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滿山野果

當然,除了有蒼耳這些擋路的東西,影響心情之外,大家總體上還是挺高興的。路上,雖然不像春天一樣,到處都是野花,但看見不少的野果。

楚家強早早就提醒了,自己不熟悉的野果,最好要問過別人,有沒有毒,然後再吃。來之前,老村長就叮囑了他這件事情。

「咦!那是什麼果實?怎麼跟棉花一樣白?」吳禮一眼看過去,就看見一個小懸崖邊上有幾株野果,那些野果一團一團的,跟棉花一樣白,頓時感覺十分驚異。

「那是白飯果。」一個孩子馬上回答。這些小傢伙對野果也是非常熟悉的,以前放牛,幾乎天天往山上跑,能不認識嗎?

「可以吃吧?」有人就問了。

楚家強點頭:「可以,但不能多吃,有微毒,吃少量不會有事,反而對身體有一點好處。」他是知道的,這玩意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止癢止血;外用治濕疹,膿皰瘡,過敏性皮炎,瘡癤,燒燙傷等功效。

其他人一聽,就有點想嘗試,不過那兒是懸崖,不好過去呀!陳武只好打發猴子過去摘,叫小松鼠去也行,但要掏錢。只是,猴子根本不鳥他,只能掏錢求到小松鼠哪兒了。

小松鼠讓猴子過去幫忙拿,猴子才不大情願地跟著過去。

「呵呵!這傢伙剛才叫它去就是不動身,小松鼠喊上了,不一樣還是去?」周福榮笑道。

很快,白飯果摘了回來,大家都嘗一點,發現微甘的味道。說不上什麼感覺。葉彩萍說道:「不是很好吃。」

「野果能有多好吃?」楚家強翻了下白眼。這些東西雖然沒有污染,算是天然的了,但長在山上本就是沒有什麼肥料,加上沒人管理,自生自滅,很多時候都是沒有人工培植的那麼好吃的。

隨後,大家又遇到一種果子,居然掛滿整棵樹那麼誇張。令楚家強十分意外,很多人居然認識。

「余甘果。好多呀!」有個遊客倒吸了一口涼氣。以前,他就聽說,這種野果很容易生長,結果很多,但沒想到那麼厲害。

「哦!余甘果嗎?我們這裡叫牛甘果。」楚家強愣了一下。不過。這些東西,每個地方叫法可能不一樣,也沒太在意。

很快就有人親自過去,折下來一枝,拿過來給大家分享。這種果子剛入口是苦的,一會過後就會變甜,是種先苦後甜的野果。或許。它也在告訴人民一個道理,在吃它的時候,要記住生活都是先苦後甜的。

「這種植物可厲害了,無論多貧瘠的土地都能長起來。」許皓介紹道。

它以「賤生」著稱。它不怕瘦。紅土、黃土、石礫土,不管多貧瘠的土壤都能扎根。它既耐旱又耐澇,多旱的高坡,常被水淹的畦地。照樣春華秋實。冬季落葉的自我保護機能,還使得它不畏懼霜凍。余甘果幾乎沒有病蟲害。還特別長壽,200 多

年生的老樹如今仍青枝綠葉。

「這種果子我發現外面也有人種植,聽說8月成熟後可在樹上掛果保鮮到次年2月,不知道真假。」李泉以前也吃過這東西。

許皓點點頭:「是真的,這在水果家族裡面,絕對是獨一無二的。它在印度,被稱為聖果,在國內也很早就出名了。」

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時,曾品嚐過惠.安南.田的一株余甘子樹的果實。並誥封為「皇帝甘」這抹余甘子的樹齡已高達630多年,雖然清朝時被雷電劈成兩半,但至今仍鬱鬱蔥蔥,而且每年結果。此樹已被引入重點文物保護古樹,前往參觀的人絡繹不絕,皆稱其為國寶。

閩南民間有句諺語:「甘回味甜,越吃越少年」,還有「余甘吃了回味甜,老人吃了變少年」的民謠。

「那玩意又是www.tiAnyashuku.com什麼?怎麼現在才開花?反季節不成?」唐立業指著不遠處的幾株灌木說道。只見那幾株灌木頂部長著一束束的東西,在陽光下泛白,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花。

「那不是花,也是可以吃的,你好笨呀!」那些孩子就糾正道。

唐立業老臉一紅,被孩子說笨,臉皮再厚的人,估計也受不了。他心裡哀歎:城裡成長的娃傷不起!

「那是鹽膚木,現在不能說花,但說果實好像也有點早。一般都是八月左右開花,現在過了。這玩意十二月都還有,不怕冷。」楚家強大概說道。

「上面那些白色的是鹽來的。」一個孩子說道。

這些東西沒什麼營養,但平時上山,折一枝下來,含到嘴裡,鹹鹹的感覺,也能打發時間。

「這東西我認識。」一個遊客大喊大叫,好像認識一種野果很光榮一樣。

楚家強望過去,原來是刺梨,頓時無語,這玩意不知道的人應該很少吧?農村幾乎所有人知道,它不僅僅是一種野果,還是一種解毒的聖藥,有時候,大人還會建議孩子多吃幾個。

刺梨的功能具有解毒,健胃,消食、活血、化淤的功能,並能起到防癌抗癌的神奇作用。刺梨釀酒後,各項功效倍增,實為防病之病的神奇保健酒!可稱謂我國又一個神奇的國寶。

「這東西,外面傳得挺寶貝的,就不知道真有那麼厲害不。」周福榮也摘了一個,將表面的那些刺刮掉,然後吃起來。

「哪有那麼厲害?廣告肯定要做好看一點的。不過,解毒功能、健胃消食,在中藥裡面,它的確有一定地位。」楚家強開口道。

沒多久,大家發現一株十分龐大的山葡萄,那些沒有親自摘過野葡萄的人,就瘋了,一個個將袋子摘滿了山葡萄。

「別摘了,要摘也等回去的時候摘呀!一會,你們就知道錯了。」楚家強提醒道。以前,自己不也是這樣?剛開始貪新鮮,摘了很多,以為滿載而歸,誰知道一路上扔著回去。委實是太累了,總是想著減重,於是就一邊走一邊扔,摘了幾十斤,回去就剩下幾斤。
《隨身山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