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王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者。此日月所照。為一小世界。其中間有須彌山。日月繞山運行。故南為閻浮提。東為佛婆提。西為瞿耶尼。北為郁單越。是名四天下。日月運行。乃在須彌山之中腰。故此山之高。其半出日月之上。山上分四方。每方分八所。中間又有一所。共三十三所。謂之三十三天。梵語謂之□利天是也。日月運行於此四天下。謂之一小世界。如此一千小世界。謂之小千。如此一千小千世界。謂之中千。如此一千中千世界。謂之大千。以三次言千字。故雲三千大千。其實則一大千耳。如此方謂之一大世界。寧為多不者。此寧字。乃譯師之言。蓋若助辭耳。不必深考也。

【六祖曰】此是如來問起此意如何。佈施供養。身外之福。受持經典。身內之福。身福即衣食。性福即智慧。雖有衣食。性中愚迷。即是前生佈施供養。不持經典。今生聰明智慧。而貧窮無衣食者。即是前生持經聽法。不佈施供養。外修福德即衣食。內修福德即智慧。錢財見世之寶。般若在心之寶。內外雙修。方為全德。此是讚歎持經功德。勝佈施福也。

【疏鈔雲】七寶者。金。銀。琉璃。珊瑚。瑪瑙。赤真珠。玻璃。佛意欲顯無為之福。先將有漏之福。問及善現。三千世界盡著七寶以用佈施作福。所得其福德寧為多不。下文須菩提答。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謝靈運曰】福德無性。可以因緣增多。多則易著。故即遣之。

【六祖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佈施。得福雖多。於性一無利益。依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墮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履踐佛行。即非福德性。

【僧若訥曰】空生謂大千七寶。寶豐福勝。故曰甚多。是福德者。事福也。即非福德性者。非般若福德種性。既非理福。不趨菩提也。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者。於世間事福。乃雲多也。

【僧子榮曰】住相佈施。唯成有漏之因。而得人天福業報。離相持經。則證無為之理。得福無有邊際。

【陳雄曰】聚寶佈施。持經精進。皆六度之一也。佛化度眾生。未嘗沮其佈施。而獨喜其精進。蓋謂世人計著。多用金銀。琉璃。珊瑚。瑪瑙。真珠。玻璃。為求福地。殊不知以覺性之寶。修其性上福德。故並為二者設為之問。以較其優劣。持經精進者。率性而修也。性彌滿六虛。其福德亦如是。夫是之謂福德性。聚寶佈施者。藉物而修也。物有限而其福亦有限。又非福德性之比。故須菩提辨論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且斷之曰。如來說福德多者。以其有限。得以計其多寡故也。五祖嘗曰。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亦曰。功德在自性。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又曰。自悟自修。是自性上功德。二佛之言。深契玄旨。

【顏丙曰】佛問若人滿世界七寶捨施得福多不。須菩提答福德雖多。畢竟非福德性。

【川禪師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佈施。此是住相佈施。希求福利。得福雖多。而於識心見性。了無所得。故事向無心得。頌曰。寶滿三千及大千。福緣應不離人天。若知福德元無性。買得風光不用錢。

【傅大士曰】寶滿三千界。繼持作福田。唯成有漏業。終不離人天。故知住相佈施。即非福德性。若人心無能所。識心見性。方名福德性也。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疏鈔雲】此經者。人人俱有。個個周圓。上及諸佛。下及螻蟻。亦具此經。即妙圓覺心是也。無物堪比。

【顏丙曰】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受者。直下承受。持者。時時行持。更為他人解說。如一燈傳百千萬燈。其福勝彼。如何便見得勝彼處。彼以七寶乃住相佈施。縱得濁福。福盡墮落。此因經悟性。四句現前。福等太虛。歷劫不壞。故雲住相佈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荊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又四句決疑金剛經者。乃大藏經之骨髓。而四句偈者。又金剛經之骨髓。若人受持是經。而不明四句下落。又豈能超生脫死而成佛作祖也哉。古今論四句偈者不一。或指聲香味觸法是。或指經中二偈是。或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或雲眼耳鼻舌。或雲有為句。無為句。非有為句。非無為句。或雲有諦無諦。真諦俗諦。各執己見。初無定論。唯銅牌記雲。天親菩薩。升兜率宮。請益彌勒。如何是四句偈。彌勒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也。六祖大師復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是也。若果執此兩轉語。便為倒根。何異數他人珍寶。於自己無半文之分。幸而傅大士曾露個消息。最是親切雲。若論四句偈。應當不離身。以是而觀。則四句偈者。初不假外求。而在吾心地明瞭。方真四句也。不然六祖何以注四句偈雲。我人頓荊妄想既除。言下成佛。向使此偈可以言傳面命。可以聰明測度而到。則我佛乃天人之師。住世四十九年。廣為眾生說法。三百五十度。而於此經凡一十四處舉四句偈。而終不明明指示端的。豈我佛吝其辭而不為說破耶。蓋恐人執指為月。而徒泥紙上之死句。而不能返觀內照於自己之活句也。且我佛尚不敢執著指示。況其餘者乎。吾之所謂活句者。死生不能汨。凡聖立下風。在於常行日用中。字字放光。頭頭顯露。初無一點文墨污。若是個漢。直下承當。早是蹉過了也。何更容些小見識解會。而分別此是彼非也。唯有過量人方知鼻孔元來在面上。

【傅大士頌曰】寶滿三千界。賚持作福田。唯成有漏業。終不離人天。持經取四句。與聖作良緣。欲入無為海。須乘般若船。

【玄宗皇帝雲】三千七寶雖多。用盡還歸生滅。四句經文雖少。悟之直至菩提。

【百丈禪師曰】眼耳鼻舌。各各若不貪染一切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仙人。亦名六通羅漢。若能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功德廣大。勝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佈施也。

【陳雄曰】三昧經雲。一切佛法攝在一四句偈中。故得之者不在於文字之多。但一念頃。即入實諦。而其性天昭徹矣。若更有勤行修進。受之不忘於心。持之不厭其久。說之普得聞知。非特覺一己之性。且將覺億萬人之性。其為福德莫大焉。比之多施七寶之福為勝。

【李文會曰】受持者。身口意皆清淨是也。曉解經義。依教而行。如舡如海。無所不通。亦名受持。既不曉解經義。而又懈擔心口相違。如入小聚。即有斷絕。非受持也。四句偈。川禪師注載在卷末應化非真分中。

【張若盡曰】佛為無上法王。金口所宣。聖教靈文。若一誦之則為法輪轉地。夜叉唱空。報四天王。天王聞已。如是展轉。乃至梵天通暗通明。龍神悅懌。猶如綸言。誕布詔令。橫流寰宇之間。孰不欽奉誦經之功。其旨如此。若止形留神往。外寂中遙尋行數墨而已。何異春禽晝啼。秋蛩夜鳴。雖千萬遍果何益哉。池陽□山因禪師遣僧往大通鎮陳宅求經。頌曰。燈籠露柱熾然說。莫學驢年紙上鑽。看經須具看經眼。多見看經被眼茫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疏鈔雲】經雲。三世諸佛。及阿耨菩提一切妙法。皆從此經出。即明持經果滿顯前義也。又多心經雲。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菩提。亦同此義。又忠國師雲。茲經喻如大地。何物不從地之所生。諸佛惟指一心。何法不從心之所立。故雲皆從此經出。

【王日休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謂真性也。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者。謂諸佛求真性之法也。何以故者。佛自問何故於此經受持講說。所得福德勝於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佈施也。乃自答雲。一切諸佛。求真性之法。皆從此經出。則此經之功為極大而且無窮矣。

【顏丙曰】何以故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自此經出者。蓋大藏經及從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之法。皆出自此經。此經者此外無餘經也。

【僧若訥曰】皆從此經出者。非指此一經文句語言。乃指實相般若即是一心。遍為諸法性體。自己一念能生一切法故。

【李文會曰】無相福德生出應身。無相智慧顯出真身。謂從自己心中出菩提法也。

【川禪師曰】且道此經從甚處出。須彌頂上。大海波心。頌曰。佛祖垂慈實有權。言言不離此經宣。此經出處還相委。便向雲中駕鐵船。切忌錯會。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王日休曰】佛於此再呼須菩提而告之。所謂佛法者。乃上文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佛恐人泥於有此佛法。故雲所謂佛法者。非有真實佛法。乃虛名為佛法而已。蓋謂佛法本來無有。唯假此以開悟眾生耳。是於本性中非為真實也。

【六祖曰】如來所說佛者令人覺。所說法者令人悟。若不覺不悟。取外佛外法者。即非佛法也。

【顏丙曰】所謂佛法即非佛法者。隨說隨劃也。

【李文會曰】二乘之人執著諸相以為佛法。遂乃向外尋求。

【文殊師利雲】一切眾生愚迷顛倒。不知覺悟。種種修行。不離身內。若於身外修行。無有是處。菩薩於諸佛法。都無染著。亦不捨離。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心境空寂。自然清淨。是故佛法非佛法也。覺道之人。既能覺悟諸相皆空。但用所得知解做藥。治個心中妄想執著之玻心地自然調伏無掛礙也。

【川禪師曰】能將蜜棗子。換汝苦葫蘆。頌曰。佛法非法。能縱能奪。有放有收。有生有殺。眉間常放白毫光。癡人猶待問菩薩。

《金剛經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