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十七章   客塵即煩惱

第一卷 第十七章   客塵即煩惱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

實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自開自合。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佛言如是。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實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神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捲。雲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唸唸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這個時候,佛不再握拳,他鬆開手指,對阿難以及其他大眾說:“我最初成佛的時候,就在鹿苑,給阿若多等五個比丘以及你們其中一些四眾弟子說過:‘之所以一切眾生不能證到菩提的果位,之所以他們連阿羅漢果位也不能證得,就是被客塵煩惱所誤導。’當時你們聽到我所說的這個法的時候,為什麼當時就能夠開悟,以至於現在你們已經是阿羅漢了?”

佛在這個時候,已經不再打算全部由自己一個人唱獨角戲,而是打算利用現在演講和培訓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互動參與——來讓他的弟子們來現身說法,以增加阿難的理解。

這裡我們插播一下佛出家成道和初轉法輪的故事:

在悉達多太子趁著黑夜,在僕人車匿的陪同下,逃離王宮,進入深山後,就一直在到處拜訪各地修行的人物,和他們討論修行的方法和目的,甚至一天只吃一麻一麥,為法忘軀,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各種苦難。

悉達多的父王淨飯王在打聽到太子修行的地方之後,派人帶著各種生活用品和食物,前來勸慰太子,希望太子能夠顧念國家社稷、能夠體諒父母雙親,回心轉意。

可是悉達多太子修行的念頭十分堅固,一定堅持繼續勤苦修行。淨飯王就從自己本家選擇了三人,從太子的舅家選擇了兩個人,其中一個姓喬陳那,名阿若多。淨飯王對這五個人說:“我的太子捨家修學,一個人在山林中孤孤單單,令我十分難過。我現在命令你們:一直伴隨在太子左右,並且盡量隨時向我報告太子的情況。從親情上來說,你們都是太子的叔父伯舅,從國法上來說,你們就是太子的臣民。因此,你們要在太子身邊,隨時照看著太子的生活起居,不要讓太子做出極端的事體來。”

這五人接受了淨飯王的命令之後,就一直在太子身邊陪伴著,慢慢的他們也跟著太子開始了修行,也希望能夠有那麼一天,得到解脫,出離輪迴。

他們五個人經常相互討論:修道,到底是應該通過苦行來證果,還是要通過各種享樂來證果?其中兩個人認為:“應當以安樂為道。”而另外三人則認為:“勤苦才是正確的修行方法。”

他們相互爭執不下,就請太子來作評判。於是太子就經過認真的思維,認為大多數的當時的出家修行者,都是通過各種各樣難以忍受的苦難,希望來獲得成就。為了以後能夠降伏這些不正確的苦行外道,還是應當節食勤苦修行,只要能夠維持生命就可以了,最好不要去進行各種的享樂。

堅持享樂證果的二人,聽了太子的意見就說:“太子所說的,不是正確的法門;正確的方法,應當使用享樂來達到證果的目的。你現在支持苦行,我們道不同,不相與謀。”於是,這兩個人就遠遠地離開了太子和這三個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修行了。

太子經過六年苦行,一直未能證得菩提果位。這個時候,已經達到了對“苦行非真”的真實體驗,就決定捨棄苦行,並且接受了牧女所供養的乳糜之後,在菩提樹下,吉祥草墊上,降伏魔軍而證果。

堅持苦行的三個人,看見佛洗了澡,還享用了乳糜,已經放棄了苦行。就歎息著說:“功敗垂成啊!今天一旦脫離了苦行,六年的功夫,毀於一旦。”

於是這三個人就去尋找那兩個人,相見之後,大家坐在一起議論,這三個人說:“以前看見太子聰穎異常,各種知識和技藝都非常出眾。後來太子出了王宮,來到荒谷,脫去華麗服裝,披上破爛鹿皮,精勤勵志,一直在苦苦修行,希望能夠得到深妙法門,期盼著能夠證得無上果位。可是現在,太子竟然接受了牧女供養的乳糜,放棄了六年的苦行,我們三個人,作為僕從,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那二個人說:“你們怎麼還沒有明白!太子在深宮大院內,高居廟堂之上,都不能平靜自己的內心;更何況來到這深山老林中,學那些鄙賤苦行的作為!這種人,不值得我們掛念!”

太子在成佛之後,默默地安坐在菩提座上,靜靜地思維到底應當度什麼樣的眾生,到底應當怎樣度眾生。他發現最初所結識的幾個外道首領,本來自己答應他們只要自己成道了,就會首先去度他們,可是他們都已經死去了。現在只有身在鹿野園的那五個人,可以接受自己的教化。

這樣想著,佛就從菩提樹起身,來到鹿野園。那五個人遠遠地看見佛往這邊走了過來,就互相商量著太子一定是因為修行的時間太久了,還沒有證果,打算找自己閒談聊天來了,都不打算起身迎接。

可是隨著佛越來越近,成佛後的各種威儀,以及安詳的姿態,令他們都不自覺地起身迎接。繼續好像從前那樣地恭敬承侍。佛就給他們逐漸地講述了“客塵煩惱”的道理,和“苦集滅道”四聖諦,令他們真正的明白了修行的方法,並且在後來,都成了正果。

佛在這個時候,希望首批接受自己正法的阿若多,能夠給大家講述一下他聽到佛開示“客塵煩惱”法義的時候,他自己的心路歷程,以便幫助阿難以及大家更好地理解佛剛才所說的道理。

阿若多就站起身來,回答佛說:“我現在已經老朽了。但是因為我聽了佛的法語,開悟之後,被佛稱讚為出家弟子中,見解第一之人。這都是因為我聽到佛所說的‘客塵’兩個字,才明白的。我的理解是:作為一個旅客,不論在旅途中,走到了什麼樣的地方,不論在那裡或吃或住或玩耍,終究有整理行裝,再次上路的那一天;如果不是客人,而是當地的主人的話,就根本不用離開的。按照這樣子的思維,凡是不能夠長久住下去的,就是客人,凡是能夠長久住下去的,就是主人;不能常駐就是客的意思。”

阿若多接著說:“還有,每當早上太陽升起,陽光穿過剛剛天晴的房屋的孔隙時,那一道道明亮的光線,就會把漂浮在空中的灰塵映照出來。灰塵在空中起伏飄蕩,但是這個空,卻始終穩穩當當,從來沒有動搖飄蕩過。因此我就明白了:凡是清淨、不動、寂靜的,就是空;凡是動搖不定者,就是塵。”

佛對阿若多的這個分析表示了認可。同時,佛為了讓阿難更加認清‘塵’的概念,就繼續用自己的手勢,來引導阿難。

佛向大眾展示了自己的手掌和手指,然後不斷地伸展手指、屈曲握拳,然後佛問阿難:“阿難,你看見了什麼?”

阿難回答說:“我看見了佛的手指在不停的打開又握緊。”

佛接著問到:“那麼,你認為是我的手指在打開又握緊,還是你的能夠看見的那個,在打開又握緊?”

這個問題已經問的很明白了,阿難當然不會答錯:“我看見佛的手指打開又握緊,這是手指的動作,並不是我的能夠看見的見性在打開握緊。”

佛稱讚阿難說“很好!”接著佛又問道:“那麼這個時候,誰是動態的,誰是靜態的?”

阿難福至心開,回答得非常好:“我認為,是佛的手指一直在不停的動作,而我的見性,連靜都談不上,更何談動呢!”佛立刻予以認可和表揚。

恭喜阿難!終於能夠答對佛的問題了!

接下來,佛為了能夠強化阿難在這個問題上的認知,就又開始了聲光電多媒體的教育方法:從佛的手掌中,突然放射出一道光芒,射向阿難的右邊,引得阿難的頭和眼睛都向右邊轉了過去;從佛的手掌中,又放射出一道光芒,射向阿難的左邊,引得阿難的頭和眼睛都又轉向了左邊。

佛就向阿難提問了:“阿難,你的頭為什麼左右轉動啊?難道是吃了搖頭丸?還是身體不舒服?”

阿難回答說:“還不是因為佛給我的左右兩邊各放射了一道光芒,引得我左右轉頭去看。”

佛接著問:“阿難,那你再說說看,是你的頭在左右轉動,還是你的見性在左右轉動?”

阿難回答說:“這當然是我的頭在左右轉動了,至於我的見性,連靜止不動都談不上,更何談搖動呢!”

呱唧、呱唧的一片掌聲中,佛再次及時肯定了阿難第二次的正確回答!

佛這個時候轉而對著大眾說:“剛才你們都已經明白了,凡是動搖不定者,就屬於‘塵’;凡是不能長久安住者,就屬於‘客’。你們剛才都看到阿難的頭在左右轉動,但是你們自己的心神,卻沒有任何的動搖;你們也都看見了我手指頭的打開和握緊,你們的見性也都沒有任何的伸曲。那我就要問你們了:為什麼你們還要把動轉不停的認為是你們的身,認為是你們的精,認為是你們的性?為什麼你們時時刻刻、自始至終都不斷地出現各種念頭和想法的起起落落?為什麼你們都忘記了什麼才是你們真正的心性而顛倒不堪?”

佛最後結論性的說了一句:“你們從來都是認錯了真心,從來都是把外物當成了自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你們才在輪迴中自取沉淪,反覆漂轉,沒有出期。”

講到這裡,《楞嚴經》第一卷的內容就講完了。

在第一卷中,故事中的主人公阿難,因為不能對付摩登伽女母親的大梵天幻術,差一點就被摩登伽女破了婬戒。在佛化身神咒的威力下,才在緊急關頭被文殊菩薩救了回來。

阿難反覆向佛承認自己只多聞、無修證,妄想憑借佛力獲得成就的錯誤,請求開示一切佛最初的成佛方便、究竟的禪定路子。

佛就和阿難,先後進行了七次的討論,否定了阿難關於“心”的認識;並且直到這一卷末,才通過結合能見的見性和所見的黑暗,讓阿難初步明白了見性不動不搖的本性。

可是,最後佛反問阿難以及大眾:“既然都能明白見性,為什麼還一直在認物為己,漂轉輪迴?”為什麼我們都認為這個血肉之軀就是我們自己?為什麼我們為了滿足這個血肉之軀,而造作了很多的善惡之因,導致在各種條件成熟的時候,有了享受善道快樂和遭受惡道苦難的輪迴?為什麼我們都認為自己是個庸常的凡夫,而自卑自歎?為什麼我們認為那佛就高高在上,難以企及?為什麼我們從來都沒有肯定自己本來就有巨大的財富?為什麼我們從來都不敢肯定我們本來就是清淨圓滿的呢?!為什麼不會當下承當?!

這個反問,將會在下面,直接揭示一直以來眾生的錯誤認知。

敬請期待第二卷的內容。

《楞嚴經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