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語言創造財富

有這樣一個故事。二戰後一個日本商人經營小食品,買賣很好。他一般是把東西包紮好後,非常禮貌地問顧客:“先生,是您自己帶回去呢,還是給您送回去?”顧客多選擇後者,這樣,店員要不斷地給顧客送貨,導致人手緊張,經營成本高。後來有人出了一個主意,讓商人改說:“先生,是給您送回去呢,還是您自己帶回去?”結果,顧客聽後一般會說:“還是我自己帶回去吧。”

話說長了,大部分人注意的是最後一句。尤其是選擇問句,很多人對後一個問題印象深刻。商人換了一下語序,既達到了減少成本的目的,又不違背文明服務的宗旨,何樂而不為?妙換一下語序,不僅僅是經營理念問題,更是商家的一種機智,一種智慧。

一家小飯館,一位顧客初次來吃飯,拿著菜譜不知點什麼好。服務生一著急,說:“先生,這樣吧,我們這裡有什麼你就吃什麼吧。”顧客不高興了:“看不起我啊?”老闆聽見了,趕緊打圓場:“先生,他的意思是,你吃什麼我們這裡就有什麼,包你滿意。”顧客轉怒為笑:“你這個老闆很有意思。”讓老闆推薦了幾個好菜,盡興離去。說話要客氣,不要氣客,顯然這個服務生說話冒失了,好在老闆機警過人,巧妙化解了誤會。看來,作為商家,機智地化解尷尬和誤會是多麼重要。

老捨先生在《語言與生活》一文中曾說到,過去飯館的夥計為了多拉生意,常對客人假充熟人。客人一進來,他就笑著說:“來了,您,這邊請!”然後麻利地擦一遍乾乾淨淨的桌子,安排客人坐下,再笑著問:“今天您再吃點什麼?”顧客心裡很舒服。因為這句話裡面包含著客人經常在這兒吃飯,是自己人的意思。這樣熱情的夥計,這樣周到的服務,這樣暖人心的話語,買賣能不興隆?

有位女士不小心在一家鋪著整潔的木板的商店裡摔倒了,手中的奶油蛋糕弄髒了商店的地板,便歉意地向老闆笑笑,不料老闆卻說:“真對不起,我代表我們的地板向您致歉,它太喜歡吃您的蛋糕了!”於是女士笑了,笑得挺燦爛。老闆的話清除了她的尷尬和不快,她也決心“投桃報李”,買了好幾樣東西後才離開。

這位老闆並不是賣蛋糕的,他的寬容和幽默讓人忍俊不禁。我們一直在強調誠信經營,誠信經營沒有錯,但在以誠待客的基礎上,再有一份熱情,一份機智,一份幽默,那我們的生意豈不更人性化,更有文化品位?文化品位不是簡單地掛幾張名人書畫附庸風雅就成的,不是把小店裝飾成不倫不類的園林小屋就成的,也不是起個詩意的名字就能沾上了高雅氣息的,它是一種睿智和仁愛,是一種人生磨礪和修養。所以說,智慧語言,創造財富。

《成功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