韻。“屋中春鳩鳴,樹邊杏花白。持斧伐遠楊,荷鋤覘泉脈。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歷。臨觴忽不御,惆悵遠行客。”王維詩中的燕子,穿過江南的畫梁,攜帶著生命的重量,拾撿起二月的杏花。只是這只由南向北的歸燕,它曾經追風逐雲,縱然飛過了泱泱的流水,又能丈量匆匆流淌的光陰嗎?翻過了年輪的新歷,又有多少美好的過往,被收藏在歲月的迷霧之中,永遠地沉澱舊事的芬芳?這些經久的記憶,彷彿是大自然曾經許給春天的諾言,在驚蟄開始的日子裡,悄然地醞釀著甜蜜的情懷。
    絕句
    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在初春的堤岸,一隻啣泥築巢的燕子,穿越季節的林梢,飛過芳草青青的田野和村莊。它輕靈的翅膀,掠過澄淨的湖面,撩開一幅春日融融的錦繡畫卷。“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就連經年流離的杜工部也放下了一身的風塵,選擇在浣花溪畔吟詠著清新的詩行。面對秀麗的河山、明媚的春光,他或許已經看淡了生命的花開花落,釋懷於天邊的雲卷雲舒。那一片絢麗的陽光,照亮了浣花溪畔明淨無塵的春景,照亮了水上鴛鴦那餘溫猶存的愛情,也照亮了杜甫一生的風雨路程。
    讓如流的思緒停留在二月的渡口,在季節往返的輪迴裡尋找著每一個驚蟄所遺留過的痕跡。古往今來,收藏了多少桃花流水的情誼,又醞釀了多少蠢蠢欲動的精靈?那些在天地間繁衍生息的鳥獸,憑著大自然賦予的靈性,翻開二十四節氣裡一頁頁春秋。那些青蓑衣、綠斗笠的農夫,揮舞著堅實的鋤頭,鋤開腳下歷經無數朝代的沃土。那些吟春賞景的詩人,用濃淡各異的筆墨,書寫著時代裡清新婉轉的篇章。
    置身於細雨中的樓台,臨著浩蕩的江風,看那蒼茫的煙水,流經了春夏與秋冬,又湮沒了秦漢與唐宋,也打濕了歷史的昨天與今天。那一葉在水上漂浮的小舟,它前生是鳥,來生是魚,它越過春天的柵欄,潛入到歲月最深沉的角落。以後的日子,它依舊可以載動許多凝重的人事和風雨。
    千里鶯啼,總是在春風醒轉的節氣裡將生命喚醒。驚蟄,這個被歲月漂洗得泛白卻依舊清新如初的節氣,這個令萬物為之甦醒、為之沉吟的節氣,它穿越似水的流年,將月光掛在柳葉青青的枝頭,將芳菲鋪滿春意盎然的人間。
    千秋清明
    煙雨掠過歲月古老的城牆,夢境一般地流淌在江南杏花的詩情中。塞北孤煙在無邊的曠野間消散,一些青梅已成往事,一些時光依舊如流。秦漢古風吹過唐宋的天空,零落於今世的風塵中。回首處,山河共一色,日月照古今。在這個千紅萬紫的時節,可還有一位婉約懷古的詩人,在苔蘚斑駁的雨巷中,在恣意輾轉的四季間,在落花流水的生涯裡,默默地吸納著清明的千古精魂?
    拂動塵埃的風將斑駁的歷史漸次剝落,撥動文明的琴弦閃耀著銳利與溫婉的光芒。追溯到兩千五百多年前,晉文公重耳與介子推的故事依舊流傳不息。當年重耳逃亡在外,食不果腹,忠臣介子推割肉救主。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飲水思源,厚賞眾臣,獨忘介子推。輾轉多時才恍然記起,心懷羞愧,親自請介子推還朝受封。然介子推深掩門扉,攜母避至深山。重耳不得已縱火相逼,三日夜後卻見得兩具屍身,介子推扶柳而歿。後世為之祭奠,數日內不可動煙火,寒食清明便是由此相傳。沒有慷慨悲歌,亦無蒼涼浩歎,只是為這傲然千古的靈魂沉吟至今。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順著歷史長巷在唐風宋雨裡穿行,於萬境的蒼茫中遙看古老的人文風景,一種滄桑在古今的時空裡瀰散。“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唐人的這首詩,記載了清明時節,百姓寒食數日,最後王公分燭火的習俗。那些古老相傳的民俗,在唐朝的土地上清晰地流淌。山野樓台疏落的楊花,近亭湖岸依垂的青柳,還有那一彎不施粉黛的明月,溫婉的弧度,清澈的光華,難道不正預示著大唐江山的清明繁盛嗎?
    厚重的民族文化鏤刻在留存的史冊裡,許多的記憶在山水中沉默。回到風清雲淡的今天,去重溫消逝千年的風景,那些精緻細膩的中原文化,在明亮的光陰裡逐漸地豐盈。置身樓台觀江濤雲海,憑欄遠眺歎奇峰險壑,薄薄的霧氣,籠罩著綽約的初春景致。“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杜甫的《麗人行》再現三月三長安水畔的香衣秀影。唐朝的繁華是真的繁華,浩渺無邊的山水,澄淨無塵的風月,就連踏野尋春的清明也醞釀著婉轉飄逸的詩情。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人生何處不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