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偷懶

不敢偷懶

佛教的“八正道”與“六度”都強調精進的重要,所以真正信佛的人不敢偷懶、鬆散,因為懶散的人無法速證菩提,解脫痛苦。不解佛理的人就說:“佛教既然講一切皆空,何須精進奮鬥呢?”殊不知,正因為一切現象的自性空,人才有努力的餘地,才有成功的希望。所以龍樹菩薩的《中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這層道理前面已經提過,不再贅言。這裡所要說明的是,佛教根據緣生緣滅的道理講隨緣,須知“隨”字有順從、把握的意思,佛學中有所謂四緣——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世間法或出世間法的成就都必須遵循、把握、具備這四緣,不得偷懶。

現在先解釋四緣;所謂親因緣的“親”,乃是“密切”的意思,一切事情的完成,最密切相關,而有決定性的基本條件就是我們的意念與決心,所以意念與決心就成為一切事情成就的親因緣。所謂等無間緣的“等”是平等、均等之意,“無間”是不間斷之意,就是說,一切事情的完成,必須靠均等無間斷的身心努力。所謂所緣緣,上面的“緣”作“攀緣”、“追求”解釋,下面的“緣”作“對像”、“境界”解釋,合起來說,就是所攀緣、追求的對象或境界。所謂增上緣的“增上”是增進、輔助的意思。這是說,一切事情的完成必須依靠一些增進、輔助的因素。比如說,我要從上海去南京,我的意念與決心就是親因緣。機車或火車、汽車就是增上緣。如果我用兩腳走路,速度較慢,這就是缺乏增上緣。南京就是所緣緣,如果沒有南京存在,我也就沒有去南京這回事了。去南京的途中,我必須一直保持去南京的意念或努力,這就是等無間緣,如果我在半途忽然不想去了,我便會把汽車掉回頭,或在中途下火車,我就去不成南京了。又比如賺錢,賺錢的意念是親因緣,不斷的賺錢意念與努力即等無間緣,所要賺的錢是所緣緣,資本、機器是增上緣。又比如說,佛教修行的目的是要提升自己的人格,到達佛菩薩的境界。修行的意念即親因緣,不斷的意念與努力即等無間緣,所追求的佛菩薩境界即所緣緣,師長的指導,道友的切磋,生活的安定,時間的充裕即增上緣。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瞭解,一切事情的完成,親因緣、等無間緣是內在的、主導性的條件。增上緣是外在的、輔助性的條件。增上緣雖屬外在,畢竟也可以努力得到。至於所緣緣,如果不先用心去清楚認識、瞭解,只一味盲目追求,也是很危險的。所以這四緣的具備,都離不開人的努力,這就是緣起哲學能激發人積極進取的道理了。也不必太神經兮兮緣起哲學教人凡事努力才有成功的希望,但它一方面也教人不必過分緊張,因為任何事情的成功畢竟要靠因緣的成熟,因緣不成熟,內心窮著急也沒有用,甚至反而造成欲速不達的反效果。現代醫學也告訴我們緊張造成心跳太快,心意慌亂,失去理智、失眠、便秘、消化不良 。

工商業社會裡,工作繁忙,生活步驟緊湊,神經兮兮的人特別多,但是我們發現,那些緊張的人並非真正的成功者。要想成功光靠緊張反而不濟事,必須知道沉著冷靜、善觀緣起、按步就班、穩紮穩打、循序漸進。拿讀書考試來說,有些人早也讀、晚也讀,甚至午睡時間都不放過,不知讓大腦休息,不知吸收營養,不懂讀書要領,不和同學切磋,不求師長指教,一味猛啃猛念,成績不見得很理想。又以經營事業來說,許多人急於賺錢,不知觀察目前社會工商情勢,不顧未來有無發展可能,不考慮本身才能、資金,雖然頗知勤奮,態度也很積極,正是所謂“屢躓屢起,百折不回”,可是缺乏緣起的智慧,終是焦頭爛額,宣告倒閉,又以年輕人談戀愛來說,缺乏經驗的人遇到這檔事,多數神魂顛倒,毛毛躁躁,剛認識沒多久就大做白頭偕老之夢,急於佔為己有,不知一粒植物種子從發芽到開花結果,最快也得個把月,何況此終身大事,禍福所繫,對方若聰明一點,豈肯草率答應。

佛門之中,也有許多人不能觀察因緣果的法則,急於大徹大悟,獲證禪定、神通,於是盲修瞎煉,弄得精神錯亂,走火入魔,這都是不通基本佛理所致。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講積極、講精進,這是佛教與世間人所共通的,世間稍有知識的人都知道,不專心致志,努力進取,人生不可能有收穫。但是,佛教與世俗不同的是,佛教把精進分為正精進與邪精進。正精進可以利人利己,值得鼓勵,邪精進則遺患無窮。必須防範。因此,提倡積極進取的人生觀,表面看似乎沒有錯,事實上頗有問題。因為一個人積極進取的方向有誤,則越積極進取,為禍越大。

所以講積極進取必須以大智慧為後盾,缺乏大智慧而徒具小聰明、鬼靈精,只知圖謀私利,饜足私慾,我們寧可希望他無所作為。

前面已經講過,觀察緣起之理,是啟迪智慧的不二法門。大自然以及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處處顯示給我們許許多多的理則,只要靜心體悟,認真思索,我們不難歸納出一些超越時空、顛撲不破、萬古常新的真理。比如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易經)“仁者無敵。”(孟子)“善用人者為之下。”(老子)等等,都是社會科學的真理。又比如毛細管原理、光合作用、反作用,慣性定律、阿基米德定律、萬有引力等等,都是自然科學的真理,依循社會科學的真理,人類才能和諧相處,互相合作;依循自然科學的真理,人類才知道如何面對自然,利用大自然,參贊天地之化育。

誠然,觀察緣起之理使人產生智慧,有了智慧便可解決許多問題,但在目前的世界,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大部分人忽略觀察心靈界的緣起,社會界的緣起,而將精神過分集中於研究自然界的緣起,以致造成今天精神文明太萎縮,物質文明太發達的不平衡現象。物質文明帶來前所未有的物質污染,引人注意,而人類自身罪惡充斥,邪見繁興的精神污染,卻只有少數人在關心。

佛教極為注重心靈研究,心力開發,因為釋迦牟尼佛深切瞭解人類問題的中心在於“心”。“心”的問題若得解決,其他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所以佛教特重“修心”。與心密切相關的是“行為”。緣起哲學啟示我們,善良的心念緣起善良的行為,善良的行為緣起良好的後果,反之亦然,好比自然界西瓜種子長出西瓜,黃豆種子長出黃豆一樣。因此,深觀緣起法則的人,內心起一個念頭,馬上覺察到這個念頭可能產生什麼樣的行為,這個行為又產生什麼樣的後果,所以佛教四正勤法說:“噁心已起,急令斷滅;噁心未生,謹防不生。善心未起,急令生起;善心已起,速令增長。”其用意在於把握緣起的根本。

哲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論語》中‘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應該解釋為:每個人慎思行為的後果,考慮遙遠的未來,人類的品德自然歸於淳厚了。”我對這個解釋印象特別深刻。試問,一個人在行為之先,能多多觀察這一行為所緣起的後果,他會不慎重行事嗎?

《智慧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