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揮毫題廟聯

神童揮毫題廟聯

作者:宏聲

道光初年的一天,陽光普照著大地,川東大竹縣城一座新修的關帝廟峻工了。這新廟宇圓門粗柱,朱顏翹角,那些金光閃閃的菩薩像,那國字紅臉上一對丹鳳眼,長長劍眉、長長鬍鬚的關聖人塑得活生生,十分威嚴。新廟宇四處地面打掃得乾乾淨淨,來自各地朝拜的人們,扶老攜幼,真是人山人海,十分熱鬧。

天下各處的名山、寺廟、遊園……都會留有著名文人的文字佳作,讓千千萬萬的人世世代代欣賞。聖潔而莊嚴的關帝廟宇竣工,廟門的門聯待題待寫。

縣內名儒卓丙田老先生正為門聯而日日夜夜思考著。這卓老先生飽讀詩書,知識淵博,詩文俱佳。他思考了數日,覺得許許多多廟聯表達的都是一些求神拜佛,消災滅禍之類的意思,多庸俗啊!怎樣才能走出這庸俗的區域,進入一個新的境界呢?能留下被世人讚揚的千古佳作,這樣才能不負眾望,不辱自己的堂堂大名。他徵集了很多學士的許多作品,堆在書桌上,看了皺眉,暗自搖頭而擱置在旁,庸作如山,佳作難求,難求佳作啊。時間一天一天臨近了,這真是到了大年三十晚上的磨子再不能推辭,老先生心急如焚,告訴自己:「沒有時間了,明天就是關帝廟竣工廟會了!」

這一天卓老先生穿著嶄新長衫,帶著幾個儒友和學生,早早地來到了新建的關帝廟裡。他們站在大殿四方桌前,接著又來回踱著步。學生們給老師展開紙,磨著墨,等待老師揮毫。卓老先生踱了許久的步,又回到桌前拿起毛筆,就是不落筆。他左手捏住下巴鬍鬚,雙眉緊鎖,又低頭沉思起來。

這時,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子從人群裡擠到卓老先生面前,向他行禮後問道:「老師,時間不早了,怎麼還不寫呢?」

卓老先生一看,是個小娃娃,再細看,這娃娃站得直立,生得方面大耳,白裡透紅的臉蛋,一對眼睛水靈靈的,心想多乖的一個娃娃呀。但卓老先生並無心和孩子閒聊,他認為這孩子畢竟是個幼小不懂事的娃娃,何況現在正忙碌著。卓老先生一心只思考著題廟聯的事情。

「老師,讓我來寫寫試一試。」小孩子說。

卓老先生又看了孩子幾眼,心想這娃娃怕是說著好玩的。這又是誰家的孩子?父母不管住,在這個隆重的日子裡來鬧著玩呢?

這個小孩是誠心擠到老先生面前來題聯寫字的。他是本縣童家鄉鹽井溝人,父親江大溶,當地塾師,母親鄧氏,也略通詩文。這對夫婦晚年才得子,因此自是疼愛有加,悉心撫育,教導有方。孩子三歲就開始讀三字經和唐詩三百首,四歲就學習寫文章。

今天小孩子又向老先生請求題聯揮毫,並走得更靠近桌子,又點頭行禮:「老師,讓我來試一試吧!」他說著話,拿住了毛筆。

卓老先生又看了看孩子,就是不見有大人出來管。他嚴肅地說:「現在不是好玩的,不像沙盤上寫字,抹平又來,你還是個小孩童,多多讀書,精心練習,你將來就會成為詩仙李白一樣的大詩人,字就會入木三分。」

小孩放下手中的筆,笑著向老師說道:「老師,我就是真心想題聯,我從山後趕到這裡來好幾十里地,翻山越嶺,咋天出發,今天剛剛才來到這裡。」

卓老先生聽了後笑著說:「你是幾十里路趕到這裡來題聯揮毫的?這不是鬧著玩的喲。」他又看了看孩子,帶著半信半疑的目光說,「那你就來試一試看吧。」

那孩子看見老先生許可了,高興地笑著,臉蛋上現出一對幸福的酒渦。他不慌不忙,又向老先生敬禮,說:「我就在老師面前獻醜了。我寫後請老師點評、指教。」

他說完,用小手兒拿起筆,站在桌旁,可這四方桌面齊小孩下巴,這樣怎麼能寫字呢?他放下筆,看見旁邊有張小矮凳,端了過來,站在凳子上,拿起毛筆,蘸了墨汁,再提起筆來,一揮而就——一副正楷字體的對聯躍然紙上。

倘若奸詐任爾叩頭亦枉然

只要誠心見我不拜又何妨

老先生一看大驚,讚不絕口,心想這小孩子有如此手筆,非凡也,真是天上降下了一位神童來。揮毫完畢,小孩下了凳子。老先生拉住小孩的手,摸摸他的臉蛋,連連點頭說:「你不但字寫得極好,對聯也很工整,意義新奇,不落俗套。真是天上掉下一個神童啊!」

圍觀的人中也有許多飽讀詩書的人,心想自己多年讀書習文,都不敢在此來顯身手,一個小孩子竟有這樣的膽識,這樣的禮節,這樣的文才。於是大家都把這孩子圍住,有人把孩子抱起來,大家都伸出大拇指,露出驚奇的目光,看著小孩說:「啊!神童!神童!一個神童!」

這個孩子十五歲就以優秀成績錄入縣學,十六歲又補博士弟子。孫東缶(益廷)知府時常對他讚賞有加,將他推薦到綏定(今四川達州市)府學去深造,並獎給他助學補貼。這個孩子學習十分勤奮,晝夜苦讀,從不間歇。他曾經題聯自勉:奮起精神,讀落滿天星斗;養成羽翼,衝破萬里雲煙。

這孩子後來很有出息。道光十一年(1831年)鄉試中舉。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進士。殿試一甲第三(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欽點探花,時年僅二十八歲。他為官20餘年,一生清廉,所到任上,一心關心人民疾苦,嚴懲貪官污吏。後被佞臣陷害,罷官歸里,憂鬱而死,終年四十八歲。

他就是江國霖(1811-1859),字雨農,號曉帆,孜孜不倦、學富五車的名儒文士和人品高潔、恤民愛民的能官廉吏。

《民間故事》