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小試

1882年8月20日上午8點左右,載有吳長慶6個營、3000人的大清國兵艦抵達仁川附近的海面。

仁川就在眼前,眼前還 有船,船的上面有太陽,太陽下面還 有太陽旗。

也就是說,日本人的船也到了。

世界真是太小了,人生何處不相逢啊,天下誰人不識君啊,相逢何必曾相識啊。

雙方就不用熱情地打招呼了,遊戲規則都明白,從仁川到漢城這鐵人三項賽的資格賽,繼續緊張進行。誰先跑到,誰就有發言權。

為了避免節外生枝,吳長慶和丁汝昌決定不在最初確定的仁川港登陸,兵艦繞到距仁川30多公里的南陽府海面上先拋錨,再去另覓地點。

面對這片陌生的水域,負責運兵的丁汝昌決定自己親自去勘查一下路線和地點。

吳長慶一看,船上兩個主將不能都跑出去當工兵啊,慰庭,你代我跟丁將軍走一趟吧。

丁汝昌和袁世凱駕著舢板出發了。時間一長,正趕上落潮,他倆就光著腳板在亂石灘上走,丁汝昌這樣的海軍老兵啥事兒沒有,可袁世凱卻是在堅持著用他那雙已經磨出血的養尊處優的腳在行走。這讓丁汝昌對這個公子哥有些刮目相看了。

經過仔細勘查,最後確定在馬山浦登陸。丁汝昌帶一部分人在軍艦上警戒,保證清軍的後方和退路的安全。

吳長慶命令先鋒營營官,在次日黎明之前,三千人馬必須全部登陸集結完畢。

就在這個時候,先鋒營的營官報告說,士兵們不習航海,水陸兩棲,白加黑,長途加漫遊,暈船的太多啦,飯一口也吃不下,能不能休息休息再行動啊。

可是,吳長慶的眼前,一直晃動著的,是仁川港那迎風作響又非常刺眼的太陽旗。兵事如水火,差一刻都可能讓日本人搶先到達朝鮮首都,那就前功盡棄了。

吳長慶大怒,不想幹你就回家呆著,撤掉先鋒營營官,命袁世凱率領先鋒營,火速部署登陸事宜。

袁世凱正愁沒有機會表現自己呢,不知道他怎麼鼓搗的,只用了一個時辰,先鋒營就已經在岸上合適地點安好營紮好寨,迎接後續人馬上岸。吳長慶沒想到這小子不僅是個好參謀,更是把指揮的好手。

讓吳長慶沒想到的事兒還 多著呢,在隨後的日子裡,袁世凱幾乎天天都在刷新著吳長慶沒想到的事的記錄。

宋朝的戰神岳飛元帥有句名言,文官不貪錢,武將不怕死,這樣的官兒,能力再低,也是好官兒。如果不是這樣,再有能力,於國於家,都不是什麼好事。很有可能,這樣的人能力越強,對國家越有害。

清朝的軍隊在太平天國時期就顯露出了極端腐朽的勢態,撈錢倒是把好手,打仗卻根本不行。然而,取代八旗、綠營崛起了湘、淮兩軍,在隨著太平軍和捻軍被鎮壓後,也迅速走向了腐朽。

到達朝鮮的官兵將弁,天高皇帝遠,紀律鬆弛的本相又顯露出來。

幾個兵痞認為,老子撇家捨業,到這裡來替你們賣命,拿幾個錢,玩幾個女人,算什麼大事,就當是犒勞爺了。

於是,走在大街上,隨意搶奪朝鮮人財物的情況經常發生,甚至發生了奸婬劫掠的事件,引起了朝鮮人對「天朝上國」的官兵的極度反感。局面如果這樣發展下去,將使大清國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

袁世凱看在眼裡,恨在心上,他從兵書史傳中學來的東西又讓他躍躍欲試了。他主動找吳長慶,提出要整頓軍紀,吳長慶命他為總理前敵營務,負責軍紀糾察。拿到令箭的袁世凱從營中抽調一批素質優秀的兵組成執法稽查隊,親自率領,第一次巡查,就直接抓了7個違紀士兵,當場為他們的腦袋搬家,這才逐漸扭轉了入朝官兵的惡劣形象。

不過,袁世凱感覺好像是殺人上癮了。

一次,吳長慶的一個親兵犯了法,正好被袁世凱給逮到,吳長慶趕緊來到袁世凱的辦公處,坐在那裡不走,邊喝茶水邊拉家常。袁世凱明白是怎麼回事兒了,他說,大人,您先坐會兒,我去趟廁所。過了一會兒,小袁從外面回來,告訴吳長慶說,您別等啦,我已經把他的頭給砍下來了。

砍人那天,小袁不知喝沒喝二鍋頭。反正膽很壯,手挺狠。

吳長慶到底還 是有統領風度的,他哈哈大笑說,好,好,好,為將之道,就當如此。

又一次原諒了小袁的冒失和不留情面。朝中有人,就是好做官啊。要不是有這重關係,袁世凱肯定有的是小鞋穿了,腦袋能否保住還 難說呢。

吳長慶回去後,警告身邊的親兵:你們做事可要當心啊,違法亂紀的事兒可別叫袁世凱給碰上,否則,我也不一定保得了你們。

全軍悚然。

8月25日,清軍終於在陸地上搶先日本人一步,抵達了漢城南效。

吳長慶等主要將領造訪大院君,雙方會談和諧,大院君約定第二天回訪清軍。讓他萬萬沒想到,等待著他的是一場鴻門宴。

大院君如約回訪。按照預先制定好的方案,清軍把大院君的親兵擋在外面好酒好肉地招待,走進內間的大院君,直接被早已做好準備的清軍塞進轎中,從後門押出,星夜趕往清軍兵艦,直接送到保定的直隸總督府。這一關押,就是好幾年。

誘捕大院君之後,清軍應國王李熙之請,分路圍攻起義的士兵和貧民,清軍的熱兵器很快就佔得上風,沒費太大力氣就很快平定了朝鮮的叛亂。

日本軍隊慢了半拍兒,朝鮮國內的迅速穩定,讓日本找不到了用兵的借口。

9月,清軍和朝鮮軍隊一起,找到流落民間的閔妃,由袁世凱護送其返回王宮。國王和閔妃大為感激,閔妃發現,原來清廷的人比日本人可愛多了,開始與清朝的關係密切起來。

從平叛這件事情上,有一個環節出了重大紕漏,但當時的人沒法感覺出來。

力主擒拿大院君,現在沒查到是誰出的主意,是朝鮮特使?是代理北洋大臣張樹聲?還 是吳長慶或袁世凱?

捉拿大院君,是書本上「擒敵先擒王」理論的簡單運用,卻沒有考慮更複雜的其他因素。這是從維穩角度出發考慮問題的,是一個非常短視的功利行為,而且肯定是情報沒摸清。這件事帶來了極大的後遺症。

首先,大院君是與清廷走得最近的,而閔妃是親日派,當時只看到大院君挑動了暴民的動亂,所以就把他捕捉了起來,這個邏輯太直接,這樣就把親日的推上了台,把親清的給整下了台;其次,直接把一國之君的生父給扣到異國他鄉,這對於國王本人和臣民來說,在感情上,都永遠是一個疙瘩;而且,後來局勢發展確實驗證了拘捕大院君這一策略的嚴重失誤。因為幾年後,把大院君送回朝鮮,大院君由一個鐵桿兒的親清派,變成了堅定的反清派。

不過,不管怎麼說,平亂事件,控制了朝鮮局勢,讓日本人的陰謀沒能得逞,也算是取得了圓滿成功。10月,清政府下詔嘉獎有功人員,吳長慶以「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等,把袁世凱列為頭等功上報北洋大臣。又經李鴻章和張樹聲聯名保奏,袁世凱賞頂戴花翎。從此,「袁世凱」這三個字,開始進入了朝中最有權勢的大臣李鴻章的法眼中。

這一年,袁世凱23歲,當兵剛滿一年!

《愛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