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康熙

大清的順治皇帝看破紅塵,出家當了和尚,把萬里江山傳給他八歲的兒子玄燁,玄燁就是後來有名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成年親政後,文治武功遠遠超過了他的老爺子,於是就志得意滿,飄飄然起來。他常常微服私訪,總想親眼看看自己統治下的錦繡江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歌舞昇平景象。

這一天,康熙又微服私訪,來到一處深山古寺。見一群僧人正在寺外種植水稻,他覺得不解,就決定進寺廟看看。

一位瘦骨嶙峋的老和尚把康熙迎入寺內。這座寺廟破敗不堪,一張破茶几搖搖晃晃,老和尚急忙用瓦片支住一條腿,茶几才算穩當。康熙用手晃了晃茶几,見穩當了,滿意地說:「這才像人們常說的,康熙王坐江山——穩穩當當!」

老和尚為康熙斟上茶後,長歎一聲,慢慢吞吞地回敬道:「唉,我也聽人們常說,順治爺定天下——顫顫驚驚!」

康熙見老和尚才思敏捷,想必是世外高人!於是他就想聽聽老和尚對「康熙盛世」的褒獎、頌揚。

奇怪的是,康熙一問起老和尚對時世的看法,老和尚就不停地搖頭,一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神態,接下來就是一通「萬民苦,眾生苦,苦海無邊」之類的悲憫之言。康熙感到很掃興,再加上看到廟宇破破爛爛,他一時怒氣沖沖,斥責老和尚不理佛事,丟下黃卷青燈,不務正業地在北方種植什麼水稻。說著說著,他厲聲問道:「你身披袈裟,到底做的什麼和尚?簡直是大煞盛世風景!」

老和尚見康熙發怒,不由微微一笑,不溫不火地說:「唉,我或許就是個『八叉』和尚吧。」

聽到「八叉」和尚,康熙禁不住笑出聲來。康熙知道:在本地方言裡,「八叉」是個貶義詞,老百姓對受到指責、責怪叫作「吃八叉」。 康熙就想捉弄一下眼前這個性情寬厚的老和尚。

康熙穩穩神,說:「你這古寺太舊太破了,今天我出一上聯,如果你能對出下聯,我將捐資重修你這寺廟。」

老和尚一躬到底:「阿彌陀佛,施主功德無量,悉聽尊便。」

康熙略一思忖,想起人們常頌揚自己的話,便隨口朗聲念道:

萬歲爺,爺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上聯可是稱頌皇帝的詞兒,對不好就容易「犯上」,招來殺身之禍!不料老和尚不假思索,微笑著應道:

八叉僧,僧八叉,八叉、八叉、八八叉。

康熙一聽,非常驚奇, 「八叉」與方言「扒差」同音,「扒差」有歲月艱辛、掙扎度日的意思。用「八八叉」對「萬萬歲」,簡直如鬼斧神工、天衣無縫,妙!康熙不住地誇獎老和尚的下聯對仗工整、合律合轍,並且當即表態,改天就將重修廟宇的捐資款送到,隨後辭別老和尚下山了。

回到寓所後,康熙還在不住地反覆品味念叨「八叉和尚、八叉僧,八叉、八叉、八八叉」,覺得挺有意思,挺好玩兒。康熙念著笑著,笑著念著,突然他一個激靈,猛地醒悟,不由得吃了一驚:把「八叉」二字合起來,上「八」下「×」不就是個「父」字麼?他再聯想到早年聽說順治皇帝出家的事,莫非這個老和尚就是早年出家的「皇阿瑪」?想到這裡,嚇得他出了一身冷汗,驚得他一夜無眠。

第二天一大早,康熙早早來到了寺廟。小和尚告訴他,昨天施主走後,師父當晚就離開寺廟,外出雲遊了。康熙又吃了一驚,急問大師可曾留下什麼話?小和尚搖搖頭,只說師父臨走時給紫竹院換了一副新對聯,是師父自己寫好並親自掛上去的。

康熙急奔紫竹院門前,但見龍飛鳳舞兩行大字:

未曾出土先有節,

縱使凌雲也虛心。

康熙心裡明白,這個老和尚定是順治皇帝,老人家臨別還在藉著紫竹院「詠竹」的對聯,提醒自己謙虛的做人之道。

原來,老和尚確實是順治皇帝,他當年潛離宮廷後,已在這座深山古寺默默無聞地苦修了多年。俗話說,「知子莫若父」,當他看到康熙的音容笑貌,動作神態,就知道是自己的兒子上山來了。在看到兒子張揚跋扈的作派以後,他很不以為然,先「巧」無聲息地訓戒了兒子一番,又悄無聲息地離開了。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