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度人的故事、意思及成語解釋

相傳,織女是一個聰明漂亮、心靈手巧的仙女,她與牛郎私自相愛,結果被王母娘娘“棒打鴛鴦”,經過不斷抗爭,才爭取到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晚上和牛郎在銀河的鵲橋上相會的權利。每到這天晚上,凡間的婦女便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她那樣有一雙靈巧的手,有一顆聰慧的心,能夠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從此,“七夕”就成了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

唐朝有個叫鄭采娘的女子,每年七夕都要向織女乞巧。這年七夕又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采娘設案焚香,獨自進行祭拜儀式。不一會兒,她似乎聽到空中有什麼動靜,不由瞪大眼睛,只見一列華麗的車輛,遮住了天空。在中間那輛最精緻的車上,坐著一位儀態高雅的女人,穿著彩霞似的輕柔衣裳。她走下車來,面帶微笑地說:“我就是織女,你要祈求什麼福氣呢?”

采娘見織女親自詢問自己的需求,非常高興,連忙跪在地上,激動地說:“我希望有一雙巧手。”於是,織女就拿出一根長一寸左右的金針,放到采娘手裡,並叮囑說:“你把金針別在裙子裡。二天之內,自己一人呆在一間屋子內,不要說話。”采娘連連叩謝,等她抬頭時,發現天邊空蕩蕩的,車輛、仙女全都不見了。這一切真像是一場夢啊!采娘揉了揉眼,當她看到自己手上的金針時,才明白一切都是真的。於是,她朝天空又拜了幾拜。一連三天,采娘都非常謹慎地按織女的叮囑去做了。三天後,采娘走出屋子,開始織布繡花,飛針走線,果然手巧無比。

金代文學家元好問聽說這個神話傳說後,大發感慨,寫了首詩。詩云:“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說的是刺繡工藝的高超技巧與針法,定要秘而不傳。但是,綜觀元好問的一生,我們會發現,他一直在“金針度人”,啟迪後學。元好問是金朝最有成就的文史學家。他學識淵博,著述豐富,援引後進,為官清正,在金元文壇上是數一數二的人物,即使到了明清時期,能與他相提並論的學者也寥寥無幾,他的學生、師友及後人尊稱他為“一代宗匠”。

金哀宗天興二年(公元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元好問立即向時任蒙古國中書令的耶律楚材推薦了五十四個中原名士,請耶律楚材加以保護並任用。而元好問教育或指導文壇名人如郝經、王惲、王思廉、孟琪等人的事跡,尤其是他對劇作家白樸的教育與關愛一直傳為文壇佳話。據說,白樸之所以能成為“元曲四大家”之一,與元好問“金針度人”是分不開的。

——《論詩》

【求解驛站】把金針給人。比喻把某種技藝的秘法、訣竅傳授給別人。金針,高超的技藝;度,通“渡”,越過,引申為傳授。

【活學活用】她是個聞名全國的師奶級演員,但非常樂意扶助年輕人,經常有~之舉,把自己的表演技巧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

【妙語點撥】織女“金針度人”,使得鄭采娘擁有了一雙巧手;元好問“金針度人”,啟迪後生,為後輩在文壇上嶄露頭角發揮了槓桿作用。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我們也應該具有“金針度人”的心胸,將自己所知傾囊相授,多多與他人交流,在互相的切磋中更上一層樓。

【近義】誨人不倦

《成語典故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