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

結語

如果說唐代隱士趙蕤(瑞一陽一平)所著的《反經》是講治國之道的話,那麼黃石公的《素書》完全可以說是講修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歷來被當作有為者必須遵循的人生正道。不注重修身,連自己的家庭都治理不好,談何治國平天下?《素書》六章,正是總結、歸納了有關修身的根本原則和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時的經驗與規律。

《素書》所講的修身總則,假如用高度一精一練的語言概括之,只有一句話:天地之道,簡易而已。

怎樣理解這句話呢?

簡易的道理是從中國哲學的源頭 ——《易經》而來。《易經》把宇宙萬物的規律用『三易』來概括。要瞭解宇宙、人生,必須明白這三處基本原則。

第一,叫做『變易』。意思是說,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比如此刻我們所說的話,所做的事,瞬息之間就過去了,任何力量都無法將它留住,即使用最高級的科技手段,譬如錄像,攝下來的也不過是一種當備忘的檔案材料而已,絕對不是絲毫不爽的已經過去的那個場景了。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和精神也不會相同,就是重覆的、一字不差的一句話,前一秒鐘說和後一秒鐘說,其意味、效果和對像等等都絕不會相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動不息有如流水,所以高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這就叫合乎天道。

第二,叫做『簡易』。是說宇宙萬事萬物,有許多是我們的智慧知識沒有辦法瞭解的。天地間存在著「有其理無其事』的現象,那是我們的經驗還不夠,科學的實驗還沒有出現,所以我們做不來;也存在『有其事不知其理』的現象,那是我們的智慧不夠,還認識不到。也就是說,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罷了。《易經》『簡易』之理是一個非常智慧的概念,它告訴我們,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認識了它以後,就覺得原來如此簡單。在科學史上,有許多偉大得足以改變世界面貌的發明,在研究過程中,雖然特別艱辛、複雜,有的科學家甚至將畢生一精一力奉獻給一個科研項目,也未必能攻克。然而一旦破譯了其中的奧秘,回頭一看,卻非常簡單。人們至今不是還在說,開闢了大工業生產時代的蒸汽機的發明,其原理不就是蒸汽衝擊茶壺蓋嗎?萬有引力不就是牛頓由蘋果落地而豁然頓悟的嗎?現代最先進的科技成果電腦,不就是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因受到《周易》的啟發,提出二進位制——1+1=10的原理而產生的嗎?這就叫『眾一里一尋 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所以真正的真理其實非常簡易。推理、闡述得越複雜、難解的理論,恐怕離真理越遠。

第三,叫做『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可是卻有一種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它能變出萬事萬物來,但自身卻是永遠不變的,是永恆存在的。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薩』;哲學家叫它是『本體』;科學家叫它是『能』。

一個人要想加強自己的修養,怎樣才能找到自己本來有的那個『不易』,在與時『變易』 之際,求得真正的『簡易』——真理呢?諸葛亮的《誡子篇》為我們披露了這一秘密。他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一精一,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p>

後人著書立說,教子家訓,老實說都沒有超出諸葛亮的這幾句話。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要想成為一個有教養、有道德的人,就必須以『靜』來做學問,以『儉』來修身。儉不只是節省用錢,而且自己的身體、精神也要保養,簡單明瞭,一切乾淨利落,這就是『儉』的意思。

『非澹泊無以明志』,是講養德:『非寧靜無以致遠』,是講修心;『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是講求學的道理:心境要寧靜才能求學,才華要靠學培養,有天才而沒有學問修養,才情就會枯竭,正如孔子所說:『學而不思,讀書再多也是白搭;思而不學,有才能也是很危險的事情。』縱然是天才,如沒有學問,也不能成為偉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還要有廣博的學問。學問從何而來?從刻苦的學習 中來,然而心思不寧靜,則無法成就其學業。

『慆慢則不能研一精一,險躁則不能理性。』——慆慢也就是『驕傲』一詞之『驕』。沒有真本事而自以為了不起是驕,有本事而看不起人為傲,慢就是自以為對。主觀太強,那麼求學問就不能研一精一。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和歷史經驗都在說,一個人不管有多大學問、多大權威,一驕傲就失敗。孔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一個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學,有周公的美德,可是假如他驕傲自大,又慳吝不仁,這種人就不值得一提了。

『險躁』是什麼意思?人做事情,都喜歡佔便宜、走捷徑,想走捷徑的人一大多會心存僥倖,這是最容易犯的毛病。其結果是逐漸養成盲目暴躁、急於求成的一習一 性,遇事自然就要喪失理智,冒險蠻幹。這種人,沒有不失敗的。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如果人到臨死時才明白人生是怎麼回事,就一切都晚了!至於有的人到死都不明白是怎麼回事,那就更不用說了。

清末著名學者王國維用這樣三句宋詞來描述為學的三種遞進的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銷得人憔悴。

眾一里一尋 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思想道德修養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黃石公素書註釋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