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韜疾戰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敵人圍我,斷我前後,絕我糧道,為之奈何?」

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也。暴用之則勝,徐用之則敗。如此者,為四武沖陳,以武車驍騎,驚亂其軍,而疾擊之,可以橫行。」

武王曰:「若已出圍地,欲因以為勝,為之奈何?」太公曰:「左軍疾左,右軍疾右,無與敵人爭道。中軍迭前迭後,敵人員眾,其將可走。」

【譯文】

武王問太公道:「如果敵人從四面包圍了我軍,切斷我軍與外界的聯繫,斷絕我軍的糧道,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太公答道:「這是天下處境最困難的軍隊。在這種情況下,急速突圍就能勝利,行動遲疑就會失敗。突圍的方法是,把部隊布成四面都有警戒的「四武衝陣」戰鬥隊形,使用強大的戰車和驍勇的騎兵,打擊震駭敵軍,使其陷入混亂,然後迅速突擊,這樣就可以橫行無阻地突圍出去了。」

武王問:「如果我軍已成功地突出重圍,還想乘勢擊敗敵軍,又該怎麼辦呢?」

太公答道:「應該以我左軍迅速向敵左翼發起攻擊,以我右軍迅速向敵右翼發起攻擊,不要和敵人爭奪道路以免分散兵力,同時以我中軍向敵輪番突擊,或擊其前,或抄其後。這樣,敵軍雖多,也能將其打敗。」

【例證】

實施突圍作戰,必須有組織有準備,不能倉卒行事。突圍時應將突圍方向選擇在敵人包圍圈的薄弱處,選擇敵人戒備鬆懈的有利時機,出敵不意,突然開始。先集中火力。對突破地段實施短促而猛烈的襲擊,迅速打開突破口,然後指揮主力迅速而有序地突出包圍圈,並以強有力的後衛部隊阻止敵人追擊。突圍作戰還要鼓勵士氣,不怕犧牲,勇住直前。這是進行突圍作戰的一般原則。項羽垓下失敗就是違背了這些原則所致。

從漢高帝二年(前 205 年)五月開始,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圍繞戰略要地成皋(今河南榮陽汜水鎮)展開了一場持久的爭奪戰,成皋幾次易手。到漢高帝四年(前 203 年)十月,劉邦乘項羽東擊之機,反攻成皋,將成皋攻佔,並乘勝推進到廣武(今滎陽東北)一線。項羽聽說成皋失守,大驚失色,急忙由睢陽帶主力返回,同漢軍爭奪成皋,與漢軍對峙於廣武。漢軍依據險要地形,堅守不戰。與此同時,韓信在黃河北岸連續獲勝,並降服燕國,攻佔齊國,對楚形成了迂迴包圍的戰略態勢,楚軍進退兩難,側背又受到漢軍的極大威脅,糧草補給也發生了問題,形勢對項羽越來越不利。項羽於是便同劉邦講和。劉邦此時也情疲力盡,無力一舉消滅項羽,遂同意平分天下,雙方以鴻溝(今榮陽附近)為界,以西歸漢,以東屬楚。

同劉邦講和後,項羽即撤兵東歸。劉邦則採納張良、陳平的建議,打消了西歸的念頭,率兵越過鴻溝,追殲楚軍,同時下令韓信、彭越等部前來會合。漢五年(前 202 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彭越等各路大軍會合在一起,在垓下(今安徽固鎮縣)追上項羽,並把他團團包圍。為了打擊楚軍的士氣,編了一曲楚歌,命令士兵在楚營四面唱和,勾起了楚軍士兵的懷鄉情緒,使其士氣更加低落。項羽聽到四而楚歌,以為漢軍己全部佔領楚地,心亂如麻,十分絕望,焦愁得難以入睡,便在帳中喝酒解悶。他呆望著心愛的美人虞姬,又撫摸著那匹隨他征戰多年的烏騅馬,慷慨悲歌。左右之人見狀都涕淚交橫,嗚咽不止,虞姬隨聲唱和:「漢王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吟罷拔下項羽佩劍,自刎身亡。項羽埋葬虞姬之後,率領八百名親兵,乘著夜色,偷出楚營,向南逃去。漢兵發覺後,緊迫不捨。項羽一路苦戰,逃到烏江邊,在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的形勢下拔劍自刎。

項羽垓下被國,處境險惡,但事仍有可為,只要他能振奮士氣,選擇漢軍包圍圈的薄弱部位,併力一戰,突出重圍並非不可能的事情。可惜項羽在被圍後,喪失鬥志,灰心絕望,在關鍵時刻置大軍於不顧,只率領親兵私自逃跑,從而導致了徹底失敗。

《六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