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怎麼讀?古代十大神獸之一的饕餮是什麼東西

饕餮是什麼? 饕餮tāo tie,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的第五子,是一種存在於傳說、想像的神秘怪獸。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

今天,「饕餮」這個詞經常和美食聯繫在一起。人們喜歡用「饕餮大餐」或者「饕餮盛宴」來形容美食佳餚。然而,這並不是「饕餮」本來的意思。

「饕餮」本義是一種貪吃的怪獸,和龍風一樣,完全是出自人們的想像。就像為了誇張龍的騰空本領將它設計成多是一樣,為了誇張饕餮的貪吃功能,先民將他設計成只有一個大腑袋和一張大嘴的怪誕模樣。這種饕餮天生就是為了吃喝而來的,見到什麼吃什麼,終因暴飲暴食被撐死。

考諸典籍,「饕餮」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據《左傳·文公十八年》中記載,季孫行文曾派人給魯文公講了個故事,在形容某人貪吃好貨、搜刮聚斂的時候,將其比喻為饕餮。可知,饕餮其時既已經與飲食聯繫,而且還發生了推衍,可以進一步比喻為對於錢財的貪斂。而據《呂氏春秋》記載,饕餮在周初就已經是「食人未咽,害及全身」的惡獸了。但是,周初是否就是饕餮故事流行的開始還很難說,因為考古表明,饕餮紋作為紋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就有出現。

我國很早就產生了燦爛的農業文明。中國的先民很早就意識到,農業是一個靠天收種的產業,糧食的豐歉很大程度決定了大自然的恩賜。《逸周書·文傳》中指出,小人、大夫乃至國家都「無兼年之食」,所以立國、立家都必須做好糧食儲備,以備災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誰過度飲食、鋪張浪費,就會招致人神公憤。

國君中有丟失王位的,其罪狀一定列出暴飲暴食這一項,傳說夏桀就是這樣一個飲酒「無有休時」的暴君。為了滿足暴君的慾望,他做的酒池可以行舟,「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在民眾眼裡,正是由於他長期腐敗縱慾,才最終導致國家覆亡。不只夏桀,商糾的失位也可以歸罪於吃。《史記》記載商紂「以酒為池,縣(懸)肉為林,使男女保(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由此可知,在落後低下的生產力下,人們出於求生本能,已經意識到糧食儲備對於保全自己,實現生命繁衍的重大意義。在他們看來,再沒什麼比貪吃貪喝更可惡的了。這種情況下,一種叫做「饕餮」的怪獸就出現了,先民用饕餮來勸誡人們多吃多喝會撐破肚皮乃至丟掉性命。正由於這饕餮本身為規勸人們節約飲食而用,故此先民設計出這種怪獸以後,立即將其歸於大惡和大醜,並置之於死地。

饕餮紋大量在飲食器具中出現,也是為了實現勸誡作用,乃至提升了這種勸誡之意,其目的無外乎是想通過這樣的飲食器具,讓就餐者甫一拿起飯碗,就立即想起節約飲食的美德。

不過,有一點大概會讓先民們始料不及。饕餮紋越來越唯美,慢慢開始在傢俱乃至工藝品中得到廣泛使用,如此一來,饕餮形象以及它原來的意義大概已經漸漸被國人遺忘了。或許正是由於這種遺忘,人們開始把這饕餮紋飾器具盛裝的美味佳餚看成為「饕餮大餐」或「饕餮盛宴」。貪吃的人們反倒找到了大吃大喝的理由。

傳說怪物

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 ,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彊者奪老弱者,畏群而擊單,名曰饕餮。」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二六:「紹聖初,先人官長安府,於西城漢高祖廟前賣湯餅民家,得一白玉奩,高尺餘,遍刻雲氣龍鳳,蓋為海中神山,足為饕餮,實三代寶器。」隨著時代的變遷,商、周鼎上寓有治身治國寓意的饕餮紋逐漸被人們淡忘,後人對饕餮形象中貪吃的部分加以誇張,蘇東坡就曾寫過一篇《老饕賦》說:「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為饕餮增添了可愛。至今,喜好美食的朋友被稱做「饕餮族」。

《山海經》中「狍鴞」指的就是饕餮。

鼎與饕餮

饕餮性好食,故立於鼎蓋。又說,貪食曰饕,故美食家俗稱「老饕」;貪財曰餮。在世上代表人性中的貪慾。

貪殘者《魏書·桓玄傳》:「取妾之僭,殆同六體,乃使尚書僕射為媒人,長史為迎客,嬖媵饕餮,賀同長秋。」

四凶之一

《左傳·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凶也。」《呂氏春秋·恃君[1] 》:「鴈門之北,鷹隼、所鷙、須窺之國,饕餮、窮奇之地。」參見四凶詞條,四凶者,以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比喻人而已。

史料記載:

《辭海》中記載:

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辭海》在解釋饕字時說:饕即「貪,《漢書·禮樂志》:『貪饕險』顏師古註:『貪甚曰饕。』特指貪食。」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云:「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