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挨打

這一年的陽春三月,風和日麗,鳥語花香,乾隆皇帝又下江南微服私訪。為不惹人注意,他一身客商打扮,僱用一條油漆珵亮的輕舟,沿大運河順勢而下。運河上碧波蕩漾,百舸爭流,一派繁忙景色。望兩岸,楊柳搖曳,麥浪起伏,菜花飄香,百姓和樂,令乾隆帝心中充滿愜意。

不日小船到達淮安,船夫放慢了速度,對乾隆說:"客官,前面已到板閘,官府專門設卡收稅,規定凡過往船隻,不論官船、民船、漁船、貨船、空船,一律遵章納稅繳銀。"

乾隆微微一笑,滿不在乎地說:"小小客船,還繳什麼稅銀不管他,過"

船夫心神不安地說:"不繳,船就要被一鋸兩段,鬧不好還要挨打。"

乾隆聽了,胸脯怕得啪啪響:"別怕,有我呢,天塌下來我頂著真鋸了你的小船,包賠你一條大船。"

轉眼間板閘已到,乾隆穩坐船頭,叫船夫放膽搖櫓。

就在這當兒,岸上傳來一陣吆喝:"小船,快快靠岸繳錢"

乾隆低聲吩咐船夫:"他喊他的,你搖你的,別買他的賬"

話聲剛落,"嘩"的一聲,一條鐵鏈鉤甩過來,正好鉤住船舷,船被拖向岸邊。幾個凶神惡煞似的兵丁跳上船來,破口罵道:"瞎了你們的狗眼,這是我們胡見學老爺的地盤,竟敢闖關卡,快把稅銀呈上來"

乾隆爺怒髮衝冠:"大膽,這是誰家規矩,小小客船還繳什麼稅"

兵丁惡狠狠地說:"不繳,小船一鋸兩段"

乾隆不屑一顧地冷笑問道:"你們如此蠻橫無理索要錢財,奉了誰的旨意"

"奉當今萬歲旨意,專門為娘娘徵收胭脂花粉費用的。"

乾隆一聽怒不可遏,心想:這些貪官污吏竟敢借用我的名義,巧取豪奪,禍害百姓,實屬可惡。便說:"我們是空船,身上沒帶銀兩。"

兵丁哪管你帶錢不帶錢,撲上來一把拽住乾隆的衣領,吼道:"你有幾個狗頭,膽敢違抗皇上聖旨"邊罵邊連推帶搡地把乾隆拉上岸。船夫一看知道難逃一劫,好漢不吃眼前虧,嚇得忙從船後艄跳水逃走。

這時,乾隆滿肚子怒氣,無奈不可輕易暴露身份,只好任憑兵丁將他綁在旗桿上,忍受皮鞭的抽打。不多會兒,乾隆就被打得皮開肉綻,動彈不得,昏迷過去。很長時間,才慢慢甦醒過來,此時四周漆黑一片,寂靜無聲,他渾身痛疼,如萬箭穿心。想到堂堂大清國之主,竟受辱於這群貪官手下,豈不讓天下人恥笑想到此不由仰天長歎:"失察啊,今朕命絕也,誰來救駕"

再說那個船夫,等眾兵丁走散後,方爬上岸來。悄悄走近乾隆身邊,邊搖頭邊低聲喊道:"客官,看你言談舉止不像平庸之輩,何必不識時務受苦不輕吧"隨即要解開繩索,救他逃脫。

乾隆睜眼一看,認出是船夫,說道:"周圍肯定官兵把守很嚴,我傷勢如此重,即使你將我救下,可我寸步難行,不可能逃脫。"

船夫流淚道:"看你像個正直的好人,不救你於心不忍。你捨不得幾兩銀子,才遭受皮肉之苦;我的船也要被鋸成兩截,以後一家老小如何生計"

乾隆安慰道:"罷了。淮安知府是我至親,你快去擊鼓報信,他定會前來救我。"

船夫聽說客官和知府沾親,還愁船沒著落滿口應承下來。臨行前,乾隆叫他從內衣口袋裡掏出一樣東西,囑咐他此物珍重,送給知府一看就會明白一切。

船夫趕了三十多里路程,天色大亮後才來到淮安知府衙門。一陣急促的鼓聲響過,幾個衙役帶他去見知府。他一進大堂,"撲通"跪地說:"大老爺,您的一個親戚讓我來送給您一樣東西。"

知府大人接過,打開綢綾包裹一看,只見一物四四方方、金光燦爛,這不是當今皇上的金鑲玉璽嗎知府大人頓時臉色煞白,魂飛天外。忙喝退左右,雙手高舉玉璽,跪倒在地連呼"萬歲!萬歲!萬萬歲"知府早聽說萬歲爺和宰相劉墉又下江南,只是君臣二人行蹤不定,不想已到淮安境內。今天皇上叫人送來玉璽必定是出了火急大事。他問明情由後,不敢怠慢,連忙點兵遣將,策馬飛馳,前往救駕。

兵馬一到板閘,就把關卡團團包圍,所有官吏、兵丁,一個不漏,統統拿下。

知府見皇帝還被綁在旗桿上,連忙跪下道:"萬歲,恕罪,下官救駕來遲……"

乾隆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從鼻孔裡哼了一聲。

知府連忙抖抖顫顫地要為乾隆解繩鬆綁。

乾隆大聲喝道:"且慢朕有生以來,還從未有人敢替我鬆綁……"

知府嚇慌了手腳,沉思片刻,不錯啊,小小知府怎配替皇帝鬆綁呢一時把他難住了。急中生智,有了,知府趕緊叫人先把旗桿鋸斷,再從上面拔出,繩索一鬆就自行脫落下來了。他立即跪倒在皇帝面前,叩頭似雞啄米:"下官死罪,死罪"

乾隆皇帝立刻傳令,將關卡上貪官污吏、惡毒兵丁統統斬首。知府救駕有功,死罪可免;失職失察,活罪不赦,革職充軍。板閘水驛總管胡見學民憤巨大,押京交刑部審處,取締運河水域所有關卡。賠償船夫大船一條,賞賜黃金十兩。眾百姓叩頭謝恩,山呼萬歲聖明。

很快查明胡見學劣跡斑斑,利用職權巧立名目,搜刮民財百萬兩,另有行賄受賄罪惡若干,立斬於菜市口。

百姓聞之,拍手稱快,奔走相告。戲謔:見學毒似蠍,見錢不認爹,見天敢咬天,見學終見血。

從此,運河南來北往船隻暢通無阻,一派百舸爭流繁忙景象。百姓都說,要不是皇上挨打,他還不會辦這樁好事呢。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