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原文]

—————————原文版—————————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注音版—————————

上(shang)善(shan)若(ruo)水(shuǐ).
水(shuǐ)善(shan)利(li)萬(wan)物(wu)而(er)不(bu)爭(zhēng),
處(chǔ)眾(zhong)人(ren)所(suǒ)惡(e),故(gu)幾(jǐ)於(yū)道(dao)矣(yǐ).
居(jū)善(shan)地(di),心(xīn)善(shan)淵(yuān),與(yǔ)善(shan)仁(ren),
言(yan)善(shan)信(xin),政(zheng)善(shan)治(zhi),
事(shi)善(shan)能(neng),動(dong)善(shan)時(shi).
夫(fū)惟(wei)不(bu)爭(zhēng),故(gu)無(wu)尤(you).

[譯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最好的行事像那樣,潤萬物卻從來不與萬物相爭。它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所以水總是按照自然規律行事,水是萬物之靈,水能從高處流往低處,也在表述一個做人的道理,這裡讓我想到了一首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靜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多好的一首詩,它不就是在表述做人麼?為什麼要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是有一定的道理,做人應該有進有退。才能更長遠有的時候表面上是吃虧了,實踐中咱們是佔了一個便宜。在社會中做人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吃虧是福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行的人都是非常善於選擇自己的居住的環境(好環境培養好的人才),他們心懷博大、深藏不露,他們與人為善,樂善好施,他們言必行,行必果,他們治理國家有條不紊,做事會根據自己的能力吧事情辦理得最好,總是選擇最合時宜的時候行動,由於做事都不違背自然規律,所以也不會帶來煩惱。(為人處事應該順從天意,順其自然。不要與人相爭往往退步是像前。)

[長篇大論]

上善若水

老子用無形的水,來表達人的心境應該像水一樣。它柔和得可以始終從高處往低處流;可以隨著各種器物改變自己的形狀;可以變成甘露潤萬物而無聲。它剛強得可以滴水穿石、無堅不摧、無孔不入。它強大得可以推動巨石、掀翻巨輪。人的思維也要像水一樣衝破有形的禁錮,達到無形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致一陰一致一陽一,致柔致剛」的道理。

介紹一種輕鬆愉快的學習 方法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的一切行為都完全符合自然規律,所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青少年的成長也應該像水一樣,順其自然的茁壯成長。

應試教育中,升學考試採用「一錘子定音」的方法,逼迫老師、家長和同學們不得不高度重視考試成績。因此鋪天蓋地的作業和練兵考試,成了家常便飯,讓學生們應接不暇。沒完沒了的考試、排名,必然造成課堂如戰場,競爭激烈。在這種一對一的殘酷競爭中,必然會有很多學生會敗下陣來,要想脫穎而出?實在是太難啦!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很多同學未曾嘗到成功的果實,卻一次次的承受失敗的打擊,久而久之,必然鬥志盡喪。青少年的脖子被一道無形的枷鎖鎖住了,也就是說有很多青少年沒有順其自然而成長,他們的身心是在一種扭曲的狀態下不健全的發育著。
因此,摸索總結一套讓學生們輕鬆愉快的成長學習 的方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次一位同學問我一道數學題,我索性把學過的課程全部給他講了一遍。在講的過程中我驚奇的發現,我還有很多沒有理解的地方。抓緊時間學習 以後,我突然感到豁然開朗。原來「講學」是一種既輕鬆愉快而又高效率的學習 方法阿!
從此以後我的身邊經常聚集著一些同學聽我「講學」。反覆幾次以後,我感到我就有當老師的感覺了,彷彿能夠猜到老師考試要出的題目。達到這個境界以後,我非常歡迎考試,從容對待考試,而且考試前根本就無需復一習一 。正所謂:「大考大耍,小考小耍」啊!

「講學法」的學習 步驟和要領。

第一步:一字不漏的高聲朗讀,在筆記本上把要點記錄下來。

第二步:關上書參照筆記,能夠隨口講出內容梗概,同時整理筆記。

第三步:在書上內容的基礎上,能夠加上自己的思想進行發揮,能夠結合自己的知識像講故事一樣,生動的把書上的內容講出來。

「講學法」的理論依據。

抽像記憶:人的大腦最怕的是「抽像記憶」,抽像記憶就是「死記硬背」,要做到「死記硬背」,唯一的出路就是起早貪黑的刻苦學習 。久而久之就會使很多學生厭倦學習 ,乃至於反感學習 。

形象記憶:人的大腦最喜歡的是「形象記憶」,因為形象記憶無需「死記硬背」,大腦裡反映的是形象和場景,非常容易記住,乃至於幾十年以後還不會忘記。

舉個例子,找一個中學生問他:上小學的時候學校是個什麼樣子?百分之百的人都可以詳細描述。但是我們問他:班上黑板報的內容時?可能大部分人會啞口。因為對學校的記憶是「形象記憶」,對黑板報的記憶是「抽像記憶」。

形象記憶裡有兩個鮮為人知的重要環節,就是大腦善意的「忽略」和「專注」。

舉個例子,我們找一個有教學樓的學校的同學問他:「你們的教室在幾樓?」回答:「五樓。」再問他:「你是怎麼上到五樓的?」回答:「爬樓梯。」再問他:「一共有多少步樓梯?」大多數學生回答不上,乃至於有的同學在學校學習 6年了都回答不上來這個問題。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人的大腦中米粒大小裡面所包含的網絡結點,就相當於全球網絡結點的總和。整個大腦相當於運算速度20兆億次的超級巨型電子計算機(來自中央電視台「科技之光」)。正因為它相當於一台超級巨型計算機,所以才能同時處理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場景裡面的各種信息。但是,他不可能連看到的各種信息的各個細節都同時處理,這樣的話,數據處理量太大了,大腦會反應不過來的。所以大腦採用的方法是,記住大的場景特點,忽略各個細小的細節部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同學回答不上來有多少步樓梯的原因。
我們可以找兩組同學來做實驗,一組同學讓他們數一數有多少步樓梯;另外一組讓他們觀察在上樓的時候都遇到了些什麼人。等他們分別做完以後,我們反過來問,問數樓梯的同學都觀察到些什麼人?問觀察人的同學有多少步樓梯?回答一定是:我們只專注於一交一 給我們的事情,其他事情沒有注意。
請注意這個「專注」二字,「專注」是大腦的另一個特點。當大腦接受一個特定的指令以後,他就會忽略其他因素的干擾,而只專注這個特定的事。
如果我們明白了大腦「忽略」與「專注」的特點,巧妙的運用好這個特點,就為我們找到優秀的學習 和工作方法提一供了前提。這個科學依據,就是我們「講學法」學習 的科學依據。
我們翻開書復一習一 的時候,一看到標題,大腦立刻就會反映出內容梗概來,給我們造成一種全部都懂了的假象。其實他忽略了其中的細微細節,其結果就不言而喻了。
翻開書高聲朗讀的目的,就在於不管大腦如何判斷,強行讓大腦進入「專注」狀態。在朗讀的過程中,都必須把每一個細節過濾一遍,否則朗讀就無法進行。這就巧妙的迴避了大腦「忽略細節」的這一特點了。
朗讀的過程也是將「抽像記憶」轉化為「形象記憶」的過程(千萬不要默誦,一旦進行默誦,又要上大腦「忽略細節」的上當)。
高聲朗讀完,再加以歸納整理筆記,即囊括了各個細節,又把全過程轉化成了形象記憶映入腦海。
關上書參照筆記進行講解(一定要講出聲來),大腦就會把映入腦海裡的場景一一重現,同時開始對這些場景進行整理,這個整理過程,就叫做「理解」,同時對筆記也要進行再整理。
最簡單的方法是讓爺爺、奶奶或者爸爸、媽媽作為學生,要挖空心思的把他們給講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要全神貫注的聽,還要不時的突然發問,同學們都要做到不假思索的回答。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可以舉一反三了,學習 就變成一種樂趣了!
掌握了這種學習 方法以後,就等於掌握了一種思維方法,對今後的學習 和工作有著無法估量的幫助。
我講這麼多的目的,是要教會大家一種思維方式,凡「抽像思維」都要想方設法的把它轉化為「形象思維」;凡「抽像記憶」都要想方設法的把它轉化為「形象記憶」,如此這般就可以事半功倍了!要想做自己愛好的事,也可以騰出充足的時間了!即享受了學習 的快樂,又有充足的時間搞自己愛好的事情,生活的一陽一光就出現了!

大徹大悟的曾國藩

曾國藩九一江一 一戰,被石達開打得大敗,苦心經營的水師全軍覆滅。曾國藩投湖自一殺,被部下救起。恰逢他的父親去世,曾國藩回家守孝。從此他一蹶不振,骨瘦如柴。

一天他的弟弟告訴他,有個老和尚看病很準,不妨一試。老和尚聽說來人是曾國藩,連面都沒見,寫了一張紙條給他。曾國藩打開一看:「黃老治心病」。曾國藩心想:「儘管《道德經》我都會背誦,也不妨好好研究一下」。/p>

曾國藩回到荷葉塘,關起門來,一遍又一遍,反反覆覆地讀著《道德經》。果然重讀:似覺字字在心,句句入理,與過去所讀時竟大不相同。

曾國藩早在雁門師手裡就讀過《道德經》。這部僅只五千言的道家經典,他從小便能夠倒背如流。進翰林院後,在鏡海師的指點下,他再次下功夫鑽研過它。這是一部處處充滿著哲理智慧的著作,它曾給予曾國藩以極大的教益。類似於「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等格言,他篤信之,謹奉之,而對於該書退讓、柔弱、不敢為天下先的主旨,仕途順遂的紅翰林則不能接受。

那時的曾國藩一心一意信仰孔孟學說,要以儒家思想來入世拯世。對自身的修養,他遵奉的是「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對社會,他遵奉的是「以天下為己任」。也正是靠的這種持身謹嚴,奮發向上,關心國事,留意民情,使得他贏得了君王和同僚的信賴,在官一場上春風得意,扶搖直上。

咸豐二年間,正處於順利向上攀援的禮部侍郎,堅決地相信「治亂世須用重典」的古訓以及從嚴治軍的必要性,遂由孔孟儒家弟子一變而轉為申韓法家之徒。他認為自己奉皇上之命辦一團一 練,名正言順,只要己身端正,就可以正壓邪,什麼事都能辦得好。誰知大謬不然!這位金馬門裡的才子、六部堂官中的幹吏,在嚴酷的現實中處處碰壁,事事不順。

這一年多來,他曾無數次痛苦地回想過出山五年間的往事。他始終不能明白:為什麼自己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卻不能見容於湘贛官一場?為什麼對皇上忠心耿耿,卻招來元老重臣的忌恨,甚至連皇上本人也不能完全放心?為什麼處處遵循國法、事事秉公辦理,實際上卻常常行不通?他心裡充滿著委屈,心情鬱結不解,日積月累,終於釀成大病。

這些日子,在實實在在的民事軍旅中親身體驗了許多次成功與失敗的幫辦一團一 練大臣,通過細細地品味、慢慢地咀嚼,終於探得了這部道家經典的奧秘。這部貌似出世的書,其實全是談的入世的道理。只不過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則主張以迂迴的方式去達到目的;申韓崇尚以強制強,老子則認為「柔勝剛,弱勝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一江一 河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這句話說得多麼深刻!老子真是個把天下競爭之術揣摩得最為深透的大智者。

曾國藩想起在長沙與綠營的齟齬鬥法,與湖南官一場的鑿枘不合,想起在南昌與陳啟邁、惲光宸的爭強鬥勝,這一切都是採取儒家直接、法家強權的方式。結果呢?表面上勝利了,實則埋下了更大的隱患。又如參清德、參陳啟邁,越俎代庖、包攬干預種種情事,辦理之時,固然痛快乾脆,卻沒有想到鋒芒畢露、剛烈太甚,傷害了清德、陳啟邁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無形中給自己設置了許多障礙。這些隱患與障礙,如果不是自己親身體驗過,在書齋裡,在六部簽押房裡是無論如何也設想不到的,它們對事業的損害,大大地超過了一時的風光和快意!

既然直接的、以強對強的手法有時不能行得通,而迂迴的、間接的、柔弱的方式也可以達到目的,戰勝強者,且不至於留下隱患,為什麼不採用呢?少年時代記住的諸如「大方無隅」「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的話,過去一直似懂非懂,現在一下子豁然開朗了。這些年來與官一場內部以及與綠營的爭鬥,其實都是一種有隅之方,有聲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實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這樣的,他要做到全無形跡之嫌,全無斧鑿之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柔弱,柔弱,天下萬事萬物,歸根結底,莫不是以至柔克至剛。能克剛之柔,難道不是更剛嗎?祖父「男兒以懦弱無剛為恥」的家訓,自己竟片面理解了。曾國藩想到這裡,興奮地在《道德經》扉頁上寫下八個字:「大柔非柔,至剛無剛。」他覺得胸中的鬱結解開了許多。

曾國藩為自己的這個收穫而高興,並提起筆,鄭重其事地記錄下來:靜中細思,古今億百年無有窮期,人生其間數十寒暑,僅須臾耳,當思一搏。大地數萬里,不可紀極,人於其中寢處游息,晝僅一室,夜僅一榻耳,當思珍惜。古人書籍,近人著述,浩如煙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過九牛一毛耳,當思多覽。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過太倉之粒耳,當思奮爭。然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

經過這番痛苦鍛煉的曾國藩相信,他必能以更為圓熟的技巧、老到的工夫,在東南這塊充滿血與火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一幕迥異往昔的一精一彩之劇來。

大徹大悟的曾國藩,展現於世人的再也不是當年那個桀驁不馴、凶神惡煞的「曾剃頭」了。為使自己的學生李鴻章更好的發揮才幹,曾國藩寧願讓出自己的位置;為聯絡曠世奇才左宗棠,曾國藩情願把自己比作「雌」把左宗棠比作「雄」。曾國藩是用「心」一舉打敗了洪秀全。打敗洪秀全以後,曾國藩毅然解散了他苦心經營的軍隊。

後人都非常推崇曾國藩,曾國藩這個人是沒有什麼好推崇的,推崇的是他「上善若水」的心境。

道學崇尚「水」,崇尚「不爭」,崇尚「柔弱」、崇尚「無為」,崇尚「無私」。聽起來很深奧,從道學演變出來的「武學」,諸如「太極」、「八卦」等拳法就可以看出,沒有哪一種是進攻的,全部是防守。在防守中尋找對方的弱點,再借攻擊者的力量來攻擊其弱點,以守為攻才是其奧妙所在。無論處人還是處事,要想把防守做到家,沒有「上善若水」的心態,是做不到的。也就是說:道學是修煉心境的。

《道德經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