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也是一種選項

2015年10月,在電視真人秀《最強大腦》中出現了這樣的情景:一位12歲的中國男孩與一位同齡的意大利男孩展開競爭,看誰能用最短時間記住102位新郎新娘的排列順序,然後用人偶復位。中國孩子用的時間稍短,按照比賽規則由意大利男孩先行報出自己的排列,結果是完全正確。就在同時,中國男孩開始低聲啜泣,繼而號啕大哭,主持人蔣昌建問孩子為什麼,他懊惱地哭喊道:“我記對了,可是排錯了!”他太傷心了,幾乎癱倒在座椅上。在家長和現場嘉賓的百般勸慰下,他終於鼓起勇氣,帶著哭腔報出自己的排序,結果卻是——完全正確!甚至因為用時較短,他成為最終勝者。作為觀眾的我卻不由感慨:中國孩子的壓力太大了,輸不起啊。

在我採訪過的人物中,特斯拉電動汽車的發明人伊隆·馬斯克曾說過:“誰喜歡失敗呢?失敗是可怕的。但如果你毫無風險,就意味著你不過在做一件稀鬆平常的事!”馬斯克的這句話可是真切的體驗。

1995年,他用自己和兄弟們湊了1萬多美元創業,開辦軟件公司。31歲時,他已經把一家公司成功地賣給了康柏,另一家賣給ebay,賺了2000萬美元!而他的決定不是從此過上舒服日子,而是把所有資金投入新公司,再度創業。電動汽車和火箭運載在實驗過程中失敗率很高,馬斯克的情緒也隨之大起大落,甚至在一個聖誕節前的週日徹夜難眠,幾近崩潰!近乎奇跡的是,就在第二天早晨,他接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打來的電話,給了他一個14億美元的訂單。他激動得忘乎所以,對那個打來電話的人大聲說:“我愛你!”

曾幾何時,我們用“贏家”“輸家”來評判別人、評判自己。我們喜歡聚焦於某些人物的成功並將之神化,而不太在意成功之前之後的許多失敗經歷。

2015年10月,我採訪邁克爾·喬丹,被譽為“飛人”的史上最偉大運動員(不僅是籃球哦)。他曾不可思議地帶領芝加哥公牛隊獲得六次nBA總冠軍,帶領美國隊獲得兩次奧運會冠軍,他自己則獲得五次常規賽“最具價值球員”、六次總決賽“最具價值球員”稱號。他的傳奇經歷,連同他扣籃時的吐舌動作都被球迷們津津樂道,他們稱他為“披著23號球衣的神”。他的飛躍姿態成為最成功的個人體育品牌,而在收購山貓隊(現名黃蜂隊)之後,他成為歷史上首位職業球員出身的球隊大股東,其年收入超過他作為職業球員時收入的總和。但是他卻說:“我起碼有9000次投球不中,我輸過不下300場比賽,有26次人們期待我投入制勝一球而我卻失誤了。我的一生中失敗一個接著一個,這就是為什麼我能夠成功。我從未害怕過失敗,我可以接受失敗,但我不能接受沒有嘗試。”

在採訪中,他回顧了傷病帶給他的肉體痛苦——他伸開雙手,我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右手變形的關節;他為圓兒時夢想,曾中途離開nBA去打棒球,在場上被噓的尷尬經歷,讓他知道自己不是全能的,但也不會為嘗試而懊惱;父親被槍殺給他帶來的精神痛苦則更讓他刻骨銘心,在這之後他帶領球隊獲得了那個賽季的nBA總冠軍,奪冠後他在休息室的地板上痛哭不已;還有在華盛頓奇才隊被質疑、被出局的困惑與掙扎……面對這一切,他的法寶就是父母從小教育他的那句話:“誰都會遇到倒霉事,你的任務是想辦法把壞事變成好事。”

人生如此豐富,豈能用輸贏一語概括?除了贏家和輸家,難道我們不能做個玩家,在對夢想的追逐中體驗一把挑戰自我的驚喜與刺激?萬一成功了呢?

《成功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