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十五章   若離前塵,即汝真心

第一卷 第十五章   若離前塵,即汝真心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鹹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實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聽到阿難的哀求,看到阿難和大眾的反應,佛在歎氣的同時,還是非常慈悲地希望能夠盡可能地啟發他們,以便讓他們領悟到無生法忍。也就是希望他們能夠真正領悟到佛性、心、自性,隨便什麼名字吧,本來就沒有生滅、本來就堅固不動、同時又能元明瞭了的真諦。於是,佛就坐在法座之上,再次伸手撫摸阿難的頭頂,安慰地說:“一切佛常常這樣說:‘一切的事物,一切所謂的法,全部都是自心的顯現;一切因果所能包含者,一切世界宏觀的天體和微觀的微塵,全部都是因為自心而存在。’”

佛的這段話,可以說是對之前的七處征心,進行了結論性的引申:我們所能夠看到的這個世界,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基本粒子,所有我們認為存在的一切事物,全部都是因為我們自心的存在而存在(當然還是在在假設自心真實存在的前提下)。比如說,如果沒有能夠進行分別和辨認的自心,輾轉反射進眼睛、經過神經傳輸等的信號,又怎麼能夠被我們辨認出來時看見了什麼東西了呢?當我們不能分別光線所代表的信號的時候,我們又怎麼能夠通過我們的視覺來判斷周圍的世界呢?!

就好像一個根本不能區分紅色和綠色的紅綠色盲病人一樣,他天生就不能分辨這兩種顏色,因此,我們對他說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紅色和綠色,可是在他的世界中,根本就沒有這兩種顏色,有的只是灰色。如果沒有我們這些所謂的正常人,來對他強調紅色和綠色的話,相信這個色盲病人終其一生,也不知道原來他的世界中少了兩種顏色。那麼,就這個意義上來說,每一個眾生的外部世界,全部都是根據這個眾生的認知能力而顯現的,超出了他的認知能力,就等於不存在。

就好像對我們人來說,超聲波在我們還不能利用工具進行收集、辨認和發射的時候,我們根本是不知道的;但是對於蝙蝠這樣的依靠聲納來建立外界認知的眾生,它們卻是隨時隨地都在使用著超聲波。根據它所接受到的超聲波的回聲,蝙蝠能夠建立自己認知的世界模式。

所以說,佛的這番話,其實也就從根本上點破了“心物”之間的關係: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心能夠認知;因此說,一切唯心;因此說,萬法由心造。賴皮一點的說:如果沒有心,這個物,就連個名字都不可能出現的。這就是真正的心物關係。千萬不要想偏了,認為唯心,就是隨心所欲,想什麼就能出現什麼。那你給我想一個石女的兒子出來看看!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

可是佛這麼樣說,是否就是最究竟、最了義的呢?還不是。就如同我們在前面反覆強調的那樣,佛在這部經裡面,處處談到的都是比究竟差了一點兒的正理,如果能夠百尺竿頭進一步的話,連心物這一對矛盾對立統一體都打破了,還真能達到究竟;如果就此打住,也算是很高的見地了。為什麼呢?因為這部經的當機者——阿難,實在是難以扶起的阿斗一個。對他,只能這麼樣講了!

這不,佛接著說的話,直接就降落了層次:“阿難,你看周圍的整個世界,琳琅滿目,無奇不有,就連一草一木,都有他們自己的體性(佛心說:這是你們所認為的),就連虛空,我們也都給了他一個名字,也都有一個大家認可的虛空的所指,更何況我們自己那清淨、元明、徹底的心性,又怎麼會沒有自己的體性呢!。”

佛說:“阿難,就好像你剛才堅持說的,能夠分別、辨別和認知的,就是你的心。那麼,這個心,就應當是超越了一切的被心所觀察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對境的,也就是說心應當超越了一切六塵界,而存在的。就好像你現在能夠聽到我在說法,這還是因為你的心對於聲音這個外塵,這個被觀察者,所產生的分別。”阿難聽佛講到這裡,心裡不禁一動:“那我把耳朵塞上,不就什麼也聽不到了嗎?”就好像後世很多參禪打坐學佛的人,認為妄念太多會干擾修行,就強調一定要心如石壁,不念不想,認為這樣才是正確的修行方法,搞得學佛的都好像死氣沉沉的木頭一般。

佛不知道是不是聽見了阿難在心中的自言自語,就毫不停頓的說:“就算你熄滅了外面所有的見聞覺知,對外面的任何所見所聞都能夠無動於衷,堅守著內在的那一片寧靜和悠閒,那也沒有逃脫法塵界的陰影啊!”這一番話,直把阿難驚得目瞪口呆。什麼!就連息心絕慮、不動不搖於外界的干擾,都還是在法塵中打滾,那麼說,原來我以為的那些修行方法,全部都是“煮沙成飯”的妄想了?!

佛看見阿難呆若木雞,震驚異常的樣子,不禁安慰道:“我方才並不是真的要喝斥你對心的錯誤認識,而是希望你能夠再深入一些,再細緻一些地揣摩揣摩,到底在心的認知過程中,哪些是可以因為屬於因果、屬於因緣所生,而能夠被摒棄的?如果你能夠發現把所有的根塵境界全部都捨棄後,還有一個能夠產生認知功能的,那個就是你真正的自心了。凡是那些能夠被因緣、因果規律所含攝者,全部都沒有自己的體性,全部都屬於前塵分別的陰影而已,並不能被稱作是自己的自心。”

佛接著說出了這個結論的理由:“因為所有的根塵,全部都不能長久存在,終究有一個壞滅消失的時候,如果阿難你的心是建立在根塵基礎上的話,到那個時候,這個心就會成為烏龜的毛,兔子的角,好像能夠說出來,好像是存在的,其實卻根本沒有存在過。那這個時候,你的心,你的究竟法身,豈非成了斷滅者?那到底是誰在領悟無生法忍?到底是誰能夠得到究竟不生不滅的智慧?”

佛的這一席話,把阿難和在座的大眾聽得渾渾噩噩,雲裡霧裡,好像大眾之前所有的修行路子,全部在今天被佛推翻了一樣,大家都坐立不安,但也都沒有講話,只是默默地坐著,等候佛的進一步開示。

佛對阿難說:“阿難,你看世間所有的修行人,不怎麼樣的就不說啦,就算是那些好像已經能夠任意出入九種不同層次定境的那些人,為什麼他們還是不能斷盡一切煩惱漏失,還是不能證到阿羅漢果位?根本原因就是他們不知道剛才我所說的道理,把生生死死輪迴流轉的幻相,執著成為真實,因此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當然也就不能證果。阿難,你自己也是這樣,即使你跟在我的身邊,聽過我講給不同人的各種各樣的法門,也是因為同樣的執妄為真,而不能證得正果。你啊!你啊!”

一聽到佛說的這個話,阿難撲通一聲,又跪倒到佛的跟前,五體投地,誠心禮拜,淚流不已,合掌當胸,跪著對佛說:“我自從跟佛出家後,一直妄想著佛具有無人能比的大威力,一直妄想著根本不用我自己去修行,只要佛願意,一下子就可以賜給我真正的三昧定力,讓我毫無辛苦地就可以脫離苦海,得到解脫。我實在是沒有認識到:原來身心不能互相易位,自他不能互相交換,我並沒有明白自己真心之所在。導致我雖然表現的是一個出家比丘的樣子,其實內心還是平庸的凡夫一個,根本還沒有進入真正的修行道路。就好像兒子並不具有自立的能力,而脫離開富裕的父親家庭一樣,自顧都不暇,更遑論教化眾生了。我今天在佛的慈悲開導下,才算真正明白:學佛出家,不管你聽聞了多少的佛法,只要沒有仔細修行過其中的法義,就和沒有聽過佛法是一樣的。就好像畫餅不能充飢、說食不能飽腹,是一樣的道理。佛啊,我阿難之所以現在還被兩種障礙所糾纏,我已經知道根本原因就是我不明白自己的真正恆常、寂靜、安樂、明瞭的心性。還請佛大發慈悲,給我明白開示我自己那玄妙、清淨的自心,讓我具足清淨法眼。”

所謂的二種障礙,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又名惑障,即貪慾心、嗔恨心、愚癡等煩惱,能使眾生流轉於三界輪迴之中,因而障礙眾生證得涅槃,故名“煩惱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眾生有無明邪見(其實也就是不懂得自己元明真心的不正確的見地),無明邪見能覆蓋智慧,令人不聰利,因而障礙眾生證得菩提,故名“所知障”;第二種是事障和理障。貪、嗔、癡等煩惱能使生死相續生生不息,障礙大涅槃,因此稱作“事障”;不正確的無明邪見能礙正確的正知正見,障礙大菩提,因此稱作“理障”。一般常說的二障,往往指的是煩惱障和所知障。

其實坦白一點來說,如果能夠斷除這兩種障礙,也就是明白了自己的真心,也就是獲得了大智慧,也就是證得了大菩提,也就是進入了大涅槃的意思。

不過,大家是不是已經發現了,從事件一開始,一直到現在,在很短的時間裡,佛已經幾次三番地表明了究竟的見地,可是每次都被阿難打岔過去了。而且,在每一次最重要的開示後,只要阿難繼續深入,當下就可以進入一個更高的認知;可是實際上,阿難每次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自己的錯誤上,口中雖然說著自己已經認識到依靠佛來賜予自己成就的想法不對,可是還要痛哭流涕地讓佛繼續給自己開示心地法門。難道在阿難的心目中,佛前面所講的那麼多話語,全部都不是在講心地法門嗎?這個阿難,悟性真的就這麼差?還是阿難本著大無畏的精神,不惜把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搞臭,只為了能夠讓佛給後世的學佛者能夠留下大秘密的開示?大家說到底是哪一個呢?

《楞嚴經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