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萌經濟學

從農業社會到信息化社會的過渡中,中國文化經歷了從“尊老”到“寵少”的變遷。現代社會是一個年輕人受寵的社會,一切以年輕人的需求為先。現在年輕人的主力80後和90後們,作為中國獨生子女率最高的群體從小被家裡六七個大人呵護著成長,已近三十而立之年卻仍然嘴裡唱著“不想長大”,拒絕走出父母的翅膀,整個社會“斷乳期”過長。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人人扮可愛求呵護,人人賣萌的時代。

“萌”原意為“植物發芽”、“事物的發生”。現在人們日常用語裡所說的“萌”通常是指事物非常可愛。“萌”字這一意義起源於日系漫畫,隨之衍生而來的“賣萌”被用來指扮可愛。

萌文化最初出現的時候流行於喜歡玩遊戲看動漫的90後身上,當時還被成年人認為是腦殘的表現。發展至今不過短短數年過去,中國社會卻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民賣萌的時代,“萌”成為整個社會流行的基礎。下至三五歲的孩童,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身上都可以被冠以“萌”這個形容詞,萌已經作為一種社會文化衍生開來,甚至連國家領導人都要發佈大頭漫畫形象來迎合全民賣萌的潮流。2013至2014年,火了兩季的電視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中,眾多萌娃可謂是萌化了眾多觀眾的心;年逾古稀的北大考古學教授在餐桌上用雞骨頭擺放的人體骨骼架構也曾在網絡上紅極一時,眾多網友紛紛大呼“這個教授爺爺真是萌萌噠”。

在萌文化早期蔓延到商業範疇的時候,眾多商家選擇使用賣萌的方式來促進品牌年輕化,加強與年輕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和溝通。面對百事的步步緊逼,可口可樂就曾經在品牌賣萌上狠狠地突破了一把。2013年,可口可樂推出中國區新包裝,包裝標籤包括“閨蜜、室友、氧氣美女、喵星人、白富美、天然呆、高富帥、鄰家女孩、純爺們、有為青年、文藝青年、小蘿莉、積極分子、粉絲、月光族”等等,幾乎涵蓋了近幾年中國的所有網絡流行語,真可謂是“大叔要賣萌,誰也擋不住”。

隨著萌文化的發展,商家的賣萌也玩出了更多的新花樣,“賣萌”營銷正在漸漸地向著賣“萌”營銷所發展。賣萌的意義不再局限於扮可愛,而是推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小到超市大媽賣的龍貓柚子、穿內褲的水蜜桃,大到世界上最大的鴨子“大黃鴨”,這些產品無不賣的是萌物。

2014年最火的萌物當屬臉萌,它曾經一夜之間佔領了幾乎所有人的微信頭像。用戶使用臉萌不僅為自己製作頭像,也會為朋友、家人做頭像。消費者紛紛以自己擁有一個款用臉萌拼出來的二次元頭像為榮,並進行炫耀。通過這樣的互動方式,臉萌成為了一種社交的載體,滿足了消費者的部分情感訴求。臉萌賣的萌其實是互動、是情感、是消費者的炫耀心裡。

《爸爸去哪兒》賣的萌則是童真、是回憶、是明星們不為人知的一面。節目中幾個三到五歲大的孩子,遠離城市遠離媽媽單獨與平時工作繁忙的爸爸們相處,聽著這些孩子們天真的話語,讓觀眾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而那些平日裡衣著光鮮、自信篤定的明星爸爸們在面對生火、做飯、帶孩子這樣簡單的事情卻往往愁眉苦臉甚至連連出糗,也讓眾多粉絲們看到了自己心中偶像不為人知的一面。僅僅是這麼一檔成本不高的電視節目卻拉動了親子裝、旅遊、廣告、相關節目等等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賣“萌”經濟發展的最好的國家當屬日本,日本的漫畫、電視劇、電影,你幾乎可以從每一部日本文藝作品中找到至少一個賣萌的角色——哪怕是那個最凶狠的黑道電影大叔北野武都會分分鐘把西瓜皮扣在腦袋上賣萌給你看。同時日本擁有這個世界上最早的萌物HelloKitty,如今已經近四十歲高齡的HelloKitty人氣卻依然居高不下,這麼一個小小的動漫形象每年都要為日本的發展帶來巨額的經濟效益。

與萌相對的是成熟。現代人都不喜歡被人說成熟,因為成熟就意味著要背負太多的壓力和責任,家庭的壓力、社會的壓力、工作的壓力等等,成熟會把人壓的透不過氣來。另一方面,成熟過後就意味著馬上要面臨著衰老。

在這個賣萌的世界,企業要想不被時代所拋棄,就需要不斷地尋找新的萌點,吊足消費者的胃口。賣萌無罪,成熟可恥。賣萌經濟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大潮流之一,只要能抓住用戶的心思,把握住用戶的需求,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一代的武林“萌”主。

《成功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