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故事:在睡夢中被叫醒的孩子

在睡夢中被叫醒的孩子

貝多芬,著名藝術家,1770年生,德國人。他創作的交響曲等作品對近代西方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享有「樂聖」的美譽。

貝多芬的祖父名叫路德維希,是當地一位君主樂團的男高音歌手,後來榮升為宮廷團中的樂長,這是樂團中的最高職務。當路德維希還 沉浸在榮升的喜悅之中,小貝多芬的出生無疑又給他帶來了無比的歡悅之情。當了樂長的祖父興奮地和家人談著新生的嬰兒,從相貌甚至他的哭聲,因為他長得太像祖父了,所以全家人給就給他取了一個和祖父相同的名字,這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音樂巨人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由於貝多芬外貌酷似祖父,而且又有一個和祖父相同的名字,因而格外受到祖父的寵愛。祖父常常抱著他坐在古鋼琴前教他唱兒童歌曲或者彈上幾曲,興奮之時,祖父還 展開自己優美動聽的歌喉,唱上一曲又一曲,雖然貝多芬連話還 說不清楚,但是他卻認真地模仿祖父演唱的形象。日積月累,小貝多芬對音樂的敏感力大大提高,甚至在祖父唱過兩遍之後,他就可以絲毫不差地把歌曲唱下來。每當這時,祖父總是驚喜萬分。

當貝多芬3歲時,他最喜愛的祖父病逝了。但祖父極富音樂素養的教誨、委婉歌聲的啟蒙,卻為貝多芬在音樂上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些啟蒙和教誨,對貝多芬的成長起了巨大的作用,每當想起慈祥的祖父,他心中就激起無限懷念的情感,他一生都不能忘卻。

父親常把貝多芬鎖在房間裡,強迫他無休止地練琴,有時夜 間喝酒回來,還 把睡夢中的孩子拉起來彈琴,並且動輒打孩子。1778年3月,父親把兒子領到科隆去進行了首次公演,但演出並未獲得父親所希望的那種轟動效果。

在音樂訓練過程中,貝多芬很早就表現出創作的慾望和才能。他時常會脫離樂譜而自編自奏。每當這種時候,父親總是說:「你真蠢,簡直胡來,你不知道你彈出來的聲音有多刺耳嗎?我不允許你這樣做。瞎彈一氣,對你一點好處也沒有。」他一點也不注意孩子彈出的「曲子」中有沒有什麼值得鼓勵的東西,不注意培養孩子的創作意識。

直到貝多芬11歲時,才遇到良師益友聶夫。

聶夫指導貝多芬練習了巴赫的《鋼琴十二平均律》,教他學會了「通奏低音」記譜法。聶夫也曾批評貝多芬最初的作曲嘗試,但他更多是告訴孩子應該如何以正確的方法去嘗試作曲。

在聶夫的教導下,貝多芬得以迅速成長,年僅11歲就代理聶夫的宮廷管風琴手職務;13歲便作為副管風琴手在宮廷樂團中領取薪水;尤其是,1783年,13歲的他竟正式出版了他最初的作品《九首鋼琴變奏曲》(c小調)。這時《音樂雜誌》真的評論他「無疑是第二個莫扎特」了。

聶夫不僅對貝多芬進步有很大幫助,而且對他的思想品格也產生了積極影響。聶夫主張「為美德而奮鬥,不屈不撓;反抗邪惡;對不幸者同情與慰藉;消滅不可救藥的惡棍;對弱者寬大;對無學識者教育;澄清謬誤……」聶夫這些良好的道德觀念對貝多芬的迅速成才產生了良好的作用。

想一想:小朋友,你喜歡音樂嗎?你聽過貝多芬的曲子嗎?把你喜歡做的事情做到最好,你就是最棒的!

《幼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