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吒經】淺釋卷三 2

佛對藥上菩薩說,你等仔細聽聞,這種枉死之人面臨死亡時,生起一念淨心皈依佛。以此善根,當於六十劫中受於忉利天之樂,於八十劫中自識宿命,所生之處離諸憂惱,生生之處一切苦滅。藥上菩薩應知,親近惡知識者,即便修行也不能證得入於涅槃境界。

這種枉死之人,通常是不能直接往生於諸天中,應受心中的忿恨之念牽引入枉死城。心中忿恨之念消除後,再能入輪迴往生於各道中。而這種枉死之人面臨死亡時,明知必死,頓時身心一切放下,心中生起一清淨念,相續不斷稱念南無佛。能心生清淨念者,既有往昔因緣,又有今世善根,善根因緣和合,才有遇惡因緣能及時轉境,改惡報應為善生諸天。佛如此比喻,顯示平常人,若臨命終時能遇善友開示及時轉境,或自心中能清淨念佛,也能改惡墮入為善生諸天。

【藥上菩提薩埵白佛言。世尊。雲何眾生不能入於涅槃。】

藥上菩薩向佛請法說,世尊,親近惡知識者,為什麼修行也不能證得入於涅槃境界呢?

親近惡知識者,即便修行也受逸習 熏染,間雜業生不得清淨行;從而修而不精,行而不進,影響道業,故應遠離。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啥人找啥人;親近惡知識者,本身具足惡因緣,往昔善根間雜。同時,惡知識者常以偽善面目出現,假似真情動人,魚目溷珠難辨,故常有追名相、順風走、隨眾心,善知識從而遠離,自我閉塞多聞智門。

【佛告藥上菩提薩埵言。欲求涅槃者。當勤精進。】

佛對藥上菩薩說,修行人欲求得入涅槃,應當勤行精進。

現在一些寺廟比較冷清,香客與訪禪問道者逐漸減少。究其緣由,除假僧尼、高價香、諸染行外,還有得道高僧少,缺少有證悟智慧的僧人;還有一座寺廟十幾名或幾十名僧人,相互指責,相互貶低,上下不和,是非不斷;還有一些僧人輕慢在家二眾,若遇參訪者不好答解惑,甚至起碼的禮貌尊重都不能做到,粗言高聲吆喝強令等;若遇在家人講法,不分青紅皂白心先反感,喧囂白衣講法不能聽聞等。在家人不敢上廟,怕受騙上當白花錢,怕燒香供佛不慎引出鬼;在家人不敢講法,怕給戴上邪師的帽子,怕弘法不成反遭殃。諸多現象溷淆在一起,如聞驚雷聽巨響,在家二眾由此而漸離僧眾,是一些魔子魔民穿著袈裟在活動滅佛;弱化在家二眾弘法功用,使之失擁護者,是在折毀寺廟。如此現象,不應順其發展而熟視無睹,應引起諸山叢林重視,加強導化自律,塑造良好形像,促進四眾和合相敬,佛事當然興盛。就如當下有些寺廟,法事興隆,正法住世,四眾和合,香火旺盛。

【藥上菩提薩埵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精進。】

藥上菩薩向佛請法說,世尊,如何理解精進法義呢?

現代與後世,將佛教經典流傳保存,在家人得法受戒等,須代代僧眾身心付出,須各座寺廟承擔責任義務。千百年來,無數大德僧眾艱辛努力,默默地承載著佛陀家業,為當世與後代支撐著佛教一片天地,使佛教經典躲過無數劫難,才有今天聽聞受教與保存流傳;也為在家二眾起到了身行的典範,樹起了心中的豐碑。各座寺廟是四眾和合演唱梵音的舞台,也是佛事、法事、僧事的活動場所,院牆裡的人與院牆外的人雖相上有別,而同心向佛彼岸無別,佛法義理普潤眾生受益無別。

【佛告藥上菩提薩埵。善男子。精進者名須驢多波帝。逆流之果名精進處。娑吉利陀伽彌果名精進處。阿那伽彌果名精進處。阿羅訶果名精進處。波羅提迦佛陀果名精進處。緣覺之智名精進處。菩提薩埵名字。菩提薩埵地果。名精進處。藥上。如是等處名精進處。】

佛對藥上菩薩說,你等應知,精進者為證得七返生死的須陀洹人,以此類推為證得不同道果的修行人。與此相對應的逆流一果阿羅漢為精進處,二返生死的斯陀含二果阿羅漢為精進處,不來阿那含三果阿羅漢為精進處,應供、殺賊、不生四果阿羅漢為精進處,獨覺辟支佛果位為精進處,辟支佛的緣覺智慧為精進處,菩薩的名字與菩薩品地果位為精進處。藥上菩薩應知,能證得不同道果是修行人的精進處。

修行人一旦證得不同道果,次第實知佛法義理真諦,身心才不顧一切真行精進,為法忘軀,護戒捨軀,一刻不敢懈怠,一時不能放逸,與有限人生時間賽跑,與無常生死全力博鬥。平常人無法理解證得不同道果修行人的心態,無法領會其境界,無法曉知其智慧,無法享受其妙樂;還在傻乎乎的笑人傻呢!甚至辱罵打殺呢!只有證得不同道果的人,定中觀察才識廬山真面目,認證其人所言所行皆精進,具足不同道果相應的智慧。

能證得不同道果是修行人的精進處;不同道果,不是修行人追求的目標與目的,而是心識相應證得,身有覺知不同道果的不同應驗。精進處,不是修行人為不同道果而精進,是證得不同道果的修行人精進修行處。證得不同道果的修行人,不為名相諸有而精進,而是一切皆無為無作、無求無心而精進,是一切皆自然而然的精進,是一切皆普通平凡的精進,一切唯有佛證明。

【藥上菩提薩埵白佛言。世尊世尊雲何逆流。雲何逆流果。】

藥上菩薩向佛請法說,世尊!世尊!如何理解逆流法義呢?又如何能知證得逆流果位呢?

逆流,為預流,又為入流;即聲聞人斷三界之見惑,逆凡夫生死瀑流而預入無漏聖道之法流。逆流果,為預流果,為見道果位,也為修道果位。

修行人能證得逆流果非常重要,此道果是次第證得一切聖道的開始;修行人若不能證得此道果,次第證得一切聖道免談,包含往生諸佛淨土都是不可的。試想一下,哪一尊佛不是由逆流果開始,次第證得不同道果,才成就佛道的;無有一佛是由凡夫一下子超超所有次第而直接成佛的。修行次第誰都離不開,是由凡夫證得聲聞緣覺果位,發菩提心證得菩薩品位,行菩薩道而成就如來道果。

【佛告藥上菩提薩埵。善男子。譬如有人種於樹木。彼種樹已即日生芽。彼樹一日上下各生長一由旬。複有一人。亦復種樹不得其所。風動不生移置異處。二人共諍互相誹謗。彼人如是共相諍論。國王聞之即敕臣言。某處二人互相誹謗速往喚來。傍臣受教遣使往捉。時彼使人微服而去。至彼人所作如是言。王喚汝等。時彼二人驚怖憂愁。王今何故命我二人。是時二人既至王所默然而立。時王問言。汝等何故共相誹謗而起斗諍。時彼二人白大王言。大王聽我所說。我借得少許空閒之處。種植樹林。即日生芽及葉。華果熟者中半。此人種植不生芽葉及以華果。須臾數移彼種不生。來見謗毀而起斗諍。大王如是之事。大王應知我無罪過。爾時大王。集諸大臣滿三十億。告諸臣言。汝等各說諸臣。白言。我等不知說何等語。王問諸臣汝等頗見即日種樹即生芽葉及以華果熟者中半。爾時諸臣從座而起。白大王言。大王。我等不能決定信受如此之言。何以故。大王。此事稀有。爾時大王問彼人言。如汝所說。是事實不。爾時彼人白大王言。此實不謬。王複答言。如汝所說。如此之事。即日種樹即生芽葉及以華果。此事難信。爾時彼人白大王言。願王自植知其虛實。時王集三十億臣禁守彼人。然後大王自種其樹。不生芽葉。不生華果。爾時大王。心大恚怒敕諸臣言。汝等速取利斧。彼所種樹仰令斫伐。爾時諸臣受王教令斫斷彼樹。一樹斷已生十二樹。斫十二樹斷生二十四樹。莖葉華果皆是七寶。爾時二十四樹。變生二十四億雞鳥。皆是金嘴七寶羽翼。爾時大王複生嗔怒。自執利斧往伐彼樹。王斫樹時。從樹出生甘泉美水。時王慚愧敕諸臣言。放彼二人。諸臣白言。大王受教諸臣去已。放彼二人將至王所。王問其人。汝種此樹。斫汝一樹生十二樹。斫十二樹生二十四樹。我所種樹不生芽葉。不生華果。此事雲何。其人答王。如我此福德大王則無如是福德。爾時三十億大臣。胡 跪白其人言。汝可治國而居王位。】

佛對藥上菩薩說,你等應知,比如有一人栽種樹木,所種之樹已於即日生芽,其樹於一日間上枝下根生長高深各一由旬。又有一人也種樹但不得要領,見有風吹動,不見生長便移置他處。二人相遇,共說栽種樹木要領時,發生諍論而互相誹謗。二人諍論之事被國王聽到,便傳下命令,速往植樹處,將互相誹謗的二人捉來。大臣領受國王差遣,為御使前往傳令帶人。此時其御使微服而去,來至二人處說,國王傳喚你等二人前去問話。此時二人驚怖憂愁,國王今日因何故傳令於我二人呢!二人當即來至國王處,默然不語而站立一旁。國王問,你等二人因何緣故共相誹謗而起斗諍呀?一人回答說,大王請聽,我租借一小塊空閒之地種植樹林,即日生芽長葉,又開華結果,果中已有一半熟者。我見此人也在種植樹林,所植不生芽葉,不開華結果,一會工夫數次移種而不能活,因見解不同而起謗毀斗諍。事情經過如此,大王應知我無罪過。這時,國王召集諸大臣滿三十億眾,通告諸大臣說,你等各個說一說對此事怎麼看。諸大臣回答說,我等不知如何回答。國王問諸大臣說,你等常見即日種樹即時生芽長葉及開華結果,果中已有一半熟者嗎?諸大臣從座而起說,大王,我等不能決定信受如此之言,緣故是此事稀有。這時,國王問其人說,如你所說是事實嗎?其人回答說,此事真實不謬。國王又問其人說,如你所說的如此之事難以讓人相信。其人回答說,願大王親自種植樹林,便知其虛實。國王與諸大臣禁守其人,然後國王自種其樹。所種樹不見即日生芽長葉開華結果。此時國王心大恚怒,命令諸臣說,你等速取利斧,將此人所種樹林依令砍伐。諸大臣按受國王命令砍斷其樹,一棵樹斷後生十二棵樹,砍十二棵樹斷生二十四棵樹,莖葉華果皆是七寶。同時二十四棵樹變生二十四億隻雞鳥,皆是金嘴七寶羽翼。這時,國王更生嗔怒,親自手執利斧砍伐其樹。國王砍樹時,從樹流出甘泉美水。國王慚愧的命令諸臣說,釋放二人。諸大臣受命執行後,隨國王回宮。所放二人來至國王住所,國王問其一人說,你所種樹,為什麼砍一棵樹生十二棵樹,砍十二棵樹生二十四棵樹呢?我所種樹為什麼不生芽長葉、不生華果呢?其人回答國王說,此事如我福德正等,大王則無如是福德。這時,三十億大臣跪拜其人說,你可治國而居王位嗎?

速取利斧,砍伐樹林;比喻國王頒布法令,利用行政暴力手段,禁止佛教信眾活動,逐散僧侶還俗,拆毀塔寺佛像,廢除菩提根芽。在佛教運動發展史上,如此事例中外有之;但是,與佛無損,與法無失。雖是眾生因緣所致,也給當世國王與民眾召來無盡災禍,又為逆緣眾生種下了未來世苦受惡因;暴斃者有之,橫禍者有之,遭殃者有之,歷史記載中不乏其例,眾口傳流中不絕於耳。善惡有報,絲毫不爽,只是來早與來遲。

御使微服而去;比喻執行者,在執行國王頒布法令時,心裡畏懼善惡因果報應殃及自身,而採取的變通措施,在既不違背國王法令,又避免造成人 身財產損害的狀況下,減緩行政暴力手段產生的不良 後果,為自我良心留下了一條天路。這樣的人與事,在史記與眾口傳流中更為廣泛。在這裡須要特別說明的是,佛教不是教唆國王法令執行者私自變通,或陽奉陰違;而是仔細權衡事物發生發展的前因後果,具體事物,具體分析,具體對待,獲得最佳效果。與此相反的人與事,或借題發揮弄權,或於中謀取私利,或挾私誣陷報復等,其下場如何,可想而知。

證得不同道果的修行人,以清淨心念佛,言行境界與其所具福德正等;如其即日生芽長葉,又開華結果,果中已有一半熟者。而其凡夫之人以妄染雜心念佛,言行境界則無如是福德;如其不得種樹要領,見有風吹動,不見生長便移置另處者;相遇善知識而不識,教其修行要領時,心生牴觸而諍論,不能接受呵責而生誹謗。當證得不同道果的修行人弘法利生時,因知見不同遭到凡夫之人抵毀誹謗,旁觀者如雲,以己知見謬誤評判,生嗔怒心打壓不同知見;如其國王大臣,居高臨下妄行己斷,不問自我福德。當旁觀者見其弘法奇妙時,當生慚愧心,當下行改正。對其淨行人,遭受爭議、抵毀、誹謗的過程,就是弘法利生時得其助緣。對其異見者、旁觀者,是其弘法的參與者,在爭議、抵毀、誹謗的過程中,逐漸受化慚愧,改其逆助緣為正助道;若不知慚愧,其罪業極重,當自墮入惡道時,何人都無緣相救度。

【爾時其人。為諸臣眾。而說偈言。

我不求王位 不求世財寶 心懷無上願 願成二足尊

得寂滅涅槃 至彼成如來 為汝等說法 令到涅槃城

往昔作不善 令我入王獄 獄縛受諸苦 罪報悉已盡】

這時,其人為諸大臣眾,以偈言說法;我不謀求國王位,也不求世間財寶。心懷無上菩提願,願成福慧二足尊。證得寂滅涅槃樂,達至彼岸成如來。今為你等說法義,教化得道涅槃城。我因往昔作不善,使我入獄受王令。獄中綁縛受諸苦,罪報已盡了因緣。

當修行人弘法利生時,因其知見不同遭到他人抵毀誹謗及入獄打殺,是其往昔作不善業,今日因緣會合罪報已盡除。這就是修行人轉境而生其心,對抵毀誹謗及入獄打殺等,不但不生嗔恚心,反而自懺悔了其業,境界何等廣博深厚,一定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若遭到抵毀誹謗及入獄打殺的人,不能轉境懺悔,只能是變換手段、變本加利的報復他人、報復社會;命終後也是惡因緣纏繞,相食相殺輪迴不息。

【爾時有三萬三千高座。一一高座高二十五由旬。一高座上有二十五億雞而在其上。以金為嘴。七寶羽翼。出人音聲告彼王言。大王不善不善斫伐諸樹。以此罪業必入惡道。王不知耶。種此樹者是何等人。大王答言。我未審之。願為我說。何等大人。種此樹耶。雞鳥告王。如此人者照明世間。名無上士。當度一切眾生。生老病死。王複問言。彼是何人。種樹不生。彼作何等不善之業不生。當為我說。鳥答王言。彼是提婆達多種樹不生。無少善根樹雲何生。爾時三十億大臣。聞此法門。皆得十地成就神通。時彼國王亦得十地。得通達一切善法三昧。】

這時,國王宮中有三萬三千高座,一一高座高二十五由旬,每一高座上有二十五億隻雞鳥而在其上,以金為嘴,以七寶為羽翼,出人音聲對國王說,大王所行,不善!不善!砍伐諸樹,以此罪業未來世必墮入惡道。大王您不知道吧,種植此樹者是什麼樣人呢?國王回答說,我未詳審,故而不知,願為我說種植此樹者是什麼樣人。雞鳥對國王說,這樣的人功德照明世間,稱名為無上士,當度一切眾生生老病死。國王說,再為我解說明白,種樹不活者是什麼樣人呢?其人往昔作何等不善之業,才使種樹不活呢?雞鳥回答說,其人是提婆達多,故種樹不活,無少善根,菩提樹怎麼能活呢!此時三十億大臣聞此法門,皆證得菩薩十地品位,成就自在神通;國王也證得菩薩十地品位,得入通達一切善法三昧。

雞鳥出人音聲,寓義為佛悲力可化現一切法。

無上士,為佛十名號之一;顯示如來功德,於眾生中最勝,無有過之者。

惡因緣無善根之人,難修清淨行,表面在修行,實不能證道;如栽樹不能成活,菩提樹必深植善根,才能成活。往昔與因地行菩薩道的人結惡因緣,為自斷善根之人,就算於未來世中值佛住世,也不受其教化,反生抵毀誹謗再結惡因緣而墮入惡道。於現代世中,對周圍的老實人,應結善法緣,千萬別拿豆包不當乾糧;否則,因不能識人,結下惡因緣,又自斷善根,遭後世苦報。

二品佈施眾

【爾時藥上菩提薩埵摩訶薩埵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此三十億臣。皆得十地成就神通。】

這時,藥上菩薩向佛請法說,世尊,因為什麼緣故,如此三十億大臣與國王,皆能證得菩薩十地品位,成就神通力呢?

《僧伽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