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窮戰

【原文】

凡戰,如我眾敵寡,彼必畏我軍勢,不戰而遁,切勿追之,蓋物極則反也。宜整兵緩追,則勝。法曰:「窮寇勿迫。」

漢,趙充國討先零羌,兵至羌虜所。羌久屯聚,懈弛,望見大軍,棄輜重,欲渡湟水。道隘狹,充國徐行驅之。或曰:「逐利行遲。」充國曰:「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死戰。」諸校皆曰:「善。」羌赴水溺死者數百,余皆奔潰。

【譯文】

大凡作戰中,如果我軍兵多、敵軍兵少時,敵人必因懼怕我軍勢強,不敢與我交戰而逃走。對於這種為保存實力而退走的敵人,切記不可貿然急追,因為物極必反,急了敵必反身死戰,對我不利。應當以整個兵力對敵實施有條不紊地追擊,只有這樣,才能穩操勝券。誠如兵法所說:「對於困迫危殆且準備拚死一戰的敵人,不可以追迫太急。」西漢宣帝時期,後將軍趙充國奉命討伐先零羌。充國率兵進至羌軍駐紮的地方,發現羌兵因長期駐紮這裡,已經非常麻痺鬆懈,遠遠望見朝廷大軍便丟棄戰車輜重,企圖渡過湟水而西逃。因為所經道路險要狹窄,趙充國率軍於後面緩慢地追逐羌軍。有人對此提出意見說:「追逐敵人利於迅速,現在行動太遲緩了。」趙充國回答說:「這是陷於困迫危殆的敵人,不可追擊太急。因為,緩慢追擊,敵人就會無所反顧地向前逃走;急速追擊,就會迫使敵人反身與我拚死一戰。」眾校尉聽後都贊同說:「講得好。」羌兵因為慌忙逃走,故在爭渡湟水時淹死數百人,其餘的人都奔逃四散了。

【賞析】

本篇以《窮戰》為題,雖取「窮寇」之義,但全文所講旨在闡述對於「不戰而遁」之敵實施追擊時應當注意掌握的問題。它認為,在我眾敵寡的形勢下,對於不戰而逃之敵,不可急於追擊,因為「物極則反」,欲速不達,應當調整兵力從容不迫地追擊之。這樣,就能取勝。本篇所引「窮寇匆迫」系孫子「用兵八則」之一。然而,什麼是「窮寇」呢?《孫子兵法·行軍篇》的解釋是:「粟馬肉食,軍無懸甀,不返其捨者,窮寇也。」意思是,在兩軍交戰中,用糧食餵馬,殺牲口吃肉,損毀掉炊具,不再返回營舍的敵人,是準備決一死戰的窮寇。可見,本篇所論之「不戰而遁」的敵人,與孫子所講的「窮寇」內涵是有所不同的。「不戰而遁」之敵,意在保存實力以求一逞。對於此種敵人所以不要匆忙追擊,是因為忙中往住慮事不周,而慮事不周則往往難以達成殲敵取勝的目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本篇提出了「物極則反」的命題,以儆中計取敗。這無疑是有一定道理的。孫子所講的「窮寇」,是指困迫危殆且準備拚死一斗的敵人。宋代學者梅堯臣在為「窮寇勿迫」句作注時指出:「困獸猶鬥,物理然也。」但是,還應看到,「窮寇」既然如同「困獸」,則其鬥力必定是有限的。強調認真對待「窮寇」猶斗的一面無疑是對的,但僅僅看到這一點,而忽視「窮寇」危困的一面,進而不分情況的一律主張對「窮寇」不要進迫,這就未免失之偏頗了。西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年)七月,後將軍趙充國奉命率軍進討舉兵反漢的先零羌,羌兵望見漢兵,不戰而先退。趙充國採取「徐行驅之」的戰法,其部下對此不理解,提出異議,他雖以「窮寇勿迫」加以解釋,但羌兵並非困迫危殆且決一死戰的「窮寇」,而是為了保存實力未戰先退的弱軍。趙充國作為深謀遠慮的老將,之所以採取「徐行驅之」的戰法,一方面是由於他看到了羌兵「急之則還死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是他根據「道隘狹」的地形特點所採取的穩妥可行的戰術。因為,道路隘狹,不利於大兵團機動,而利於熟悉當地情況的羌兵設伏阻擊漢軍。對此有所考慮和預防,這正是老將趙充國用兵「尤能持重」(見《漢書·趙充國傳》)特點的具體表現,而這又恰是漢軍不受大的損失且能戰勝羌兵的重要原因。

《百戰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