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士氣不如帶作風

一些企業家所推崇的狼的精神,部隊稱之為戰鬥作風。商場競爭再激烈也比不上戰場。紀實文學《中國兄弟連》,寫的是一位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老戰士,他是四野某部隊的文工團員,下到一個普通連隊體驗生活。遼沈戰役開始前,他所在的連隊有148人,打下錦州後,只剩下19人。平津戰役開始前,連隊補充到148人,打下天津後,剩下22人。連隊渡江後,參加圍殲國民黨白崇禧部的衡寶戰役,戰前仍是148人,戰後只剩30人。可見戰鬥的慘烈。

狹路相逢勇者勝。部隊要想取得戰場上的勝利,需要一種精神力量,我軍習慣稱為戰鬥作風。

軍隊內部特別推崇主力部隊,主力部隊的官兵常有一種優越感。原因很簡單,主力部隊大都是戰鬥作風最過硬的。

戰爭年代,部隊內部都有主力和非主力之分。主力部隊一般都是部隊的老底子,番號靠前,裝備精良,作風過硬。非主力部隊通常是由主力部隊派出幹部及骨幹,或抽調少數連隊加以組建的。

戰鬥中,指揮員總是將最重要、最艱巨的任務交給主力部隊。

主力部隊任務艱巨,人員傷亡自然較多,有時,一場戰鬥下來,主力部隊幾乎打光了,一個連、一個營甚至一個團,只剩下幾個人。只要還有種子,只要新提拔上來擔任主官的還是原部隊的幹部,補充新成分,經過教育和訓練,部隊很快又成為響噹噹、硬邦邦的主力。

總之,部隊優良作風一經形成,就會成為巨大的精神力量,直接影響官兵的行為。正如林彪所說:“作風就是學校,就是教員,就是指揮員,作風也會下命令。”“培養作風實際上就是培養部隊的戰鬥力。”

三十多年前,我出差住在38軍軍部招待所,目睹了這樣一件事:部隊在大飯廳放電影,各單位整隊入場,依次排開。飯廳還是老式建築,中間有許多大柱子。有一名戰士碰巧坐到柱子後面,根本看不見銀幕。電影開演後,他仍然一動不動。周圍的人問他,你只要前後挪挪,不就可以看到銀幕嗎?戰士的回答很簡短,讓我終身難忘:“連隊要求不准動。我雖然看不見,聽聽也受教育。”

部隊的作風紀律培養到這個份上,還有什麼不可戰勝的困難?

作風是解放軍獨創的一個管理概念,現代管理學尚無與之嚴格對應的範疇。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企業文化概念,實際上包含有作風的意思。

近些年,不少優秀企業意識到培養作風的必要。柳傳志提出聯想公司的管理三部曲:定戰略,搭班子,帶隊伍。其中的帶隊伍,主要就是指帶作風。

有人以為帶隊伍主要是帶士氣,這不準確。士氣通常指軍隊臨戰前和戰場上的戰鬥情緒,它可以通過現場蹦動來激勵,效果是暫時的、不穩定的。作風則是穩定的行為習慣,從根本上說,要靠長期的、有意識的培養。

華為公司的任正非強調,要在企業中塑造一種氛圍。因為“氛圍也是一種寶貴的管理資源,只有氛圍,才會普及到多數人,才會形成宏大的具有相同價值觀和駕馭能力的管理者隊伍,才能在大規模的範圍內共同推進企業進步,而不是相互抵消”。這裡講的氛圍,包括管理學著作中常用的風氣、人文環境等概念,實際上,類似部隊所講的作風。

《成功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