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泉寶珠

長安城裡有一座有名的寺院,這是唐睿宗李旦登上皇帝寶座後建成的,他還特意贈給寺院一顆寶珠,說是價值億萬錢,讓和尚們收藏在倉庫裡,留作家底。

和尚們接受了皇上的恩賜,但細看寶珠卻實在太平常了,幾乎跟一塊普通的小石頭沒有兩樣,因為是皇上所賜,於是把它放進一個櫃子裡,和其它財物一般看待。

許多年過去了。

唐玄宗天寶十年,大安國寺的和尚們要搞一次規模盛大的誦經敬佛活動,急需用錢。他們打開櫃子,檢查有什麼值錢的東西,結果發現一隻小匣子,上面貼著一張顏色發黃的封條,寫著:

「寶珠,值億萬錢!」

和尚們見了,一個個咧嘴直笑,高興得了不得。急忙打開匣蓋,卻又不禁大失所望,所謂寶珠,只不過是一塊紅色的小石頭,跟普通石頭不同之處是在暗處能發出微弱的光。然而,憑這一點兒微弱的光就稱得上是顆寶珠,就能值億萬錢嗎?和尚們晃動著光禿禿的腦袋,連連唉聲歎氣。

和尚中忽然有人提議:「既然封條上寫著是顆寶珠,能值億萬錢,不妨拿到集市上試試看,到底能值多少錢?」

這個提議立刻得到了和尚們的贊同,他們派人把珠子拿到集市上去,委託一個珠寶商出售,又留下一個和尚監賣。

第一天過去了,珠子根本無人問津。

第二天,一個有錢人注意到了這顆珠子,但一聽價錢,嚇了一跳。拿起來仔細察看,不由得嗤之以鼻:

「這算什麼珠寶!苞一塊普通石頭沒什麼兩樣。要這麼高價錢,想必是你這和尚窮瘋了吧!」

四周圍攏來許多人,發出一陣陣嘲笑聲:「哈哈!」「嘿嘿!」

監賣的和尚難堪極了,他想爭辯幾句,但是頭都不敢抬起來。

又過了十來天,仍然不斷有人來看這顆「寶珠」。當他們親自驗證這顆珠子外表雖普通,但夜裡能發光時,有人就願出幾千錢買它了。

這樣又過了一些日子,消息傳開,來看珠子的人越來越多了,出價也就逐漸增高了。

一天,集市上來了一個外國人,東瞧瞧,西看看,說是要尋覓寶物。當他見到大安國寺的寶珠時,先是愣怔怔地站著,兩眼死死地盯住寶珠,隨後便手舞足蹈起來、連眉毛、鬍子都不停地顫動著。他雙手捧起寶珠,小心翼翼地頂在頭上,嘴裡嘰哩呱啦了一番。

翻譯向珠寶商打聽珠子的價錢。

監賣和尚見來了識寶人,急忙答道:「一億萬。」

翻譯向外國人報了價錢,外國人不由得愁眉不展起來,他雙手撫弄著寶珠,連連歎息、搖頭,許久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第二天一早,那個外國人又來到了集市上,翻譯向監賣和尚說道:

「外國客人說了,這顆寶珠確實值億萬錢,可是因為他出門時間長了,身邊只剩下四千萬錢了,他很想買這顆珠子,大師父是不是便宜些賣給他算了?」

和尚一聽,外國人願出四千萬錢買下這顆珠子,比起國內那些有錢人出的價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呢,他急忙帶外國人去見寺院的住持和尚,住持和尚聽外國人願出這個價,頓時眉開眼笑,一口答應下來。

當天下午,外國人給寺院送來了四千萬錢,住持和尚就把珠子交給了他。

臨走的時候,外國人通過翻譯向住持和尚一再表示歉意,說是沒有給足價錢,賤買了寶珠,很是過意不去。

在場的和尚們為珠子賣得了好價錢一個個歡欣鼓舞,可是他們又覺得奇怪,這外國人為什麼如此看重這顆石頭呢?於是,和尚們紛紛問道。

「您是從哪個國家來的?」

「這顆珠子到底寶貴在什麼地方?」

「您買這顆珠子派什麼用場?」

通過翻譯,外國人向眾和尚道出了買珠子的原委:

原來這顆珠子確非尋常之物,本名叫湧泉寶珠,有著極大的用途。行軍打仗時,只要掘地二尺深,把珠子放進坑裡,立刻就會有泉水突突地湧出來,碧澄清甜,可供幾千人飲用。把珠子取出來,水就不再往外冒。有了這顆寶珠,行軍打仗就不愁沒水喝。

外國人來自大食國,還在貞觀初年大食國就和大唐帝國通好,大食國國王把寶珠送給了唐太宗李世民,後來大食國幾個後代國王都非常想念這顆寶珠,很想得到它,因為這樣的寶珠在世界上實在太難找到了。於是通告全國:

誰能把這顆寶珠找回來,就讓誰做宰相。外國客人全家幾代人連續找了七八十年,今天終於找到了,他太幸運了,高興得幾乎發瘋了。

和尚們聽了外國人的一番述說,瞭解了寶珠的用途,紛紛讚歎不已;可是也有人持懷疑態度,這外國人說得太神了,莫不是吹牛大王?當即有和尚拿來了鐵鍬,要求外國人實驗。

外國人望著四周圍著的和尚,明白了他們也想一睹寶珠神效的願望,他笑了笑,讓那和尚就地掘下去二尺深,然後把珠子放進坑底。果然,只一會兒時間就有水慢慢從坑底湧出來,越湧越多,終於成了一股泉水,顏色清亮透明。

和尚們見了,搶著把手伸進坑裡,捧起水來就喝:喲,清涼涼!甜津津!

和尚們意識到了寶珠的真正價值,聚在一起,議論紛紛:

「這珠子真太寶貴啦,恐怕連一億萬錢都不止吧!」

「這是無價之寶,可是我們只要四千萬錢就送給人家了!」

「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我們怎麼能隨便賣掉呢?」

「這是國寶,我們不能賣!」

「對,我們不賣了!」

和尚們大發了一通議論,最後取得一致意見,寶珠不賣了。可是他們轉過臉來尋找外國人時,那外國人卻早已不知去向;再看坑裡,已無泉水,那寶珠也早被取走了。

和尚們急忙走出寺院,四處打聽外國人的下落,可是終於未能找到。

失卻了寶珠,大安國寺的和尚們一個個痛心疾首,後悔不已。然而,悔之畢竟晚矣,至今那寶珠也未能找得回來。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