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向胡人學習

133 向十胡十人學十習十 

楚懷王逃到趙國的邊界上,趙王可沒在本國。這位趙王就是趙肅侯的兒子趙武靈王。說起這位趙武靈王,他是趙國數一數二的賢明君主。眼光遠,膽子大,外國的東西,好的就要學十習十,本國的東西不好的也要改革。趙國的大臣像樓緩、肥義、公子成,全是他挺有才幹的好幫手。

公元前307年(周赧王8年,趙武靈王19年),有一天,趙武靈王對樓緩說:「趙國的北面有燕國,東面有東十胡十,西面有林十胡十、樓煩、秦、韓,中間還有中山。四面八方全是強橫的敵人,什麼是咱們的保障啊!自己要是不奮發圖強,隨時都能給人家滅了。要奮發圖強當然有好些事要做。我打算先從改革服裝下手,連帶著就可以改變打仗的方法。你瞧怎麼樣?」樓緩說:「服裝可怎麼改吶?」趙武靈王說:「我們穿的衣裳,袖子太長,腰太肥,領口太寬,下擺太大。穿著這種長袍大褂,做事多不方便。」樓緩把話接過去,說:「還費衣料。」趙武靈王說:「多費點衣料倒是小事,要緊的是要改一改咱們的態度跟十精十神。穿上長袍大褂做事不光不方便,走起道兒來搖搖擺擺的,幹起活兒來就會遲慢。因此,也就減少了急起直追的十精十神。全國的人都這樣,國家哪兒強得了?我打算仿照十胡十人的風俗把大袖子的長袍改成小袖兒的短褂,腰裡系一根皮帶,腳上穿雙皮靴。要是穿上這種衣裳,就能做事方便,走道靈活。你再想大模大樣,搖搖擺擺地走也就辦不到了。」

樓緩聽得挺高興,說:「咱們能夠仿照他們的服裝,也能夠學十習十他們打仗的方法。」趙武靈王說:「是啊!改變了服裝,打仗也能夠學十胡十人了。十胡十人穿著他們那種衣裳,能夠挺方便地在馬上射箭。咱們打仗,向來用兵車。只知道用馬拉,可不會騎著馬打仗。駕著車打仗哪兒能像騎在馬上那麼靈活吶?我主張仿照十胡十人的服裝跟騎馬射箭的法子。」樓緩願意幫助趙武靈王,去教導老百姓都這麼辦。

君臣倆人商量妥當之後,第二天,趙武靈王就在朝上對大臣們宣佈了這件事情。他們聽了,大多數都反對。有的說:「衣裳不光是保護身十子,也是表示禮節。咱們的禮節是由古時候聖賢傳留下來的,不能隨便改變。」有的說:「應當拿中國的文化去改變十胡十人的風俗才是道理,哪兒能拿十胡十人的風俗來改變中國文化吶?」趙武靈王想不到他們竟這麼頑固,心裡很不痛快,改革風俗的心裡可就有點晃悠了。

趙武靈王回頭對大夫肥義說:「我本來想教老百姓都穿十胡十服,學十習十騎馬射箭,好改一改咱們這種拖拖拉拉的十習十氣,可是我要這麼辦,準得有好些人會反對。」肥義說:「不下決心,辦不了大事!不論改革什麼,總會有人反對。反對改革的人十大多看不到將來。一般人就知道看過去,咱們是看到將來的。古時候的聖賢哪兒不主張改革吶?要是他們也這般頑固,只能夠仿照古人的話,到如今咱們也許還赤身十裸十體地住在山洞裡吶?哪兒能有這衣裳吶?更談不到什麼禮節了。不改革就永遠不能進步。要改革就不妨仿照十胡十人的風俗。古時候的聖人又怎麼不是這樣的吶?帝舜的時候,有個部族叫有苗。他們的文化雖說不如中原,他們的跳舞可比中原的好。帝舜就向他們學跳舞。大禹也是這樣。他到了十裸十體國,就見那地方的人都是赤身十裸十體的,大禹就脫了衣裳跟他們一樣地光著。可見古人也有仿照別地方的風俗的。只要對國家,對人民有好處,不論什麼都能學著辦,不必管它是古時候的還是現在的,是中原的還是別的部族的。大王何必猶疑不決吶?」

趙武靈王聽了肥義的這一篇道理,就說:「不錯!也許有人會笑我,罵我。可是那些有見識的人跟後輩人總會贊成我的。」他自己就先穿起十胡十人的服裝來了。他們君臣們還以為穿十胡十人的服裝是個大改革,他們哪兒知道趙國的老百姓,尤其是臨近邊界的人們早就有人穿這種衣服的了。

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趙武靈王、樓緩和肥義,都穿著小袖子的短衣出來了。一般大臣瞧見他們這個樣子,都嚇了一跳。他們還以為趙武靈王犯了瘋病吶。這不是太丟臉了嗎?這不是把中原的文化、道德、禮義,都扔了嗎?可是趙武靈王下了決心,非實行新服裝不可,他又用種種理由把他那個最頑固的叔叔公子成也說服了。公子成也穿上十胡十服。大臣們一見公子成也穿上了十胡十服,大夥兒只好隨著改了。然後趙武靈王出了一道改革服裝的命令。沒有幾天,全國的人不分富貴貧賤,全都穿上了十胡十服。有錢的人起頭覺著有點不像樣,後來因為比起以先的衣裳實在方便得多,反倒時興起來了。

評:改革與守舊間的抉擇永遠是一個國家民族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正如文中所言,無論做出那種選擇,都會有很大一部分反對的人。所以這還是要涉及到一個判定標準的問題。而正如文中所言,所謂的禮儀之邦和所謂的「蠻族」只是自欺欺人的說法,有危機感,能夠改革進步求發展才是硬道理。趙武靈王的「十胡十服騎射」能夠得到很高的評價就是這個原因。

應該指出的是,無論就歷史而言還是就當今社會而言,並不能說改革就一定是較好的選擇。實際情況中改革和不改革往往只是利害間的些許差別,其實是很難抉擇的。比如三峽工程的建設,比如處理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的發展關係等,這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好與壞就能說清楚的,而一旦做出選擇實際的結果也是很難評估的(本身的得與失由於計算方法的差異就肯定存有爭議,如果採用另一種方案產生的結果更是無法實際驗證)。正是因為如此,決策才顯得那麼重要,做決策的人的價值才顯現無遺。遺憾的是,如何保證決策的足夠正確和合理,如何給予決策者合適的待遇,如何對決策的結果進行合理的獎懲都是我們這個社會解決的不是很好的問題,由此造成的諸多社會問題更是危及社會穩定。而我想通過足夠好的機制而不是由某個集體或個人的好惡來判定,真正做到誰的事就由誰來做決定(引申來講就是責、權、利的對等)才是解決之道。

《東周列國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